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17《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页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17《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17《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共3页。
    统编三上《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诵读与想象,体味两首诗晴雨变化的景象。       2.对比学习,体悟苏轼拟人手法的妙用,提升分析对比等高级思维的发展。       3.链接人生经历,在品词鉴赏中感悟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情怀和态度。教学重点能在比较中感受两首诗的关联,感悟拟人手法的妙用。教学难点品词鉴赏中感悟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情怀和态度。教学过程       1. 借助注释、诗配画等手段朗读、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2. 采用比较的教学策略,抓住动词、比喻的不同写法,感悟诗歌不同的意境。(重点)       3. 在品词鉴赏中感悟两位诗人豪放、悠闲的情感和开阔的胸襟。(难点)板块一、印象苏轼       1.借资料,认识诗人,了解写作背景。       2.导入课题。板块二、印象西湖(一)揭示诗题识西湖       1. 齐读诗题,了解西湖。      2. 解析题意。师:两首诗题完全相同,你读懂了什么?出示预习单:两首诗对比图谱,交流谈发现。      小结:同样写饮酒,同样写山水,同样是有晴有雨。但是读来却给我们留下不一样的感觉。      3.指导朗读诵西湖   1)多形式诵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认识新词(潋滟”“空蒙),感受叠韵连绵词的读音特点。   2)再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借助注释理解重冈指的是群山。(二)对比异同赞西湖      1.整体感知西湖。   1)《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板书:总相宜)   2)《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这首诗呢?(板书:君不会)      2.小组谈论:同写西湖的晴雨天,为什么会给我们留下不同的感受呢?请你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总相宜,感受到君不会,用笔画下来,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1)交流探讨:《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紧扣拟人方法。        A.借助诗画结合”“借助注释”“联系生活等多种方法理解潋滟”“空蒙,读懂第一二诗句描述的画面。       B.补充西施背景材料,指导诵读,感受第三四行诗句比喻的妥帖。       小结:诗人通过神奇的想象,贴切的拟人,写出了西湖的独特神韵。     2)交流探讨:《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紧扣对比。       A.借助诗画结合”“借助注释”“联系生活等多种方法理解艳重冈”“入醉乡,读懂第一二诗句描述的画面。(板书:对比)       B.指导诵读,感受第三四行诗句拟人的巧妙。(板书:拟人)       小结:诗人通过神奇的想象,贴切的拟人,写出了西湖的独特神韵。(三)探寻关联悟西湖       1.思考:两诗有何关联?(学生交流畅谈自己的观点)      2.揭示:第二首诗作为第一首的注脚,就是为解释此意自佳君不会而创作的诗。板块三、印象人生        1.视频欣赏西湖晴雨图,朗读背诵。        2.设置悬念:13年后苏轼重游西湖,写下了另一首千古绝唱《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播音视频,感受诗境。布置研学作业——走近苏轼西湖        3.教写生字: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