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展开【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15个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完成游览路线图。
3.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教学重点】
1.初读课文,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完成游览路线图。
2.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教学难点】
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参观过溶洞吗?
出示溶洞的照片欣赏。
2.揭示课题:在浙江金华,有一处著名的风景区,就是双龙景区,双龙洞就在这个风景区。双龙洞是钟乳石和石笋的溶洞。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叶圣陶的脚步,一起去游览一下 这个双龙洞。(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点拨:“记”即记录,记录游览经历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文章就是游记。这篇文章就是一篇——游记。
3.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有《稻草人》《春宴琐谭》《倪焕之》等。我们学过他写的文章有《爬山虎的脚》《荷花》。
设计意图:欣赏溶洞的图片,让学生对双龙洞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介绍作者叶圣陶,知道我们曾经学过他的一些课文,唤起对作者的认知。
二、整体感知
1.自读任务
教师明确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熟悉的词语和句子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顺。想想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画出相关句子,然后圈圈有关地点的词,完成路线图。
2.随文识字
随文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和课文中标注拼音的生字。
浙(zhè)江 一簇(cù) 突兀(wù)森郁
臀(tún)部 漆(qī)黑 蜿(wān)蜒(yán)
3.集中识字
组织学生自主认识生字,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zhè cù tún qī wān yán
浙 簇 臀 漆 蜿 蜒
预设:
(1)通过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来记住“浙、簇”。“折”加上“氵”就是“浙”,“族”加上“⺮”就是“簇”。
(2)可以借助偏旁理解“臀”的意思,“臀”是“月”字旁,说明和身体部位有关。“臀”可以组词“臀部、臀围”。
(3)通过组词“漆黑、油漆”来识记“漆”字。
(4)“蜿蜒”可以结合词义来整体记忆。“蜿蜒”意思是蛇类行走的样子,也有曲折延伸的意思。
4.梳理内容
(1)教师提问: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你画出了哪些句子?圈出了哪些有关地点的词?自己尝试着完成课后路线图。
预设:
①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②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③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④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⑤大约行了两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⑥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2)交流路线图。
预设: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板书路线图)
(3)交流画出的句子,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
①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②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③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④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⑤大约行了两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⑥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点拨:“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表明作者这时候是在去双龙洞的路上,“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已经在双龙洞洞口了,接着作者很明确地写到自己到了外洞,然后是孔隙,通过孔隙到了内洞。“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从中可以知道最后作者出洞了。
(4)教师提问:再读读这些句子,你觉得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预设1:这些句子把作者要写的内容连接起来了,明确告诉我们作者的游览线路,先到哪里后到哪里。
预设2:这些是过渡句,表示课文是按照游览的顺序来写的。(板书:游览顺序)
教师小结:作者叶圣陶就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这篇文章的,从路上到洞口,到外洞,到孔隙,再到内洞,最后出洞,这就是作者的游览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本文是一篇游记,了解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可以为课文的学习作好铺垫。
三、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默读第2—3自然段,思考:一路上,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么写出这些景物特点的呢?
2.探究过程
(1)默读第2—3自然段,圈出作者一路上看到的景物,画出这些景物的特点。
(2)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这些景物特点的。
(3)小组各成员进行讨论、交流。
(4)学生代表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引导、总结。
3.探究活动
(1)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一路上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预设:
映山红:各色、有精神
油桐:不少
沙土:粉红色
山:粉红色
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变换调子
(相机板书:映山红 油桐 沙土 山 溪流)
(2)完成表格。
景物 特点
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时时变换调子
小结:一路上,有山有水,景色美丽,作者用了一次词来形容,那就是——明艳。“明艳”的意思就是鲜艳、明丽。(板书:明艳)
(3)作者是怎么写出这些景物特点的呢?
预设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映山红不是人,文中却说它“有精神”,这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板书:拟人)
预设2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作者还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把溪流的特点写得具体、生动。(板书:排比)
(4)思考:溪流声为什么会时时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点拨:因为溪流是从是山上双龙洞中流出来的,随着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随着时高时低,时断时续。
设计意图:作为习作单元的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是极其重要的。在学习“路上”这一部分时,除了引导学生找到作者看到的景物和景物特点,还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怎么写出景物特点的。使学生明确,作者写路上的景物是抓住特点,通过一些修辞手法来写清楚的,为单元的写作训练打好基础。
四、生字书写
过渡:同学们,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是否关注了本课的重点生字呢?它们是什么结构?怎么书写才美观?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1.让学生读一读本课15个要写的字,观察后交流:写好这些字需要注意些什么?
浙 罗 杜 鹃 窄 郁 肩 臀 移 额 陆 乳 笋 端 源
点拨:
(1)“浙、杜、鹃、郁、移、额、陆、乳、端、源”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浙”中间是“扌”,注意和“渐”字区分。“杜”左边“木”字第四笔变为点。“鹃”右边“鸟”的“一”要写得短一些。“郁”右边“阝”的竖起笔和“有”的横等高。“移”右边第一个“夕”比第二个“夕”小点。“额”左边“客”的捺改成点。“陆”左边的“阝”和右边的“击”齐平。“乳”最后一笔竖弯钩要舒展。“端”左边“立”的最后一笔是提。“源”右半部分下面是“小”字。
(2)“罗、窄、臀、笋”是上下结构的字。“罗”上半部分要写得扁一些。“窄”下面的竖是垂露竖。“臀”上半部分笔画较多,要写清楚,写紧凑,下面“月”的撇变成竖。“笋”竹字头要写扁,下面“尹”的横最长。
(3)“肩”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撇画要舒展。
2.学生在方格纸中练习书写,每字两遍。教师提醒:书写要正确、端正,力求美观,注意写字和握笔姿势。
3.教师选择学生的书写作品进行展示,全班交流评价。针对本班的书写问题,教师示范书写易错字。学生把自己写得不满意的字再写一遍。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规范书写,明确生字笔画及笔顺。写字指导要在分组归类的基础上,就重点字进行指导。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是按照游览顺序来写的,还知道了路上景物的特点以及作者写好这些景物特点的方法。那么洞口、孔隙等地方又有什么特点呢?作者又是怎么来写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六、布置作业
1.当堂练习:抄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美观。
杜鹃 气势 聚集 拥挤 心情 脚跟 移动 昏暗
挤压 额角 登陆 宽广 石钟乳 石笋 观赏
2.课后作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听写词语,引导:上节课学习的词语你都会写了吗?
杜鹃 气势 聚集 拥挤 心情 脚跟 移动 昏暗
挤压 额角 登陆 宽广 石钟乳 石笋 观赏
2.复习导入: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作者的游览路线,你还记得吗?
预设: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板书路线图)
3.过渡: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路上”这一部分,知道作者运用了拟人、排比的手法把路上景物的特点写清楚了。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叶圣陶先生,去感受其他几处景物的特点,了解作者是怎样把这些景物特点写清楚的。(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设计意图:首先,字词听写,检测、巩固学生的重点字词掌握情况,同时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接着谈话导入,自然过渡到合作探究活动中去。
二、问题探究
(一)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思考:作者游览了哪里?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圈圈画画,写写批注。
2.探究过程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圈画出作者游览的地点等,批注阅读感受,自主完成学习单。
(2)小组交流,完善学习单。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探究活动
(1)自主完成学习单。
学习单
作者游览的地方
这些地方的特点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洞口: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①理解“突兀森郁”的意思:指山峰高高耸起,树木多而茂盛。
②点拨:作者把洞口比作桥洞,写出了洞口很宽的特点。(板书:宽)
③朗读句子。
◆外洞: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焦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①点拨:“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这里把外洞比作大会堂,让人感受到外洞的高大;“高高的石顶”,“高高”一词写出了外洞高的特点;“聚焦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这么多人在外洞也不拥挤也反映出了外洞的宽敞。(板书:高大)
②朗读句子。
◆孔隙: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①点拨:“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个人并排仰卧”“没法再容第三个人”,这里通过具体、细致的描写,更突出了孔隙窄小的特点。(板书:窄小)
②关注句式。
这是一句设问句,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点拨:设问句一般先提出问题,然后紧接着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样能够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小船特别小的特点。
③朗读句子。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①关注几个“到”。
句子对比: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身体紧紧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点拨:课文用了这几个“到”字,更能突出小船的小,侧面反映出孔隙的窄小。
②“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是作者在描写自己的真实感觉,突出孔隙窄小的特点。
③朗读句子。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①点拨:“挤压”“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这几个地方也是作者通过自身的真实感受来写孔隙的狭小。
②朗读句子。
教师小结:第⑤自然段作者主要写了孔隙窄小这个特点,重笔浓彩,把直接描写和自身的真实感受结合起来,更让我们体会到了孔隙的窄小。(板书:细致描写+真实感受)
◆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点拨:工人提着汽油灯都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作者用这一情况来烘托出内洞的黑暗。(板书:黑暗、宽广)
●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他那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①点拨:内洞有蜿蜒的双龙,还有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让人感觉非常神奇。(板书:神奇)
②想象画面,你似乎看到了怎么样的两条龙?
预设:我看到了两条龙,一条金光闪闪,一条苍翠欲滴,它们一爪伸向天空,一爪按在地上,好像随时准备要腾飞。
③理解“名目”的意思:事物的名称。
引导:名目有四十多。你还想到有哪些名目?
预设:云彩、人物……
小结:作者调动各种感官对这些景物进行的直观描写,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景色的奇特。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点拨:作者写“内洞比外洞大得多”,我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知道外洞的特点是高大,现在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说明内洞更大,而且后面还说到“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这样就更加具体地写出了内洞很大的特点。(板书:大)
(3)修改,完成学习单。
学习单
作者游览的地方 这些地方的特点
(二)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默读课文,找找写泉水的句子。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泉水?
2.探究过程
(1)默读课文,画出写泉水的句子。
(2)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泉水。
(3)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3.探究活动
(1)交流课文中写泉水的句子。
①一路迎着溪流。
②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③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④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⑤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2)交流:作者为什么要写泉水?
点拨:泉水和游览路线对照,游览顺序正好与泉水流出的方向相反,是泉水引导着作者的行踪,这样使得文章的结构紧凑,浑然天成。
设计意图:习作单元的课文注重方法的指导,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不仅明确了这些地方的特点,更重要的是知道了作者是怎么来写的,为本单元写游记打好坚实的基础。而最后探究作者为什么写泉水,也能让学生明确作者在写作时双线并存,独具匠心。
三、拓展延伸
过渡: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我们抓住一些句子,理清了作者的游览路线。阅读下面的《岗山》一文,看看作者按怎样的顺序,写了哪些景物。
岗山①
林子后面就是岗山。山脚下,是勤快的人开出的一方方田地,种着花生和地瓜,地瓜已拖了很长的秧,秧的根部是深绿色,梢部是浅绿色②。昨夜下了一场雨,我想那段浅绿的半尺长的秧子肯定是一个雨夜生长的。
往上,有石砌的盘山路。路边的岩石上贴着几棵蒺藜。几日前,还顶着一朵朵黄色的小花,如今却已结了果实,用手摸一摸它棱状的果实,硬硬的有些扎手。一块卧在那里的巨石,中间裂了一道直直的纹,像是用剑劈的。就在这条纹缝里,生出一溜密密的小草,像是要把分成两块的石头缝合。不知谁拔下了一把草放在石头上,草上的泥土被雨水冲掉,散着白色的根须,微微翘起,像是试图慢慢站立起来。③
沿着盘山路往上走,来到半山腰,尽收眼底的便是满目的景芝了。景芝正开了紫白色的碎花,有不少被雨水打落,撒了一地落英。还有拉拉秧,将没有生长植物的地方填满……其实山上拉拉秧并不是很多,田野里到处都是。如果你到田野里看看,田野的小路边啦,沟边啦,小河边啦,甚至河道里所有漫有水的地方,拉拉秧一丛一丛的,将所有的裸石覆住,那才叫壮观嘞!④
批注:
①这篇文章是按照游览顺序写的,作者的游览路线为:山脚下→盘山路旁→半山腰。
②山脚下,作者描写了田地里的花生和地瓜,重点描写了地瓜。作者抓住地瓜的样子和颜色写出了它的勃勃生机。
③盘山路旁,作者描绘了蒺藜、石头和小草等景物。“密密、微微翘起、慢慢站立起来”等语句写出了小草顽强的斗志和旺盛的生命力。
④这些语气词使语言更生动,更亲切,更生活化,读起来很有趣。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知道了作者叶圣陶先生是通过直接描写和自己的真实感受把这些地方的特点写清楚的。学了课文,相信你对如何完成一篇游记一定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五、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苏州漫步(节选)》。
2.仿照课文,介绍一处自己熟悉的地方。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6067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a>,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导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设计,共10页。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