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九年级数学高频考点 专题训练 二次函数动几综合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九年级数学高频考点 专题训练 二次函数动几综合题,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已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中考九年级数学高频考点 专题训练--二次函数动几综合题
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A、B为x轴上两点,C、D为y轴上的两点,经过点A、C、B的抛物线的一部分c1与经过点A、D、B的抛物线的一部分c2组合成一条封闭曲线,我们把这条封闭曲线成为“蛋线”.已知点C的坐标为(0,﹣ 32 ),点M是抛物线C2:y=mx2﹣2mx﹣3m(m<0)的顶点.
(1)求A、B两点的坐标;
(2)“蛋线”在第四象限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得△PBC的面积最大?若存在,求出△PBC面积的最大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当△BDM为直角三角形时,求m的值.
2.如图,抛物线y=ax2﹣5ax﹣4交x轴于A,B两点(点A位于点B的左侧),交y轴于点C,过点C作CD∥AB,交抛物线于点D,连接AC、AD,AD交y轴于点E,且AC=CD,过点A作射线AF交y轴于点F,AB平分∠EAF.
(1)此抛物线的对称轴是 ;
(2)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3)若点P是抛物线位于第四象限图象上一动点,求△APF面积S△APF的最大值,以及此时点P的坐标;
(4)点M是线段AB上一点(不与点A,B重合),点N是线段AD上一点(不与点A,D重合),则两线段长度之和:MN+MD的最小值是 .
3.已知抛物线y=x2+bx+c与x轴相交于点A(−1,0),B(3,0),与y轴相交于点C.
(1)求抛物线的表达式;
(2)如图1,将直线BC间上平移,得到过原点O的直线MN.点D是直线MN上任意一点.
①当点D在抛物线的对称轴l上时,连接CD,关x轴相交于点E,水线段OE的长;
②如图2,在抛物线的对称轴l上是否存在点F,使得以B,C,D,F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求出点F与点D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4.已知:如图,直线y=3x+3与x轴交于C点,与y轴交于A点,B点在x轴上,△OA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1)求过A、B、C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2)若P点是抛物线上的动点,且在第一象限,那么△PAB是否有最大面积?若有,求出此时P点的坐标和△PAB的最大面积;若没有,请说明理由.
5.已知一个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A(1,0)、B(3,0)、C(0,−3)三点,顶点为D.
(1)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求经过A、D两点的直线的表达式;
(3)设P为直线AD上一点,且以A、P、C、B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求点P的坐标.
6.已知抛物线y=ax2+2x+c过A(﹣1,0),C(0,3),交x轴于另一点B.点P是抛物线上一动点(不与点C重合),直线CP交抛物线对称轴于点N.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连接AN,当∠ANC=45°时,求P点的横坐标;
(3)如图2,过点N作NM⊥y轴于点M,连接AM,当AM+MN+CN的值最小时,直接写出N点的坐标.
7.如图1,抛物线y=ax2+bx+c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点C,直线BC的解析式为y=x﹣4;线段OC的垂直平分线交抛物线于点M、N,点M、N横坐标分别为x1、x2且满足x1+x2=3.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设点Q是直线MN上一动点,当点Q在什么位置上时,△QOB的周长最小?求出此时点Q的坐标及△QOB周长的最小值;
(3)如图2,P线段CB上的一点,过点P作直线PF⊥x轴于F,交抛物线于G,且PF=PG;点H是直线BC上一个动点,点Q是坐标平面内一点,以点H,Q,P,F为顶点的四边形是菱形,求所有满足条件的Q点坐标(写出其中一个点的坐标的详细求解过程,其余的点的坐标直接写出即可).
8.如图,已知一次函数 y=0.5x+2 的图象与 x 轴交于点 A ,与二次函数 y=ax2+bx+c 的图象交于 y 轴上的一点 B, 二次函数 y=ax2+bx+c 的图象与 x 轴只有唯一的交点 C ,且 OC=2 .
(1)求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2)点 M 为一次函数下方抛物线上的点, △ABM 的面积最大时,求点 M 的坐标;
(3)设一次函数 y=0.5x+2 的图象与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另一交点为 D ,已知 P 为 x 轴上的一个动点,且 ΔPBD 为直角三角形,求点 P 的坐标.
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点 A 、 B 的横坐标分别为 a 、 a+2 ,二次函数 y=−x2+(m−2)x+2m 的图像经过点 A 、 B ,且 m 满足 2a−m=d ( d 为常数).
(1)若一次函数 y1=kx+b 的图像经过 A 、 B 两点.
①当 a=1 、 d=−1 时,求 k 的值;
②若 y1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求 d 的取值范围.
(2)当 d=−4 且 a≠−2 、 a≠−4 时,判断直线 AB 与 x 轴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3)点 A 、 B 的位置随着 a 的变化而变化,设点 A 、 B 运动的路线与 y 轴分别相交于点 C 、 D ,线段 CD 的长度会发生变化吗?如果不变,求出 CD 的长;如果变化,请说明理由.
10.已知,如图,在四边形OABC中,AB∥OC,BC⊥x轴于点C,A(1,﹣1),B(3,﹣1),动点P从点O出发,沿着x轴正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移动,过点P作PQ垂直于直线OA,垂足为点Q,设点P移动的时间t秒(0<t<2),△OPQ与四边形OABC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
(1)求经过O、A、B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并确定顶点M的坐标;
(2)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点P、点Q的坐标;
(3)求出S与t的函数关系式.
1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 y=−12x2+mx+m (m为常数).
(1)当点 (m,−12) 在该抛物线上时,求m的值.
(2)将抛物线在 x⩽2m 的部分图象沿y轴翻折得到新图象记为G,当 −2⩽x⩽−1 时,图象G的函数值y先随x的增大而增大,后随x的增大而减小,求m的取值范围.
(3)当该抛物线在 x⩽2m 的部分图象的最高点到 y=−12 的距离为1时,求m的值.
(4)当 m>0 时,过点 A(1,−12) 作垂直于x轴的直线交该抛物线于点B,在AB延长上取一点C,使 BC=13AB ,将线段AB绕点A顺时针旋转 90° 得到线段AE,以AC、AE为邻边作矩形ACDE,当该抛物线的顶点在矩形的边上时,直接写出该抛物线在该矩形内部(包含边界)图象所对应的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12.如图,抛物线y=12x2-2x-6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点C,点P是线段OB上的一个动点(不与O、B重合),过点P作直线PD⊥x轴交抛物线于点D,交直线BC于点E.
(1)求A、B两点的坐标,及直线BC的表达式;
(2)若DE=2PE时,求线段DE的长;
(3)在(2)的条件下,若点Q是直线PD上的一个动点,点M是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是否存在以B、C、Q、M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3.如图(1),已知抛物线y=ax2+bx﹣3的对称轴为x=1,与x轴分别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点C,一次函数y=x+1经过A,且与y轴交于点D.
(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2)如图(2),点P为抛物线B、C两点间部分上的任意一点(不含B,C两点),设点P的横坐标为t,设四边形DCPB的面积为S,求出S与t的函数关系式,并确定t为何值时,S取最大值?最大值是多少?
(3)如图(3),将△ODB沿直线y=x+1平移得到△O′D′B′,设O′B′与抛物线交于点E,连接ED′,若ED′恰好将△O′D′B′的面积分为1:2两部分,请直接写出此时平移的距离.
14.如图,抛物线y=ax2+bx+3与x轴交于A、B两点(A在B的左边),与y轴交于C,tan∠CAB=3;双曲线y=kx(k≠0)经过抛物线y=ax2+bx+3的顶点D,点D的横坐标为1.
(1)求抛物线和双曲线的解析式.
(2)点P为抛物线上一动点,且在第一象限,连接BP、CP,求当四边形ABPC取得最大值时,点P的坐标,并求出这个最大值.
(3)若在此抛物线和双曲线上存在点Q,使得QB=QC,请求出点Q的坐标.
15.已知:抛物线y=2ax2﹣ax﹣3(a+1)与x轴交于点AB(点A在点B的左侧).
(1)不论a取何值,抛物线总经过第三象限内的一个定点C,请直接写出点C的坐标;
(2)如图,当AC⊥BC时,求a的值和AB的长;
(3)在(2)的条件下,若点P为抛物线在第四象限内的一个动点,点P的横坐标为h,过点P作PH⊥x轴于点H,交BC于点D,作PE∥AC交BC于点E,设△ADE的面积为S,请求出S与h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S取得最大值时点P的坐标.
16.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O为原点,抛物线y=−12x2+bx+c交x轴于A(−2,0)、B(5,0)两点,交y轴于点C.
(1)求抛物线解析式;
(2)点P在第一象限内的抛物线上,过点P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点H,连AP交y轴于点E,设P点横坐标为t,线段EC长为d,求d与t的函数解析式;
(3)在(2)条件下,点M在CE上,点Q在第三象限内抛物线上,连接PC、PQ、PM,PQ与y轴交于W,若CM+BH=MO,∠CPM=∠BAP,CM=EW,求点Q的坐标.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解: y=mx2−2mx−3m=m(x−3)(x+1),
∵m≠0,
∴当y=0时, x1=−1,x2=3,
∴A(−1,0),B(3,0)
(2)解:设 C1:y=ax2+bx+c ,将A. B. C三点的坐标代入得:
a−b+c=09a+3b+c=0c=−32, 解得 a=12b=−1c=−32,
故 C1:y=12x2−x−32.
如图:过点P作PQ∥y轴,交BC于Q,
由B. C的坐标可得直线BC的解析式为: y=12x−32,
设 P(x,12x2−x−32), 则 Q(x,12x−32),
PQ=12x−32−(12x2−x−32)=−12x2+32x,
S△PBC=S△PCQ+S△PBQ=12PQ⋅OB=12×(−12x2+32x)×3=−34(x−32)2+2716,
当 x=32 时, S△PBC 有最大值, Smax=2716,
12×(32)2−32−32=−158,
P(32,−158);
(3)解: y=mx2−2mx−3m=m(x−1)2−4m,
顶点M坐标(1,−4m),
当x=0时,y=−3m,
∴D(0,−3m),B(3,0),
∴DM2=(0−1)2+(−3m+4m)2=m2+1,
MB2=(3−1)2+(0+4m)2=16m2+4,
BD2=(3−0)2+(0+3m)2=9m2+9,
当△BDM为Rt△时有: DM2+BD2=MB2 或 DM2+MB2=BD2.
DM2+BD2=MB2 时有: m2+1+9m2+9=16m2+4,
解得m=−1(∵m0时,A(-1,0),D(1,0),
∴MQ=AD=2,AQ=ND=k+3,
∴OQ=k+4,
∴点M的坐标为(-k-4,2),
∴k(−k−4)+3=2,即k2+4k−1=0,
解得k=5−2或k=−5−2(舍去),
∴直线PC的解析式为y=(5−2)x+3,
联立y=(5−2)x+3y=−x2+2x+3
得x2+(5−4)x=0,
解得x=4−5或x=0(舍去),
∴点P的横坐标为4−5;
同理当k+3≤0时,可以求得点P的横坐标为 4+5,
综上所述,点P的横坐标为4+5或4−5;
(3)解:(1,32)
7.【答案】(1)解:由直线BC:y=x−4,可得与x轴交点为B(4,0),与y轴交点为C(0,-4),
∵MN是线段OC的垂直平分线,
∴MN//x 轴,
∴M、N关于抛物线对称轴对称,
∴抛物线对称轴为直线x=x1+x22=32,
∴抛物线与x轴的另一个交点为A(-1,0),
设抛物线解析式为y=a(x+1)(x−4),将C(0,-4)代入,
得:-4a=-4,
解得:a=1,
∴y=(x+1)(x−4)=x2−3x−4,
故该抛物线解析式为y=x2−3x−4.
(2)解:如图,连接CQ,
∵MN是线段OC的垂直平分线,
∴CQ=OQ,
∴当点C、Q、B在同一直线上时,OQ+BQ=CQ+BQ=BC最短,
当x−4=−2时,解得:x=-2,
∴Q(-2,-2),
∵OB=OC=4,
∴BC=OB2+OC2=42,
∴△QOB周长最小值=OQ+BQ+OB=BC+OB=42+4;
(3)解:设P(m,m-4),且0<m<4,
则F(m,0),G(m,m2−3m−4),
∵PF=PG,
∴−(m−4)=(m−4)−(m2−3m−4),
解得:m1=1,m2=4(舍),
∴F(1,0),P(1,-3),
∴FP=3.
①如图,PF为菱形的边且点H在点P左侧,
延长HQ交x轴于点N,
∵FP=FQ=3,QH//FP,QF//HP,
∴∠QNF=90°,∠NFQ=∠ABC=45°,
∴NQ=NF=22FQ=322,
∴ON=NF−OF=322−1=32−22,
∵Q点在第三象限,
∴Q1(2−322,−322 );
Q2(2+322,322),Q3 (4,-3),Q4(−12,−32).
8.【答案】(1)解: ∵y=0.5x+2 交x轴于点 A ,
∴0=0.5x+2 ,
∴x=−4 ,
∴A(−4,0) ,
∵直线 y=0.5x+2 与 y 轴交于点 B ,
∴B 点坐标为 (0,2) ,
∵ 二次函数 y=ax2+bx+c 的图像与 x 轴只有唯一的交点 C ,且 OC=2 ,
∴ 可设二次函数 y=a(x−2)2 ,
把 B(0,2) 代入得, a=0.5 ,
∴ 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y=0.5x2−2x+2 ;
(2)解:作 MH⊥AD 于 H,MG//y 轴交 AD 于点 G ,
则∠MGH=∠OBA,∠MHG=∠AOB=90°,
∴ΔAOB∼ΔMHG ,
∴MHOA=MGAB ,
设 M(t,0.5t2−2t+2) ,则G(t, 0.5t+2 ),
∴MG=(0.5t+2)−(0.5t2−2t+2)=−12t2+52t ,
又∵AB= 42+22=25 ,OA=4,
∴MH=425(−12t2+52t) ,
∵SΔABM=12AB⋅MH=12×25×425(−12t2+52t)=−t2+5t ,
当 t=52 时, SΔABM 最大,此时, y=12×254−2×52+2=18 ,
∴M(52,18) ;
(3)解:(Ⅰ)当点B为直角顶点时,过 B 作 BP1⊥AD 交 x 轴于 P1 点,则 RtΔAOB∼RtΔBOP1 ,如图1,
∴AOBO=BOP1O ,
∴42=2OP1 ,得 OP1=1 ,
∴P1(1,0) ;
(Ⅱ)当点D为直角顶点时,作 P2D⊥BD ,如图2,
将 y=0.5x+2 与 y=0.5x2−2x+2 联立,
可得 D 点坐标为 (5,4.5) ,
∴AD=(5+4)2+(4.5−0)2=952 ,
∵∠DAP2=∠BAO,∠BOA=∠ADP2 ,
∴ΔABO∼ΔAP2D ,
∴ABAP2=AOAD ,即 25AP2=4952 ,
解得: AP2=11.25 ,则 OP2=11.25−4=7.25 ,
故 P2 点坐标为 (7.25,0) ;
(Ⅲ)当 P 为直角顶点时,过点 D 作 DE⊥x 轴于点 E ,如图3,
设 P3(a,0) ,
则由 RtΔOBP3∼RtΔEP3D ,得 OP3DE=OBP3E ,
∴a4.5=25−a ,
∵ 方程无解,
∴ 点 P3 不存在,
∴ 点 P 的坐标为 P1(1,0) 和 P2(7.25,0) .
9.【答案】(1)解:①∵a=1,d=−1,2a−m=d ,∴m=2a−d=3 ,∴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为 y=−x2+x+6 .∵A 、 B 两点的横坐标分别为 a,a+2 ,当 a=1 时, A 、 B 两点的横坐标分别为 1,3 ,代入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得 A 、 B 两点的纵坐标分别为 6,0 ,即 A(1,6),B(3,0) .
将点 A 、 B 的坐标分别代入 y1=kx+b ,得: {k+b=63k+b=0 ,解得: {k=−3b=9 ,∴k 的值为 −3 .
②∵2a−m=d ,∴m=2a−d ,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为 y=−x2+(2a−d−2)x+2(2a−d) .∵A 、 B 两点在二次函数的图象上,∴点 A 的坐标为 (a,a2−ad+2a−2d) ,点 B 的坐标为 (a+2,a2+2a−4d−8−ad) .∵在 y1=kx+b 中, y1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 aa2+2a−4d−8−ad ,解得: d>−4
(2)解: AB//x 轴.理由如下:
当 d=−4 时, A(a,a2+6a+8),B(a+2,a2+6a+8) .
∵a≠−2 、 a≠−4 ,
∴A 、 B 两点的纵坐标相等且不为0.
∵横坐标不等,
∴AB//x 轴.
(3)解:当点 A 运动到 y 轴上时, a=0 ,∴点 A 的对应点 C 的坐标为 (0,−2d) ,
当点 B 运动到 y 轴上时, a=−2 ,∴点 B 的对应点 D 的坐标为 (0,−2d−8) ,∴|CD|=|−2d−(−2d−8)|=8 ,∴CD 的长不变
10.【答案】(1)解:设抛物线解析式为y=ax2+bx(a≠0),
把点A(1,﹣1),B(3,﹣1)代入得,
a+b=−19a+3b=−1 ,
解得: a=13b=−43 ,
故抛物线解析式为y= 13 x2﹣ 43 x
(2)解:∵点P从点O出发速度是每秒2个单位长度,
∴OP=2t,
∴点P的坐标为(2t,0),
∵A(1,﹣1),
∴∠AOC=45°,
∴点Q到x轴、y轴的距离都是 12 OP= 12 ×2t=t,
∴点Q的坐标为(t,﹣t)
(3)解:如图,点Q与点A重合时,
OP=1×2=2,t=2÷2=1,
点P与点C重合时,OP=3,t=3÷2=1.5,
t=2时,OP=2×2=4,PC=4﹣3=1,此时PQ经过点B,
所以,分三种情况讨论:
①0<t≤1时,重叠部分的面积等于△POQ的面积,S= 12 ×(2t)× 2t2 =t2,
②1<t≤1.5时,重叠部分的面积等于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的差,
S=S△OP′Q′﹣S△AEQ′= 12 ×(2t)× 2t2 ﹣ 12 ×( 2 t﹣ 2 )2=2t﹣1;
③1.5<t<2时,重叠部分的面积等于梯形的面积减去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S=S梯形OABC﹣S△BGF= 12 ×(2+3)×1﹣ 12 ×[1﹣(2t﹣3)]2=﹣2(t﹣2)2+ 52 ;
所以,S与t的关系式为S= t2(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6 二次函数变换综合题分类训练(轴对称、旋转和平移)-备战2024年中考数学二轮复习之高频考点高效训练(重庆专用),文件包含专题16二次函数变换综合题分类训练轴对称旋转和平移原卷版docx、专题16二次函数变换综合题分类训练轴对称旋转和平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数学高频考点训练--二次函数 (含答案),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九年级数学高频考点 专题训练 圆的综合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