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16.2* 登泰山记精品随堂练习题
展开16.2《登泰山记》训练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劝学 劝:鼓励 ②驽马十驾 驾:驾车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风尚 ④圣人无常师 常:平常、普通
⑤击空明兮溯流光 空明:空阔明亮 ⑥酾酒临江 酾酒:斟酒
⑦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将:表假设 ⑧洗盏更酌 更:再
⑨而皆若偻 偻:佝偻 ⑩少杂树,多松,生石罅 罅:罅隙
A.①②④⑦ B.①⑥⑧⑩ C.①④⑥⑩ D.①⑤⑥⑨
2.下列选项中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次关木索 同“贯”,这里指戴上 若望仆不相师 怨恨,抱怨
越长城之限 门槛,这里指城墙 而皆若偻 迅速
B.则仆偿前辱之责 同“债”,指下狱受腐刑 厥有《国语》 才
举酒属客 同“嘱” 嘱托 凌万顷之茫然 旷远的样子
C.请略陈固陋 固执鄙陋的意见 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 抒发
其远古刻皆漫失 弥漫 道皆砌石为磴 石级
D.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 法度、法规 婴金铁受辱 缠绕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享有 山川相缪 盘绕、围绕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B.而今安在哉 侣鱼虾而友麋鹿
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固一世之雄也
D.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举匏樽以相属
4.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②击空明兮溯流光(顺流而上)
③纵一苇之所如(往)
④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稍微)
⑤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到,前往)
⑥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登泰山记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5.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②余始循以入 ④其远古刻尽漫失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6.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文中“泰山之阳”指的是泰山南面。
B.干支纪年和年号纪年是古代常见的纪年法。前者如“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后者如“壬戌之秋”。
C.东岳泰山,“五岳”之一,在山东省泰安市,其余为西岳华山、北岳衡山、南岳恒山、中岳嵩山。
D.“戊申晦”中的“晦”是根据月亮的情况来纪日,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后一天为晦。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是桐城派作家姚鼐的代表作,全文虽不到500字,却充分展示了雪后登山的别样情趣。
B.文中第二段写作者和友人登山的经过。他们顺着中谷进山,没有到古人所说的天门溪水即东谷去欣赏景色。
C.文中第三段按照时间的顺序依次描写泰山日出时和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写出了泰山日出的万千气象。
D.本文的侧面描写很巧妙,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用“半山居雾”和“足下皆云漫”加以烘托。
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越长城之限限:界限
B.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占据
C.磴几不可登 几:几乎
D.亭东自足下皆云漫漫:弥漫
10.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师是中国古代对都城的称谓。在中国古代,国家的首都通常称为京师,近现代已不再沿用,直接称为首都。
B.知府,古代地方官名。宋代派京官统治一府称“知某府事”,简称知府,明清两代为府级最高行政长官的正式名称。
C.我国古代人们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所以叫五更或五鼓。从晚上六时开始起更,每更就是一个时辰。
D.行宫,古代帝王出行时临时居住的地方,可能由其它建筑改造而成,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
11.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1段介绍泰山的位置,勾勒了山、水、古长城、日观峰,描摹出泰山的概貌,为下文介绍登山路线和观日出作铺垫。
B.文章第2段写登泰山的经过,重点写的是登山的艰难和登上山顶之后所见的雄浑开阔,目的是突出泰山的高峻。
C.“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由远景拉成近景。高耸的山峰竟然小得像樗蒲,以比喻的手法,反衬作者站得高。
D.文章善于取舍,叙事简洁明快。全文不足600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2.第3段描写观日出情景,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日出前后的景象特征。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选自《师说》)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选自《赤壁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
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
(选自《惜抱轩诗文集·登泰山记》)
(乙)
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其状如礧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酌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云。
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字益兴。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返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
(选自《惜抱轩诗文集·游灵岩记》)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巅崖限当道者; 限:像门槛一样
B.度其高当岩之十九 度:推测
C.僧出器酌以饮余 饮:喝
D.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 俾:使派
15.古文在流传中常常有缺字,后人阅读时需要联系前后文,考虑字词用法去填补。下面三句中均有缺字,选出填入空缺处相对合理的字的一项是
(1)当其南北分□,古长城也。(2)登□周望万山(3)而灵岩有朗公石□。
A.之 则 矣 B.者 则 焉 C.者 乎 焉 D.乎 者 矣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状如礓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
B.其状如礓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
C.其状如磁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
D.其状如儡石为城墉/高千余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面/南则重嶂蔽之/重溪络之/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古时指山南水北,“阴”则指山北水南。如“华阳”指华山的南面。
B.“晦”,为农历每月三十,“朔”为农历每月初一,可推“戊申”为除夕日。
C.“行宫”,指京城以外帝王的临时居所。如“佛狸祠”原是北魏太武帝行宫。
D.“政和”,是宋徽宗赵佶的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可十几个。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鼐所记登泰山路线不同于古时登山路线。他沿着泰山正南面三谷中的中谷进山,途经中岭的天门溪水,又沿西面的山谷走,终到山顶。
B.《游灵岩记》第二段有对泰山周围地理环境进行补充说明的内容,又详述了琨瑞之谷被称为朗公谷的原因及相关的历史地理名物的沿革。
C.姚鼐叙写游泰山按明显的时间顺序,日观峰看日出按日将出、日正出、日出后的时序显示出泰山的非凡气势,写游灵岩则时序不明显。
D.这两篇散文叙述与描写并用,自然生动,富有情致。描写时注重“炼字”,如“明烛天南”的“烛”字、“寒光动寺壁”的“动”字。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20.姚鼐所属桐城派主张散文创作要“义理”(鲜明的思想观点)、“考据”(确凿的事实材料)、“辞章”(精练的文字表达)三者并重,请就其中任意两点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B.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C.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D.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泰山,位于山东泰安,古称岱宗、岱山,又称东岳,为五岳之首。
B.古文中“阳”指山之南,水之北,如文中“泰山之阳”指泰山的南面。
C.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自汉武帝起古人常以年号纪年。
D.“戊申晦,五鼓”,晦,是指农历每月初一;朔,是指农历每月最后一日。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按游踪进行描写,他从中谷入山,越中岭,再循西谷到达山顶,第二天五更时分在日观亭观日出。
B.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三个时间段的景色,描绘出泰山日出的万千气象。
C.作者在描写泰山日出景象时,采用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比喻、象征等多种手法,描绘出一幅瑰丽、雄浑的日出图。
D.全文不到五百字,却充分展示雪后登山的别样情趣,其善于取舍,将小细节与大印象结合,描写、叙事简洁明快。
2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25.简要概括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颠,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壁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但律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土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蜂皓驳色,而皆若偻。
(摘自清代姚鼐《登泰山记》)
(乙)是朝上山骑行,往往道峻峭,下骑,步牵马,乍步乍骑,且相半,至中观留马。去平地二十里,南向极望无不睹。仰望天关,如从谷底仰观抗峰。其为高也,如视浮云。其峻也,石壁窅窱①,如无道径。遥望其人,端如行朽机②,或以为小白石,或以为冰雪,久之白者移过树,乃知是人也。殊不可上,四布僵卧石上,有顷复苏,亦赖赍酒脯。处处有泉水,目辄为之明。复勉强相将行,到天关,自以已至也,问道中人,言尚十余里。其道旁山胁,大者广八九尺,狭者五六尺。仰视岩石松树,郁郁苍苍,若在云中。俯视溪谷,碌碌不可见丈尺。遂至天门之下。仰视天门,窔辽③如从穴中视天窗矣。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縆索④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掖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所谓磨胸舁石、扪天之难也。初上此道,行十余步一休,稍疲,咽唇焦,五六步一休。蹀蹀⑤据顿地,不避湿暗,前有燥地,目视而两脚不随。早食上,晡后到天门。山南有庙,悉种柏千株,大者十五六围,相传云汉武所种。小天门有秦时五大夫松。始皇封太山,逢疾风暴雨,赖得松树,因复其下,封为五大夫。
日入下去,行数环,日暮。时颇雨、不见其道。一人居其前,先知蹈有人,乃举足随之。比至天门下,夜人定矣。
(摘自东汉马第伯《封禅仪记》)
【注】①窅窱(yáotiǎo):幽深的样子。②朽机(wù):枯树桩。③窔辽:幽深遥远。④縆索:粗大绳索。⑤蹀蹀:踉踉跄跄的样子。
2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崖限当道者限:门槛
B.四布僵卧石上布:伸展,名词用作动词
C.如从谷底仰观抗峰抗:高耸的
D.明烛天南烛:像蜡烛一样,名词用作状语
27.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余始循以入自以已至也
B.或曰,此东海也或以为小白石
C.世皆谓之天门云久之白者移过树
D.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目视而两脚不随
28.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从者扶掖/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
B.两从者/扶掖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
C.两从者扶掖/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
D.两从者/扶掖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
2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2)或以为小白石,或以为冰雪,久之白者移过树,乃知是人也。
30.请仔细阅读乙文第一段,梳理作者登泰山的行踪。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各题。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3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泰山之阳阳:山北水南
B.至于泰安 至于: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C.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 稍:逐渐
D.其远古刻尽漫失漫失:弥漫
3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汶水西流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B.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C.是月丁未是日观道中时刻
D.亭东自足下皆云漫足下事皆成
3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桐城人,因书斋惜抱轩得名“惜抱先生”。
B.《登泰山记》的“记”表示文体,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本文属于山水游记。
C.“桐城派”是清朝的散文流派,对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内容多为宣传儒家思想,要求语言简明雅洁。因此派学者所作文章多描写桐城景观故得名“桐城派”。
D.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与方苞、刘大櫆合成“桐城三祖”。
3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的登山路线先是“由南麓登”,然后是“循(中谷)以入”,最后是“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B.“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中的“负”和“烛”分别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将泰山的雪景写得简洁而生动,极富画面感,泰山巍然耸立的形象由此跃然纸上。
C.第4段中,作者对泰山的人文景观进行了描写,这样写凸显了泰山的人文情怀,也使文章显得丰富深刻,体现了“桐城派”重考据的文风。
D.《登泰山记》语言简洁、生动。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三“多”三“少”寥寥几笔就把泰山的整体印象描绘出来。
3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阅读课文文段,并完成后面的题目。
泰山之阳,汶水西( )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 )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1)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 )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 ),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 ),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循( )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2)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3)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 )雪,明烛( )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4)
36.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汶水西( )流 阳谷( ) 余以(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乘( )风雪 越长城之限( ) 磴( ) 循( )以入 世皆谓之天门云( ) 负( )雪 明烛( )天南
3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记述了登泰山的经过。文章第1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B.本文写景状物主要采取抓住景物特征从旁烘托的写法。如写泰山的高峻,借人在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的形象来进行烘托。
C.第2段写登山的具体经过,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了途中的艰险和初登顶峰所见的壮丽雪景。
D.姚鼐写文章强调“考据”,文中的“古长城也”“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均有考古意味。
38.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阳,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B.京师,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称首都;“京”“师”,旧时均可指国都。
C.丁来,干支之一,丁未日的前一天是丙午日,后一天是戊申日。
D.知府,也称太守,中国古代地方职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长官。
3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2)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3)崖限当道者
(4)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三、非选择类
4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4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2)吾无取乎尔也
(3)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4)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
(5)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42.判断下列各句属于何种文言句式。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2)余始循以入
(3)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4)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4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其远古刻尽漫失
(2)自京师乘风雪
(3)苍山负雪
(4)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5)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四、情景默写
44.《登泰山记》: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泰山南北两条河流的流向相反,南面“____________”,北面“____________”。
(2)文中写泰山南北的溪水各有归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横亘在阳谷与阴谷分界处的古长城给泰山增添了雄奇的色彩,文中说明古长城的位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出日观峰的重要地理特征,为后文写登顶看日出埋下伏笔。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句,把作者从京师到泰安的路程交代得清清楚楚,充分显示了旅途的艰苦。
(6)点明登山的时间、方向及同行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句,作者通过写台阶表现了泰山路远山高的特点。
(8)作者交代自己登山路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唐代李白用“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来赞美天门;姚鼐对天门的描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写登山的情景时,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高度概括了登雪中泰山的困难和艰辛。
(11)泰山雪景不同凡响,登上峰顶后作者看到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
(12)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概括了泰山雪景的特点。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写出了泰安城的夕照美景。
(14)写泰山夕照如画,山闲水静,雾若飘带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日出前山顶的风雪袭人的情况。
(16)作者描写泰山日出前风雪交加、云雾弥漫的苦寒环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用比喻的手法写拔地参天的山峰竟然小如樗蒲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文中写日出之前天边的云霞变化美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写泰山日出前,云霞异色,瞬间变幻成五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摹色彩,把太阳跃动而雄浑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
(21)作者写日观峰西面的山峰或红或白,像鞠躬的样子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叙述泰山沿途年代久远的石刻的情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3)文中写泰山石的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文中描写泰山树木生长情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句,从“有”和“无”的角度写出了深冬腊月时泰山的特征。
五、选择类
4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属文日数千言 属:写作 B.闻者始哗不厌 厌:心服
C.适足以累之也 累:拖累 D.赙以金帛,辞之 辞:告辞
参考答案
1.B
2.D
3.C
4.C
5.D 6.B 7.C 8.(1)等到已经登到山顶,(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2)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鞠躬的样子。
9.B 10.C 11.C 12.①日出前:风雪交加、云雾弥漫、群山耸立;②日出时:朝霞五彩缤纷、日光鲜红;③日出后:群山拱绕、颜色红白错杂。 13.(1)因此,无论地位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14.C 15.B 16.D 17.B 18.A 19.(1)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立着的白色的像掷具(骰子)的东西,是山峰。或: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掷具一样的立着的东西,是山峰。
(2)回头看日观峰西面的山峰,有的能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鞠躬的样子。 20.考据:①《登泰山记》中主要涉及历史地理知识,如泰山南、北两侧分别有汶、济二水,山东有古长城,泰山向南的几大山谷,中谷是郦道元所谓环水,游山砌磴约七千有余,古时登山道路,山上地貌、植被、文物古迹等。②《游灵岩记》对灵岩周边的地理环境的和泰山之间关系的描写,朗公谷的由来。以及对再游灵岩的路线进行了设计。
辞章:①运用比喻、比拟、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等多种表现手法,还通过色彩对比映衬、渲染烘托的方式写出泰山之景,语言简练而泰山之壮美表现得淋漓尽致。②运用夸张、比拟、动静结合等手法表现灵岩的奇崛。
义理:①面对泰山的崇高,面对世俗的艰难,姚鼐表现出鲜明的淡定、自足——这种波澜不惊、光风霁月的洒脱、疏朗,正是理学所追求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即从雄伟泰山中参悟自足感,从超越现实困难中获得淡定感乃至自得其乐感。
21.C 22.D 23.C 24.(1)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泛的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那么见识明理行为没有过失了。
(2)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照到日光,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25.(1)不畏艰险,勇登高峰;(2)心胸开阔,志存高远;(3)心怀傲骨,品节高贵。
26.D 27.B 28.C 29.(1)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摴蒱一样的立着的东西,那是山峰。
(2)有的人认为像白色的小石头,有的人认为像一堆冰雪,很久,白色的东西移过树木,才知道是人。 30.中观——天关——环道——天门——山南庙——小天门
31.C 32.D 33.C 34.B 35.(1)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2)这一天我们观看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刻都模糊或缺失了。
36. 向西 山南面山谷中的水 在 冒 界限 石阶 顺着 助词,无实义 背 照 37.C 38.B 39.(1)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的长城。
(2)东边的山谷,古代称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
(3)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
(4)远望夕阳映照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一幅图画,而在半山腰停留的云雾像一条带子似的。
40.(1)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2)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
41.(1)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2)我对于《国语》的上述说法无所采纳
(3)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过他。
(4)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
(5)(卢雍)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
42.(1)判断句(2)省略句(3)定语后置句(4)判断句
43.(1)模糊或缺失(2)冒(3)背(4)弥漫(5)逐渐
44.汶水西流 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 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 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 在长城南十五里 自京师乘风雪 历齐河、长清 穿泰山西北谷 越长城之限 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 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 道皆砌石为磴 其级七千有余 余始循以入 道少半 越中岭 复循西谷 遵至某巅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 崖限当道者 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大风扬积雪击面 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其远古刻尽漫失 石苍黑色 多平方 少圜 少杂树 多松 生石罅 皆平顶 冰雪 无瀑水 无鸟兽音迹
45.D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课时作业,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情景默写,选择 简答,非选择类,小阅读-课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复习练习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文言文阅读,文学类阅读-双文本,情景默写,语言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当堂检测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选择题,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