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说课课件ppt
展开1.学习思路(1)整体思路:按照“天气→气候”,时空尺度由小到大,从常见的、直观的天气过程入手,再进一步分析气候的形成及特征。(2)关注过程: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三种锋面的形成,要注重过境前后的过程分析,重在分析天气的变化;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要从空间的角度分析不同部位风向的差异,关注发生、发展过程。(3)探究影响:结合示意图,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以及对自然景观造成的影响。
2.学习技法(1)直观式学习法:课标中多次提到“运用示意图”,因此需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收集气象观测数据、卫星遥感影像等,借助动画还原三圈环流、季风环流的形成,增强知识的直观性,同时培养地理实践力。(2)典型案例法:选取一些典型的案例,如以寒潮侵袭为案例分析冷锋,以台风为案例分析气旋,以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为案例分析气候类型的判读及成因。
(3)尺度学习:本章涉及不同尺度大气运动的差异,因此要充分明确大尺度的三圈环流、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以及中小尺度的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地理要素对地带性气候的影响。
第一节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
课前 | 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3.高空风和近地面风(以北半球为例)
[小提醒]近地面摩擦力越大,风力越小,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越大;反之,风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越小。无论高空还是近地面,风的来向都为高压一侧。
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1)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①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②大气活动中心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
新视点:风向与风力等级风向是风的来向,如东北风是从东北吹向西南的风。风矢由风向标(指示风的方向,有8个方位)和风羽(数量越多,风力越大)组成。根据风吹过地面上物体所产生的现象,将风的大小分为13个等级,简称风级。
【 名 师 助 学 】
想一想:大气环流是否就是指三圈环流?【答案】不是。大气环流是指大范围、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现象,除了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外,还包括季风环流。
小拓展1:三圈环流形成的原因(1)根本原因:太阳辐射引起的高、低纬度之间的冷热不均。(2)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水平运动产生的直接原因和原动力,加上地转偏向力的存在,促成了三圈环流的形成。
小归纳:气压带形成的两种类型(1)热力型: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气压低;温度低,气压高。①赤道低气压带:近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②极地高压带:近地面冷却,空气收缩下沉。(2)动力型:与温度无关,与气流垂直运动有关。气流上升,则气压低;气流下沉,则气压高。①副热带高气压带:高空气流堆积下沉而成。②副极地低气压带:近地面暖空气被迫爬升(抬升)而成。
小拓展2: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比热容是热力学中常用的一个物理量,表示物体吸热或散热能力。比热容越大,物体的吸热或散热能力越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指海洋和陆地比热容不同,陆地比热容比海洋小,升温快,降温也快。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海洋和陆地的物理性质不同。
小技巧:简图法示意气压中心及季风环流(1)1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此时东亚、南亚季风均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
(2)7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 此时南亚的西南季风是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右偏而成;东亚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
如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所处经度相同。读图,完成第1题。
1.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答案】B 【解析】从高空等压面倾斜情况看,甲地高空气压低于乙地,故近地面气压甲地高于乙地,近地面空气从甲流向乙,即从南向北;图示区域为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风向偏转为西南风。
(2022年内蒙古呼和浩特期末)读某半球近地面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第2~3题。
2.能正确表示图中甲气压带分布的是( )
3.下列关于乙气压带的气流垂直运动方向及成因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上升运动;动力原因B.下沉运动;热力原因C.下沉运动;动力原因D.上升运动;热力原因【答案】2.A 3.C
【解析】第2题,读图可知,甲是赤道附近的赤道低气压带,在其北侧为东北信风带,在其南侧为东南信风带,A项正确。第3题,读图可知,图中乙位于30°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垂直方向气流是下沉运动,A、D项排除;该地区纬度位置较低,气温较高,不是冷却下沉,因此不是热力原因,B项错误;赤道辐合上升气流运行到高空后,在向极地运行时,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30°附近上空形成横向西风,气流受阻被迫堆积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带,因此是动力原因,C项正确。
读亚洲季风示意图,完成第4~ 5题。4.下列有关图中所示月份和a气压中心的说法,正确的是( )A.7月份,亚洲低压B.1月份,亚洲高压C.7月份,亚洲高压D.1月份,亚洲低压
5.下列因素中,①②两处盛行风相同的一项是( )A.成因相同 B.风向相同C.性质相同 D.势力相同【答案】4.A 5.C 【解析】第4题,此时东亚盛行东南风,南亚盛行西南风,亚欧大陆上应为低压控制,由此可判定图示月份为7月份,a气压为亚洲低压。第5题,①处是东南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②处是西南季风,是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偏转形成的。两者性质相同,都是炎热、湿润,但势力不相同。
课堂 | 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下面是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风向及受力分析比较表。
【 情 境 探 究 】
(1)图中F1、F2、F3分别表示影响风向、风速的哪三个作用力?【答案】F1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F2表示地转偏向力,F3表示摩 擦力。(2)影响风力大小的最根本因素是什么?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的是哪个力?该力与风向的关系是怎样的?【答案】影响风力大小的最根本因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则风力越大。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的是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
(3)高空风和近地面风与等压线的关系有何不同?为什么?【答案】高空风与等压线平行,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二力平衡下形成的;近地面风与等压线成一夹角,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1.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 整 合 提 升 】
2.风向判断的“三步曲”(以北半球为例)(1)第一步:定水平气压梯度力。在等压线图中,作过该点的切线,并过切点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2)第二步:定地转偏向力。分清图示是哪个半球,若是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若是南半球,风向向左偏。
(3)第三步:定最终风向。①近地面:在三力作用下,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定夹角(30°~45°)。②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按以上步骤绘出的风向(绘成实线箭头)如图。
“左右手法则”判断等压线图上的风向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时,可用“左右手法则”来判断,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具体方法:伸出右(左)手,手心向上,让四指指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拇指指向就是气流偏转方向。高空的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近地面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成一夹角。如图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判断示意图(单位:百帕)。
3.风力大小的分析与描述(1)影响因素及答题术语。
(2)等压线图中风力的判定。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如图中甲处风力大于乙处。
(3)风向和风力随海拔的变化原理分析。
[考向1:近地面风和高空风风向的判断]如图为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据此完成第1~3题。
【 学 以 致 用 】
1.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的风向为( )A.⑥或⑦ B.②或⑥C.④或⑧ D.③或④2.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
【解析】第1题,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应考虑两种情况——近地面和高空。近地面要考虑摩擦力,故为⑥;高空由于忽略摩擦力的作用,向右偏转至与等压线平行,即⑦。第2题,高空空气不考虑摩擦力,所以风向应与等压线平行。由于不确定此图所在半球,所以在北半球高空应为③,在南半球高空应为⑦。第3题,在近地面,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影响风向和风速。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合力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角。
[考向2:等压线图的判读](2022年重庆期末)如图为亚洲东部及太平洋地区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据此完成第4~6题。
4.甲、乙、丙、丁四地中,近地面气压最低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5.图中四个城市,风力最大的是( )A.上海 B.天津 C.重庆 D.哈尔滨6.此时重庆的风向为( )A.东南风 B.西南风C.东北风 D.西北风
【答案】4.B 5.D 6.A 【解析】第4题,甲的气压值为1 022.5~1 025百帕,乙的气压值为997.5~1 000百帕,丙的气压值为1 000~1 002.5百帕,丁的气压值为 1 012.5~1 015百帕,气压值最低的是乙,故B项正确。第5题,四个城市中只有哈尔滨所在位置等压线密集,所以风力最大的是哈尔滨,故D项正确。第6题,重庆处在低压控制区,在低压的东侧,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故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西北方向,此图为近地面的等压线分布图,故风向为东南风,故A项正确。
材料一 工业革命前,航海家们只能靠风力乘帆船在海洋上航行(见图甲)。航海家们在多次航行中,发现在南、北纬30°附近的海面上,风不经常来“做客”,帆船进入该海区无法航行,装满货物的帆船经常因等不到风,而被迫停留在海上好几周。随着时间的流逝,草料和淡水日渐不足,船上运往美洲的马匹相继死掉,船员不得不将其投进大海。因此,人们给这个令人苦恼的无风带起了一个非常古怪的名字——“马纬度”。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材料二 以北极点为中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俯视图(见图乙)。
(1)“马纬度”属于哪个气压带或风带? 对应图乙中的序号是哪个?【答案】属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对应图乙中的②。(2)结合图乙,分析“马纬度”无风的原因。【答案】副热带高气压带气流堆积下沉,以垂直气流为主,故无风。(3)图乙中哪些气压带的形成与热力作用无关?【答案】②③的形成与热力作用无关。②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是高空气流被迫下沉形成的。③为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冷而重的极地东风与暖而轻的盛行西风相遇,暖而轻的盛行西风爬升到冷而重的极地东风上形成的。
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1)“冷热不均使 其动”。地表性质均一且地球不自转的情况下,在极地与赤道之间形成单圈环流。
(2)“地球自转使其偏”。在假设地表均匀、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形成三圈环流,如图所示。
(3)“地球公转使其移”。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在假设地表均匀、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情况下,气压带、风带随季节有规律地移动。
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1)气压带的分布及其特征对比。
(2)风带的分布及其特征对比。
气压带和风带的判读方法(1)根据纬线,辨气压带和风带。如0°纬线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30°纬线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0°~3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信风带。(2)读风向,辨南、北半球。①风向右偏为北半球,如甲、丙两图。②风向左偏为南半球,如乙、丁两图。
(3)读风向,辨气压带名称。①风由中间向两侧吹的为高气压带。如上图中A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B为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②风由两侧向中间吹的为低气压带。如上图中C为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D为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考向: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2022年青海西宁期末)15世纪末期,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殖民主义者蜂拥而至。由于美洲缺马,大量的马匹从欧洲经大西洋贩运到西印度群岛。当浩浩荡荡的风力帆船队航行到南、北纬30°附近的海面上时,经常会连续几个星期海面上平静无风,船队无法航行。加之天气炎热,淡水、草料和粮食用尽后,大批饿死或渴死的马匹被投入海中,人们就把当时船队所在的纬度称为“马纬度”。据此完成第1~2题。
1.控制“马纬度”附近海域的气压带是( )A.极地高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C.副热带高气压带 D.赤道低气压带2.“马纬度”附近海域在上述气压带控制下,大气垂直运动状况及气候特点表现为( )A.以上升气流为主,高温多雨B.以上升气流为主,炎热少雨C.以下沉气流为主,高温多雨D.以下沉气流为主,炎热少雨
【答案】1.C 2.D 【解析】第1题,由材料信息可知,“马纬度”附近海域在南、北纬30°附近的海面上,即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C项正确。极地高气压带位于两极地区, 副极地低气压带位于南、北纬60°附近,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附近。第2题,由材料信息可知,“马纬度”附近海域在南、北纬30°附近的海面上,即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少雨,D项正确。
西伯利亚高压(也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或亚洲高压)多发生于秋分、冬至之间。冬季,位于西伯利亚、蒙古地区的大范围高气压中心是典型的大陆气团。西伯利亚高压是北半球四个主要的季节性大气活动中心之一,它的存在强烈地影响了亚洲东部地区,使得该地区冬季比同纬度地区更冷。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西伯利亚高压常常在高空气流的引导下侵入我国,从秋季到冬季,影响的范围自北向南逐渐扩大。冬季,势力强大的西伯利亚高压前沿可影响到南海;春季势力渐弱,影响范围又自南向北缩小;夏季很少影响我国。(1)西伯利亚高压是如何形成的?它对我国的气候有何影响?【答案】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亚欧大陆降温快,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在蒙古—西伯利亚一带最为突出,使分布在该纬度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西伯利亚高压的存在,给我国冬季带来了寒冷干燥的冬季风,形成了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
(2)为什么西伯利亚高压主要是在冬季影响我国?【答案】受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影响,全球气压带、风带也会产生季节移动。北半球冬季,太阳直射点南移,西伯利亚高压的位置也会南移影响我国。(3)依据风的形成原理判断,西伯利亚高压影响我国时,给我国带来的盛行风的风向主要是什么?【答案】西北风。
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1)移动幅度: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幅度约为10个纬度。(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过程。
①夏至日: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分别移动到0°、30°、60°纬线北侧。②二分日:0°、30°、60°纬线分别位于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中间。③冬至日: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分别移动到0°、30°、60°纬线南侧。
2.海陆分布对气压中心形成的影响(1)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导致气压活动中心的形成。①夏季→陆地比海洋升温快→陆地气温高,气压低→陆地形成热 低压。②冬季→陆地比海洋降温快→陆地气温低,气压高→陆地形成冷 高压。
(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活动中心的分布。①冬季,陆地上形成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的高压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如图)。
②夏季,陆地上形成低压,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的低压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如图)。
3.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澳大利亚西北部季风的成因
[考向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读世界局部区域不同时间沙尘空间移动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造成该区域沙尘扩散的主要因素是( )A.副热带高气压 B.信风C.西风 D.季风2.当沙尘扩散如甲所示时,最可能的时间是( )A.1月 B.4月C.7月 D.10月【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该区域主要位于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带内,沙尘的扩散主要是由东北信风从沙源地撒哈拉沙漠带来大量沙尘所致。第2题,沙尘扩散如甲所示时,东北信风带的最北位置可以达到北纬30°,可以看出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北移,所以是7月。
[考向2:海陆分布对气压中心的影响]如图为某月19日18时澳大利亚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图。读图,完成第3~4题。
3.该月最可能是( )A.3月 B.6月 C.8月 D.10月4.此时,澳大利亚( )A.①地天高云淡 B.②地干热风大C.③地南风暴雨 D.④地北风酷热【答案】3.A 4.A
【解析】第3题,根据图中等压线看,陆地气压低于海洋,可知此时的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应该是南半球的夏季。6—8月澳大利亚为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故B、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澳大利亚气温最高月为1月,3月和10月相比,3月距离气温最高月更近,故最可能为3月,故A项正确,D项错误。第4题,图中①地受高压脊影响,以下沉气流为主,天气晴朗,故A项正确;②地等压线稀疏,风力小,故B项错误;③地位于气旋东南侧,根据等压线画出风向为东南风,但由于风从陆地到海洋,水汽含量少,不一定形成暴雨,故C项错误;④地位于气旋西部,根据等压线画出风向为西南风,故D项错误。
[考向3:季风成因及不同季节风向的判断](2022年吉林长春期末)江南地区主要包括介于雪峰山、南岭和武夷山之间的江南丘陵以及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如图示意1978—2018年我国江南地区暴雨日数、大暴雨日数和特大暴雨日数时间分布。据此完成第5~6题。
5.1978—2018年,我国江南地区( )A.特大暴雨的日数多于大暴雨B.大暴雨发生日数年际变化最大C.不同类型暴雨都集中于夏季D.夏季各月暴雨日数都比春季多6.影响我国江南地区暴雨日数月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地势 B.夏季风C.纬度位置 D.洋流【答案】5.C 6.B
【解析】第5题,据图中信息可知,不同类型的暴雨都集中于夏季,C项正确。第6题,我国江南地区的降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而该地降水主要来自夏季风。根据夏季风和我国锋面雨带推移规律分析可知:4—5月,夏季风开始影响江南地区,该地区暴雨日数开始增多;随着夏季风及锋面雨带向北推移,暴雨日数在6—8月达到峰值;9月份开始,夏季风影响减弱,江南地区的暴雨日数开始减少,故B项正确。
拓展 | 核心素养·增效培优
【 教 材 疑 难 助 解 】教材第58页 探究1.地表受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形成水平气压差,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风。2.该区域这几周受移动至此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盛行下沉气流,所以平静无风。
教材第60页 活动1.略。2.(1)风力最大的是②,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等压线密度与风力呈正相关)。绘图略。(2)风力最大的是C,理由是等压线较为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风力最大。绘图略。
教材第61页 活动1.见如图。2.略。
教材第62~63页 活动1.见如图。
教材第66~67页 活动1.略。2.(1)1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呈块状分布在海洋上,大陆上出现冷高压中心(如亚洲高压);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较为完整,接近带状分布。7月份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大致呈块状分布在海洋上,大陆上出现热低压中心(如亚洲低压);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较为完整,接近带状分布。
(2)亚洲冬季风来自高纬度大陆,性质干冷;夏季风来自低纬度的海洋,性质暖湿。
(3)冬季,在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副极地低气压带被亚欧大陆的冷高压切断,在北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夏季,在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在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副热带高压保留在海洋上,在北太平洋上形成了夏威夷高压(北太平洋高压)。亚洲东部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而且面向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南濒印度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巨大。因此,形成季风的气压梯度力大,范围广,加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冬季东亚盛行西北季风,南亚盛行东北季风;夏季亚洲东部盛行东南季风,南部盛行西南季风,在亚洲东部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环流。
3.(1)图313对大气环流内在逻辑线索的把握准确。从三个假设条件开始逐一否定,实现从理想模式到现实的思维演变,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逻辑思维,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把握准确到位。(2)形成复杂的天气变化和典型的季风气候。(3)略。
【 课 外 实 践 探 究 】动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准备材料】地球仪(每组一个)、彩色胶带、铁丝、透明胶带、不同颜色的硬纸条(最好是四种颜色)。【具体步骤】(1)小组分工:奇数组做北半球,偶数组做南半球。(2)先用彩色胶带在地球仪上标识气压带和风带。(3)将铁丝做成三个正方形,表示三个环流圈,并用胶带固定在地球仪上(注意考虑近地面风向,正方形应该倾斜放置)。
(4)裁剪硬纸条,做成不同颜色的箭头,如红色箭头表示上升气流,蓝色箭头表示下沉气流,高空气流用白色,近地面气流用黑色,分别将硬纸条固定在铁丝做的环流圈上,每个环流圈各用4个纸条箭头,注意箭头的方向。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授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授课ppt课件,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自主预习新知导学,合作探究释疑解惑,随堂训练,课标定位,素养阐释,问题引领,归纳提升,典型例题,探究二季风环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授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授课ppt课件,共4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自主预习新知导学,合作探究释疑解惑,随堂训练,课标定位,素养阐释,问题引领,归纳提升,影响风的三种力,典型例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课前预习课件ppt: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课前预习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赤道低气压带,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生长率,砖红壤,°~60°,温带落叶阔叶林,枝叶茂密,完全无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