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记金华的双龙洞【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和四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学习了通过观察描写一处景物、介绍一个景点,而按照游览的顺序写景物则是第一次接触,它强调有顺序地写多处景物。因是多处景物,所以要指导学生把吸引自己的景物作为重点写下来。在前期借所见、所闻描写景物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留心身边的美,指导学生将直观描写和自己的真实感受相结合,写出美景的特点。【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过渡句在课文中的作用。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稍微”、“时而”造句。 5.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6.学习“孔隙”一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教学重点】1. 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2. 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教学难点】学习“孔隙”一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教学课时】 两课时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学习生字,梳理线索,分清主次) 一、谈话导入: 1.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2.本文是一篇游记。这篇游记是叶圣陶先生于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跟随着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释题。“记”是什么意思?() 3.【设计意图:继续巩固学生在阅读中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的语文要素。】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出示本课词语,指生说说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困难及怎样解决的。同位互相读,巩固词语的认识。 【设计意图: 加强学生对课前预习的重视。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并分享自己的做法。】 2.写生字生字先观察分类,本课重点练习带有月的字。三、整体感知,梳理游览线索 1.你跟随着叶老先生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景点呢?再读读课文,圈出景点的名称。教师根据汇报交流,完成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设计意图:梳理游踪线索,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文,更为后面的深入阅读、体验导游角色的语文实践活动做好铺垫。】 2.教师:作者是按照“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四、分清主次,把握重点 1.默读课文,对照作者的游览过程,说说哪些是主要内容,哪些是次要内容,分清课文的主次。 2.前后桌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使教学在抓住重点的同时,兼顾课文其他内容,使学生感受作者构思的严谨与巧妙。初步了解有详有略的叙述方法。】 五、欣赏路上见闻 1.要去双龙洞了,叶老先生会有怎样的心情呀?(欣喜、兴奋)怀着这么高兴的心情,他在路上都感受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课件出示第二、三自然段。 ①交流第2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 A、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最后说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 明艳 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艳?抓住“明艳”,体会山上生机勃勃的景象。朗感情读。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春天正是植物生长的旺盛时期,不断地有新芽、嫩叶冒出来。刚长出时的颜色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作者说“或浓或淡的新绿”,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绿色的特点。因为有“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B、出示电脑课件,将沿途看到的山、花、树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使学生感受到沿途美景就像一幅明艳的彩色画卷。 C、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②交流对第3自然段的理解: A、教师:沿途不仅有有特色的山、花、树,还有水,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山中的溪流,听听溪水的歌唱。抓重点句子,体会溪流的变化。 B、讨论交流:溪流为什么会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溪流的样子和声音时时在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听,溪流的声音多好听,有时发出哗哗的声音,有时发出淙淙的声音,有时发出潺潺的声音,多像一首动听的歌啊。) C、(教师作示范朗读,指导读好排比句。)指导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设计意图:学生缺少这方面的感性认识。我设计了两幅不同状态的溪流图,并配上不同的溪声,学生通过比较,一下子就找到了答案。这样一来,既节省了时间,又较好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组织学生多种形式朗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 4.小结:第2、3自然段写了路上的见闻,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了对沿途景物的爱,使我们也仿佛亲眼目睹了沿途那迷人的景色。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5.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6.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 7.小结:这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的一、二、三段,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跟作者一起游览了路上和洞口、外洞的景色。洞中到底是什么样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 设计意图:把读书的权力还给了学生,把探究的权力还给了学生。抓住重点,组织“强攻”。相信学生,强化自学。】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金华观龙洞的资料。 【设计意图:熟读课文,培养语感。理解文章内容。锻炼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重视发展能力。】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景) 一、复习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的前三段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览的时间、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见闻,那盘曲而上的盘山公路,那令人眼前一片明艳的山路景色,那时时变换调子的溪流声……是多么迷人啊!这节课我们再通过狭小的孔隙去神秘的内洞。二、继续探究课文内容,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景 1.自学4~7自然段: ⑴默读思考:作者在外洞、孔隙、内洞都看到了哪些景象,有何感受? ⑵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2.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把握如下要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经过说清楚的,再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船的“小”,孔隙的“窄”,注意学习这种细致描写的方法。) 4.再感受“孔隙”的特点。(1)同学们“孔隙”这个景点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窄小)(2)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的窄小的呢?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圈画出相关词句。(生交流,师相机指导)(1)出示课件。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①老师把这两句话改动一下,谁来说说改动前和改动后的句子有什么不一样?课件出示:怎样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的小船。②原句的短短两句话用了4个“小”字,就是为了突出小船的小。你还从哪儿感觉到小船的小?(相机出示:并排仰卧 再没法容)小结:作者没有用具体的数字写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小船的小表现出了孔隙的窄小。(2)课件出示句子。①(相机将课件中的词语“后脑、肩背、臀部、脚跟”变为红色)师:你有什么发现?(预设:这些词语都和身体有关)②师引导:凡是和身体有关的部位都写出来了,“从……到……到……,没有一处不……”,从这样细致具体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预设:孔隙的窄小)③读读这句话,读出作者的感受吧!(3)出示课件。①师范读,生想象画面并模拟通过孔隙的动作和情形。②你是怎么躺的?(师指名读句子)③引导朗读:过洞时你有什么感觉?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在这种情况下,你们会不会动?敢不敢动?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④引导想象交流:要是把肩膀稍微耸起来会怎样?或者把脚稍微翘起来呢?要是你把臀部稍微往上抬一点又会怎样?(生交流)⑤我们终于穿过孔隙到了内洞,此时你感觉怎样?(生交流)5.小结写法:作者写他通过孔隙时的见闻和感受,如小到只能容纳两人并排仰卧的船,几乎与他擦身而过的山石,表现出了孔隙的窄小。当然,孔隙的“小”是相对于外洞和内洞的宽大来说的。作者是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受,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的,读后让人印象深刻,仿佛身临其境。 【设计意图:以提高语文素养为总目标,从宏观上把握课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手段,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读中领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提高,使课堂教学建立在语文实践的坚实基功上,完全跳出了烦琐分析的泥潭。】 6.感受内洞的特点⑴出示电脑课件,欣赏内洞的神奇美景。 ⑵感情朗读6、7自然段。 ⑶质疑问难,合作解疑: 通过看图片看课文,你发现内洞有什么特点?你还发现了什么?(黑大奇,双龙洞的由来) (4)齐读第8自然段,思考: 这段讲什么?(乘船出洞) 【设计意图:教师能积极地开发学生中蕴涵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的智慧成为课堂教学的灿烂之花。】 三、总结全文 1.板书总结:双龙洞一游,路上景色美丽迷人,外洞高大宽敞,内洞梦幻般神奇,再加上过孔隙时那新奇的快感,使作者有种美的感受。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游洞的过程和泉水流经的路线结合起来写,使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资源,点燃课堂亮点,以趣引读,板书示意,颇具匠心。】 四、拓展延伸,作业: 根据课文的描述,展开合理想象,分小组设计“外洞”“内洞”及“两洞连接”处的解说词,轮流担当导游。选出说得好的同学在班上说一说。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创设了“导游”的情境,通过说议,实现了悟义感情的文本解读。有“法”,语言实践才会充满智慧;而“法”不应靠“知识权威”的传授。这里的设计,让学生在自由畅想、智慧感悟中交流、综合,自主建构他们的经验。教师这个时候只是倾听,送上赞赏、鼓励,让学生感觉自己的聪慧,享受收获的愉快。】 五、板书设计: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明艳移步换景 洞口 突兀森郁 外洞 宽大 孔隙 窄小 内洞 黑大奇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导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设计,共10页。
这是一份小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揭示课题,了解游记文体,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游览顺序,读写互动,迁移运用,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