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精品同步训练题
展开第3课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究步骤 | 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
点燃前 | 白色圆柱状固体,质软,无气味, 溶于水,密度比水 |
燃着时 | 火焰分为三层,分别称为外焰、内焰和焰心。外焰最亮,焰心最暗; 温度最高。干燥烧杯 ,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内液体 ,推测蜡烛燃烧生成 。 |
熄灭后 | 蜡烛熄灭后有 产生,点燃白烟后蜡烛 |
小结: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体现了化学学习的以下特点:
(1)关注物质的 。例如物质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等;化学性质:能否燃烧等。
(2)关注物质的 。发光、放热,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
(3)关注物质 以及对结果的 。
三、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1.收集空气: 取两个空集气瓶,用玻璃片盖好,其中为空气。
2.收集呼出的气体 :用 法收集人体呼出的气体
①用集气瓶盛满水,用玻璃片盖好
②把盛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内
③将导管插入集气瓶口,缓缓吹气,直到集气瓶口有气泡逸出
④在水下用玻璃片将集气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放在实验桌上
3.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①步骤1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观察现象
现象:盛有空气的集气瓶 ,而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
结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的
②步骤2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滴入相同滴数澄清的石灰水,并振荡,观察现象并记录
现象:盛有空气的集气瓶 ,而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的澄清石灰水
结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的
③步骤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哈气,观察出的气体中观察现象玻璃片上水蒸气的情况,并与另一片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作对比。
现象: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 ,而另一块玻璃片
结论:呼出的气体中的水蒸气比吸入的空气中的
二、难;小
外焰;出现水雾;变浑浊;水和二氧化碳
白烟;重新燃烧
(1)性质
(2)变化
(3)变化的过程;解释和讨论
三、2.排水
3.①无明显变化;木条熄灭;少
②无明显变化;变浑浊;多
③无明显变化;有水雾出现;多
培优第一阶——基础过关练
1、化学是一门以 为基础的科学。
2、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为: 、 、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 等)、解释结论、
和表达与交流等。
3、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刚熄灭时,烛芯冒出的白烟成分是 。
4、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干冷烧杯内壁有 ,说明蜡烛燃烧的产物有 ;如何检验蜡烛燃烧后有二氧化碳生成: 。
5、对人体呼吸过程中的物质转化关系,能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人体的呼吸作用通常是将空气中的 吸
入体内,通过呼吸作用产生 和 。
6、适宜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应该 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
7、如何用集气瓶收集室内的气体? 。
8、在比较空气和人呼出的气体时,为何要取相同滴数的石灰水? ,这种实验的方法叫 。
【答案】
1、实验。
2、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反思评价
3、石蜡固体小颗粒。
4、水雾;将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
5、氧气;二氧化碳;水
6、难或不易
7、集气瓶先装满水,带到室内倒掉,再盖上瓶盖
8、保证在其它条件相同下作对比;对比法
培优第二阶——拓展培优练
1.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提出了“宇宙不守恒”的问题,最终被科学家吴建雄证实,结果只有杨振宁、李政道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事实充分说明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首要的工作是
A.建立假说 B.实验论证 C.详细观察 D.提出问题
【答案】D
【解析】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所以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提出了“宇宙不守恒”的问题,属于提出问题,再根据问题进行科学研究。
由分析可知,选项A、B、C不符合题意;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2.小明同学在做凉拌紫甘蓝时,加入食醋和食盐,充分搅拌后,发现紫甘蓝变成红色。他认为可能是食醋使紫甘蓝变红。他另取少量紫甘蓝,加入食盐,充分搅拌后,紫甘蓝不变色。在这个过程中,他没有用到的科学方法是
A.观察 B.实验 C.推理 D.归纳
【答案】D
【解析】
A、加入食醋和食盐,充分搅拌后,发现紫甘蓝变成红色,运用了观察,选项正确;
B、加入食醋和食盐,充分搅拌后,发现紫甘蓝变成红色,取少量紫甘蓝,加入食盐,充分搅拌后,,运用了实验,选项正确;
C、他认为可能是食醋使紫甘蓝变红,是对问题的答案进行猜想与假设,属于推理,选项正确;
D、上述实验中,没有运用的方法是归纳,选项错误,故选D。
3.点燃蜡烛时,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吹灭蜡烛,产生黑烟
C.固体蜡烛受热熔化成液体滴下 D.火焰分三层,焰心最亮
【答案】C
【解析】
A.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实验结论,不符合题意。
B.吹灭蜡烛,产生白烟,选项描述错误。
C.固体蜡烛受热熔化成液体滴下,选项说法正确。
D.火焰分三层,外焰温度最高,所以最亮,选项描述错误。
故选:C。
4.小维同学向一瓶空气样品和一瓶呼出气体样品中各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来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提出假设 B.设计方案
C.进行实验 D.交流讨论
【答案】C
【解析】
“向一瓶空气样品和一瓶呼出气体样品中各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是具体的实验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进行实验,故选C。
5.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残缺的白色粉末药品,有同学认为是氯酸钾。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猜想假设 B.设计实验 C.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
【答案】A
【解析】
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残缺的白色粉末药品,有同学认为是氯酸钾。因为氯酸钾是白色固体,但还有可能是其他白色固态物质,所以认为是氯酸钾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与假设。
故选A。
6.小语利用蜡烛进行实验,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
B.蜡烛燃烧火焰分为三层
C.火柴梗接触外焰的部分先变黑
D.蜡烛熄灭后产生一缕白烟,其成分为水蒸气
【答案】D
【解析】
A、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密度比水小,没有溶于水,说明蜡烛难溶于水,正确。
B、蜡烛燃烧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正确。
C、火柴梗接触外焰的部分先变黑,因为外焰温度最高。正确。
D、蜡烛熄灭后产生一缕白烟,其成分为石蜡固体。错误。
故选D。
7.人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是
A.水蒸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氧气 D.二氧化碳、水蒸气
【答案】C
【解析】
在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氮气占78%,此外还有氧气占16%、二氧化碳占4%。因此在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氮气。所以人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人体吸入氧气与体内有机物发生缓慢氧化,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所以人呼出的气体中含量增加的成分是二氧化碳、水蒸气。
综上所述:选择C。
8.张凯将“跳跳糖”放入水中后发现有无色气体产生,以下是他记录的关于无色气体成分测定的 实验过程,其中属于实验结论的是①产生的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 ②将“跳跳糖”放入澄清石灰石中,过一会儿,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经过查阅资料我知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③综合上述现象,可以推断产生的无色气体是二氧化碳 ④所以,“跳跳糖”一定要密封保存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
①属于提出假设;②属于收集证据;③获得结论;④属于反思与评价。
故选:C。
9.通过探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我们吸入的气体全部是氧气 B.我们呼出的气体全部是二氧化碳
C.我们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D.我们呼出的气体极易溶于水
【答案】C
【解析】
A、我们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错误;
B、我们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错误;
C、我们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变小、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变大,正确;
D、我们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氮气、氧气等难溶于水,错误;
故选C。
10.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盛有空气和人体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下列正确的是
A.空气中小木条燃烧更旺,说明空气中所含氧气多,所含二氧化碳少
B.人体呼出气体中小木条立即熄灭,说明人体呼出气体中所含氧气少,所含二氧化碳多
C.两个集气瓶中的小木条都不会熄灭,说明两瓶中所含气体成分一样
D.人体呼出气体中的小木条首先熄灭,说明人体呼出气体中所含氧气较少
【答案】D
【解析】
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盛有空气和人体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无明显变化,而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很快熄灭,说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吸入空气中的少。故选:D。
11.设计实验测定清静的操场和午餐期间的餐厅两处地点二氧化碳含量的不同。请完成下表
取样 | 用集气瓶取两个地点的空气样品的方法:__________ |
实验过程 | 向两个盛有空气样品的集气瓶中各滴入相同滴数的__________,振荡。 |
现象和结论 | __________ |
【答案】 取两个盛满水的集气瓶,分别在操场和餐厅两处将瓶中水倒掉,盖好玻璃片 澄清石灰水 观察到餐厅空气样品中的石灰水比操场空气样品中的石灰水更浑浊;结论:餐厅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
【解析】
取样:用集气瓶取两个地点的空气样品的方法为取两个盛满水的集气瓶,分别在操场和餐厅两处将瓶中水倒掉,盖好玻璃片;
实验过程: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含量越多,浑浊越多,所以向两个盛有空气样品的集气瓶中各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振荡;
现象和结论:观察到餐厅空气样品中的石灰水比操场空气样品中的石灰水更浑浊;结论:餐厅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
12.下列是有关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图一中将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以观察到位于___________部分炭化变黑严重(填“外焰”、“内焰”或“焰心”)。
(2)图二中将短玻璃管一端伸入烛芯附近,在另一端用火柴点燃,也有火焰产生,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___________(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3)图三中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一缕白烟,能否点燃?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白烟是___________。
(4)图四中,将一个___________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___________,证明有水生成;将内壁涂有___________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可观察到烧杯内壁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___________。
【答案】(1)外焰 (2)气态 (3) 能 石蜡固体小颗粒 (4) 冷而干燥 水雾 澄清石灰水 二氧化碳或CO2
【解析】
(1)蜡烛火焰外焰温度最高,所以图一中将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以观察到位于外焰部分炭化变黑严重。
(2)图二中将短玻璃管一端伸入烛芯附近,在另一端用火柴点燃,也有火焰产生,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3)图三中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一缕白烟,因为白烟是石蜡固体小颗粒,所以白烟重新燃烧。
(4)若证明有水生成,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必须是干燥的,蜡烛燃烧生成的是水蒸气,必须液化才能看到,所以烧杯还要是冷的。所以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是干冷的。干冷的烧杯内壁才会出现水雾。验证二氧化碳生成,烧杯内壁涂澄清石灰水即可,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3.某兴趣小组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进行探究。
(1)小明进行了实验并得出结论如下表,请补充完整。
实验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解释与结论 |
① | 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 / | / |
② | 向其中一瓶气体中加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 消石灰水变_______ | 化学方程式为_____ |
③ | 向另一瓶气体中插入燃着的木条 | 燃着的木条熄火 | 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导致木条熄灭 |
(2)小红认为实验③的结论不正确,并查阅到相关资料。
【资料卡片】
Ⅰ.经测定,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大约是:
气体成分 | 氮气 | 氧气 | 二氧化碳 | 水蒸气 | 其他气体 |
吸入的空气(%) | 78 | 21 | 0.03 | 0.07 | 0.9 |
呼出的气体(%) | 78 | 16 | 4 | 1.1 | 0.9 |
Ⅱ.用氧气、二氧化碳传感器在烧杯顶部测量杯内两支蜡烛从点燃到全部熄灭后,杯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如图。
Ⅱ.将燃着的木条插入含20%氧气和80%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木条能正常燃烧。
请结合以上资料,简述小红认为实验③结论不正确的理由。_______
【答案】 浑浊 由资料Ⅲ可知,二氧化碳含量80%时木条仍能燃烧,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仅为4%,因此,不是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导致木条熄灭。(或由资料Ⅱ可知,当氧气含量低于15.65%(约16%)时蜡烛熄灭,而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为16%,因此木条熄灭的原因是氧气含量不足)
【解析】
(1)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向其中一瓶气体中加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由资料Ⅲ可知,二氧化碳含量80%时木条仍能燃烧,而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仅为4%,因此,不是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导致木条熄灭。(或由资料Ⅱ可知,当氧气含量低于15.65%(约16%)时蜡烛熄灭,而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为16%,因此木条熄灭的原因是氧气含量不足)
培优第三阶——中考沙场点兵
1.(2022四川成都市中考)图中实验涉及到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蜡烛燃烧 B.蜡烛熔化
C.水汽凝结 D.产生白烟
【答案】A
【解析】
A、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是化学变化。
B、蜡烛熔化只是状态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C、水汽凝结是水蒸气液化成水,只是状态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D、蜡烛熄灭产生的白烟是蜡烛的固体小颗粒,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综上所述:选择A。
2.(2021四川)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A. 比较蜡烛与水的密度 B. 比较火焰各层温度
C.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D. 验证产物有水
【答案】C
【详解】A、比较蜡烛与水的密度实验中将蜡烛放入水中,若蜡烛浮在水面上则说明蜡烛的密度比水小,因此达到实验目的;B、根据木条各部分被烧的颜色不同判断,温度高的部分,烧焦的程度深;反之,则浅;可达到实验目的;C、蜡烛燃烧产生气体等,因此需要在密闭装置内进行验证,错误;D、将干冷烧杯照在燃着的蜡烛上面,烧杯壁上有水珠产生,说明产物有水,可达到实验目的;故选C。
3.(2021天津)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检查气密性 B.闻气体气味
C.倾倒液体 D.比较火焰各层温度
【答案】C
【详解】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导管置于水中,用手紧握试管,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不符合题意;B、闻气体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气味飘进鼻孔中,不能凑到瓶口去闻,不符合题意;C、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瓶口应紧挨,标签应朝向手心处,图中瓶塞未倒放,符合题意;D、将火柴梗横放在火焰中,外焰部分碳化严重,说明外焰温度最高,不符合题意。故选C。
4.(2022黑龙江齐齐哈尔)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石蜡熔化 B. 煤炭燃烧 C. 食物腐烂 D. 粮食酿酒
【答案】A
【解析】A、石蜡熔化是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无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B、 煤炭燃烧有二氧化碳、水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C、食物腐烂的过程中,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成水、二氧化碳等无机物,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 粮食酿酒有酒精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2022新疆中考)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蜡烛燃烧 B.酒精挥发 C.铁丝弯曲 D.湿衣晾干
【答案】A
【解析】
A、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如生成了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B、酒精挥发涉及物质物态的变化,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铁丝弯曲的过程中只是形状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冰雪融化过程中只是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A。
6.(2022广州白云区二模)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能体现物质 物理变化的现象是( )
A. 酒精燃烧
B. 蜡烛熔化
C. 火柴燃烧
D. 铜片变黑
【答案】B
【解析】
A、酒精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蜡烛熔化过程中只是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C、火柴燃烧过程中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铜片变黑,是因为铜和氧气反应生成了黑色固体氧化铜,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B。
初中化学课题2 化学肥料优秀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课题2 化学肥料优秀当堂达标检测题,文件包含第18课课题2化学肥料-九年级化学下学期课后培优分级练人教版解析版docx、第18课课题2化学肥料-九年级化学下学期课后培优分级练人教版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1 空气精品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1 空气精品巩固练习,文件包含第5课课题1空气-九年级化学上学期课后培优分级练人教版解析版docx、第5课课题1空气-九年级化学上学期课后培优分级练人教版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后练习题,文件包含培优分级练人教版化学九年级第3课《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同步分级练解析版docx、培优分级练人教版化学九年级第3课《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同步分级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