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2区域整体性和关联性 课件 课件 1 次下载
- 2.1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课件 课件 3 次下载
- 2.3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课件 课件 5 次下载
- 3.1城市的辐射功能 课件 课件 2 次下载
- 3.2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课件 课件 3 次下载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完美版ppt课件
展开我国内蒙古东部的浑善达克沙地距离北京西北部约180千米,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的地区。20世纪后期,这里草场退化严重,沙尘暴频发,成为京津地区沙尘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如今治理绿洲重现。20世纪后期,浑善达克沙地为什么草场退化严重?现在的浑善达克沙地是如何从草原变成了生态绿洲?
生态脆弱区概念:生态脆弱区是指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一旦其稳定性被打破,土地易退化。
土地退化:指受自然因素人为活动的影响,土地出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
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形成的条件
(2)石灰岩抗风化能力较强,成土过程缓慢
(3)如果失去了森林植被的保护,遇到暴雨,石灰岩上的土层极易发生水土流失,出现石漠化。
石漠化进一步限制当地的经济发展,是南方喀斯特地区成为我国贫困地区分布较集中的区域之一。贫困与石漠化总结伴出现,国家三大集中连片贫困区,分别是乌蒙山贫困区,武陵山贫困区及滇黔桂石漠化贫困区,都与本地的喀斯特石漠化分布有关。
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指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地带。当气候出现冷暖、干湿变化时,就会出现农进牧退或牧进农退的现象。
在汉、唐、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气候暖湿时期,再加上政府垦荒政策的引导,大批农民越过长城一线,将草原开垦为农田,使农区北界向西、向北推移。
①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
降水季节变化大:在夏季,暴雨集中,不仅降低了水分利用率,还造成强烈的土壤侵蚀。降水年际变化大:降水少的年份出现旱灾,加剧土地退化。
以鄂尔多斯高原为例,大风(风速大于17米/秒或八级以上)天数平均超过40天,60%以上的大风集中于冬春季节,其中春季大风天数在10到30天。本带春季气温回升,地表解冻,但是降水稀少,因此表土层裸露、疏松,极易遭受大风侵蚀。
(2)人为原因——
在农作物减产的年份,由于农作物长势较差,对土壤保护作用减弱,一旦遇到大风、暴雨,则加重对土壤的侵蚀。为了维持生计,人们进一步扩大耕地面积。垦殖区面积越来越大,并向西向北扩展。这些地区本身生态脆弱,开垦后土壤肥力逐年下降,作物产量逐渐降低。
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平原地区过度开垦,破坏植被,土壤易被风蚀,出现了“黑风暴”,最严重的地区,一个月内沙暴天数长达25天。
牧民为求得当前的经济利益而盲目提高载畜量,但过度放牧的后果则是草场退化,反而使牲畜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大下降。例如,浑善达克沙地地区的牲畜量猛增,导致80%的草场退化。
萨赫勒地区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气温高,蒸发旺盛,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出现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2.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游牧业向商品性定居牧业转变。根据图2.15,分析这一转变对草场带来的影响。
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导致草场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3.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急剧增加,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地区以南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用地之争加剧。人口过快增长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请解释图2.16,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就可以避免恶性循环。
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①从土地适宜性出发:宜农则农,宜牧则牧。②从水资源出发: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集约化、高效、特色农牧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
1.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①草地退化严重地区:利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采用灌草相结合的方式,适当人工补种植物,防沙固沙。②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严重地区: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选择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人工种植高产牧草,解决牲畜食草问题,从而使退化的草场通过休牧得以自然恢复。
3.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退化草场,使牲畜数量控制在草场承载力范围内;调整牲畜结构,减少山羊等对草场破坏严重的畜种比重,增加肉牛等比重。
4.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
生态脆弱区的人口容量有限,人口过快发展对环境压力增大,在北方农牧交错带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5.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读“我国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1.图中A,C,D,E四个生态脆弱区共同存在的生态问题为 ( )A.森林破坏 B.水土流失C.草场退化D.生物多样性锐减
2.B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的形成原因包括 ( )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 ②地处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 ③土地贫瘠,植被稀少 ④河流稀少,多为季节性河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农牧过渡带是较为脆弱的地区。读我国近代农牧过渡带范围图,完成3~4题。
3.下列措施能有效防治甲地区荒漠化的是( )A.加强天气预报B.改变农业生产结构C.发展耐旱农作物 D.全面种草,发展畜牧业4.农牧过渡带会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的改变发生移动。推断在近代之前的农牧过渡带可能位于现在过渡带的( )A.西北方向 B.东南方向C.现在位置 D.北方
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公开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公开课ppt课件,共60页。
地理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说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地理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说课课件ppt,共55页。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完美版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完美版教学ppt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