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07《敬业与乐业》(2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07《敬业与乐业》(2课时)(教学设计),共5页。
第7课 敬业与乐业(第1课时)1.把握作者关于“敬业与乐业”的观点。2.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1.把握作者关于“敬业与乐业”的观点。2.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1.把握作者关于“敬业与乐业”的观点。2.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新课导入我国近代有一位思想家,他与老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他就是梁启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阐述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文章——《敬业与乐业》。新知探究一、知人论世1.走近作者。【活动内容】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梁启超的资料,教师出示课件中的“作者简介”作为补充。2.写作背景。【活动内容】教师出示“写作背景”的课件内容,让学生了解梁启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二、知识链接【活动内容】教师出示“知识链接”的课件内容,让学生了解议论文的相关知识。三、正音释义【活动内容】检查预习。教师出示课件中的易错生字词和需要掌握的词语意思,再让学生指出其他理解困难的字词,并加以点拨。佝偻( ) 亵渎( ) 旁骛( )骈进( ) 承蜩( ) 调和( )秘诀( ) 教诲( ) 解剖( )禅师( ) 强聒不舍( )亵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旁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二法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断章取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敬业乐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言不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聒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意图】通过认识生字词和解释词语的意思,读通课文,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四、整体感知【活动内容】1.阅读课文,说说作者围绕“敬业与乐业”提出了怎样的观点。2.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先后谈到了几个问题?这些问题与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3.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简要地概括每个部分的大意。【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中心论点,理解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五、文本研读【活动内容】1.阅读第2~5段,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有业”的必要性的。2.阅读第6、7段,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什么叫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怎样才能做到敬业?3.第6段中,作者已将“敬”“敬业”论述清楚了,是否可以删掉第7段?4.阅读第8段,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乐业”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敬业和乐业的关系,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第2课时)1.区分本文的观点与材料。2.了解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体会这些论证方法的作用。1.通过把握事实论据、道理论据来区分观点和材料。2.引导学生在分析论证过程中,体会论证方法的作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结合例子了解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体会论证方法的作用。新课导入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敬业与乐业》这篇文章的论点、分论点及文章的整体结构,也知道了议论性的文章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等,那么《敬业与乐业》这篇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又是如何进行论证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新知探究一、合作探究【活动内容】1.阅读第2~5段,思考: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阅读第6、7段,思考:作者在论证“要敬业”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运用论证方法的例子并进行具体分析,进一步体会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二、积累拓展【活动内容】作者在谈到“有业之必要”时,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这两个事例;在谈到“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时,列出了四个理由。参照这两种写法,试着为“有业之必要”列举几条理由,或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几个事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议论文“摆事实”和“讲道理”的基本论证方式。课堂小结本文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并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能掌握一些论证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