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设计
展开《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按游览的的先后顺序,依次介绍去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
学情分析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学生在三年级和四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学习了通过观察描写一处景物、介绍一个景点,而按照游览的顺序写景物则是第一次接触,它强调有顺序地写出景物。通过学习,继续培养学生描写景物的能力,同时学习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留心身边的美。
设计理念
始终贯彻创设情境理念,通过设计游程图和声音与图片的结合,为学生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把学生带到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去,方便学生更好掌握游记的特点,以及怎样把感受最深刻的一处景致写清楚。在这基础上以朗读为经,以品悟为纬,通过读课文、谈感受、说画面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2. 读由外洞进内洞的部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照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2.根据课后习题,自己说出游览顺序。
3.结合自己游览经历,写一写自己参观的游览顺序
教学过程
上节课,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项作业,回忆自己游览过的地方,想一想哪一处令自己印象深刻,说一说原因,请同学们来交流。
生:去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游玩美丽的黄山。黄山的奇石深深留在我的脑海之中,石头有的像小兔采蘑菇,有的像猴子观海,还有的像仙人指路。
生:妈妈曾带我去云南丽江游览过里山间的湖泊中荡映着绿树和白云,仿佛仙境一样。最神奇的是,我骑着一头棕色的马,行走在茶马古道上,仿佛自己回到了古代。一路迷人的景色让我们陶醉。
生:前年寒假爸爸带我去哈尔滨叔叔家过春节。在那里我看到了千里雪飘的北国风光,晶莹剔透的冰雕,气势磅礴的雪雕让我赞叹。我也体验到了在雪地里游玩的刺激和快乐。
同学们交流的很好。这些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在完成单元习作时,你也肯定希望能清晰的介绍给别人,让读者身临其境。该如何写好大自然的美景和奇观。相信在学习了海上日出这篇课文后,大家已经获得了一些启示。今天我们要跟随作家叶圣陶先生前往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借鉴他是如何写游览经过的。跟着老师读课题:17 记金华的双龙洞。记就是记录的意思,记得是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看了题目我们就知道本文是一篇游记。
先来听听作者简介。
叶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被誉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脚步集》,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图片
1957 年4月 14 日, 63 岁的叶圣陶爷爷去游金华的双龙洞,并写下了这篇游记。2001 年,此文被镌刻成碑立于双龙洞景区内,供游客们品读。课前预习过课文了,这 3 个词语你能读正确吗?
生:我来读一读:蜿蜒、石笋、石钟乳。
读得很好。同学们,这是石笋,这是石钟乳。溶洞的顶端,油水慢慢向下渗漏,经过上万年甚至是几十万年,水中的碳酸氢钙发生化学反应,有的沉积在洞顶,就形成了石钟乳,有的沉积在洞底,则形成了石笋。
蜿蜒这个词语的意思你理解吗?课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蜿蜒是弯弯曲曲延伸的样子。有蜿蜒的山路,蜿蜒的小溪。在课文里是形容一条黄龙和一条青龙的形态。也正因为如此,这个洞得名双龙洞。既然是游记,就要记录游览的过程。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画出相关的句子,请同学来交流。
生:我觉得作者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由双龙洞的过程的。我画的句子是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渐渐入山。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这位同学发现了,作者继续了自己游览的经过。除了这几句子,还有补充吗?
生:我有补充。我觉得还有两个句子也是在表示作者行踪的。一句是一路迎着溪流,这是作者在进山的路上和后面入山大约 5 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是有关联的。另一句是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同学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抓住表示作者行踪的语句,梳理了作者的游览顺序,很会读书。下面请你在默读。画出的这些句子,你有什么发现吗?
请同学们来交流。
生:我发现画出的这些句子都在自然段的开头,既承接了上文,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一个去的地方。
生:我还发现,在这些句子中,几乎都能找到一个表示地点的词语,比如金华城、罗店、路上、洞口等。
同学们很会思考,作者正是通过这些句子,把游览的过程前后承接,让我们明白他一路上经过哪些地方,从哪里出发,到哪里结束。我们在写游记时,也可以借鉴这样的写作方法。刚才一位同学说,在这些句子中可以找到表示地点的词语。现在让我们来理清作者由双龙洞的顺序,再把下面的游览路线图补充完整。
同学们都填写好了,请你核对一下。通过梳理提炼,我们知道了作者在游览双龙洞时,是安先到达洞口,然后进入外洞,通过空隙后又进入了内洞。它就是按这样的顺序来记叙的。
我们明白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作者就是这样且走且看,将沿途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同学们写游记时,也可以按照游览的顺序来写景物,这样能使文章的条理更清晰。
叶圣陶爷爷那时是4月游览北山双龙洞的。4月可是踏青游览的好季节,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1至 4 自然段,在路上、洞口以及在外洞中,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可以圈画一下,交流一下。
生:作者看到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我想这时候作者的心情多么愉悦。
是啊,通过映山红、油桐、粉红色的山、新绿等景物的描写,鲜艳的色彩使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山花相映、红绿争辉的绚丽景象。所以即使作者没有直接写心情的语句,但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了他的心情是愉悦的。
生:我发现第四自然段依次描写了洞口和外洞。山相当高,突兀森郁。洞口像桥洞似的,写出了洞口宽大,很有气势。而到了外洞,他看到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他感觉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还联想到在那里聚集 1000 或 800 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这位同学抓住了关键语句,体会到了洞口宽大,有气势。进到外动的时候,作者又借助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聚集 1000 或是 800 人,开个会都不觉得拥挤。这样的联想生动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外动更加宽敞高大。
这里,老师还想问问大家,在到达洞口前,他还看到了什么景象?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作者还看到了溪流,我从第三自然段写着句子中知道的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市。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 5 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是啊,从这句话中,我们会发现,作者巧妙地运用宽、窄、缓、急两对反义词,准确地表达了溪流的形和声。溪流蜿蜒曲折,宽窄不同,听到的流水深也各不相同,犹如在时变换调子。大家一起再来看一看第三自然段中的第一句话:一路迎着溪流。迎字说明了什么?表明作者是逆着溪流而上,后来就发现溪流是从洞里出来的。
生:我还发现这句话还是从路上来到洞口的过渡。溪流好像是一个向岛,引导着作者来到了洞口。
其实课文除了这 2 句话写到了溪流,还有多处都写到了泉水。请同学们找一找,把后文写泉水的句子画下来。
同学们一定都画出了句子,一起读一读吧。
生:一路迎着溪流。入山大约 5 公里,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从洞里出来的。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泉水靠着右边缓缓的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发现了吗?每一处景点,作者都写到了泉水的来路,作者的游览顺序正好与泉水流出的方向相反。因此,课文既有明确交代游览行踪的内容,还有贯穿始终的另一条线索,正是他时时写到的泉水。
这节课,我们理清了课文的顺序,跟着作者一路进山,游览了洞口、外洞,并学习了作者按照游览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作者是怎样介绍孔隙和内洞的。这节课上完了,同学们再见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6067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a>,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导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揭示课题,了解游记文体,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游览顺序,读写互动,迁移运用,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