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第三节 人口容量随堂练习题
展开[2022·山东威海期末]“木桶效应”是指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图)。甘肃敦煌莫高窟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旺季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据此完成1~2题。
1.制约甘肃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气候资源 B.土地资源
C.水资源 D.矿产资源
2.莫高窟在旅游旺季的日接待游客极限容量为5 280人次,该数值主要取决于景区的( )
A.资源环境承载力 B.人口密度
C.知名度 D.土壤环境承载力
[2022·陕西咸阳期末]读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示意图,完成3~4题。
3.下列对人口合理容量理解正确的是( )
A.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最少能生活的人口数量
B.人口合理容量是按照最高的生活标准而估算的人口数量
C.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固定值,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D.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下列关于图中各因素相互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大于人口合理容量
B.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取决于资源的数量和环境的容量
C.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口合理容量等于环境人口容量
D.环境承载力包括环境人口容量和环境经济容量
[2022·广东广州期末]资源、环境对人口数量的支撑能力是有限度的,下图为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关系图。据此完成5~6题。
5.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最主要因素是( )
A.自然资源状况 B.社会经济状况
C.人均消费水平 D.科技发展水平
6.人口暴跌后重新建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较低的原因是( )
A.自然资源数量减少 B.区域人口数量外流
C.人均消费水平提高 D.科技发展水平提高
[2022·广东汕头期末]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表”。结合下表,回答7~9题。
7.表中信息反映出影响三地人口容量的主导因素是( )
A.科技水平 B.自然资源
C.开放程度 D.消费水平
8.下列关于青藏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地域广大,资源丰富,环境人口容量大
②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环境人口容量小
③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人口容量小
④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增大环境人口容量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9.表中“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体现了人口容量的( )
A.警戒性 B.相对性
C.临界性 D.稳定性
10.[2022·天津部分区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在一定时期内,特定区域在资源环境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所能承受的某一人口规模下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下图是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示意图。
(1)我国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总体分布特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江苏省单位面积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的主要原因。
关键能力综合练
[2022·河南濮阳期末]我国Y县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随海拔变化,呈现菱形分布特征(下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Y县最可能位于( )
A.云贵高原 B.华北平原
C.塔里木盆地 D.东南丘陵
12.Y县( )
A.影响人口分布的主导因素为气候和水源
B.2 000~2 300米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
C.海拔低于1 600米区域人口迁移的拉力大
D.人口分布十分密集,乡村聚落的规模较大
[2022·河南郑州期末]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内资源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或经济活动的能力,可以用资源供应和资源消费来衡量。下表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资源供应与消费计算结果。据此完成13~14题。
注:指数数值越大表明区域资源越丰富或消费越多。
13.与甲市相比,乙市( )
A.建设用地充裕 B.粮食自给率高
C.水资源充足 D.能源充足
14.为提高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最亟需采取的措施可能是( )
A.增加耕地面积 B.增加粮食生产
C.减少水资源消耗 D.减少能源消耗
[2022·陕西汉中期末]某发展中国家的科研团队,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本国资源的供需数量进行了估算,数据如下图所示(图中字母均为设定值),起算时间为2020年。估算过程中,对生产力水平作了两种设定:一是生产力水平保持2020年水平不变,二是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据此完成15~17题。
15.根据资料中信息推测以下资源数量大小表达正确的是( )
A.m1>m2 B.m1>1.5a
C.2.0a
A.2040年前 B.2040年后
C.2060年前 D.2060年后
17.n1小于1.5a的原因,未来该国( )
A.国内人口数量增加
B.资源开发能力提高
C.资源利用效率提高
D.国民消费水平提高
[2022·云南昆明期末]人口承载状况可用现实人口容量与现实人口数之差来表示。若人口承载状况大于0,表示该区域人口容量大于人口规模,还能继续吸纳人口,数值越大表示能吸纳的人口数量越多,云南省自然资源丰富,但目前大部分地区处于人口超载状态。下图为云南省某年人口承载状况分布图。据此完成18~19题。
18.据图,下列可继续吸纳人口数最多的地区是( )
A.景洪 B.宣威
C.香格里拉 D.昆明主城
19.云南省大部分地区处于人口超载状态的主要原因是( )
A.第二、三产业比重大
B.生活消费水平高
C.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
D.对外开放程度高
20.[2022·山东威海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是我国两大经济区。预计到2030年,两地区将要接纳近3亿人口,其中长三角地区接纳人口将达到2.13亿。近些年,在长三角地区务工的外来人员约30%来自安徽省。下图示意1980~2003年长三角地区各市人口变化情况。下表示意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主要地理事项比较(2020年统计)。
(1)指出1980~2003年长三角地区迁入人口数量最多的城市,并分析其原因。
(2)说明安徽省务工人员大量外迁对该省的有利影响。
(3)分析与珠三角地区相比,长三角地区接纳人口数量较多的原因。
第三节 人口容量
必备知识基础练
1~2.答案:1.C 2.A
解析:第1题,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较少,制约当地环境承载力的最主要因素为数量最少的因素,为水资源,故选C。第2题,游客的数量取决于景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超出景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可能会对景区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故选A。
3~4.答案:3.D 4.C
解析:第3题,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在保障健康生活水平的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地区或国家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不是永远不变的,具有不确定性,故选D。第4题,环境人口容量是环境所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而人口合理容量是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所以二者并不能相等,故选C。
5~6.答案:5.A 6.A
解析:第5题,结合所学可知,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最主要因素是自然资源数量状况,故选A。第6题,人口暴跌的原因是人口对资源的需求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力导致的,而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最主要因素是自然资源数量,所以人口暴跌后重新建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较低的原因是自然资源数量减少,故选A。
7~9.答案:7.B 8.D 9.A
解析:第7题,表中数据表明,年生物量越大,可承载人口数量越大,反映了生物资源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生物资源属于自然资源,故选B。第8题,青海、西藏地域广大,资源丰富,但科技水平低,对外开放程度低,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人口容量小,①错误、③正确。青海、西藏地区受地形限制,交通不便利;气候以高寒为特点,不适宜人类居住,人口容量小,②错误。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取得环境和经济效益,能供养更多的人口,增大环境人口容量,④正确。故选D。第9题,表中“最大可能人口密度”是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反映的不是人口容量的临界性,而是人口容量的警戒性,一旦超过后,会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不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故选A。
10.答案:(1)东高西低(分布不均或由沿海向内陆呈递减趋势)
(2)水热条件好,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水平高;位于东北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高。
解析:(1)结合图例很明显能看出,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东高西低(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呈减小的趋势)。(2)江苏省位于东部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水资源丰富;江苏省地处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科技水平高,资源利用效率高;同时对外开放程度高,可从其他地区调入的资源多。
关键能力综合练
11~12.答案:11.A 12.B
解析:第11题,读图,人口规模较大处位于海拔2 000到2 300米,华北平原海拔200米以下;云贵高原海拔1 000米以上,地势崎岖;东南丘陵海拔200到500米之间;塔里木盆地四周高中间低。故Y县最可能位于云贵高原,故选A。第12题,由图可知,该地影响人口分布的主导因素是地形地势,A错误。2 000~2 300米人口聚集最多,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大,B正确。海拔低于1 600米区域人口规模较小,说明生存条件较差,人口迁移的推力大,如海拔低,气候湿热,不适合人类居住,C错误。云贵高原地势崎岖,人口大都分散居住,D错误。故选B。
13~14.答案:13.B 14.C
解析:第13题,从表下的“注”中可知,指数越大表明区域资源越丰富或消费越多;从表中可看出,乙市建设用地指数比甲小,不如甲丰富,A错;乙市粮食供应指数与粮食消费指数的差值大于甲市,说明粮食自给率比甲市高,B正确;乙市和甲市水资源供应指数与水资源消费指数的差值都为0,说明两城市水资源供需差别不大,C错;乙市能源资源供应指数与能源资源消费指数的差值小于甲市,说明乙市能源供应不如甲市充足,D错。故选B。第14题,从表中数据看,中原城市群的四个城市的粮食供应指数都大于粮食消费指数,说明粮食供应充足,A、B不符合题意;四城市的水资源供应指数与水资源消费指数相同,说明水资源供应相对紧张,应减少水资源的消耗,C符合题意;能源资源供应指数都大于能源资源消费指数,说明能源供应相对充足,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5~17.答案:15.B 16.B 17.C
解析:第15题,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可以增加国内可供资源,同时使国民所需资源减少,因此同一年份,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的国内可供资源大于生产力水平保持不变的可供资源,因此m1>1.5a,故选B。第16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情况下,2020年国内可供资源(1.8a)大于国民所需资源(a),人口数量没有突破环境人口容量,2040年国内可供资源(1.5a)等于国民所需资源(1.5a),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容量持平,2060年国内可供资源(1.0a)小于国民所需资源(2.0a),人口数量突破了环境人口容量,该国人口数量突破环境人口容量的时间在2040年后,故选B。第17题,n1小于1.5a,说明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的国民所需资源小于生产力水平保持不变的所需资源主要原因是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故选C。
18~19.答案:18.D 19.C
解析:第18题,从图中可以看到,人口承载状况数值越大表示能吸纳的人口数量越多。宣威与香格里拉其人口承载状况小于零,不能继续吸纳人口数量,景洪人口承载状况为0~25万人,昆明主城人口承载状况为25~283万人,昆明主城可吸纳的人口数量更多,故选D。第19题,从材料可知,云南省自然资源丰富,但大部分仍处于人口超载,说明其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使得其环境承载力较低,故选C。
20.答案:(1)上海 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教育、医疗条件好;对外开放程度高;优惠政策,吸引人口迁入。
(2)缓解人地矛盾,减轻环境压力;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或增加经济收入)。
(3)平原面积广阔,耕地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高校集中,科技水平较高。
解析:(1)从长三角各市人口变化图可以看到,上海市人口自1980年之后,一直处于快速增长趋势,其迁入人口数量最多。上海位于我国长三角核心地带,是中国经济中心,经济水平高,企业众多,就业机会多。上海经济消费能力强,收入水平高,人口吸引力强。上海城市发展历史较为悠久,其基础设施完备,教育、医疗条件更好。上海对外开放程度高,可为本地区提供更为广阔的资源。上海处于长三角地带,是中国较早的开放口岸之一,其经济和人口政策较为优渥,人口吸引力强。(2)安徽省人口大量外迁,人口数量减少可以大大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质量,减轻环境压力。人口外迁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促进与发达地区经济、文化交流,迁出人员习得先进经验和技术,使得劳动者素质进一步上升。外出务工可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3)人口容量主要受资源水平、经济水平、科技水平等因素影响。从表格中可以看到长三角耕地面积更大,长江三角洲地带地处长三角平原,其平原面积广阔,耕地面积大,可获得更多的粮食资源。长三角GDP总量是珠三角的三倍,其经济基础更好,产业条件好,经济发展水平更高。长三角高校数量是珠三角的两倍多,其高校人才众多,科技力量更为雄厚,科技水平高。
地区
年生物量(万吨)
可承载人口(万人)
最大可能人口
密度(人/平方千米)
东北地区
105 100
23 000
229
长江中下游地区
88 600
22 000
395
青藏地区
10 000
1 000
4
城市
资源供应
资源消费
建设用
地指数
粮食供
应指数
水资源供
应指数
能源供
应指数
粮食消
费指数
水资源消
费指数
能源消
费指数
甲
0.33
0.20
0.45
0.23
0.01
0.45
0.21
乙
0.02
0.72
0.67
0.02
0.06
0.67
0.02
丙
0.19
0.37
0.43
0.19
0.05
0.43
0.17
丁
0.23
0.39
0.49
0.15
0.13
0.49
0.06
生产力水平设定
2020年
2040年
2060年
国内可
供资源
假定保持不变
1.8a
1.5a
1.0a
假定持续提高
1.8a
m1
m2
国民所
需资源
假定保持不变
R
1.5a
2.0a
假定持续提高
a
n1
n2
地理事项地区
耕地资源面积(万km2)
GDP总量(亿元)
高校数量(所)
长三角地区
3.25
244 713.18
495
珠三角地区
0.69
89 523.93
199
高中地理第三节 人口容量精品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a href="/dl/tb_c4003745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三节 人口容量精品当堂检测题</a>,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第三节 人口容量精品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a href="/dl/tb_c4003745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三节 人口容量精品当堂检测题</a>,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人教版 (2019)第三节 人口容量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地理人教版 (2019)第三节 人口容量课后练习题,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