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人教版 (2019)第1节 群落的结构巩固练习
展开2.1 群落的结构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 目标解读 |
不同种群的生物在长期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形成动态的生物群落。 | 概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并可随时间而改变。 |
教学重点
- 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种间关系。
- 群落的空间结构。
教学难点
- 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生态位。
- 实施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研究活动。
知识点01 群落
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群落的判断:
(1)一定地域内,所有物种的所有个体(动、植、微)构成一个群落,各生物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2)在培养基上,不同的微生物菌落构成群落;
知识点02 群落的结构特征
- 群落的物种组成
(1)不同群落物种组成不同,优势种群也不同。
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一般来说,环境条件愈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愈长,生物种的数目愈多,群落的结构也愈复杂。
(3)不同群落物种数目不同。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我国从北到南,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物种越丰富;身边不同的群落,丰富度不同。丰富度不同,与气候、人为因素等有关。
2.生物的关系
种间关系: 原始合作(互惠)、互利共生、种间竞争、捕食、寄生
种间关系 | 概念 | 图例 | 举例 |
原始合作 (互惠) |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双方都受益,分开之后,各自也能独自生活。 | 海葵和寄居蟹 无齿蚌和鳑鮍鱼 | |
互利共生 |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双方或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 | 地衣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 |
种间竞争 | 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于灭亡。 | 牛和羊 农作物和杂草 | |
捕食 | 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 | 羊和草 | |
寄生 | 是指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在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对寄生者有利,对寄主有害。 | 寄生虫和人 |
3.群落的空间结构
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动物的分层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
陆生群落:植物地上分层:光照、温度
植物地下分层:水分、无机盐
意义:群落的分层现象使生物群落在单位面积上容纳更多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如阳光、空间、营养物质等)的能力。
(2)水平结构
①水平结构的特点:
植物群落形成了许多小群落因而表现出镶嵌性。
②导致镶嵌性出现的原因:
是植物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③分布不均匀的原因:
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4.群落的季节性
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 生态位
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研究内容:
(1)研究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2)研究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研究意义:
①特点: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
②原因: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③意义: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知识点03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调查方法:取样器取样法
2.采集方法:
(1)诱虫器采集法
(2)简易采集法
①将取到的土壤样品放在瓷盆内(注意防止小动物逃走),用解剖针拨找小动物,同时用放大镜观察发现体型较大的小动物,可用包着纱布的镊子取出来。
②体型较小的小动物可用吸虫器采集
3.统计方法:
(1)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2)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考点01 种间关系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依靠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又影响着环境,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环境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部分。非生物因素指的是非生命的物质、能量、信息等,如阳光、温度、水分、空气、气象和土壤等;生物因素指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生物群落中,不同种的个体生活在一起,它们相互作用或相互关系,可以表现各种不同的种间关系。生物种间关系通常是围绕物质、能量、信息和栖所等方面来展开的,其中尤其是食物联系。生物种间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有互助形式,也有斗争形式。
原始合作
指两种生物共同居住在一起,对双方都有一定程度的利益,但彼此分开后,各自又都能够独立生活。如寄居蟹和海葵。
共生
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居一起,彼此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较之单独生活时更为有利,更有生活力;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按共居状况分为外共生和内共生。清洁鱼或清洁虾在鱼类的体表,以吞食病灶组织和细菌等为生,兼为鱼类治病,这属于体外共生。鞭毛虫寄居在白蚁或其他动物的消化道里,消化纤维素供给宿主,宿主则为其提供营养和栖所,这属于体内共生。又如豆植物与根瘤菌共生,根瘤菌既吸收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同时又供给植物氨态氮。
寄生
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种间关系。前者称寄生物,后者称寄主。几乎没有一种生物是不被寄生的,连细菌也要受到噬菌体的寄生。在寄生关系中,一般寄生物受益,寄主受害,甚至引起寄主患病或死亡。同时寄生双方又互为条件,相互制约,共同进化。
捕食
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如,兔和草、狼和兔等都是捕食关系。在通常情况下,捕食的结果,一方面能直接影响于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另一方面也影响于捕食者本身的种群变化。
竞争
有种内和种间两种竞争方式。这里是指两种共居一起,为争夺有限的营养、空间和其他共同需要而发生斗争的种间关系。竞争的结果,或对竞争双方都有抑制作用,大多数的情况是对一方有利,另一方被淘汰,一方替代另一方。如,高斯将大草履虫和双核小草履虫混合培养,16天后,只剩下后者。这说明具有相同需要的两个不同的种,不能永久地生活在同一环境中,否则,一方终究要取代另一方,即一个生态位只能为一种生物所占据。又如农作物与杂草为各种生活要素(水分、光照、养分等)竞争。
上述种间关系按性质可归并为两类:一是种间互助性的相互关系,如原始合作、共栖、共生等;二是种间对抗性的相互关系,如寄生、捕食、竞争等。这些关系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有规律重复出现的,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掌握了生物种间关系规律,可以在多方面得以应用。如:在农业生产上,豆科作物与非豆物作物混种或间作;喜光作用玉米与耐荫作物马铃薯间作。又如:农田放蜂,不仅能得到蜂蜜,又能传粉,提高作物产量;稻田养鱼二者共生互利。
种间关系也会影响群落结构,其中捕食和竞争影响最大。竞争导致生态位分化,对群落的特种组成与分布有很大影响。捕食对象如果是优势种,则非优势种生存的机会大大提高,有利于提高物种多样性;如果捕食对象是劣势种,则降低物种多样性。
【典例1】自然群落的两种有直接营养关系的生物,它们的种群密度相互呈负相关波动,从而保持相对的稳定.这两种生物间的关系最可能是( )
A. 寄生 B. 竞争 C. 共生 D. 捕食
【典例2】群落中的不同种群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关系,这些种间关系可用不同的曲线表示出来。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鹰与鼠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其中曲线b表示鹰种群的数量变化
B. T2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二者分开一方有利
C. 大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②表示,二者分开彼此有利
D. 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的关系可用图③表示,曲线a代表猞猁
考点02 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
不同生活型的植物生活在一起,它们的营养器官配置在不同高度,因而形成分层现象。如: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条件和利用有关,每一层植物和被它们所制约的小气候为生活于其中的特有动物创造一定的环境,因而动物的分层与食物和栖息场所有关。例如,在森林中可以区分出3组鸟种:在树冠中采食的,接近地面的,以及生活在其间的灌木和矮树簇叶中的。水域中某些水生动物也有分层现象,这主要决定于阳光、温度、食物和含氧量等。分层使单位面积上可容纳的生物数目加大,使它们能更完全、更多方面地利用生活资源和生存空间,大大减弱它们之间竞争的强度;而且多层群落比单层群落有较大的生产力,提高了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不仅在温带森林和热带森林中分层现象表现明显,草本群落也存在分层。群落不仅地上分层,地下根系的分布也是分层的。群落地下分层和地上分层一般是相应的;乔木根系伸入土壤的最深层,灌木根系分布较浅,草本植物根系则多集中土壤的表层,藓类的假根则直接分布在地表。
因为下层生物是在上层植物遮荫所形成的环境中发育起来的,所以生物群落中不同层的物种间有密切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关系。群落上层植物强烈繁生,相应地下层植物的密度就会降低;而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上层植物变得稀疏,下层的光照、热等状况得到改善,同时土壤中矿物养分因释放加强而增高,下层植物发育便会加强。下层的繁茂生长也对动物栖居者有利。
2.水平结构
生物群落不仅有垂直方向的结构分化,而且还有水平方向的结构分化。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主要表现为镶嵌性,使群落在水平方向的不均匀性在外形表现为以斑块出现,具有这种特征的群落叫做镶嵌群落。在不同的斑块上,植物种类、它们的数量比例、郁闭度、生产力以及其他性质都有不同。例如在一个草原地段,密丛草针茅是最占优势的种类,但它并不构成连续的植被,而是彼此相隔一定的距离(30~40厘米)分布的。各个针茅草丛之间的空间,则由各种不同的较小的禾本科植物和双子叶杂类草占据着,并混有鳞茎植物。群落内水平方向上的这种不一致性,叫做群落的镶嵌性。群落镶嵌性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群落内部环境因子的不均匀性,例如小地形和微地形的变化,土壤温度和盐渍化程度的差异,光照的强弱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所以,植物通常不是随机地散布于群落的水平空间,它们表现出成丛或成簇分布。许多动物种群,不论在陆地群落或水生群落,也具有成簇分布的性质。
【典例1】下列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
B. 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复杂
C. 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木层的水平结构
D. 群落的演替会导致群落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典例2】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下列有关群落的空间结构说法错误的是( )
A. 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
B. 动物的分层现象往往与植物的垂直结构有关
C. 池塘里深水区与浅水区分布着不同的生物,这是典型的垂直分层现象
D. 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等条件差异可以导致种群呈镶嵌分布
考点03 生态位
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生态位表示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境最小阈值。内容包含区域范围和生物本身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作用,强调该生物体对其它种的营养关系。在自然环境里,每一个特定位置都有不同种类的生物,占有各自的空间,其活动以及与其它生物的关系取决于它的特殊结构、生理和行为,故具有自己的独特生态位。如海星在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居于主要捕食者的生态位。按竞争排斥原理,任何两个种一般不能处于同一生态位。在特定生态环境中赢得竞争的胜利者,是能够最有效地利用食物资源和生存空间的种,其种群以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而有较快的增长。有着相似食物或空间要求的近缘种,因处不同生态位,彼此并不竞争。北美洲东北部有5种鸣禽在针叶林里一起生活,都属于林莺属,均以昆虫为食,对营巢地点也有相似要求,但每一种鸣禽在取食和营巢行为上显示了复杂的差别和各自占据的生态位,至少在食物丰富时防止了竞争。
生态位宽度是一个生物所能利用的各种资源总和,如动物的竞争取食,以食物种类或体积大小为变量。一般来说,当主要食物缺乏时,动物会扩大取食种类,食性趋向泛化,生态位加宽;当食物丰富时,取食种类又可能缩小,食性趋向特化,生态位变窄。多个物种取食相同食物的现象就是生态位重叠的一种表现,由此造成物种间的竞争,而食物缺乏时竞争加剧。
生态位除温度、空气湿度、食物等环境因素外,还有群落生境(栖息地)等。因此,不同生态位综合因素越多, 两个生态位的差别越明显,越被区分开来。
在自然环境中,虽然两个地域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却有着相似的非生物因素,在这两个地域生活的物种会占有相似的生态位。两个物种虽然无亲缘关系,但却各自独立的发展出相似的身体构造去适应环境。澳洲的袋鼹和欧洲的田鼠都有挖土铲的前肢,它们在泥土中挖掘通道,捕食细小的动物,它们占有相似的细小地下肉食性动物生态位。所以,自然界中,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同样生活习性的物种,不会在同一地方竞争同一生存空间。若同时在一个区域必有空间分割,即使弱者与强者共处于同一生存空间,但弱者仍然能够容易地生存,没有两种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相同的。
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14种地雀身体和喙部的不同决定了它们食物种类不同,这样就减少了食物上的竞争。老鹰和猫头鹰的生态位接近,自然选择使它们一个在白天活动,一个在夜间活动,就使它们各就各位避免了竞争。生态位多样性是群落结构相对稳定的基础。
生态平衡时,各个生物的生态位原则上不重合。若有重合,那么必然是不稳定的,它必然会通过物种间的竞争来削减生态位的重叠,直到平衡为止。
生态位现象对所有生命现象而言是具有普遍性,同样适用于人类。每个人都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态位,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经验、行业趋势、社会资源等,确定自己的位置。
【典例1】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与栖息、食物、天敌等多环境因子的关系。下列有关生态位和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不可能出现重叠的现象
B. 生态系统长期超负荷运转不会引起自我调节能力下降
C.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直接价值
D. 生态系统处于稳态时,物种生态位也可能变化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 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C. 两种生物竞争的结果可能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D. 淡水鱼在不同水层出现分层现象与鱼的食性有关
2.下列有关生物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丰富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
B. 研究土壤小动物丰富度,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
C. 越靠近热带地区,生物的丰富度一定越高
D. 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过程中,要对取样土壤中的各种生物个体逐个计数
3.图1~3分别表示不同的种间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1表示竞争关系,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均呈“S”型增长
B. 图2表示捕食关系,其中甲为捕食者
C.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可用图3表示
D. 研究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种群水平上的研究
4.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混养时,其食物的分布情况,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生活在同一池塘中的四大家鱼的全部个体组成一个种群
B. 图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群落
C. 草鱼与鲢鱼的食性有很大差别,故不存在竞争关系
D. 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他动植物的分层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5.生态位表示生态系统中每一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态环境的最小阈值。生态位宽度是指被一个生物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群落中的种群生态位差异越大,群落的结构一般越复杂
B. 同一生态系统的同一营养级的不同种群的生态位完全相同
C. 生态位相似但存在地理隔离的种群常会进化出相似的生理结构
D. 生态位宽度大的种群遇到外来物种入侵时,一般不易被淘汰
6.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 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 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 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与群落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小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 森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土壤中的动物则没有分层现象
C. 不同地段生物种群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
D. “螟蛉有子,蜾赢负之”中,两种生物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2.下列关于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草本植物群落演替为森林群落的过程中丰富度不断增大
B. 利用天敌控制虫害、鼠害等将会导致群落的丰富度降低
C. 池塘养鱼时引进外地鱼种一定能提高池塘群落的丰富度
D. 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 下图是某群落中两种动物的种间关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乙两种生物在垂直结构的空间分层中位于同一层面中
B. 两种生物在种群数量上的变化中存在着反馈调节
C. 若除掉群落中的乙种生物,甲种生物将按“J”型曲线增长
D. 甲种群处于图中B点时期的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
4.长白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冻原。针阔叶混交林中的乔木层有红松、红皮云杉、白桦等多种植物,在林冠层生活着小杜鹃、大杜鹃、黑枕黄鹂等鸟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B. 针阔叶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间存在竞争关系
C. 针阔叶混交林物种丰富度大,植物分层更复杂,提高了光能利用率
D. 森林中鸟类的垂直分层取决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5.2019年超强台风“利奇马”过后,某海岸的原生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经过一年的人工修复和自然修复,现有植被分布如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 海岸的低潮带至超高潮带分布的植被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 该海岸上枸杞和柽柳之间的竞争程度比獐毛和白茅之间的竞争程度强
D. 互花米草虽然能够保滩护堤、抵御台风、消减海浪,但其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能在海岸带快速蔓延,因此在人工修复选择植物种类时应慎用
6.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体现了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状况与种间竞争、种内斗争具有密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比图b激烈
B. 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比图a激烈
C. 两图中物种间的种间竞争激烈程度相等
D. 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灭绝的危险,图b中物种2也有灭绝危险
7.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 该实验调查的指标是动物的种群密度
B. 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不适于用样方法,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C. 土壤中的小动物只有水平结构,没有垂直结构
D. 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二、填空题
8.根据图1、图2和图3回答相关问题。
(1)图1中四种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其中水草和浮游植物的关系、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关系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人员对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调查。在无迁入、迁出的情况下,绘制出了某昆虫种群的λ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从图2中可以看出,该种群数量在前5年呈__________曲线增长,20~30年间种群增长速率为_________,在第______年时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值。该草原曾发生过火灾,火灾过后生物群落发生的是___________演替过程。
(3)某山区地震导致山体滑坡,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3所示。图中0→a,物种①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适宜条件下物种①的出生率__________死亡率。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 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
C. 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D. 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
2.下列关于“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采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B. 甲池塘鲫鱼数量多于乙池塘,则甲池塘鲫鱼丰富度较高
C. 森林中物种数目多于河流,则森林的物种丰富度高于河流
D. 经过群落演替,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均达到相同水平
3.某研究小组研宄不同程度下放牧和割草两种利用方式的地上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之间关系,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放牧草地有利于1、2年生植物的生长,在割草草地中,有利于豆科植物的生长
B. 随着割草强度的增加,草地的地上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都呈下降趋势
C. 放牧牲畜不会导致各种植物间的竞争关系发生改变
D. 放牧和割草影响地上植物的生长情况,从而改变草原群落的垂直结构
4. 蛞蝓既取食牧草A也取食牧草B。为研究牧草间的竞争和蛞蝓的捕食对牧草A存活的影响,生态学家在牧场内选择多个样方进行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所示。据此作出的分析,合理的是( )
A. 该牧场的群落仅包括牧草A、B和蛞蝓三种生物
B. 应选取牧草生长状况差异较大的不同样方进行实验
C. 没有蛞蝓捕食条件下,竞争对牧草A存活影响显著
D. 去除样方中的牧草B减少了蛞蝓对牧草A的取食
5.下图的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 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 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 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6.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B. 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越大
C. 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 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成分
7.生物种群在群落中的功能关系和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占有的位置称为生态位。斑点叉尾鱼和鲢鱼是常见的淡水养殖鱼类,人们常常将它们混合放养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研究人员对两种鱼所摄取的食物种类和数量进行研究绘制了如图,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对生态位的研究属于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B. 斑点叉尾鱼和鲢鱼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
C. d越小说明两种鱼之间的竞争越激烈
D. b越大说明斑点叉尾鱼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
8.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
样地 | 类群数 | 个体数 | ||||
第1层 | 第2层 | 第3层 | 第1层 | 第2层 | 第3层 | |
人工广场绿地 | 14 | 8 | 3 | 182 | 74 | 22 |
某植物园 | 13 | 7 | 4 | 190 | 92 | 18 |
农用地 | 11 | 8 | 4 | 92 | 113 | 21 |
注:第一层为距地表0~5cm;第二层为距地表5~10cm;第三层为距地表10~15cm.
A. 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
B. 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有明显的差异
C. 各样地不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密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D. 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存在影响
9.下列坐标曲线图分别表示不同的生物学现象,有关曲线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图Ⅰ中动物甲与动物乙之间是寄生关系,甲是寄主
B. 若图Ⅱ中曲线①表示植物幼嫩部位,则曲线②可代表同一植物的成熟部位
C. 图Ⅲ中的横轴表示环境温度的变化,动物乙后期产热量等于零
D. 图Ⅳ中C点时抗药性基因频率大于A点,因为施药能诱导害虫产生抗药性
二、填空题
10.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1)根据图甲分析,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______点。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大黄鱼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种群密度的估计值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2)海洋鱼类生活在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结构。新建码头的桩柱表面很快被细菌附着,随后依次出现硅藻、藤壶、牡蛎等,该过程称为______.
(3)图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动简图,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中______和______(填字母)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能量在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______.
(4)海洋会受到石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如果污染超过海洋生态系统的______,海洋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11.如图1为某湿地生态系统主要物种之间的食物关系,图2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3表示该草原中能量流经蛇种群的示意图,其中①~⑦表示能量值。据图回答:
(1)图1中表示生产者的物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该食物网中E所占有的营养级是____________________营养级。
(2)图1所示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空中俯瞰图1所示湿地生态系统,发现芦苇、菖蒲、碱茅等植物呈散乱、交错分布状态,从群落的结构角度看,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
(3)图2中,鹰和蛇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假设鹰和蛇从每条食物链获得的能量相等,鹰种群增加的能量为30 kJ,若不考虑其他变化的影响,则至少需要消耗草的能量是__________ kJ。
(4)图3中⑦所对应的能量来自______________同化的能量,蛇同化的能量是______________(用图中数字作答)。
12.以下是关于种群和群落的有关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Ⅰ.在某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下表:
| 上层 | 中层 | 下层 |
植物 | 乔木 | 灌木 | 草本 |
动物 | 雀鸟、戴胜 | 煤山雀、黄腰柳莺 | 昆虫 |
(1)表反映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同时说明群落中的生物有明显的________现象。
(2)此群落中植物的分布主要取决于________。
Ⅱ.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校园内四种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了研究。
(1)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调查常采用________法。
(2)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为了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从选取的土样中收集小动物。这一装置不够完善,请你帮助该小组的同学完善该装置:________。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群落的结构精品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群落的结构精品课后作业题,文件包含21群落的结构学生版docx、21群落的结构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练习,共18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4章 人与环境第3节 生态工程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4章 人与环境第3节 生态工程课后练习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自生,发展前景,我国生态工程的前景,整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