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 (2019)第二节 洋流同步练习题
展开读海—气相互作用示意图,完成1~2题。
1.海水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可以( )
A.使温差减小 B.使温差增大
C.使气温升高 D.使气温降低
2.海—气热量交换的主要途径是( )
A.大气降水 B.海水蒸发
C.季风环流 D.洋流
海水温度是海水的冷热状况,主要取决于海水热量的收支情况。读“北半球海水热量收支分布曲线图”,回答3~5题。
3.图中海洋热量收支平衡的点所处的纬度位置大约是( )
A.赤道附近 B.20°~30°
C.30°~40° D.极地附近
4.关于海洋热量收入和支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洋热量的主要收入是太阳辐射,主要支出是海水运动
B.热量在低纬度海区有盈余,高纬度海区盈亏
C.赤道附近海区热量收入最多,极地附近海区热量支出较多
D.各纬度海区热量收支基本保持平衡
5.有关海洋表层温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辐射是各纬度海区之间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
B.水温的年变化幅度近岸海区小于同纬度大洋中部
C.低纬度海区的表层海水温度高于高纬度海区
D.通过水循环平衡不同纬度海区间热量收支的差异
沃克环流是指正常情况下发生在赤道附近太平洋洋面上的一种热力环流。若某些年份赤道地区太平洋东部(秘鲁附近)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海水表层温度低于气温平均值0.5℃以上,则称为“拉尼娜”现象。读沃克环流示意图,完成6~7题。
6.在沃克环流中( )
A.甲地为高压
B.乙地为低压
C.水平气流由乙吹向甲
D.甲地垂直方向气流下沉
7.当“拉尼娜”现象出现时,下列地区降水可能增加的是( )
①秘鲁沿海 ②我国 ③北美南部 ④印度尼西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16年8月,赤道太平洋中部海区进入“拉尼娜”状态(海水温度持续异常降低),拉尼娜现象又被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据此回答8~9题。
8.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太平洋地区大气环流的是( )
9.拉尼娜现象可能导致( )
A.赤道太平洋地区大气环流减弱
B.赤道南美洲西海岸干旱加剧
C.赤道西太平洋地区降水减少
D.秘鲁沿岸上升流减弱
下图为南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水垂直运动示意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正常年份P点附近洋流对沿岸陆地的气候影响是( )
A.增温增湿 B.降温减湿
C.增温减湿 D.降温增湿
11.厄尔尼诺现象对图中不同地区的影响是( )
A.澳大利亚东岸气候更加湿润
B.南美洲西岸渔业增产
C.P点附近下层海水上泛增强
D.太平洋的碳排放减少
读海—气相互作用模式图,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海-气相互作用中水分交换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海洋是陆地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但从长远看,海洋水体总量变化不大,主要得益于过程( )
A.① B.② C.③ D.④
3.海洋的主要热量来源是( )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海底火山 D.地球内部
根据海温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10月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拉尼娜状态。拉尼娜现象是指当东南信风异常增强时,大量暖海水被吹送至赤道西太平洋,导致东太平洋水温异常偏低现象,是海—气相互作用的结果。下图为正常年份赤道太平洋水温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该区域的大气运动状况是( )
A.东部气流上升 B.西部气流下沉
C.呈逆时针流动 D.呈顺时针流动
5.2021年10月进入拉尼娜状态后,最有可能出现( )
A.澳大利亚降水偏多
B.秘鲁渔场捕获量减少
C.赤道暖流势力减弱
D.我国南方为暖冬天气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温冷暖异常变化的现象。当该海域海温距平高于0.5℃且持续三个月以上,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当该海域海温距平低于-0.5℃且持续5个月以上,则出现拉尼娜现象。图1示意2017~2020年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温距平变化情况,图2示意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成因。据此完成6~7题。
6.推测信风最强的时间为( )
A.2017年8~10月 B.2018年10~12月
C.2019年3~5月 D.2020年9~11月
7.2018年10~12月期间( )
A.南美秘鲁沿岸秘鲁寒流加强
B.赤道附近西太平洋降水减少
C.赤道附近西太平洋降水增加
D.南美秘鲁附近干旱天气增多
鳀鱼是一种生活在温带海洋中上层的小型鱼类,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渤海、黄海和东海,鳀鱼也是南美洲秘鲁渔场的常见鱼类之一,鳀鱼产卵盛期水温12~19℃,趋光性较强,幼鱼更为明显。下图为秘鲁附近海域某时段表层海水等温线分布图。读图,完成8~9题。
8.和我国海域相比,鳀鱼在图示区域活动的纬度范围明显偏低,其原因是( )
A.有大量淡水注入,带来丰富饵料
B.大陆架范围宽广,提供生存场所
C.晴天多,光照强,鳀鱼趋光性强
D.海域洋流的影响,水温适宜生存
9.拉尼娜现象会导致鱼类大量迁徙或者死亡,为保障足够鱼获,拉尼娜年处于丙地捕捞的渔民需要( )
A.向甲方向移动 B.向乙方向移动
C.向岸边区移动 D.向深海区移动
秘鲁渔场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盛产美味的冷水鱼。人们发现有些年份的12月25日前后,秘鲁附近海域异常增温,温暖的海水“杀死”了大量鱼群,并引起相关环境变化,人们称此现象为厄尔尼诺现象。读秘鲁渔场附近区域示意图,完成10~12题。
10.该洋流减弱带来的影响,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沿岸的气候变干变冷
B.流经海域的水温上升
C.附近渔场的产量减少
D.海洋污染物扩散减慢
11.厄尔尼诺现象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有( )
①使其所在区域的气温低于多年平均值 ②向秘鲁附近海域的大气输送大量热量 ③扰乱了常规洋流模式,使气候异常 ④使全球降水总量变化,降水异常增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2.厄尔尼诺现象反映了海洋对大气的影响。反之,大气对海洋也有影响。下列关于大气对海洋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气运动引起风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
B.大气降水与蒸发的强弱影响海水的盐度
C.大气温度的高低与海冰的分布范围无关
D.海洋上空的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使海面增温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沃克环流”是指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形成的热力环流,图甲是在正常年份形成的“沃克环流”示意图。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异常升高(如图乙所示),使得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
(1)比较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侧洋面温度的高低,并说明原因。
(2)说出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附近靠近太平洋洋面的大气水平运动方向,并解析其形成过程。
(3)简析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渔场带来的不利影响。
活跃火指遥感卫星捕捉的地表热异常,包括林火、农火、城市火灾等。中南半岛活跃火发生频次存在较大时空差异,研究表明活跃火发生与厄尔尼诺、植被覆盖度、地形、土地利用类型相关。下图示意中南半岛活跃火高密度值空间分布情况。据此完成1~2题。
1.在中南半岛活跃火发生频次较高的时间段内( )
A.华北地区冬小麦开始收割
B.江淮地区进入伏旱期
C.东北地区春小麦开始种植
D.西南地区雨季基本结束
2.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年份,中南半岛和夏季我国季风区易出现( )
A.活跃火增加南涝北旱 B.活跃火增加南旱北涝
C.活跃火减少南旱北涝 D.活跃火减少南涝北旱
赤道太平洋大范围的海温异常会导致全球大气环流异常,给全球天气气候造成影响。下图为2021年10月14~20日的太平洋局部海域海表温度距平(温度距平指此时温度与同期多年平均值的差值)分布图。据此完成3~4题。
3.关于图示区域大陆西南岸的洋流及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暖流,自南向北
B.暖流,自北向南
C.洋流流经地区,易形成海雾
D.寒暖流交汇,形成渔场
4.此时段该海域洋流异常会导致大洋西海岸海域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降水增多 B.渔业减产
C.干燥少雨 D.森林大火
2016年为强厄尔尼诺年,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关系密切。科学家选取塔希提与达尔文两地的海平面气压差进行处理后得到一个用于衡量南方涛动的指数,称为南方涛动指数。南方涛动指数保持负值时可能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图1为塔希提和达尔文位置图,图2为1980~2016年南方涛动指数年际变化图。据此完成5~6题。
eq \(\s\up7(),\s\d5(图1))
eq \(\s\up7(),\s\d5(图2))
5.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 )
A.东南信风势力增强,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异常增温
B.东南信风势力增强,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异常降温
C.东南信风势力减弱,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异常增温
D.东南信风势力减弱,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异常降温
6.下列年份中,可能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的是( )
A.1998年 B.2000年
C.2006年 D.2011年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德雷克海峡内的海冰进退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冰进(海冰较常年增多)会导致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减少,海峡西侧水位增高,北上水流增加,冰退则相反。下图示意南太平洋附近海域。据此完成7~8题。
7.德雷克海峡海冰较常年减少时( )
A.赤道向南极输送的热量增加
B.赤道附近海域东西温差减小
C.澳大利亚东岸地区降水增加
D.南美大陆西岸地区水温降低
8.关于图中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洋流①与寒流交汇处,海水搅动,形成渔场
B.洋流②流经沿岸地区,增温增湿,气候温暖
C.洋流③受离岸风影响,形成海雾,影响航行
D.洋流④流经沿岸地区,降温减湿,气候寒冷
夏威夷高压的势力强弱冬夏季节差异显著,其势力强弱的变化会对我国气候产生重大影响。夏威夷高压势力增强时,其高压脊会西进北移,而沃克环流是影响夏威夷高压脊西进北移的重要因素之一。2022年5月下旬到6月上旬,我国南方地区气温出现历史同期最低值,同时出现大范围连续性的强降水,引发了严重的洪涝灾害。下图示意该时段我国强降雨的分布范围。据此完成9~11题。
9.夏威夷高压势力强弱的季节差异显著,主要是因为( )
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B.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C.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D.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10.本轮南方强降水发生过程中,夏威夷高压脊线大致位于( )
A.①线附近 B.②线附近
C.③线附近 D.④线附近
11.由本轮暴雨发生的时空特点可知,该年( )
A.沃克环流较强,出现拉尼娜现象
B.沃克环流较强,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C.沃克环流较弱,出现拉尼娜现象
D.沃克环流较弱,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2021年国庆期间热映的《长津湖》激发了人们极大的爱国热情。1950年冬季,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长津湖地区用铁的意志战胜了60年一遇的极寒天气,将美军完全赶出了朝鲜东北部,给予了美军记忆深刻的沉重打击。盖马高原孤零零地矗立在朝鲜半岛东北部,加之当年冬季受中等强度的拉尼娜现象影响,长津湖地区气温达到零下40多度,并常常出现暴风雪。据参战老兵回忆,纵使白天阳光明媚,夜晚极端低温也常常出现。下图为盖马高原地形图(图中浅色阴影区域为高原范围)。据此完成12~13题。
12.与正常年份相比,拉尼娜现象对图示地区的影响可能是( )
A.冷冬热夏 B.冬春干旱
C.夏秋阴雨 D.森林火灾
13.“夜晚极端低温”主要与高原蓄热能力(指储存热量的能力)差相关,导致高原蓄热能力差的因素有( )
①大气成分 ②大气密度 ③风力的强度 ④降雪量多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4.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交换。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海区,信风驱使着赤道暖流自东向西流。在正常年份,东部表层海水温度低,空气冷却下沉,到达海面后向西偏转;西部表层海水温度高,湿热空气上升,到达高空后向东偏转。由此,在赤道太平洋上空形成一个东西向的热力环流圈。
eq \(\s\up7(\x( )―→\x(赤道附近太平洋表
(1)在图1上方的圆角矩形框内绘出材料所述的热力环流圈。
(2)在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表层海水温度比西部低。解释该现象的成因。(注意:只解释“东部低”,不用解释“西部高”)
(3)厄尔尼诺现象是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的产物。将下列选项的代表字母填入图2中相应的方框内,以反映这种作用。
A.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湿润多雨
B.赤道附近东风减弱
C.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海平面上升,海水下沉
(4)先用一句话概括厄尔尼诺现象对上述热力环流圈的影响,再解释并说明厄尔尼诺现象对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气温、气压的影响。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
必备知识基础练
1~2.答案:1.A 2.B
解析:第1题,海水的比热容大,升温、降温速度慢。夏季,海洋温度低于陆地,因此受海洋影响的区域,气温会降低,而冬季,海洋温度高于陆地,因此受海洋影响的区域气温会上升,因此减小了温差,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2题,大气降水主要进行的是水分交换,热量交换相对要少,A错误。海水蒸发能将吸收的热量通过水汽带入大气之中,是海—气热量交换的主要途径,B正确。季风环流是大气运动形式,其与海洋之间的热量交换少,C错误。洋流调节高低纬度之间的水热平衡,D错误。故选B。
3~5.答案:3.B 4.B 5.C
解析:第3题,海洋热量收支平衡的点即海水热量收入等于支出的点,对应图中的横坐标,读出纬度为20°~30°,B正确,A、C、D错误。故本题选B。第4题,海洋热量的主要收入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海洋主要的热量来源。主要支出是蒸发,蒸发消耗热量,是海洋热量支出的主要渠道,A错误。据图可知,低纬度海区热量收入大于支出,热量有盈余,且随纬度增加盈余大致减少;中高纬度海区热量盈亏,B正确。热量收入最多的纬度大致在北纬15°~20°,热量支出最多在北纬20°附近,C、D错误。故本题选B。第5题,低纬度海区热量有盈余,表层海水温度较高;中高纬度海区热量盈亏,且随纬度增加盈亏增多,表层海水温度较低;且表层海水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C正确。由于不同纬度海水热量收支的差异,通过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形式实现不同纬度间的热量交换,A、D错误。与同纬度近岸海区相比,大洋中部海水温度变化幅度比近岸海区小,B错误。故本题选C。
6~7.答案:6.C 7.D
解析:第6题,读图可知,乙处洋面水平气流呈现由中心向四周辐散,为高压中心,气流下沉。沃克环流是一个呈顺时针的热力环流,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区西岸甲气流上升,为低压。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故由乙吹向甲。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7题,拉尼娜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温差增大,沃克环流增强,此时,会出现干旱地区更旱、多雨地区降水增多的现象。秘鲁沿海、北美南部降水会更少;我国南方、印度尼西亚降水会增多。故选D。
8~9.答案:8.A 9.B
解析:第8题,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海水温度异常降低,成为高压中心,垂直方向盛行下沉气流,水平方向的大气由太平洋东岸吹向西岸。而太平洋西岸地区温度较高,形成低压中心,垂直方向盛行上升气流,水平方向的大气由东向西运动,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9题,赤道太平洋地区原本就是盛行大致由东向西的东南信风与东北信风,拉尼娜发生后,赤道太平洋东岸气温降低,气压升高,使得东南信风与东北信风增强,A错误;南美洲西海岸地区,下沉气流增强,降水更加减少,气候更加干旱,B正确;赤道西太平洋地区上升气流增强,降水增多,C错误;秘鲁沿岸上升流是由于东南信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导致的,拉尼娜发生后,东南信风增强,上升流也将加强,D错误。故选B。
10~11.答案:10.B 11.D
解析:第10题,读图可知,正常年份P点附近由于信风影响,表层海水被信风吹离岸边,底层海水上升补偿,形成涌升流,由于底部海水水温较低,并且该洋流从较高纬流向较低纬,形成秘鲁寒流,对沿岸陆地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11题,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由于赤道东太平洋海域水温异常偏高,东南信风势力减弱,涌升流势力减弱,沿岸受水温较高影响,降水增多,而澳大利亚东岸地区则形成下沉气流,降水减少,A错误;南美洲西岸由于涌升流减弱,鱼类饵料减少,水温环境发生变化,渔业减产,B错误;P点附近下层海水上泛减弱,C错误;太平洋东赤道海域的涌升流将富含二氧化碳的海水带至水面,大气与海洋之间的二氧化碳交换就自然而然发生了。但是,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时候,涌升流开始减弱,由此减少了海洋与大气之间二氧化碳30%至80%的交换率,因此太平洋的碳排放减少,D正确。故选D。
关键能力综合练
1~3.答案:1.C 2.B 3.A
解析:第1题,①是太阳辐射,②为径流,都不是海—气相互作用;海—气间水分的交换是通过蒸发、降水环节实现的;通过海水蒸发,不断向大气输送水汽,大气降雨将空气中水分输送到海洋,③④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2题,水循环是实现海陆间水平衡的重要途径,其中的径流输送②不断的补充因蒸发而减少的海洋水体,从而使海洋水体总量变化不大,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3题,海水的主要热量来源于地球外部,即太阳辐射,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5.答案:4.D 5.A
解析:第4题,根据材料,当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空气冷却下沉加强,导致气压升高,进而会使东南信风增强,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从而使西部海平面增高并且海水温度增高,气流上升,呈顺时针流动,故选D。第5题,西太平洋升温,气流上升,澳大利亚降水偏多,A正确;东南信风增强,秘鲁寒流增强,渔场可能增产,B错误;东南信风增强会使赤道暖流增强,C错误;受其影响,我国东部沿海气温应该偏高,因此冬季东部沿海气压比往年低,造成我国冬季亚洲高压和东部沿海低压间的气压差增加,所以受偏北风的影响更大,因为偏北风来自高纬度地区,因此我国东部更冷,D错误。故选A。
6~7.答案:6.D 7.B
解析:第6题,据图可知,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其实都跟信风的强弱有关,信风越强驱动表层海水离开海岸,上升补偿流就越强,水温越低,就容易形成拉尼娜现象,读图可知,2020年9~11月,水温较平均状态降低最多,可以推测这期间信风最强,D正确,A、B、C错误。故选D。第7题,读图可知,2018年10月到12月期间,水温异常偏高,也就是出现了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时,南美秘鲁沿岸信风偏弱,上升补偿流减少,秘鲁寒流减弱,南美秘鲁附近水温升高,形成低气压,上升气流,降水增多,A、D错误。赤道附近西太平洋水温偏低,形成高气压,气流下沉,降水减少,B正确,C错误。故选B。
8~9.答案:8.D 9.A
解析:第8题,鳀鱼是生活在温带海洋中上层的鱼类,分布于我国的渤海、黄海和东海,读图可知,该海域位于南半球热带,能够生存此鱼类,可能是水温条件满足,根据所学可知,该海域受秘鲁寒流影响,冷水上泛区域,水温较低,适合鱼类生存,D正确,排除A、B、C。故选D。第9题,根据所学可知,拉尼娜现象就是由于东南信风增强导致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所以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南美洲西岸水温较往年偏低,导致鱼类向纬度较低、水温较高的北方迁徙,因此为保障足够鱼获,拉尼娜年处于丙地捕捞的渔民需要向甲方向移动,A正确;拉尼娜发生时,由于向乙地、向岸边移动,都是向水温低的地区移动,水温更低,而向深海移动,是向水温较高的区域,都不适合鱼类生存,不能增加鱼获,排除B、C、D。故选A。
10~12.答案:10.A 11.B 12.B
解析:第10题,秘鲁寒流如果减弱,导致此处降温减湿作用减少,此处气候可能会变得湿润,A描述错误,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由于上升补偿流减弱,上泛(表层)营养物质减少,此处鱼类数量减少,C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洋流减弱,污染物扩散速度慢,D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第11题,厄尔尼诺现象是当今影响气候异常的主要因素之一。它实际上是东太平洋水域每隔3~5年出现的大范围海水升温现象,①错误。在厄尔尼诺期间,东太平洋洋面升温,出现上升气流,产生暴雨和洪涝灾害,秘鲁等国海水中的鱼类和浮游生物大量死亡,以海洋生物为食物的鸟类也大量死亡,②正确。秘鲁寒流受到暖海水的影响,洋流势力减弱甚至消失,③正确。大洋东岸降水增多,西岸减少,全球降水总量变化不大,④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12题,大气降水丰富的地区,海水被稀释,海水盐度变低,而蒸发旺盛的地区,海水的盐度则会升高,B正确;潮汐是因天体的吸引力而形成的,洋流不一定都是大气运动的结果,A错误;大气温度的高低与海冰的分布范围有关,C错误;海洋上空的云层反射太阳辐射使海面降温,D错误。故选B。
13.答案:(1)东侧低西侧高;东侧受寒流的影响,西侧受暖流的影响。
(2)自西向东。西侧海水温度低,气流下沉,洋面形成高压;东侧海水温度高,气流上升,洋面形成低压,水平气流由西侧高压流向东侧低压。
(3)海水水温异常升高,改变了鱼类生活环境;海面自西向东的气流减弱了秘鲁寒流,鱼类饵料减少。
解析:(1)结合题目要求描述太平洋赤道附近东西两侧洋面温度差异并分析原因,结合图示信息可知,正常年份赤道太平洋地区东侧温度低,西侧温度高;结合所学海水专题知识点可知,影响海水的因素包括纬度、洋流等,图示地区太平洋赤道附近洋流主要为加利福尼亚寒流、秘鲁寒流、日本暖流和东澳大利亚暖流,太平洋东侧为寒流流经地区,受寒流降温减湿的影响,水温低;太平洋西侧为暖流流经地区,受暖流增温增湿作用的影响,水温高。(2)结合题目要求可知,需要先回答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洋面大气水平运动方向,由材料可知,厄尔尼诺现象产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而同纬度的太平洋西侧温度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洋面附近的气流由西侧的高压区流向东侧的低压区;高空由太平洋东侧上空流向西侧上空。(3)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厄尔尼诺现象使得赤道太平洋东部地区的冷水上泛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而突然增强的这股暖流沿着厄瓜多尔海岸南侵,使海水温度剧升,导致该地区原先相对冷水环境中的冷水鱼群大量死亡;海面自西向东的气流,减弱了秘鲁寒流的运动,使得上升补偿流减弱,鱼类饵料减少,不利于鱼类的生长繁衍。
核心素养升级练
1~2.答案:1.C 2.A
解析:第1题,中南半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活跃火发生时期正值旱季,且气温高;随着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到北半球,中南半岛太阳高度角变大,温度升高,降水少,此时是北半球的春季,东北地区春小麦开始种植,C正确。华北地区冬小麦开始收割是在6月;江淮地区7、8月进入伏旱期;西南地区雨季10月基本结束,A、B、D错误。故选C。第2题,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地区上升气流将减弱,中南半岛降水减少,气候干热,活跃火增加,C、D错误。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减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我国中部和长江以南地区,使我国南方出现涝灾;北方地区出现旱灾,即南涝北旱,A正确,B错误。故选A。
3~4.答案:3.C 4.A
解析:第3题,结合图中经纬度位置可知,图示大陆为南美大陆,大陆西南岸盛行东南方向的离岸风,吹动表层海水远离海岸,深层海水上泛,形成秘鲁寒流,自南向北流,A、B、D错;寒流流经的温暖海区,易形成海雾,C正确。故选C。第4题,从图中看,太平洋东部海水温度距平为负值,说明比同期多年平均值低,大洋东海岸气温低,气流下沉,降水少,出现干旱,与此相反的是大洋西海岸海域水温上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偏多,A正确;降水增多,不易出现森林大火,大洋西海岸没有著名渔场,渔业受影响较小,B、C、D错。故选A。
5~6.答案:5.C 6.A
解析:第5题,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较低,西部的表层海水温度较高。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B、D错误。若东南信风势力减弱,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向西流动减弱,冷海水上泛减弱,表层海水温度升高,C正确。相反,东南信风势力增强,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下降,与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的情况相反,A错误。故选C。第6题,根据材料“南方涛动指数保持负值时可能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并据图可知,1998年南方涛动指数为负值,因此可能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的是1998年,A正确。2000年、2006年、2011年南方涛动指数为正值,不符合题意,B、C、D错误。故选A。
7~8.答案:7.B 8.D
解析:第7题,由材料“冰进(海冰较常年增多)会导致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减少,海峡西侧水位增高,北上水流增加,冰退则相反”可知,德雷克海峡海冰较常年减少,会导致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增加,海峡西侧水位降低,北上水流减弱,即秘鲁寒流势力减弱,赤道附近东部水温异常升高,赤道附近海域东西温差减小,B正确,D错误;澳大利亚东岸地区降水会减少,C错误;有西风漂流带相隔,对赤道向南极输送的热量影响不大,A错误。故选B。第8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流①为东澳大利亚暖流,没有寒暖流交汇,附近没有大渔场,A错误;洋流②为秘鲁寒流,对流经沿岸地区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B错误;洋流③为巴西暖流,处于信风的迎风岸,C错误;洋流④为南极沿岸寒流,对流经沿岸地区,降温减湿,沿岸地区气候寒冷,D正确。故选D。
9~11.答案:9.A 10.A 11.A
解析:第9题,夏威夷高压存在于太平洋洋面。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存在,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亚洲低压),尤其以亚洲低压势力最强,切断副热带高气压带,使其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带,海洋增温较慢,高压势力较强,但冬季大陆降温快,形成冷高压,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而海洋降温较慢,低压势力较强。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是造成其势力强弱的主要原因,A正确;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只引起不同纬度的气温变化,但对于同一纬度的气温差异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引起,B错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主要影响气温和降水,而对气压的影响小,C错误;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对气压的变化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A。第10题,夏威夷高压脊线的西进北移,是造成我国雨带推移的主要影响因素。其强弱会导致雨季的长短,一般地:夏威夷高压脊线位于20°N以南,雨带位于华南;夏威夷高压脊线位于20~25°N,雨带位于江淮流域;夏威夷高压脊线位于25~30°N,雨带推进至黄淮流域;夏威夷高压脊线越过30°N,华北雨季开始。由图可知,5月下旬到6月上旬华南地区出现强降雨,主要原因是此时的夏威夷高压脊线位于20°N以南,即图中的①线附近,迫使来自西南印度洋和东南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北上,北上的气流与南下的冷气团相遇,形成锋面雨,由于高压脊线长时间在20°N以南徘徊,使华南地区降水持续时间较长,气温较低,A正确;②③④位置过于偏北,B、C、D错误。故选A。第11题,由图可知,本次降水主要发生在太平洋的西岸,说明在太平洋西岸,海水异常增温,大气对流上升强烈,降水增多,而太平洋的东岸海水异常冷却,气流下沉,天气干燥,反映沃克环流较强,而且这种现象是拉尼娜现象,A正确,C错误;厄尔尼诺现象是赤道所在的海洋东部海水异常增温所致,与拉尼娜现象刚好相反,B、D错误。故选A。
12~13.答案:12.A 13.D
解析:第12题,据教材中拉尼娜现象的原理分析,与正常年份相比,拉尼娜年我国北方冷空气活动加强,北方出现冷冬。同时西太平洋水温升高,冬季水汽量大,可能出现大雪等天气,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增强,导致热夏。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13题,高原蓄热能力差主要与大气密度(密度大,蓄热多,保温作用强)和风力的强度(风可以减少大气与地面的接触时间)相关,与大气成分、降雪量多少关系不大,②③正确,①④错误。故选D。
14.答案:(1)图见解析。
(2)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表层海水被风吹走,下层的冷海水上涌补充;沿岸有来自较高纬度的寒流。
(3) eq \x(B) ―→ eq \x(\a\al(赤道附近太平洋表层,暖海水向东回流)) ―→ eq \x(C) ―→
eq \x(\a\al(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海水温度升高)) ―→ eq \x(A)
(4)厄尔尼诺现象削弱了上述热力环流圈,甚至出现反向环流。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表层海水温度上升,导致气温比正常年份偏高,气压比正常年份偏低。
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正常年份,太平洋东部表层海水温度低,空气冷却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上空形成低压;西部表层海水温度高,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上空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流自东向西流动,上空气流自西向东流动,形成顺时针方向的热力环流。如图:
(2)结合材料分析,正常年份赤道太平洋东部盛行东南信风,表层海水被东南信风吹离海岸,底层冷海水上涌补充表层流走的海水;沿岸有来自较高纬度的秘鲁寒流流经,因此水温较低。(3)厄尔尼诺发生时,赤道附近东风减弱,导致赤道附近太平洋表层暖海水向东回流,造成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海平面上升,海水下沉,导致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水温异常升高,上升气流增强,气候变得湿润多雨。(4)正常年份太平洋东西部之间存在顺时针方向的热力环流,厄尔尼诺发生时,该热力环流被削弱,甚至出现相反的热力环流。厄尔尼诺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海水温度升高,因为地面是低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进而导致气温比正常年份偏高,气压比正常年份偏低。
必备知识基础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知识点一
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水热平衡
知识点二
厄尔尼诺、拉尼娜及其影响
关键能力综合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核心素养升级练
进阶训练第三层
湘教版 (2019)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课堂检测,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海水对气温的调节作用可以,海—气热量交换的主要途径是,48瓦/米2),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洋流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洋流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海洋将热量以的形式传递给大气, 据图可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第四章 陆地水与洋流第二节 洋流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四章 陆地水与洋流第二节 洋流复习练习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从沃克环流的形成看,b海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