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上学期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末备考---声现象 试卷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411849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上学期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末备考---声现象 试卷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411849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上学期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末备考---声现象 试卷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411849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上学期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期末备考---声现象 试卷
展开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期末---声现象
一.选择题(共11小题)
1.(2022秋•金坛区期中)小明将衣架悬空挂在细绳的中央,如图甲所示,当同学用铅笔轻轻敲打衣架时,他听到了衣架振动发出的声音。他又将细绳的两端分别绕在两只手的食指上,再用食指堵住双耳,如图乙所示,当同学用铅笔轻轻敲打衣架时,他听到令人震撼的声音。比较两次活动主要是为了探究( )
A.声音是由衣架振动产生的 B.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
C.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D.固体传播效果比气体好
2.(2022秋•高昌区校级期中)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C.声音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108m/s
D.只要听到声音,那么发声体一定在振动
3.(2022秋•江阴市期中)下列实验中,能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如图实验中,发声的音叉可以反复将乒乓球弹开
B.如图实验中,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铃声逐渐变小
C.如没图实验中,耳朵贴到桌面上,听到的敲击声更大
D.如图实验中,改变吸管的长度,可以吹出不同的哨音
4.(2022秋•灵宝市期中)“双减”之后,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活动。如图所示是某校学生课后参加社团活动学习吹笛子的情景,优美笛声的发声物体是( )
A.嘴唇 B.手指 C.笛子 D.笛子内的空气柱
5.(2022秋•连云港期中)下列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
A.打开水龙头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B.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哒哒”声
C.水中的鱼被“沙沙”的脚步声惊跑
D.雷雨交加的夜里听到“隆隆”的雷声
6.(2022秋•姑苏区校级期中)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科学制器技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鱼洗”发出嗡嗡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
C.“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
D.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传播速度
7.(2022秋•历城区期中)在体育运动会开幕式战鼓助威表演时,小华发现坐在前排听的声音比后排响。鼓手越用力敲,鼓声越响。小华针对以上两个情景进行了思考,根据这一现象,小华提出下列四个问题,其中最有探究价值且易于探究的问题是( )
A.为什么鼓手敲击鼓时会发出声音?
B.鼓发出声音的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C.声音的响度与振动幅度有什么关系?
D.声音的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8.(2022秋•新城区期中)秦腔是陕西省传统地方戏剧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观看演出时,人们能分辨出锣、鼓的声音是依据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频率 D.音色
9.(2022秋•龙马潭区期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测量时物体速度实验时,多次测量是为了得到普遍规律
C.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避免误差
D.人耳可以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10.(2022秋•江阴市期中)下列实验中,能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甲图实验中,发声的音叉可以反复将乒乓球弹开
B.乙图实验中,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铃声逐渐变小
C.丙图实验中,耳朵贴到桌面上,听到的敲击声更大
D.丁图实验中,改变吸管的长度,可以吹出不同的哨音
11.(2022秋•长沙期中)课堂上用小锤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音后,我们用手握住音叉之后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因为( )
A.音叉发出的声音被手全部吸收了
B.音叉发出的声音被手挡住无法听到
C.音叉被握住后发出的声音不能传播
D.音叉被握住后停止振动,不再发出声音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2.(2022秋•资中县校级期中)如图所示,是两个完全相同的音叉,当敲击右边的音叉振动发声时,左边的音叉 (选填“会”或“不会”)振动发出声音,这是声音的 现象。
13.(2022秋•济阳区期中)有一款智能音箱,它内置了声纹识别系统,可以识别主人的声音,按照主人的指令实现语音购物、音乐播放、人机互动、音量调节等功能。音箱能够识别主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不同人说话的 不同,音量调节是改变了声音的 。(两空均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14.(2022秋•无为市期中)如图所示的中阮有四根弦,是中华民族传统弹拨乐器,也是古琵琶的一种,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音色恬静、柔和、富有诗意。演奏中阮时观众听到的声音是由于 的振动产生的。
15.(2022秋•灵宝市期中)在物理实践活动中,小红在7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制成了一个水瓶琴,如图所示。对着瓶口吹气,发出的声音是由瓶中空气柱 产生的。依次吹每个瓶的瓶口,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越靠近右端音调越 (选填“高”或“低”)。
16.(2022秋•福清市期中)如图所示的是起源于三千多年前西非地区的林巴琴,用拇指拨动琴上的薄片可发出优美的声音,故又名拇指琴。拇指琴发声是由薄片 产生的,优美的琴声是通过 传入人耳的。用相同的力度拨动长短不同的薄片,发出的声音的 不同。我们能辨别出拇指琴的声音,这是通过声音的 来判断的。
三.计算题(共1小题)
17.(2021秋•大冶市期末)地震发生时会产生次声波,已知次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若某次海啸发生的中心位置离最近的陆地距离为300km,则:
(1)最近陆地上仪器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所需要的时间是多少?
(2)若海浪的推进速度是200m/s,小明跑步的速度为6m/s,则最近陆地上仪器从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到海啸巨浪登岸的这段时间内,小明能跑多远?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期末---声现象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1小题)
1.(2022秋•金坛区期中)小明将衣架悬空挂在细绳的中央,如图甲所示,当同学用铅笔轻轻敲打衣架时,他听到了衣架振动发出的声音。他又将细绳的两端分别绕在两只手的食指上,再用食指堵住双耳,如图乙所示,当同学用铅笔轻轻敲打衣架时,他听到令人震撼的声音。比较两次活动主要是为了探究( )
A.声音是由衣架振动产生的
B.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
C.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D.固体传播效果比气体好
【考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专题】声现象;科学探究能力.
【分析】固体传播效果比气体好。
【解答】解:声音通过细绳传到耳朵时听到的声音令人震撼,说明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效果比气体好。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属常见题型。
2.(2022秋•高昌区校级期中)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C.声音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108m/s
D.只要听到声音,那么发声体一定在振动
【考点】人耳的构成和听觉形成的过程;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专题】声现象;理解能力.
【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人耳的听觉范围为20Hz~20000Hz;真空不能传声;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解答】解:AC、真空不能传声,故AC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人耳的听觉范围为20Hz~20000Hz,因此物体在振动,但我们不一定能听到声音,故B错误;
D、只要听到声音,那么发声体一定在振动,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人耳的听觉范围等知识点,属基础题目。
3.(2022秋•江阴市期中)下列实验中,能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如图实验中,发声的音叉可以反复将乒乓球弹开
B.如图实验中,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铃声逐渐变小
C.如没图实验中,耳朵贴到桌面上,听到的敲击声更大
D.如图实验中,改变吸管的长度,可以吹出不同的哨音
【考点】声音的产生.
【专题】应用题;声现象;应用能力.
【分析】(1)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固体传播声音的能力比气体要好;
(4)音调与频率有关,而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
【解答】解:A、将细线悬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以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说明发声体在振动,能探究声音产生原因,故A符合题意;
B、在抽气的过程中,玻璃罩内的空气减少,所以声音传播的介质减少,因此听到声音将会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探究声音产生原因,故B不符合题意;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效果不同,固体传声效果最好,所以耳朵贴到桌面上,听到的敲击声更大,不能探究声音产生原因,故C不符合题意;
D、改变吸管的长度,则空气柱的长短随之变化,振动的频率会改变,故可以吹出不同音调的声音,不能探究声音产生原因,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及声音的音调,属于声学基础题。
4.(2022秋•灵宝市期中)“双减”之后,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活动。如图所示是某校学生课后参加社团活动学习吹笛子的情景,优美笛声的发声物体是( )
A.嘴唇 B.手指
C.笛子 D.笛子内的空气柱
【考点】声音的产生.
【专题】声现象;应用能力.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解答】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吹笛子能发出优美笛声,笛声是由笛子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产生的原因,是一道基础题。
5.(2022秋•连云港期中)下列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
A.打开水龙头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B.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哒哒”声
C.水中的鱼被“沙沙”的脚步声惊跑
D.雷雨交加的夜里听到“隆隆”的雷声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理解能力.
【分析】“沙沙”的脚步声通过空气和大地,最终通过水传入鱼耳中,“哗哗”的流水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哒哒”声、“隆隆”的雷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中的。
【解答】解:打开水龙头听到“哗哗”的流水声、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哒哒”声、雷雨交加的夜里听到“隆隆”的雷声都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中的,“沙沙”的脚步声最终是通过水传入鱼耳中的,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这一知识点,属基础题型。
6.(2022秋•姑苏区校级期中)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曾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科学制器技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鱼洗”发出嗡嗡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
C.“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
D.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传播速度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声音的产生.
【专题】声现象;应用能力.
【分析】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解答】解:A、鱼洗”发出嗡嗡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故B正确。
C、“鱼洗”发出的声音可以靠空气传入人耳,故C错误。
D、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一样,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属于基础题。
7.(2022秋•历城区期中)在体育运动会开幕式战鼓助威表演时,小华发现坐在前排听的声音比后排响。鼓手越用力敲,鼓声越响。小华针对以上两个情景进行了思考,根据这一现象,小华提出下列四个问题,其中最有探究价值且易于探究的问题是( )
A.为什么鼓手敲击鼓时会发出声音?
B.鼓发出声音的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C.声音的响度与振动幅度有什么关系?
D.声音的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考点】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专题】应用题;声现象;应用能力.
【分析】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响度和物体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解答】解:根据题意可知,小华发现坐在前排听的声音比后排响,这说明响度大小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鼓手越用力敲,鼓声越响,这说明响度的大小与振幅有关;由此可知,易于探究的问题是声音的响度与振动幅度有什么关系?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属于基础题。
8.(2022秋•新城区期中)秦腔是陕西省传统地方戏剧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观看演出时,人们能分辨出锣、鼓的声音是依据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频率 D.音色
【考点】音色.
【专题】声现象;应用能力.
【分析】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还是能分辨出它们的不同,依靠的就是它们的音色。
【解答】解:锣和鼓即使它们发声的音调和响度相同,但它们的音色是不同的,我们根据音色的不同就能分辨出来。
故选:D。
【点评】音调、响度、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征,知道它们分别与哪些因素有关,能正确理解音调和响度的不同。
9.(2022秋•龙马潭区期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测量时物体速度实验时,多次测量是为了得到普遍规律
C.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避免误差
D.人耳可以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考点】人耳的构成和听觉形成的过程;误差及其减小方法;匀速直线运动.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应用能力.
【分析】A、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的速度与时间和路程无关;
B、测量时物体速度实验时,多次测量是为了求平均值、减小误差;
C、误差可以减小,不能避免;
D、人耳可以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解答】解:A、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的速度与时间和路程无关,故A错误;
B、测量时物体速度实验时,多次测量是为了求平均值、减小误差,故B错误;
C、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故C错误;
D、人耳可以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和声现象的有关知识,是一道综合题。
10.(2022秋•江阴市期中)下列实验中,能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甲图实验中,发声的音叉可以反复将乒乓球弹开
B.乙图实验中,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铃声逐渐变小
C.丙图实验中,耳朵贴到桌面上,听到的敲击声更大
D.丁图实验中,改变吸管的长度,可以吹出不同的哨音
【考点】声音的产生.
【专题】定性思想;声现象;理解能力.
【分析】(1)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固体传播声音的能力比气体要好;
(4)音调与频率有关,而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
【解答】解:A.将细线悬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以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说明发声体在振动,能探究声音产生原因,故A符合题意;
B.在抽气的过程中,玻璃罩内的空气减少,所以声音传播的介质减少,因此听到声音将会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探究声音产生原因,故B不符合题意;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效果不同,固体传声效果最好,所以耳朵贴到桌面上,听到的敲击声更大,不能探究声音产生原因,故C不符合题意;
D.改变吸管的长度,则空气柱的长短随之变化,振动的频率会改变,故可以吹出不同音调的声音,不能探究声音产生原因,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及声音的音调,属于声学基础题。
11.(2022秋•长沙期中)课堂上用小锤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音后,我们用手握住音叉之后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因为( )
A.音叉发出的声音被手全部吸收了
B.音叉发出的声音被手挡住无法听到
C.音叉被握住后发出的声音不能传播
D.音叉被握住后停止振动,不再发出声音
【考点】声音的产生.
【专题】定性思想;声现象;理解能力.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解答】解:因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如果我们用手握住音叉,音叉不再振动,也就不再发出声音,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难度不大。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2.(2022秋•资中县校级期中)如图所示,是两个完全相同的音叉,当敲击右边的音叉振动发声时,左边的音叉 会 (选填“会”或“不会”)振动发出声音,这是声音的 共鸣 现象。
【考点】声音的产生.
【专题】声现象;理解能力.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空气能够传声。
【解答】解:两个完全相同的音叉,当敲击右边的音叉振动发声时,左边的音叉会振动发出声音,这是声音的共鸣现象。
故答案为:会;共鸣。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属基础题目。
13.(2022秋•济阳区期中)有一款智能音箱,它内置了声纹识别系统,可以识别主人的声音,按照主人的指令实现语音购物、音乐播放、人机互动、音量调节等功能。音箱能够识别主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不同人说话的 音色 不同,音量调节是改变了声音的 响度 。(两空均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考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专题】应用题;声现象;应用能力.
【分析】不同的发声体因材料和结构不同,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就不同,音色是辨别不同发声体的重要依据;响度反映的是声音的大小。
【解答】解:音箱能够识别主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不同人的音色不同;调节音量是改变了声音的大小即改变响度。
故答案为:音色;响度。
【点评】此题考查声音特性的辨别等,强化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记忆是解决识记性题目的基础。
14.(2022秋•无为市期中)如图所示的中阮有四根弦,是中华民族传统弹拨乐器,也是古琵琶的一种,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音色恬静、柔和、富有诗意。演奏中阮时观众听到的声音是由于 琴弦 的振动产生的。
【考点】声音的产生.
【专题】声现象;理解能力.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解答】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演奏中阮时观众听到的声音是由于琴弦的振动产生的。
故答案为:琴弦。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产生的原因,是一道基础题。
15.(2022秋•灵宝市期中)在物理实践活动中,小红在7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制成了一个水瓶琴,如图所示。对着瓶口吹气,发出的声音是由瓶中空气柱 振动 产生的。依次吹每个瓶的瓶口,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越靠近右端音调越 高 (选填“高”或“低”)。
【考点】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声音的产生.
【专题】声现象;理解能力.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色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响度大小与振幅有关;音调与物体的振动快慢有关。
【解答】解:用力在瓶口吹气,瓶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从左往右瓶内水的质量逐渐增大,依次吹每个瓶的瓶口,瓶子内空气柱振动越来越快(即振动频率越来越高),所以声音的音调会越来越高。
故答案为:振动;高。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声音的产生、频率和音调的关系,难度不大。
16.(2022秋•福清市期中)如图所示的是起源于三千多年前西非地区的林巴琴,用拇指拨动琴上的薄片可发出优美的声音,故又名拇指琴。拇指琴发声是由薄片 振动 产生的,优美的琴声是通过 空气 传入人耳的。用相同的力度拨动长短不同的薄片,发出的声音的 音调 不同。我们能辨别出拇指琴的声音,这是通过声音的 音色 来判断的。
【考点】音色;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专题】声现象;应用能力.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3)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解:拇指琴的琴声是由金属片的振动产生的;优美的琴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
用相同的力度拨动长短不同的薄片,长短不同的琴键振动频率不同时,发声的音调不同;
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我们能辨别出拇指琴的声音,这是通过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音调;音色。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属于声学部分的常考知识。
三.计算题(共1小题)
17.(2021秋•大冶市期末)地震发生时会产生次声波,已知次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若某次海啸发生的中心位置离最近的陆地距离为300km,则:
(1)最近陆地上仪器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所需要的时间是多少?
(2)若海浪的推进速度是200m/s,小明跑步的速度为6m/s,则最近陆地上仪器从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到海啸巨浪登岸的这段时间内,小明能跑多远?
【考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专题】计算题;声现象;应用能力.
【分析】(1)已知次声波的速度和传播的距离,则由速度公式可求得次声波传到最近陆地所用的时间;
(2)已知海浪的推进速度和传播的距离,由速度公式可求得海浪到达陆地所用的时间;由两次时间可求出时间的差值,用小明的速度乘以时间差即得路程。
【解答】解:(1)由v=可得,岸上仪器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所需要的时间:
t声===200s;
(2)海浪到最近陆地所用的时间:
t浪===1500s,
逃生的时间:Δt=t浪﹣t声=1500s﹣200s=1300s,
小明跑出路程s小明=v小明Δt=1300s×6m/s=7800m。
答:(1)岸上仪器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所需要的时间是200s;
(2)小明能跑7800m。
【点评】本题为速度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注意公式的变形应用,解题时注意单位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