![第二单元测试试卷-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训练(统编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734042/0-169249588189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二单元测试试卷-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训练(统编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734042/0-169249588193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二单元测试试卷-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训练(统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二单元测试试卷-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训练(统编版),共5页。
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试卷(本卷共20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班级 座号 姓名 成绩___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30分)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1) ,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 ,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 。(王湾《次北固山下》) (3) 。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4) ,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5)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6)强欲登高去, 。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7)水何澹澹, 。树木丛生, 。(曹操《观沧海》)2.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侍(shì)弄 豌(wān)豆 一霎(shà)B.谢道韫(yùn) 荫(yīn)蔽 姊(zǐ)妹 C.阳夏(jiǎ) 菡萏(dàn) 匿(nì)名 D.敧(qí)斜 憔悴(cuì) 差(chā) 可拟3.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 )(3分)A.瘫痪 捶打 絮叨 B. 烂熳 分歧 取决C.沐浴 祷告 徘徊 D. 惠赠 垂询 流转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3分)A.那盛开的荷花挺着碧绿的茎杆,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眺望着远方。B.这两本成语词典各得其所,一本重视溯源,一本例句丰富,特色鲜明。C.误会同桌了,我心里充满内疚,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D.今天双休日,妈妈抽空带我参观厦门博物馆,令我喜出望外。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秋天的怀念》的作者史铁生写的散文。B.散文诗有诗的情绪与想象,但不像诗歌那样分行与押韵。C.《荷叶﹒母亲》的作者原名谢婉莹,著有诗集《繁星》《春水》。D.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世说新语》是一部志人小说集。6.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多读些古诗词,是一生都受益的储备与修养。B.传统文化培养了中国民众高尚文雅的气质和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C.重礼仪的民族,都是古代经济较为发达,衣食生活比较充足。D.礼尚往来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喻户晓的礼节,也是人们交往的准则。7.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下列称谓同类的一项是( )(3分) ①惠存 ②拙著 ③敝校 ④高寿 ⑤家慈 ⑥寒舍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⑤⑥ C. ②④⑤⑥ D. ③④⑤⑥ 二、阅读(5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5分)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期行 期: (2)太丘舍去 去: (3)尊君在不 不: (4)元方入门不顾 顾: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友人惭,下车引之。 10.仿照例句,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部分。(4分) 例句:(君)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友)对子骂父,则是无礼。(1)( )期日中,( )过中不至。 (2)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11.元方是一个“方正”的人,请结合他的语言简要分析。(3分)提示: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15分)散步 莫怀戚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④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⑧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12.语气,是朗读时运气发声的微妙技巧,这里用“↗”“↘”“→”表示语调的上扬、下降、延长,请在下面方框处填上相应的符号。(5分)温馨提示:在本句中,可以用上扬和延长表示寻思,用下降表示无奈。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13.阅读文中相关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1)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赏析加点词语) (2)还是走小路吧!(赏析加点词语) 14.文中第④段划线句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15分)满 孙君飞①那时候,母亲总在家里,父亲总在家外。②父亲就像一个熟悉的客人,前来“拜访”我们的时候,总会带着礼物。③他从不知名的远方挑回的担子里有圆滚滚的卷心菜,红白相间的猪肉块,一块撒满碎花儿的土布,一个快要装满彩色圆球糖的玻璃瓶,轻轻摇动一下,就会发出让我口舌生津的可爱声响……④有一次,父亲拉着满满当当的木板车过来,我一看,像是一个打了胜仗的“大王”,身后还多了一群呐喊助威的“大兵小将”。他欣然地卸下一张桌子,说让我写字用;又搬下一条高凳子,凳子下面竟然有个小抽屉,带锁,说可以搬到学校坐,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它镀亮……这一刻,我无比自豪。⑤可有时候,他也会两手空空,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手无寸铁。⑥他眼睛里的火光熄灭了,叹息着,灰头灰脸,嘴唇起了白皮儿,他肯定又饥又渴,脸上什么也没少,但就是让人觉得差了什么东西。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⑦这一天,他做生意亏了本儿,一路风餐露宿,空空荡荡地走回来了;他个子越是高大,越显得臂怀里的空旷冷清。⑧母亲看到他,不说话,也不笑,她的个子原本有些矮,这时候却像变得更矮。她神色平静,目光柔和,窸窸窣窣地小步快走,从厨房里捧出满满一碗凉开水放到他面前。他“咕嘟咕嘟”一饮而尽,母亲拿走碗,盛来满满一碗饭放到他面前。在我的记忆里,这情景不止一次,这饭有时是面食,有时是白米盖着菜,有时竟是只有节日里才有的大块萝卜炖小块骨头,好像她提前知道他要空着肚子空着手回来似的。当然有时母亲还会特意为他斟上一碗热热的黄酒……看他吃饱喝足、心满意足,我有些不解:母亲怎么像是在犒劳凯旋归来的将军?⑨父亲并没有上床休息,而是无牵无挂地枯坐着,看母亲从井水中捞出洗净的衣服,拧干,一件接一件地晾晒到院子里的绳子上。还有摊开的被单,母亲将其搭到绳子上,被单慢慢滴出水,水拉着被单,起初还显得紧致,慢慢地灌满了风,吸足了阳光,它们就如巨大的翅膀般,扑扇着发出富有节奏的、鼓舞人心的“鼓点”,那声音灌满了我们的耳朵。那些红的、绿的、青的、蓝的、白的土布啊,在风中扑扇出阳光的温煦芬芳,挂满了院子。我们这些孩子在这个快乐的“迷宫”里穿梭、奔跑、喊叫、躲藏,惊吓他人,最后以甜美的笑声收场。这时候,父亲的眼中似乎也有了光芒,有了奇迹,有了满足,有了激动。⑩父亲看着看着就笑了,然后躺到床上,当一块做梦的“石头”,发出惊天动地的呼噜声。⑪再后来,父亲放下了担子,也放下了木板车,和母亲一样,总在家里,总在庄稼地里,总想着将家填得更满些,更满些。可是屋子里总是这里还缺一个柜子,那里还少一台收音机,另外一个地方又需要一辆自行车……终于有一天,他们都说:“我们都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⑫我们会的,会把所有需要填满的地方填满,还有他们心里梦里空着的地方。⑬但是我又懂得,在那些有他们的地方,其实一直是满满当当的, 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15.阅读选文④—⑩段,补全下面的表格。(4分)段落④⑤-⑥⑦-⑧⑨-⑩主要情节父亲拉着桌凳等满车礼物回家B母亲用丰盛的饭食“招待”做生意亏本的父亲父亲边看母亲晾晒衣物,边看我们玩耍,然后安然入睡心理感受A有些难过CD16.阅读下列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1)她神色平静,目光柔和,窸窸窣窣地小步快走,从厨房里捧出满满一碗凉开水放到他面前。(从描写方法角度)(3分) (2)再后来,他放下了担子,也放下了木板车,和母亲一样,总在家里,总在庄稼地里,总想着将家填得更满些,更满些。(赏析加点词语)(3分) (3)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从修辞角度)(2分) 17.选文第⑪⑬两段的画线句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四)名著阅读(5分)(《朝花夕拾》5—7篇)18.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3分)(1)鲁迅在《无常》一文中讽刺了当时社会上的正人君子之流。(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3)鲁迅上课时常趁先生不注意用荆川纸绣像,绣得最多的是《三国演义》。(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2分) “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这声音”指什么?是谁叫我这样做的? 三、片段写作(20分)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20分) 下课了,张欣同学拿着板擦认真擦黑板,一会儿就把黑板擦得很干净。请你帮作者“添枝加叶”,把擦黑板的过程写得丰满、生动些,同时要突出人物形象特点,字数200字左右。温馨提示:请注意头、脸、眼、手、脚、身等部位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