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试卷 0 次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习题
展开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单选题
1.中国的古代艺术十分发达,下列关于中国的古代艺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书法艺术中的楷书出现于秦代
B.文人画的灵魂是意境
C.“画中有诗”是山水画的主要特点
D.《秦王破阵曲》是唐代的著名乐曲
2.有学者指出,经学作为训解或阐述儒家经典的独门学问,在儒术独尊的两汉,毫无疑问具有“国宪”一般地位。尤其在两汉统治者将经学研究与官禄结合起来的情形下,士人更“靡然乡风”,“咸资经术”。然而,经学在魏晋南北朝却受到前所未有的冷落。这一变化说明( )
A.社会主流思想发生变化 B.社会群体阶层流动日益增强
C.儒学统治地位趋向动摇 D.时代变化引发价值取向转移
3.下图是东晋书法家王瑜的《伯远帖》(局部)。明朝大书法家董其昌评价其“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据此可知,该帖( )
A.标志着书法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B.体现出士人洒脱的精神风貌
C.表明书法艺术已经达到历史最高峰 D.折射出儒学丧失了主导地位
4.唐代诗人归日安在一首送给皮日休的诗中写道:“八片尖皮砌作球,火中燂了水中揉。一包闲气如常在,惹踢招拳卒未休。”该诗借用了唐代盛行的一种体育用物,来谐虐皮日休。下列描述了此项体育活动的是( )
A.“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B.“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
C.“坚圆净滑一星流,月杖争敲未拟休”
D.“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
5.唐代韩愈对孟子特别推崇,在“道统”中将原先被列为上承孔子的颜渊,排斥在主线之外,以孟子上承孔子,而自承孟子,并且将儒学研究从章句训诂引导为对经典义理的探求。韩愈此举( )
A.反映了唐朝的多元文化面貌 B.扭转了儒学面临的危机
C.对宋代儒学的发展产生影响 D.顺应了三教合流的趋势
6.有学者认为:安史之乱如神奇的魔法棒,硬生生地将唐诗分为前后截然不同的两段,并烙上清晰的印迹。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
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
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
7.《旧唐书・武宗纪》记载唐武宗会昌五年“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充两税户……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这段材料反映了灭佛的原因是( )
A.寺院经济膨胀,影响政府税收 B.佛教兴盛,危及儒学正统地位
C.佛教广泛流行,政治势力扩展 D.佛教不利于大一统局面的巩固
8.唐玄宗时青城山道士刘知古的兄长研学儒家经典,弟弟奉佛且出家于武担山静乱寺。刘知古曾在成都太清观的静思院画了老子、孔子与释迦牟尼像,时任宰相张说评论:“三圣同在此堂,焕乎有意哉!达观之一致也”。这体现了当时( )
A.宗教信仰多元发展 B.刘氏家族关系和谐
C.信仰危机普遍出现 D.文化政策相对宽松
9.“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是唐代一位著名诗人的诗句。这位诗人最有可能是( )
A.陈子昂 B.孟浩然 C.杜甫 D.杜牧
10.下图名为《胡商遇盗图》,出自盛唐时期敦煌莫高窟第45窟,画面内容依据的是《法华经·观音普门品》中的一段经文故事:“一位西域胡商领着一队驮着丝绸珠宝的骡马,遭到不法强盗拦路抢劫,最后口念“南无阿弥陀佛”而得救。通过材料信息可知( )
A.中国长途贩运贸易十分发达
B.盛世之下中西交通往来仍有艰难险阻
C.佛教成为社会上的主流思想
D.这一时期政府对丝绸之路重视程度低
11.“他在贞观初年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取经,他在佛教中心那烂陀寺专研佛经多年,他的事迹写进长篇小说《西游记》”。他是( )
A.法显 B.玄奘 C.鉴真 D.空海
12.《楹联续话》卷一:“书道入神明,落纸云烟,今古竞传八法,酒狂称圣草,满堂风雨,岁时宜奠三杯。”下列作品与楹联描述的书法风格一致的是( )
A.《古诗四帖》
B.《兰亭序》
C.《贺捷表》
D.《乙瑛碑》拓片
13.2007年4月27日,来自海峡两岸和香港的儒教、道教和佛教的代表在香港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三教对话活动。从历史上看,“三教合一”的主张大约出现于( )
A.先秦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
14.唐朝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最终历经艰险到达日本,他主要是为了( )
A.了解日本文化 B.传播佛教思想
C.增进两国友谊 D.进行朝贡贸易
15.唐代长安城的生活融合了西域的风尚,服饰、饮食、娱乐等皆受到影响。其中,贞观年间长安城社会生活深受西域影响的主要原因是( )
A.唐朝政府设置了安西都护府 B.唐朝政府在六部下设鸿胪寺
C.唐太宗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 D.唐太宗提出“示存异方之教”
16.唐代的宫廷乐舞,既有本土特色,还有汉族与少数民族交融的体现,以及来自印度、高丽、日本等外国的元素,形成了乐舞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时期。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学思想的重构 B.主流思想的嬗变
C.市民阶层的兴起 D.开明政策的实施
17.唐朝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以上史实描述的是( )
A.政治制度的创新 B.经济的迅速发展
C.文学艺术的繁荣 D.中外文化的交流
18.魏晋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都有前代罕见的严密理论系统性和深刻美学内涵;其时科技也具有鲜明的理论思维特色,如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理论思维比较突出,首先要求系统观察,其次根据性能统一法则进行学科分类。这体现( )
A.魏晋玄学影响科技文化发展 B.魏晋时期文化成就领先世界
C.民族交融丰富科技文化内涵 D.政治动荡导致科技文化转型
二、材料分析题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孙思邈(581-682年)陕西耀县人,唐代最著名医学大师。自幼聪明好学,善谈老庄且喜好钻研佛教典籍。当时社会风尚是“朝野士庶,咸耻医术之名,多教子弟诵短文”。孙思邈目睹民众缺医少药,个人幼遭风冷之疾经历,遂立志成为“苍生大医”,毅然放弃仕途。太宗、高宗两代帝王都特招孙思邈入京准备授予官职爵位,他却婉言谢绝,但进京后孙思邈有了更多机会接触长安医家,阅览各类医药书籍。
他在《千金方》中系统总结了古代以来医药学成就,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思想。他强调要在熟读熟记古代典籍、理论基础上,又须妙解阴阳、五行等。且还需具备哲学、史学以及其他学科知识等,留意钻研,加入个人见解。另外特别注重行医之“诚”即医德,痛斥“治病枉死过半的庸医”。在医学著作排列上,体现了“先妇人小儿,后丈夫者老”原则。此外他注重实践,考察了关中、四川等地风土人情、采集药材、炼丹制药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思邈的医学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孙思邈医学思想与成就产生的历史背景。
20.沙门拜君,是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何题。
沙门是出家人的通称,自东晋起,在沙门是否拜君问题上。几方势力反复拉扯。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四月十五日,唐高宗下达敕旨“君亲之义,在三之训为重;爱敬之道,凡百之行收先……今欲令道士女官僧尼,于君、皇后及皇太子、其父母所致拜”五月十五日,朝廷集议沙门礼拜君亲问题。六月五日大臣上报议状统计结果:主张沙门等出家人致拜君亲354人,主张沙门等不拜君亲的有539人;六月八日皇帝下达诏书“初令道士、女冠、僧、尼等,并尽礼致拜其父母。”
——摘引自孟宪实(皇帝制度的另一面——以高宗龙朔二年的两道制敕为中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沙门拜君”反映出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参考答案:
1.D2.D3.B4.A5.C6.A7.A8.D9.C10.B11.B12.A13.D14.B15.C16.D17.D18.A
19.(1)思想:全面总结古人医学理论与成就;注重强调医学与多学科知识的结合,突出个人钻研见解;强调医德的重要性;以妇女小儿为先的医学研究原则;注重考查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2)历史背景:隋唐佛道思想的传播与兴盛;国家统一与社会安定;统治者的开明与重视;传统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影响。
20.沙门拜君,是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问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频繁,道教、佛教广泛传播,一方面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另一方面,佛教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儒、佛、道之间表现出既融合吸收又辩驳冲突的特征。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同时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唐朝呈现出道教、佛教的发展与儒学复兴的潮流;从“沙门拜君”到“沙门拜亲”的过程,既表现出统治者重 视对佛教的整顿和利用,也表现出唐朝议政、决策的运行程序。佛教融入中国文化,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及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连绵不绝的重要原因。
高中历史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同步训练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习题: 这是一份(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练习: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练习,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