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综合训练题
展开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基础巩固】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喀斯特山地省份,人口密度是全国的1.09倍,人口合理容量超载50%以上,加剧了贵州石漠化程度。据此完成1~3题。
1.影响贵州人口合理容量大小的直接因素是 ( )
A.人口密度 B.地质条件
C.耕地数量 D.地形地势
2.人口合理容量超载加剧贵州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陡坡毁林开荒
B.草场超载放牧
C.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差
D.水资源利用不当
3.为应对人口合理容量超载问题,贵州应该( )
A.实行人口全面外迁
B.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C.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D.人口向大城市集中
解析:第1题,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贵州省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质条件、地形地势等对其人口合理容量均有一定的影响,但与贵州省人口合理容量大小直接相关的是贵州省的耕地数量,耕地数量决定了当地能够养活的人口数量,所以耕地数量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C项正确,B、D两项错误。贵州省的人口容量大小影响了该省的人口密度,人口密度并非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A项错误。第2题,贵州人口合理容量超载,导致当地对耕地的需求增多,从而导致在陡坡毁林开荒,加剧了植被破坏,从而加剧了水土流失,A项正确。贵州省地处我国南方地区,降水相对丰富,农业主要为耕作业,而非放牧业,同时,水资源相对丰富,并非水资源利用不当导致石漠化问题突出,B、D两项错误。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差,不是加剧该地区石漠化进程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第3题,为应对人口合理容量的超载问题,贵州省应该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粮食单产,同时,优化耕作方式,提高区域的农业技术水平,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B项正确。人口全面外迁并不现实,A项错误。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会加剧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C项错误。人口向大城市集中,提高了城市化率,但整个贵州省人口合理容量超载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D项错误。
答案:1.C 2.A 3.B
下图为新疆和田地区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所产生的影响关联图。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甲表示( )
A.土地盐碱化
B.下游河流水位上升
C.下游河流流量减少
D.流动沙丘向绿洲侵袭
5.导致图示区域荒漠化问题加剧的人类活动有( )
①燃料短缺 ②砍伐森林 ③不合理灌溉 ④盲目扩大耕地面积 ⑤风沙侵袭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③⑤
解析:第4题,从图中地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判断人口增长、耕地扩大会使上游用水增加,导致下游河流流量减少。第5题,注意题目中问的是“人类活动”,燃料短缺、风沙侵袭均不属于人类活动。
答案:4.C 5.B
内蒙古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牧区,其东部的草场载畜量远高于西部。据此完成6~7题。
6.导致内蒙古高原草场载畜量东西部差异的因素主要有( )
①年降水量 ②海拔 ③荒漠化程度 ④人口密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合理利用内蒙古草场资源的措施有( )
①实行划区管理,规定适宜的载畜量 ②减少人工草地,提高天然草地的比重 ③大力发展种植业,控制畜牧业比重 ④实行轮牧和轮流打草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6题,内蒙古高原东西所跨范围广,东部地区距海洋近,受海洋影响明显,年降水量一般在200毫米以上,西部距海洋远,年降水量一般在200毫米以下,属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的多少决定了草类的生长情况和载畜量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荒漠化程度,导致内蒙古高原草场载畜量东西部存在差异。第7题,对于草场的管理,首先要实行划区管理,规定适宜的载畜量,其次要实行轮牧和轮流打草制度,以减少对草场的破坏。
答案:6.C 7.D
青藏铁路错那湖段受裸露湖滩影响易就地起沙,这对铁路安全运营的危害较大。铁路部门构建了一个集防治坡面细沟侵蚀、阻沙、固沙与压沙为一体的综合防护体系(如图),取得了显著成效。据此完成8~10题。
8.研究表明,相比前后路段,桥梁附近积沙危害更加严重,这是因为 ( )
A.桥洞风速大
B.风沙直接磨蚀桥墩
C.桥墩跨度大
D.桥梁和桥墩的拦沙作用
9.大桥附近的荒地采用水漫压沙主要是为了( )
A.增大起沙阻力
B.冲刷低地积沙
C.削减风沙速度
D.清除地表沙源
10.防风沙体系建成一段时间后,植被恢复最显著的区域是( )
A.退化草地
B.大桥附近
C.山坡河谷
D.湖岸沙丘
解析:第8题,桥梁附近积沙危害更加严重,说明风沙流受桥梁和桥墩的阻拦,风速减小,沙粒沉积,D项正确;桥洞风速大,能够侵蚀、搬运桥梁两侧的积沙,减轻其危害,A项错误;风沙直接磨蚀桥墩是风力侵蚀作用,与风沙沉积关系不大,B项错误;桥墩跨度大即桥洞大,可使风沙流顺利通过桥梁,不会形成积沙,C项错误。第9题,水漫沙面可以增大沙粒湿度,减少风沙接触,增大就地起沙的阻力,A项正确;荒地靠近干湖盆和干沙地,地势低平,且水漫压沙仅能形成小水面,水量较小、流速缓慢,无法起到冲刷低地积沙的作用,B项错误;水面相比沙地对风沙的摩擦力更小,无法削减风沙速度,C项错误;水漫压沙仅能固定干季荒地沙源,但无法完全清除地表沙源,D项错误。第10题,湖岸周边草地由于风沙活动和不合理放牧,出现植被退化。设立禁牧网围栏, 并进行封育以修复植被,加速了植被恢复,A项正确;大桥附近区域原为荒地,受水漫浸渍,沙土过湿,植被恢复不明显,B项错误;山坡河谷坡度较大,径流易流失,且拦沙坎加速风沙沉积,植被恢复较慢,C项错误;湖岸沙丘以固沙措施为主,植被恢复不明显,D项错误。
答案:8.D 9.A 10.A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
材料二 地处黑河中游的张掖地区近50年间,人口由55万增至116万,耕地由10万公顷增加到26万公顷,中游沿岸建成的平原水库27座,拦截了几乎全部的上游来水。
材料三 额济纳旗草原过去曾是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地方,现在草木枯萎,到处是戈壁沙漠,一片荒凉,已难见草原风光。
(1)弱水属于 河,该河的补给来源主要是 ,其流量随 的变化而变化。
(2)结合材料,分析说明额济纳旗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
(3)简述该地区防治土地退化的有效措施。
解析:本题考查了土地退化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第(1)题,弱水属于内流河,主要依靠冰雪融水补给,气温越高,融水越多,流量越大。第(2)题,由材料一可总结出额济纳旗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剧增,过度开垦,以及中游水库大量拦截上游来水。第(3)题,可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治理。
答案:(1)内流(内陆或季节) 祁连山脉的冰雪融水 气温
(2)人口剧增,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3)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合理放牧,防止过度开垦,保护好周围生态环境;加大土地退化防治的投入,加强管理,加强执法力度。
【拓展提高】
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12~14题。
12.该固定沙丘( )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 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3.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 )
①风速较大 ②蒸发量较大 ③气温较高 ④降水较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
A.植树 B.种草
C.栽灌木 D.自然演化
解析:第12题,由图可知,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加;5月和9月土壤含水量较高,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第13题,该地为非季风区,夏季不受季风影响,风速较小;夏季气温高,降水较多,但水分蒸发量大。第14题,该地在无人为扰动的情况下多年保持稳定,说明自然植被与水分条件相符合,能够起到控制沙丘发展的作用,人工种植林草会增加耗水量,破坏生态平衡,因此该地更适合自然演化。
答案:12.C 13.B 14.D
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5~16题。
15.“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16.“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解析:第15题,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该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区,周围的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并逐渐向漏斗中心流动,从而导致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地带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形成生态裂谷。第16题,当该地“生态裂谷”出现后,即出现了土地的荒漠化,为了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既有利于绿洲农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荒漠区水资源不足,不宜植树造林;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而应该做好生态恢复工作;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禁止开采不符合实际。
答案:15.C 16.D
【挑战创新】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红色荒漠”是指在我国南方湿润红土地区的土地荒漠化。这些地区地形以丘陵及山地为主,植被覆盖率在30%以下。
材料二 “红色荒漠”形成结构示意图。
(1)图中字母表示水土流失、人口增加、滥伐森林、高温多雨等条件,请写出各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
A ,B ,
C ,D 。
(2)南方地区“红色荒漠”主要发生在 丘陵地区,它的形成造成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内容,结合南方丘陵地区情况分析得出结论。第(2)题,从“红色荒漠”发生的机理来看,发生地区应该为江南丘陵,它的形成对农业生产和地理环境都有影响,主要是表层土壤流失,土壤肥力下降,使下游湖泊、河道淤积,农业减产等。
答案:(1)人口增加 高温多雨 滥伐森林 水土流失
(2)江南 表层土壤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减产;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下游易淤积河道和湖泊等。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时训练,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A地区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图示区域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有,05—0,材料中的湿润系数可能指,材料中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属于,图中,甲表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地理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后测评,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5—0,材料中的湿润系数可能指,材料中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属于,沙地苹果是毛乌素沙地治沙成果,减轻当地水蚀荒漠化的措施是,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形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优秀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优秀同步达标检测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