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课课件ppt
展开[必备知识]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1.自然环境组成要素: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等。要点笔记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大气)是主导性要素,植被(生物)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2.途径和意义(1)途径:自然环境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2)意义:①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②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础。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自然环境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削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①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碳保存在植物体及土壤中。②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相结合,形成沉淀。
思考感悟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等于各要素的功能之和吗?提示 不等于。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大于各要素的功能之和,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
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1.含义:自然环境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2.意义: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四、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1.连锁变化: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2.快速变化:与自然环境普遍存在着的演化相比,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快速的,各要素变化也不同步。3.人类干扰: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通过自然环境要素连锁变化,不但干扰的后果常常被放大了,环境变化也越来越快。
[自主检测]1.判断正误并纠错(1)生物循环能够联系自然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答案 √(2)东北森林破坏导致环境的整体变化,说明了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答案 √(3)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是消减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最主要途径。( )答案 × 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相结合,形成沉淀,这是消减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最主要途径。
2.自然环境各要素( )A.一成不变B.有时演化C.一般不演化D.每时每刻都在演化答案 D3.某地区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当地的气候特征是( )A.高温多雨B.寒冷干燥C.温和湿润D.高温干燥答案 D
4.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 )①自然环境各要素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②自然环境各要素都是单独地存在和发展的 ③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环境的改变 ④各要素对环境的影响作用是相同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 C
探究一 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及产生的新功能
[问题探究]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达175米,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水面漂浮物增加,有泥沙淤积现象。当地环保部门在大宁河(三峡库区的支流)发现了水体富营养化的初步迹象,这是水污染的前兆;同时,库区沿岸受高水位浸泡,滑坡的频率比以前增多。结合材料探究:(1)材料中所说的是哪一要素的变化引起了其他要素的变化?(2)材料显示,自然环境具有什么特点?提示 (1)水。 (2)整体性。
[关键能力]1.自然环境要素相互关系自然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及地貌等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2.自然界三大物质循环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不同的自然环境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三大物质循环对比如下。
3.自然环境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整体功能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自然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整体功能,如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如下表所示:
[典例剖析]典例1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是( )A.水B.生物C.地貌D.气候(2)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 )A.aB.bC.cD.d解析 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箭头b表示生物对气候的影响,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属于这一过程。答案 (1)B (2)B
[对应训练]右图中M表示绿色植物。读图,完成第1~2题。1.图示过程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生产功能B.呼吸作用C.稳定功能D.化合作用2.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植物的光合作用B.化石燃料的燃烧C.动植物尸体的分解D.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 第1题,图示过程反映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自然环境通过光合作用实现了生产功能。第2题,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加上森林的砍伐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答案 1.A 2.B
植被的形态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读亚洲内陆某典型植被示意图,完成第3~5题。
3.与该植被生长地区气候特征最相近的是( )
4.有关该植被所在地土壤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土层深厚,土壤肥沃B.土质疏松,土壤有机质含量低C.地形因素是该地土壤形成的最活跃因素D.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5.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当地年降水量出现了增多的趋势,该类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A.地上部分植株变高大B.地上部分叶片变小C.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D.地下部分分支减少
解析 第3题,由图示信息“亚洲内陆”及该植被根系发达、地面植株部分矮小可判断,该类植被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判读选项中的气候统计图可知,A为热带雨林气候,B为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C为温带大陆性气候,D为热带季风气候。第4题,据图可知,该植被地上部分植株矮小而根系发达,说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中水分缺乏,最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干旱,因此多荒漠景观,故该植被所在地土质疏松,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第5题,当地降水增多时,该类植被获取水分变得相对容易,地下部分根系可能出现退化,分支减少;地上部分因为水分条件的改善,叶片将变大,但因该类植被为草本植物或灌木,植株不会变高大。答案 3.C 4.B 5.D
探究二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问题探究]新疆楼兰古城遗址曾经是人们生息繁衍的乐园,那时,那里河流两岸水草丰美,田地肥沃,一派“七里十万家”的繁荣景象。然而,到了公元400年,楼兰已经“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从此,楼兰古城悄无声息地消失了。楼兰古城究竟是怎样消亡的,也就成为一个难解的谜团。但多数人认同的说法:由于孔雀河改道,塔里木河断流,其下游的楼兰地区水源逐渐枯竭,植被死亡,居民的生计难以维系,纷纷离开故土,古城由此消亡。
结合材料探究:(1)假如材料中的说法成立,楼兰古城的消亡反映了自然环境的什么特征?(2)举例说明楼兰文明消失过程中某个自然环境要素变化对其他要素的影响。提示 (1)整体性。(2)河流断流,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河湖减少,气候恶化,风沙增多。
[关键能力]1.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例如,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环境。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环境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下图表示破坏森林导致自然环境整体变化的因果关系。
(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2.结合典型实例,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修建水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典例剖析]典例2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A.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C.自然环境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2)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A.蒸发量增加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D.地下径流增多
解析 第(1)题,图示反映了自然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第(2)题,植被破坏会导致蒸腾作用减弱,降水量减少;由于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下渗减少,故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答案 (1)A (2)C
[对应训练]读漫画《把云留住》,完成第1~2题。1.该漫画所揭示的地理现象演化过程,正确的是( )A.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土壤盐碱化B.改变下垫面状况,导致气候变化C.利用技术手段,实施人工降雨D.改变大气成分,影响全球水平衡2.此图体现的地理环境属性,与下列地理现象反映的地理环境属性相符的是( )A.十里不同天B.牵一发而动全身C.秋分种麦正当时D.一山有四季
解析 第1题,该图所揭示的地理现象演化过程,是植被破坏导致气候改变,说明改变下垫面状况,会导致气候发生变化,故B项对。第2题,此图体现的地理环境属性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地理现象反映的地理环境属性相符,都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故B项对。答案 1.B 2.B
冰川物质平衡又称冰川物质收支,是指某时段冰川固、液态水的收支状况(正平衡说明冰川增加,负平衡说明冰川退缩)。斯瓦尔巴地区位于北欧北大西洋暖流的最北端。下图为该地区某气象站冰川物质平衡统计图。据此完成第3~5题。
3.该气象站冰川物质平衡( )A.冬季平衡波动较大B.总体呈负平衡趋势C.年际平衡变化较小D.年内季节变化不大4.导致该气象站冰川物质冬、夏平衡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夏季地处迎风坡,降水量丰富B.冬季受暖流影响,降水量较少C.夏季气温升高,冰川消融量大D.冬季降水少,冰川积累波动变化小5.斯瓦尔巴地区冰川物质平衡变化,会导致当地( )A.生物多样性减少B.气候变暖加速C.农业生长期延长D.岛屿数量增加
解析 第3题,由图可知,该气象站从1995—2010年,总体上夏季冰川物质平衡的数值变化大于冬季。每年冬季冰川物质平衡为正值,且波动小;夏季冰川物质平衡为负值,且波动大。总体来看,从1995-2010年,该气象站的冰川物质平衡年际和季节波动较大且呈负平衡趋势。第4题,全球变暖,特别是夏季气温升高使得冰川消融量大,导致冰川物质夏季呈负平衡;该气象站冬季和夏季均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如果夏季降水多,冰川物质平衡应该为正平衡;冬季冰川物质平衡为正平衡,说明冬季降水多。第5题,读图可知,全年冰川物质平衡变化为负平衡,说明该地冰川在退缩,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北极熊等极地生物生存,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暖加速是冰川物质平衡呈负平衡的原因;该地区位于极地附近,以冰川为主,无法发展种植业;冰川融化会加剧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和部分岛屿,岛屿数量会减少。答案 3.B 4.C 5.A
(综合思维)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阿塔卡马沙漠位于南美洲西海岸,南北向狭长分布,宽度只有几十千米。被分为海岸山脉、中央山谷和安第斯山脉三大地形区,平均海拔约2 400米。阿塔卡马沙漠气候极端干旱,多数地区年降水量不足1毫米,被称为世界“干极”。沙漠中广泛分布着干盐湖和盐壳,而风成沙丘极少。阿塔卡马沙漠作为地球上与火星环境最相似的地区之一,对其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有助于为人类探测火星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下图为阿塔卡马沙漠示意图及地形剖面图。
(1)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阿塔卡马沙漠的环境特征。(2)从大气运动角度,简析阿塔卡马沙漠降水稀少的可能原因。(3)推测中央山谷边缘及内部都没有成片大面积风成沙丘分布的原因。
解析 第(1)题,阿塔卡马沙漠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气候极端干旱;该地的气候特征导致该地河湖稀少,且多为咸水湖;干旱的气候特征导致植物难以生长,植被稀少,因此该地多沙漠景观;沙漠地区降水稀少,地表缺乏植被,导致土壤贫瘠,土壤中富含盐类物质。第(2)题,读图可知,阿塔卡马沙漠位于南纬20°—30°,大部分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带和东南信风带控制;东南信风从南美洲的内陆吹来,水汽含量少,且该地位于山地背风坡,空气更为干燥,以下沉气流为主,难以形成降水;同时西部沿岸地区受秘鲁寒流影响,空气下冷上暖,形成逆温层,空气对流弱,难以形成降水。第(3)题,谷地内部气候干旱,河流少、流量小,沙质沉积物少;根据材料分析,谷地地表多被盐壳覆盖,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风力的侵蚀作用,进一步减少了沙丘物质的产生;读地形剖面图可知,边缘为山地向谷地过渡带,坡度大,多砾石沉积;谷地受副热带高压带和地形影响,风力较弱。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评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评课课件ppt,共4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水循环,相互联系,整体性,光合作用,物质迁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优秀评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优秀评课ppt课件,共60页。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等奖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等奖ppt课件,共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