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案
展开19 范进中举
教学目的:
1、理解文章内容,欣赏讽刺艺术。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民的毒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欣赏讽刺艺术。
教学难点:
范进发疯的原因及文章主题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十年寒窗苦读书,一朝成名天下知,但有人却因此欢喜而疯。这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呢。一起进入课文《范进中举》。谁来介绍一下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他也参加过科举考试,但儒林群丑的尔虞我诈、趋炎附势,使他洞察了世态炎凉,看透了科举制度的腐朽。于是便创作了一部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共55回,本文选自第3回。
二、整体感知。
1、走进故事。课文的内容大家都知道了梗概,下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梳理课文情节。
整体上由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两部分构成。具体体现在:范进进学,岳丈祝贺;借钱遭骂,范进偷试;范进卖鸡,捷报到家;范进发疯,屠户治病;乡绅造访,馈银赠屋;范进送银,屠户回家。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在挨了一个巴掌后才清醒过来。教师补充:范进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又一直不停地应试,考了二十多次,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
2、走进人物。中举前后范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周围的人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以胡屠户为例。称呼:现世宝──贤婿老爷;对范进的外貌评述:尖嘴猴腮──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动作:腆着肚子,啐在脸上,骂个狗血喷头──手颤抖,扯衣襟,千恩万谢,低头,笑迷迷。范进、众乡邻、张乡绅的变化点名读文中相关词句。
范进──热衷功名,迂腐无能,中举前卑怯畏缩,逆来顺受。
胡屠户──欺贫爱富、贪图钱财、口是心非、前倨后恭……
张乡绅──老奸巨滑,善于拉拢、攀附权贵。
众乡邻──趋炎附势。
三、初步感受主题。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感觉到范进发疯的原因吗?
科举科举造成的。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平步青云。范进末中举前穷愁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即能吐尽几十年的苦水闷气,从此将身价百倍,富贵荣华。因此,这是范进梦寐以求的,一旦到手,竟喜极而疯。文章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封建科举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不仅导致读书人为之疯狂,而且导致当时社会中趋炎附势的炎凉世态。有人写过一副对联,老师给你念念: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真是写得入木三分,毫不夸张。
时间允许的话补充介绍科举制度: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开始于隋代,完善于明清。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两个阶段,一个是科举的初步考试,一个是科举的正式考试。科举的初步考试有这么三种,一种叫童试,一种叫岁试,一种叫科试。童试,一般又叫做“小考”。凡童子开始应初试的时候称做“童生”,童生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在县里面选拔了以后到督学进行考试,督学考试合格就可以称做“秀才”了。范进是多年的童生,最后终于考上秀才了。秀才每一年考一次,这也是一个选优的过程,这叫“岁试”。每三年还要参加一次大的考试,叫“科试”。每三年考一次,主要是为了推举举人考试的资格,通过这个考试的提名,便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范进刚好赶上童试这一年也是科试的同一年,他考上了童试的第一名秀才,自然就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这是科举的初步考试。
科举的正式考试,它也有三种: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这四个年中的八月举行乡试。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按清代的科举制度规定,举人可以到吏部注册,可以取得一定官职,可以当县官、县太爷了。当然这个职位很少,每年大概就40人到130人的名额。举人的名额很少,那么举人当中候补做官的人就更少了,这样就往往有候补官。这是第一种──乡试。接下来是会试。会试是紧接着乡试,在第二年的二月份举行。乡试是头年的八月份考完,第二年的二月是春天,到京城考试,叫“春试”,这就是会试。会试如果考中了,称为进士,进士每年的名额大概有300名左右。会试考完以后还要进行第三场考试──殿试,在会试以后的第二个月,大概在4月份前后。殿试是皇帝在太和殿亲自考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可以直接做官了。
连中三元: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乡试第一名是“解元”;会试第一名是“会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有17人能够连中三元,他们是: 唐朝的张又新、准元翰; 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 金朝的孟宋献; 元朝的王崇哲; 明朝的黄观、商辂; 清朝的钱檠、陈继昌和戴衢亨。此外,历史上也出过两位“武三元”。明朝万历年间,浙江永嘉人王名世连中武科三元,官授锦衣卫千户。他博通经史,工诗善书,时人称其武艺、诗词、书法为“三绝”。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秉性刚介,不媚权贵, 颇有直道君子之风。 其二是清朝顺治年间,也是浙江人王玉璧,连中武科三元。此人在明末曾参加武秀才考试,射箭第一,号称“神射手”,故人们赞其为“武四元”。他虽是武士出身,但手不释卷,文笔斐然,也有文武全才之誉。王曾是北宋名臣,是宋朝开国以来第一个集解元、会元、状元于一身的“三元”。 ”。比喻考试或比赛中连续三次获胜,甚至泛指连续三次取得成功,都可称为“连中三元”。
四、结束语:
封建社会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吏,一旦爬上去,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这个巨大的诱惑使得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不惜用一生的青春去追求。范进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他对功名的追求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当突如其来的喜讯从天而降时,他为自己能够立刻成为身价百倍的官僚阶级中一员而神魂颠倒,他疯了。生活中存在黑暗和腐朽,也存在虚伪和欺诈。但不管社会如何变化,我们始终相信,历史的车轮总会向前滚动。黑暗和腐朽,虚伪和欺诈,必将都败在正义和真理的脚下。
板书设计:
范进中举
吴敬梓
前 后
生活贫穷 对 生活富有
地位卑微 比 生活显赫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品读范进喜极而疯这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今天,我们来品读课文中最精彩的部分。
二、品读“范进喜极发疯”这部分。
1、齐读“范进喜极发疯”这一部分。“范进中举发疯”这一情节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它为什么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赏析角度一:层次感。昏厥,疯跑,跌倒,疯跑上集。
赏析角度二: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如老太太的慌,报录人和众邻居的吓一跳,众人 拉不住等均属于侧面描写。
赏析角度三:细节描写。“踹”、“挣”、“跌”、“拍”、“笑”体现了疯劲十足。
赏析角度四:夸张手法。
2、能不能从范进中举发疯时的一段语言中找到范进发疯的根本原因?
“好”字!发疯的表面原因是那个“中”;而“中”之所以能触发范发疯的根本原因却是一个“好”字。因为“中”了以后,有不计其数的好处,不用再挨饿受冻,而可以坐享其成。
3、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中举后,范进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能说说范进中举发疯时大叫“好”的时,他心里想到些什么?
中举了,从此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完全改变。以前贫困潦倒,万人唾骂,现在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有好多人巴结。
小结:归根到底,一个“好”字,表明那一瞬间,范进曾产生过多少思想活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上半世甜酸苦辣的热望,下半世即将纷沓而至的荣华富贵,都随着一声“好”风驰电掣似地卷过范进的脑海。一个“好”字,将范进这样一个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满脑功名利禄,一心升官发财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正是作者的点睛之笔!
4、范进中举,胡屠户说话语气都变了,张乡绅都来道贺。对于这种变化范进难道看不出他们的真起码目的吗?范进又是怎样应对的?
范进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岳父”转为“老爹”;以前与家门口那些做田的、扒粪的拱手作揖,平起平坐,现在与张乡绅迎逢自如。看来,范进也并不是一个老实的角色!而是一个虚伪、圆滑的人。
5、你认为主人公范进是怎样一个人?
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进秀才。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他中了秀才.社会地位才有所改变,可是胡屠户对他的态度仍然十分粗野傲慢,臭骂他,训斥他,他总是习惯的“唯唯连声”,逆来顺受,甘受屈辱。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改变就使他惊喜得发了疯。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范进的喜疯病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后,他回忆疯颠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课文刻画了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
三、拓展延伸。
范进为官之后──
要求:运用个性化的人物描写展开合理的想象。
教师提示:运用一或二种刚才总结出来的刻画人物的方法,用几句话描写范进为官之后的某个场景、语言、动作或外貌等,形象地再现人物某方面的性格特征。比如,范进衣锦还乡,又见到了昔日的街坊邻居或张乡绅……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案设计,共2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自主领悟,点拨释疑,写法归纳,拓展迁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语文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案及反思,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