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第3章 基因的本质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第4章 基因的表达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第5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试卷
展开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解读章首图文
培养学习志向·勇担社会责任
对章首页的设计可从三个方面理解领悟:
(1)图片设计,在孟德尔数学计算手迹的章题图上,叠加着孟德尔年轻时的肖像,古旧的淡黄底色,无形中给画面增添了几分历史的凝重。从这样的画面中同学们可想象一百多年前孟德尔探索遗传规律的意境,体会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艰辛。
(2)章首页引言中的问题“遗传因子是什么?”“基因为什么曾叫遗传因子?”,同学们可将遗传因子和已知的基因名词挂钩,积极探求遗传因子背后的故事。
(3)简洁的小诗不仅点出了本章的主要内涵,即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探索精神,还引领同学们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理清本章架构
初识概念体系·具备系统思维
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第1课时 分离定律的发现
学有目标——课标要求必明 | 记在平时——核心语句必背 |
1.阐明分离定律,并能运用分离定律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2.通过对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分析,培养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的科学思维,体会假说—演绎法和孟德尔的创新思维。 3.认同在科学探究中正确地选用实验材料、运用数学统计方法、提出新概念以及应用符号体系表达概念的重要性。 | 1.相对性状是指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2.性状分离是指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3.在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的性状分离比为3∶1;在测交实验中,性状分离比为1∶1。 4.分离定律的实质:在形成配子时,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并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
【主干知识梳理】
一、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和操作方法
1.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品种特点 | 相应优势 |
自花传粉,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 | 实验结果既可靠,又容易分析 |
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且能稳定遗传 | 实验结果易于观察和分析 |
2.杂交实验的一般操作方法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写出下列各符号的含义
P | F1 | F2 | × | ⊗ | ♀ | |
亲本 | 子一代 | 子二代 | 杂交 | 自交 | 父本 | 母本 |
2.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 | 相关说明 |
| ① P具有相对性状 ② ③F1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 ④F2出现性状分离现象,分离比约为3∶1 |
3.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1)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的假说
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②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③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遗传图解
三、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1.模拟内容
用具或操作 | 模拟对象或过程 |
甲、乙两个小桶 | 雌、雄生殖器官 |
小桶内的彩球 | 雌、雄配子 |
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 | 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
2.操作步骤
四、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及分离定律
1.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1)方法:测交,即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2)过程
2.分离定律
【教材微点发掘】
1.下图为人工异花传粉示意图(教材第3页图11),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对母本人工去雄的原因是避免自花传粉。
(2)对母本人工去雄的时间是开花前(填“开花前”或“开花后”),这样操作的原因是豌豆是闭花受粉植物,成熟后就已经完成受粉,所以去雄时应选择未成熟花。
(3)在对母本去雄和人工授粉后都要进行套袋处理,这样操作的目的是防止其他外来花粉的干扰。
2.假说—演绎法的一般程序:
→→→
请匹配教材相关内容和假说—演绎法操作程序
教材相关内容 | 假说—演绎法操作程序 |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 | 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 作出假说 |
预期测交实验结果 | 演绎推理 |
进行测交实验,获得结果 | 实验验证 |
教材问题提示
(一)探究·实践(教材第6页)
1.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与全班总的实验结果相比,全班总的实验结果更接近预测的结果,即彩球组合类型及数量比为DD∶Dd∶dd=1∶2∶1,彩球代表的显性与隐性类型的数量比为3∶1。因为实验统计的样本数量越大,越接近统计规律。
如果孟德尔当时只对F2中10株豌豆的性状进行统计,那么他很难正确地解释性状分离现象。因为实验统计的样本数量足够大,是孟德尔能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的前提条件之一。只对10株豌豆的性状进行统计,会出现较大的误差。
2.合理。因为甲、乙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孟德尔杂交实验中的雌、雄配子,从两个桶内分别随机抓取一个彩球进行组合,实际上是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统计的样本数量也足够大,出现了3∶1的结果。但孟德尔提出的假说是否正确还需要实验来验证。
(二)思维训练(教材第8页)
将获得的紫花植株连续自交几代,即将每次自交后代的紫花植株选育后再进行自交,直至自交后代中不再出现白花植株为止。具体过程可用下面的图解表示。
新知探究(一)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探究·深化】
[问题驱动]
孟德尔对豌豆的七对相对性状分别进行了杂交实验,就豌豆高茎和矮茎这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孟德尔选择让F1自交,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判断亲代矮茎性状在遗传过程中是不是消失了。
(2)若F2共获得20株豌豆,矮茎个体一定是5株吗?请说明原因。
提示:不一定。样本数量太少,不一定完全符合3∶1的性状分离比,孟德尔实验中的比例是在实验材料足够多的情况下得出的。
(3)融合遗传认为,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就像把一瓶蓝墨水和一瓶红墨水倒在一起,混合液是另外一种颜色,再也无法分出蓝色和红色。在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否定融合遗传最有利的实验结果是什么?
提示: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在F1中消失的矮茎性状在F2又出现了,说明双亲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混合。
[重难点拨]
1.相关概念辨析
(1)性状类
[特别提醒 ] 相对性状的理解要点为“两个同”:同种生物、同一种性状;“一个不同”为不同表现类型。
(2)交配类
方式 | 含义 | 表示式 |
杂交 | 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生物个体间相互交配的方式 | AA×aa Aa×AA Aa×aa |
自交 | 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生物个体间相互交配的方式 | AA×AA Aa×Aa aa×aa |
测交 | 显性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 Aa×aa 或AA×aa |
正交与反交 | 若甲(♀)×乙()为正交,则乙(♀)×甲()为反交,正、反交是相对而言的 | 正交:甲(♀)×乙() 反交:甲()×乙(♀) 或正交:甲()×乙(♀) 反交:甲(♀)×乙() |
2.相对性状中显隐性判断(设A、B为一对相对性状)
(1)定义法(杂交法)
①若A×B→A,则A为显性,B为隐性。
②若A×B→B,则B为显性,A为隐性。
③若A×B→既有A,又有B,则无法判断显隐性,只能采用自交法。
(2)自交法
① 若A既有A,又有B,则A为显性,B为隐性。
② 若B既有A,又有B,则B为显性,A为隐性。
(3)根据子代性状分离比判断: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2性状分离比为3∶1→分离比占3/4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典题·例析】
[典例1] 下列关于遗传学基本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就叫性状分离
B.纯合子自交产生的子一代所表现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
C.性状相同,遗传因子组成不一定相同
D.狗的长毛和卷毛是相对性状
[解析] 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作性状分离。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产生的子一代所表现的性状就是显性性状;隐性纯合子自交,产生的子一代表现出的性状仍是隐性性状。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性状一般相同,但性状相同的个体遗传因子组成不一定相同,例如,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都表现为显性性状,但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相对性状指的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狗的长毛和卷毛不是同一性状。故选C。
[答案] C
[典例2] (2021·青岛第五十八中学高一期末)大豆的紫花和白花为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能判定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的是( )
①紫花×紫花→紫花 ②紫花×紫花→301紫花∶101白花 ③紫花×白花→紫花 ④紫花×白花→98紫花∶107白花
A.①和② B.③和④
C.①和③ D.②和③
[解析] 杂交实验②中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现象,且紫花∶白花=3∶1,符合孟德尔的分离定律,所以可判断紫花为显性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观察四组杂交实验,杂交实验③符合显隐性性状的概念: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代只表现一个亲本的性状(紫花),此性状(紫花)为显性性状,而未表现出来的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通过杂交实验①④无法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关系。故选D。
[答案] D
易错提醒—————————————————————————————————
对性状分离的理解误区
(1)对性状分离的理解首先要明确发生性状分离的对象必定是杂合子。
(2)严格的性状分离应该是杂合子自身的分离,因此,杂合子自交后代表现出了与亲本不同的新类型(相对性状),也是发生了性状分离,而不是一定要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类型。如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白化病的孩子就是典型的性状分离现象。
(3)借助于测交实验使得杂合子中的隐性基因得以表现,不是性状分离。
—————————————————————————————————————
【应用·体验】
1.(2021·海口月考)家兔的毛色中,白色和黑色是一对相对性状。分析下列4组杂交组合的亲、子代性状,体现出性状分离现象的一组是( )
解析:答案:C 性状分离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白兔和白兔杂交后代均为白兔,没有体现性状分离现象;黑兔和白兔杂交后代均为白兔,没有体现性状分离现象;白兔和白兔杂交后代出现黑兔和白兔,体现了性状分离现象;黑兔和白兔杂交后代有黑兔,也有白兔,没有体现性状分离现象。
2.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二代中( )
A.所有的统计结果都等于3∶1
B.统计的样本足够大时才符合3∶1
C.性状按3∶1的比例出现
D.统计的样本越小越接近3∶1
解析:答案:B 孟德尔之后,科学家们在继续研究中发现,只有满足大样本即实验群体足够大时,才能够实现孟德尔统计的比例关系。如果统计的样本越小,则统计的结果越偏离3∶1。故选B。
新知探究(二)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验证
【探究·深化】
[问题驱动]
在进行豌豆杂交实验时,孟德尔选择了高茎和矮茎这一对相对性状,其中高茎(D)对矮茎(d)为显性。下面是孟德尔用纯合亲本杂交得到的子一代(F1)自交获得子二代(F2)的实验遗传图解,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D、d两种雄配子的数目是否相等?雄配子D与雌配子D数目是否相等?
提示:D、d两种雄配子的数目是相等的;但是由于雄配子要多于雌配子,所以雄配子D要远多于雌配子D。
(2)表中①②③的遗传因子组成和性状表现分别是怎样的?
提示:①和②的遗传因子组成均为Dd,表现为高茎;③的遗传因子组成为dd,表现为矮茎。
(3)F2中纯合子和杂合子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F2的高茎豌豆中纯合子和杂合子所占比例又分别是多少?
提示:F2中纯合子和杂合子所占比例分别是1/2和1/2;F2的高茎豌豆中纯合子和杂合子所占比例分别是1/3和2/3。
[重难点拨]
1.遗传因子组成及判断方法
(1)个体遗传因子组成
①遗传因子组成:与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有关的遗传因子组成,如DD、Dd和dd。
②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如体细胞中含有遗传因子组成为DD或dd的个体。
③杂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如体细胞中含有遗传因子组成为Dd的个体。
(2)遗传因子组成的判断方法
①测交法(已知显、隐性性状):
③配子鉴定法:若某个体能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则为杂合子;若只产生一种配子,则为纯合子。
2.F1自交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所必须满足的理想条件
(1)F1产生的雌、雄配子分别有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配子数量完全相等。
(2)不同类型雌、雄配子之间的结合机会均相等。
(3)每一个受精卵都能正常发育为成熟的个体。
(4)显性遗传因子对隐性遗传因子的显性作用是完全的。
【典题·例析】
[典例1] 水稻的晚熟和早熟是一对相对性状,晚熟受显性遗传因子(E)控制。现有纯合的晚熟水稻和早熟水稻杂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F1的遗传因子组成是Ee,性状表现为晚熟
B.F1自交时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之比为1∶1
C.F1自交后得F2,F2的遗传因子组成可能为EE、Ee和ee,其比例为1∶2∶1
D.F2的性状分离比为3∶1
[解析] 在数量上,雄配子数远大于雌配子数,但F1自交时产生的两种雄配子数量之比或两种雌配子数量之比均为1∶1。故选B。
[答案] B
[典例2] 落花生是闭花受粉的植物,果实(花生)的厚皮对薄皮为显性;果子狸毛色深褐色对浅灰色是显性。要鉴定一株结厚皮果实的落花生和一只深褐色果子狸的纯合与否,应采用的简便遗传方法分别是( )
A.自交、测交 B.杂交、测交
C.自交、自交 D.杂交、杂交
[解析] (1)由于落花生是闭花受粉的植物,所以要鉴定一株结厚皮果实的落花生纯合与否,需要将厚皮落花生自交,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为纯合子;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为杂合子。(2)由于果子狸是雌雄异体动物,所以要鉴定一只深褐色果子狸的纯合与否,应让深褐色果子狸与多只隐性个体交配,若后代全为深褐色,则可认为是纯合子;若后代有隐性个体出现,则是杂合子。故选A。
[答案] A
归纳拓展—————————————————————————————————
1.个体遗传因子组成的鉴定方法
在鉴定个体遗传因子组成时,若待测个体为动物时,常采用测交法;若待测个体为植物时,测交法、自交法均可采用,但自交法较简便。
2.测交实验的作用
(1)测定F1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2)测定F1的遗传因子组成。
(3)预测F1在形成配子时,遗传因子的行为。
——————————————————————————————————————————————————————————————————————————————
【应用·体验】
1.已知豌豆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现有一株高茎豌豆甲,要确定甲的遗传因子组成,以下方法不可行的是( )
A.选另一株矮茎豌豆与甲杂交,子代若有矮茎出现,则甲为杂合子
B.让甲与另一株高茎豌豆杂交,子代若都表现高茎,则甲为纯合子
C.让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若有矮茎出现,则甲为杂合子
D.让甲与另一株高茎豌豆杂交,子代若高茎与矮茎之比接近3∶1,则甲为杂合子
解析:答案:B 选另一株矮茎豌豆与甲杂交属于测交,子代若有矮茎出现,说明甲为杂合子;让甲与另一株高茎豌豆杂交,子代若都表现高茎,则甲可能为纯合子,也可能为杂合子;让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若有矮茎出现,说明出现性状分离,则甲为杂合子;让甲与另一株高茎豌豆杂交,子代若高茎与矮茎之比接近3∶1,则甲为杂合子。
2.某植物的红花对白花为显性,且受一对遗传因子A和a控制。为确定某红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让其与另一白花植株进行杂交,得到足够多的杂交后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待测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的杂交方式属于测交
B.如果后代均为红花,则待测红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
C.如果后代出现白花,则待测红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
D.如果后代出现白花,则后代中白花植株的比例为1/4
解析:答案:D 待测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的杂交方式属于测交,A正确;如果测交后代均为红花,说明待测红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B正确;如果测交后代出现白花,说明待测红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C正确;遗传因子组成为Aa、aa的植株杂交,后代中aa植株的比例为1/2,D错误。
新知探究(三) 分离定律的内容和实质
【拓展·深化】
1.对分离定律的理解
(1)适用范围: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只适用于性状由细胞核中的遗传因子控制的真核生物的有性生殖过程。
(2)作用时间:有性生殖形成配子时。
(3)实质:形成配子时,细胞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2.分离定律的验证方法
(1)测交法:
F1×隐性纯合子⇒子代性状分离比为1∶1⇒F1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雌配子和两种数量相等的雄配子,遵循分离定律。
(2)自交法:
F1子代性状分离比为3∶1⇒F1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雌配子和两种数量相等的雄配子,遵循分离定律。
(3)花粉鉴定法:
①原理及过程: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花粉遇碘呈现不同的颜色;取F1的花粉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碘酒。
②结果:一半花粉呈蓝黑色,一半花粉呈橙红色。
③结论:分离定律是正确的。
【典题·例析】
[典例1] 水稻中非糯性(W)对糯性(w)为显性,非糯性品系的花粉遇碘呈蓝黑色,糯性品系的花粉遇碘呈橙红色。下面是对纯种的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杂交后代进行观察的结果,其中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分离定律的一项是( )
A.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1)遇碘全部呈蓝黑色
B.F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2)遇碘后,3/4呈蓝黑色,1/4呈橙红色
C.F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橙红色
D.F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橙红色
[解析] 分离定律的实质是F1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C项通过花粉鉴定法可直接证明F1能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
[答案] C
[典例2] (2019·全国卷Ⅲ)玉米是一种二倍体异花传粉作物,可作为研究遗传规律的实验材料。玉米籽粒的饱满与凹陷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中,杂合子通常表现的性状是________。
(2)现有在自然条件下获得的一些饱满的玉米籽粒和一些凹陷的玉米籽粒,若要用这两种玉米籽粒为材料验证分离定律,写出两种验证思路及预期结果。
[解析] (1)在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中,杂合子同时具有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显性基因表达后会掩盖隐性性状或抑制隐性基因的表达,所以杂合子通常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2)由于自然条件下玉米中表现为显性性状的个体存在纯合子和杂合子,所以可以通过杂合子自交或测交的方法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①自交法: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则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性状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②测交法:若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则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性状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结合本题题干提供的实验材料,进行合理设计即可。
[答案] (1)显性性状
(2)思路及预期结果:
①两种玉米分别自交,若某些玉米自交后,子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
②两种玉米分别自交,在子代中选择两种纯合子进行杂交,F1自交,得到F2,若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
③让籽粒饱满的玉米和籽粒凹陷的玉米杂交,如果F1都表现一种性状,则用F1自交,得到F2,若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
④让籽粒饱满的玉米和籽粒凹陷的玉米杂交,如果F1表现两种性状,且表现为1∶1的性状分离比,则可验证分离定律。
归纳拓展—————————————————————————————————
验证分离定律的方法,有的操作简便,如杂合子自交法;有的在短时间内可作出判断,如花粉鉴定法;对于动物,常用测交法。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实验方案。
——————————————————————————————————————————————————————————————————————————————
【应用·体验】
1.下列有关分离定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离定律是孟德尔针对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结果及其解释直接归纳总结的
B.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是单独存在的,不会相互融合
C.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单独存在的遗传因子要发生分离,所以称分离定律
D.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后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可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解析:答案:D 孟德尔归纳总结出分离定律的科学实验程序是:杂交实验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提出假说)→对实验现象解释的验证(验证假说)→分离定律(得出结论),A错误;根据孟德尔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可以知道: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这些遗传因子既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B错误;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形成配子时,控制同一性状的成对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C错误,D正确。
2.(2021·枣庄高一检测)关于孟德尔分离定律杂交实验中测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F1×隐性类型→测F1遗传因子组成
B.通过测定F1的遗传因子组成来验证对分离实验现象理论解释的科学性
C.F1的遗传因子组成是根据F1×隐性类型→所得后代性状表现反向推知的
D.测交时,与F1杂交的另一亲本无特殊限制
解析:答案:D 测交必须是利用隐性纯合子与被检验对象杂交,目的是通过分析其后代以推知其遗传因子组成。孟德尔分离定律杂交实验中测交的对象是F1,其遗传因子组成决定了基因分离定律的正确与否。
科学思维——假说—演绎法
一、由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过程分析初识“假说—演绎”过程
二、深化理解“假说—演绎法”
1.假说—演绎法的一般流程图解
2.假说—演绎法与传统归纳法的比较
| 假说—演绎法 | 传统归纳法 |
区 别 | 一般步骤:观察和分析现象→提出问题→推理和想象→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 通过综合许多具有内在联系的个别事例,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同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原理或结论,不需要再验证 |
由一般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 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 |
【素养评价】
1.孟德尔探索遗传规律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该方法的基本内涵是:在观察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证明假说。下列有关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提出的问题是建立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基础上的
B.孟德尔的假说合理地解释了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的性状分离现象
C.“演绎推理”的过程是指完成测交实验并统计结果的过程
D.“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
解析:答案:C 提出的问题是建立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基础上的,A正确;孟德尔的假说合理地解释了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的性状分离现象,B正确;完成测交实验并统计结果的过程属于实验验证,不属于“演绎推理”,C错误;“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D正确。
2.(2021·济南一中高一月考)下列有关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孟德尔发现F2分离比为3∶1属于假说—演绎法中“假说”的内容
B.推断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且比例为1∶1属于“演绎”的结果
C.Aa个体形成配子A与配子a比为1∶1,是分离定律的实质
D.测交实验的结果与演绎预测结果相符,说明假说成立
解析:答案:A 孟德尔发现F2分离比为3∶1属于观察到的现象,不属于假说—演绎法中“假说”的内容,A错误;若F1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且比例为1∶1,这属于“演绎推理”的内容,B正确;分离定律的实质是Aa个体产生配子时,A与a彼此分离,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C正确;“演绎推理”是在“假说”的基础上进行的,测交实验的结果与演绎预测结果相符,说明假说成立,D正确。
[课时跟踪检测]
[理解·巩固·落实]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豌豆的高茎与粗茎是一对相对性状。(×)
(2)性状分离是子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3)杂合子自交后代一定是杂合子。(×)
(4)孟德尔为了验证假说是否正确,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5)分离定律发生在配子形成过程中。(√)
2.孟德尔利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进行杂交实验,成功地发现了生物的遗传规律。下列选项不是豌豆的优点的是( )
A.豌豆是严格的闭花受粉植物
B.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
C.豌豆具有许多明显的相对性状
D.杂种豌豆自交后代容易发生性状分离
解析:答案:D 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豌豆具有许多明显的相对性状,便于观察,这些都是豌豆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的优点;杂种豌豆自交后代容易发生性状分离,这不是豌豆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的优点。故选D。
3.对于孟德尔所做的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选用的一对相对性状要易于区分
B.选用的两个亲本一定要为纯种
C.一定要让纯种显性亲本作父本,纯种隐性亲本作母本
D.要让两亲本之间进行有性杂交
解析:答案:C 纯种显性亲本作父本、纯种隐性亲本作母本,或者纯种显性亲本作母本、纯种隐性亲本作父本,都不影响实验结果。故选C。
4.孟德尔在探索遗传规律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和结果”属于假说的内容
B.“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的检验
C.“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假说内容
D.“F1(Dd)能产生比例相等的两种配子(D∶d=1∶1)”属于推理内容
解析:答案:A 孟德尔通过豌豆进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在观察和数学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了F2中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的分离比接近3∶1,而提出“该分离比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等假说;根据这些假说,推出F1(高茎)的遗传因子组成及其产生配子的类型,进一步推出F2中各种豌豆的遗传因子组成及其比例,最后通过巧妙地设计“测交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选项A属于问题和现象,是事实而不是假说。
5.在孟德尔进行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具有1∶1比例的是( )
①F1产生配子的分离比 ②F2性状分离比 ③F1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 ④亲本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 ⑤F2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⑤ D.①③
解析:答案:D F1产生2种配子,比例为1∶1,①正确;F2性状分离比为3∶1,②错误;F1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③正确;亲本杂交后代无性状分离,④错误;F2中既有显性个体又有隐性个体,不符合测交的含义,不能称为测交,⑤错误。故选D。
6.(2021·金丽衢十二校联考)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将甲袋子内的小球(D∶d=1∶1)总数增加到乙袋子内的小球(D∶d=1∶1)总数的10倍,之后进行上百次模拟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乙袋子分别模拟的是雄性和雌性的生殖器官
B.该变化脱离了模拟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实际情况
C.最终的模拟结果是DD∶Dd∶dd接近于1∶2∶1
D.袋子中小球每次被抓取后要放回原袋子再进行下一次抓取
解析:答案:B 甲、乙两个袋子分别代表雄性生殖器官和雌性生殖器官,甲、乙两个袋子中的小球分别代表雄配子和雌配子,A正确;每个袋子中不同种类(D、d)的小球数量一定要相等,但甲袋子内小球总数量和乙袋子内小球总数量不一定相等,将甲袋子内的小球(D∶d=1∶1)总数增加到乙袋子内的小球(D∶d=1∶1)总数的10倍,模拟了雄配子数多于雌配子数的情况,但没有脱离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实际情况,B错误;由于两个袋子内的小球都是D∶d=1∶1,所以最终的模拟结果是DD∶Dd∶dd接近于1∶2∶1,C正确;为了保证每种小球被抓取的概率相等,小球每次被抓取后要放回原袋子再进行下一次抓取,D正确。
7.下列选项可以依次解决①~④中的遗传问题的一组方法是( )
①鉴定一只白羊是否为纯种
②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
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
④检验杂种子一代的遗传因子组成
A.杂交、自交、测交、测交
B.杂交、杂交、杂交、测交
C.测交、杂交、自交、测交
D.测交、测交、杂交、自交
解析:答案:C 可以利用测交来鉴定白羊是否为纯合子;可通过让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来区分相对性状的显隐性;纯合子自交不发生性状分离,可通过连续自交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可通过测交检验杂种子一代的遗传因子组成。故选C。
8.(2021·青岛高一检测)通过饲养灰鼠和白鼠(遗传因子组成未知)进行实验,得到实验结果见下表,如果杂交Ⅳ亲本中灰色雌鼠和杂交Ⅱ亲本中的灰色雄鼠杂交,结果最可能是( )
杂交 | 亲本 | 子代 | ||
雌 | 雄 | 灰色 | 白色 | |
Ⅰ | 灰色 | 白色 | 82 | 78 |
Ⅱ | 灰色 | 灰色 | 118 | 39 |
Ⅲ | 白色 | 白色 | 0 | 50 |
Ⅳ | 灰色 | 白色 | 74 | 0 |
A.都是灰色 B.都是白色
C.1/2是灰色 D.1/4是白色
解析:答案:A 由杂交Ⅱ或Ⅳ可判断灰色为显性性状,白色为隐性性状,因此杂交Ⅱ中的灰色为杂合子,杂交Ⅳ中的灰色为纯合子,则杂交Ⅳ亲本中的灰色雌鼠和杂交Ⅱ亲本中的灰色雄鼠杂交,结果最可能都是灰色。故选A。
9.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会导致子二代不符合3∶1性状分离比的情况是( )
A.显性遗传因子的作用相对于隐性遗传因子的作用为完全显性
B.子一代产生的雌配子中2种类型配子数目相等,雄配子中也相等
C.子一代产生的雄配子中2种类型配子活力有差异,雌配子无差异
D.统计时子二代3种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的存活率相等
解析:答案:C 子一代产生的雄配子中2种类型配子的活力有差异,会使2种类型配子比例偏离1∶1,从而导致子二代不符合3∶1的性状分离比。故选C。
10.(2021·济南高一六校联考)在一些性状遗传中,具有某种遗传因子组成的合子不能完成胚胎发育,导致后代中不存在该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从而使性状的分离比发生变化,小鼠毛色的遗传就是一个例子。一个研究小组经大量重复实验,在小鼠毛色遗传的研究中发现:
A.黑色鼠与黑色鼠杂交,后代全部为黑色鼠
B.黄色鼠与黄色鼠杂交,后代黄色鼠与黑色鼠的数量比为2∶1
C.黄色鼠与黑色鼠杂交,后代黄色鼠与黑色鼠的数量比为1∶1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控制毛色的显性遗传因子用A表示,隐性遗传因子用a表示):
(1)黄色鼠的遗传因子组成是________,黑色鼠的遗传因子组成是________。
(2)推测不能完成胚胎发育的合子的遗传因子组成是________。
(3)写出上述B、C两个杂交组合的遗传图解。
解析:(1)根据B杂交组合中黄色鼠与黄色鼠杂交的后代出现黑色鼠可知,B杂交组合中亲本黄色鼠均为杂合子(Aa),且黄色对黑色为显性,黑色鼠都是隐性纯合子(aa)。(2)由B杂交组合中亲本黄色鼠均为杂合子(Aa)可知,其后代的遗传因子组成为1AA(黄色)∶2Aa(黄色)∶1aa(黑色),AA个体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死亡,则存活的黄色鼠遗传因子组成为Aa。由以上分析可知,不能完成胚胎发育的合子的遗传因子组成是AA。(3)B、C两个杂交组合的遗传图解见答案。
答案:(1)Aa aa (2)AA
(3)如下图
[迁移·应用·发展]
11.某种植物的羽裂叶和全缘叶是一对相对性状。某同学用全缘叶植株(植株甲)进行了下列四个实验。
①让植株甲进行自花传粉,子代出现性状分离
②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
③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1∶1
④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为3∶1
其中能够判定植株甲为杂合子的实验是( )
A.①或② B.①或④
C.②或③ D.③或④
解析:答案:B 假设控制羽裂叶和全缘叶的相关遗传因子是A、a。植株甲(全缘叶)自花传粉后,子代出现性状分离,可说明植株甲是杂合子,①符合题意;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均为全缘叶,不能判定植株甲是否为杂合子(如AA×Aa、AA×AA),②不符合题意;用植株甲给羽裂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是1∶1,不能判定全缘叶和羽裂叶的显隐性,若羽裂叶为显性性状(Aa),则植株甲是纯合子(aa),③不符合题意;用植株甲给另一全缘叶植株授粉,子代中全缘叶与羽裂叶的比例是3∶1,说明全缘叶是显性性状,植株甲和另一全缘叶植株都是杂合子,即Aa×Aa→1AA∶2Aa∶1aa,④符合题意。故选B。
12.(2021·潍坊高一检测,多选)如图为山羊的毛色遗传图解(相关遗传因子用A和a表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白色对黑色为显性
B.图中黑色山羊均为纯合子
C.4和5再生一个白色雄性山羊的概率为3/4
D.7为纯合子的概率为1/4
解析:答案:AB 由图分析,4和5都是白色山羊,但它们生有一个黑色的后代6,故白色对黑色为显性,A正确;因为黑色为隐性,所以凡是黑色山羊均为隐性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是aa,B正确;因为4和5均为显性个体,所以它们都有一个显性遗传因子A,又因为它们生有黑色后代,所以另一个遗传因子都是a,故4和5的遗传因子组成都是Aa,所以它们再生一个白色后代(A_)的概率为3/4,这些后代中雌雄山羊各占一半,故4和5再生一个白色雄性山羊的概率=3/4×1/2=3/8,C错误;因为4和5的遗传因子组成都是Aa,故白色个体7的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分别是1/3AA和2/3Aa,即7为纯合子的概率为1/3,D错误。
13.有甲、乙、丙、丁四只兔,甲、乙两兔为黑毛雌兔,丙为黑毛雄兔,丁为褐毛雄兔,现对上述兔子进行多次交配实验,结果如下:
甲×丁→全为黑毛小兔;
丁×乙→褐毛小兔和黑毛小兔各约占一半。
请回答以下问题:(显、隐性遗传因子分别用A、a表示)
(1)褐毛与黑毛这一对相对性状中,________为显性性状。
(2)甲、乙、丁三只兔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甲、乙、丁兔来鉴定丙兔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
第一步:让____________多次交配;
第二步:从后代中选多只表现类型为________的雌兔与丙兔多次交配。
结果与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黑毛雌兔(甲)与褐毛雄兔(丁)杂交,后代个体全部是黑毛小兔,亲代中的褐色性状在子代中没有表现出来,说明褐毛是隐性性状,黑毛是显性性状。(2)由(1)分析可知,甲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丁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又因为丁(aa)×乙→褐毛小兔和黑毛小兔各约占一半,说明乙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3)由于丙兔的遗传因子组成可能为AA或Aa,要鉴定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可将乙兔与丁兔多次交配,从后代中选多只表现类型为褐毛的雌兔(aa)与丙兔多次交配,如果后代全为黑毛小兔,则丙兔为纯合子;如果后代中有褐毛小兔,则丙兔为杂合子。
答案:(1)黑毛 (2)AA Aa aa (3)乙兔与丁兔 褐毛 如果后代全为黑毛小兔,则丙兔为纯合子;如果后代中有褐毛小兔,则丙兔为杂合子
第2课时 分离定律的应用及解题方法
学有目标——课标要求必明 | 记在平时——核心语句必背 |
1.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2.明确分离定律的常见题型和解题方法。 3.在掌握常规遗传规律的基础上,了解特殊遗传现象。 | 1.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个体自交,子代的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为AA∶Aa∶aa=1∶2∶1,出现的概率分别为1/4、1/2、1/4。 2.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个体自交,子代的性状表现类型及比例为显性∶隐性=3∶1,出现的概率分别为3/4、1/4。 3.杂合子连续自交n代,后代杂合子占n,纯合子共占1-n,其中显性纯合子与隐性纯合子各占一半,即1/2-n+1。 |
题型(一) 亲子代遗传因子组成和表现类型的推导
【知能深化】
[典例1] 孟德尔验证分离定律时,让纯合高茎和矮茎豌豆杂交的F2进一步自交产生F3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F2一半的植株自交时能够稳定遗传
B.F2高茎植株中2/3的个体不能稳定遗传
C.F2杂合子自交的性状分离比为3∶1
D.F3植株中的高茎与矮茎均为纯合子
[解析] 由F2的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为DD∶Dd∶dd=1∶2∶1可知,F2中纯合子(DD、dd)占1/2,故F2一半的植株自交时能够稳定遗传,A正确;F2高茎植株中遗传因子为DD的个体占1/3、Dd的个体占2/3,故F2高茎植株中2/3的个体不能稳定遗传,B正确;F2杂合子(Dd)自交的性状分离比为3∶1,C正确;F3植株中高茎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为DD或Dd,D错误。
[答案] D
[典例2] 番茄果实的颜色由一对遗传因子A、a控制,下表是关于番茄果实颜色的3个杂交实验及其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实验组 | 亲本表型 | F1的表现类型和植株数目 | |
红果 | 黄果 | ||
1 | 红果×黄果 | 492 | 504 |
2 | 红果×黄果 | 997 | 0 |
3 | 红果×红果 | 1 511 | 508 |
A.番茄的果实颜色中,黄色为显性性状
B.实验1的亲本遗传因子组成:红果为AA,黄果为aa
C.实验2的F1红果番茄均为杂合子
D.实验3的F1中黄果番茄的遗传因子组成可能是AA或Aa
[解析] 通过实验2或实验3可知,红果为显性性状,黄果为隐性性状,A错误;实验1属于测交实验,亲本红果为杂合子,黄果为隐性纯合子,B错误;实验2中的亲本均为纯合子,子代为杂合子,C正确;实验3中的亲本均为杂合子,则F1中黄果番茄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D错误。
[答案] C
1.由亲代推断子代的遗传因子组成和表现类型
亲本 | 子代遗传因子组成 | 子代表现类型 |
AA×AA | AA | 全为显性 |
AA×Aa | AA∶Aa=1∶1 | 全为显性 |
AA×aa | Aa | 全为显性 |
Aa×Aa | AA∶Aa∶aa=1∶2∶1 | 显性∶隐性=3∶1 |
Aa×aa | Aa∶aa=1∶1 | 显性∶隐性=1∶1 |
aa×aa | aa | 全为隐性 |
2.据分离定律中的比值推断亲代遗传因子组成
(1)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则双亲一定是杂合子(Aa),即Aa×Aa→3A_∶1aa。
(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1∶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即Aa×aa→1Aa∶1aa。
(3)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即AA×AA或AA×Aa或AA×aa。
(4)若后代只有隐性性状,则双亲均为隐性纯合子,即aa×aa→aa。
【针对训练】
1.已知黑斑蛇与黄斑蛇杂交,F1既有黑斑蛇,又有黄斑蛇;若再将F1黑斑蛇之间进行交配,F2中有黑斑蛇和黄斑蛇。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所有黑斑蛇的亲代中至少有一方是黑斑蛇
B.蛇的黄斑为显性性状
C.F1黑斑蛇的遗传因子组成与亲代黑斑蛇的不同
D.F2中黑斑蛇的遗传因子组成与F1黑斑蛇的遗传因子组成相同
解析:答案:A 根据题干信息“F1黑斑蛇交配,后代既有黑斑蛇又有黄斑蛇”可知,蛇的黑斑为显性性状,黄斑为隐性性状,因此所有黑斑蛇的亲代中至少有一方是黑斑蛇。由题意可知,F1黑斑蛇和亲代黑斑蛇均为杂合子,F2黑斑蛇既有纯合子又有杂合子。故选A。
2.(2021·烟台高一月考)萝卜的花有白、红、紫三种颜色,该性状由遗传因子R、r控制。下表为三组不同类型植株之间的杂交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 亲本 | 子代性状表现及数量 |
一 | 紫花×白花 | 紫花428,白花415 |
二 | 紫花×红花 | 紫花413,红花406 |
三 | 紫花×紫花 | 红花198,紫花396,白花202 |
A.白花、紫花、红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rr、Rr、RR
B.白花植株自交的后代均开白花,红花植株自交的后代均开红花
C.白花植株与红花植株杂交所得的子代中,既没有红花也没有白花
D.可用紫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或红花植株杂交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解析:答案:A 该对遗传因子控制的性状有三种,且由组别三可知,紫花植株与紫花植株的杂交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为红花∶紫花∶白花≈1∶2∶1,说明R对r为不完全显性,且紫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为Rr,但根据三组杂交实验的结果均不能判断出白花植株和红花植株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rr、RR,还是RR、rr,A错误。白花植株与红花植株均为纯合子,二者分别自交,其子代都不会出现性状分离,二者杂交,则其子代都开紫花,B、C正确。杂交组合Rr×rr和Rr×RR的子代中各有两种不同的表型,且比例均为1∶1,故都可用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D正确。
题型(二) 遗传概率的计算
【知能深化】
[典例1] 人眼的虹膜有褐色和蓝色,褐色是由显性遗传因子控制的,蓝色是由隐性遗传因子控制的。已知一个蓝眼男人和一个褐眼女人(这个女人的母亲是蓝眼)结婚,这对夫妇生下蓝眼女孩的可能性是( )
A.1/2 B.1/4
C.1/8 D.1/6
[解析] 设控制褐眼和蓝眼的遗传因子为A、a,则蓝眼男人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褐眼女人的母亲是蓝眼,所以其遗传因子组成为Aa,则这对夫妇生下蓝眼女孩的可能性是1/2×1/2=1/4。
[答案] B
[典例2] 有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男方的父亲是白化病患者,女方的弟弟也是白化病患者,但女方双亲表现正常。这对夫妇生出白化病孩子的概率是( )
A.1/2 B.2/3
C.1/6 D.1/4
[解析] 白化病是由隐性遗传因子(用a表示)控制的一种遗传病。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男方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女方的遗传因子组成及概率为1/3AA、2/3Aa。因此,这对正常夫妇生出白化病孩子的概率是2/3×1/4=1/6。
[答案] C
1.概率计算的方法
(1)用经典公式计算:
概率=(某性状或遗传因子组合数/总数)×100%。
(2)用配子的概率计算:先计算出亲本产生每种配子的概率,再根据题意要求用相关的两种配子概率相乘,即可得出某一基因型个体概率;计算表型概率时,将相同表型个体的概率相加即可。
2.概率计算的类型
(1)已知亲代的遗传因子组成,求子代某一性状出现的概率。
①用分离比直接推出(B:白色,b:黑色,白色为显性性状):
Bb×Bb→1BB∶2Bb∶1bb,可见后代毛色是白色的概率是3/4。
②用配子的概率计算:
Bb亲本产生B、b配子的概率都是1/2,则
a.后代为BB的概率=B(♀)概率×B()概率=1/2×1/2=1/4。
b.后代为Bb的概率=b(♀)概率×B()概率+b()概率×B(♀)概率=1/2×1/2+1/2×1/2=1/2。
(2)亲代的遗传因子未确定,求子代某一性状发生的概率。
[实例] 一对夫妇均正常,且他们的双亲也都正常,但双方都有一个患白化病的兄弟。求他们婚后生白化病孩子的概率是多少。
[分析]
解答此题分三步进行(用A、a表示遗传因子)
【针对训练】
1.豌豆花的位置分为叶腋和茎顶两种,分别受遗传因子T和t控制。种植遗传因子组成为TT和Tt的豌豆,两者数量之比是2∶1。若两种类型的豌豆繁殖率相同,则在自然状态下,所有子代中遗传因子组成为TT、Tt、tt的个体数量之比为( )
A.7∶6∶3 B.9∶2∶1
C.7∶2∶1 D.25∶10∶1
解析:答案:B 根据题意,遗传因子组成为TT的豌豆自交后代遗传因子组成都是TT;遗传因子组成为Tt的豌豆自交后代遗传因子组成有三种:1/4TT、1/2Tt、1/4tt,则所有子代中遗传因子组成为TT的个体的数量占2/3+1/3×1/4=9/12,遗传因子组成为Tt的个体的数量占1/3×1/2=2/12;遗传因子组成为tt的个体的数量占1/3×1/4=1/12,因此子代中遗传因子组成为TT、Tt、tt的个体数量之比为9∶2∶1。
2.糖原沉积病Ⅰ型是受一对遗传因子控制的遗传病。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糖原沉积病Ⅰ型的女儿和一个正常的儿子。若这个儿子与一个糖原沉积病Ⅰ型携带者的女性结婚,他们所生子女中,理论上患糖原沉积病Ⅰ型女儿的可能性是( )
A.1/12 B.1/8
C.1/6 D.1/3
解析:答案:A 设致病遗传因子为a,根据分析可知,双亲的遗传因子组成均为Aa,他们的正常儿子的遗传因子组成为1/3AA、2/3Aa。若这个儿子与一个糖原沉积病Ⅰ型携带者的女性(Aa)结婚,则子代为aa的概率为2/3×1/4=1/6。因此他们所生子女中,理论上患糖原沉积病Ⅰ型女儿的可能性是1/6×1/2=1/12。
题型(三) 杂合子连续自交后代概率计算
【知能深化】
[典例] 将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豌豆连续自交,后代中的纯合子和杂合子按所占的比例得如图所示曲线,据图分析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a曲线可代表自交n代后纯合子所占的比例
B.b曲线可代表自交n代后显性纯合子所占的比例
C.隐性纯合子的比例比b曲线所对应的比例要小
D.c曲线可代表后代中杂合子所占比例随自交代数的变化
[解析] Aa个体自交,子一代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为AA∶Aa∶aa=1∶2∶1,纯合子的比例由0变成了50%,若再次自交还会提高纯合子的比例,所以自交代数越多,纯合子占的比例越高,杂合子比例越来越低。因此图中a曲线表示纯合子比例,c曲线表示杂合子比例,b曲线表示显性纯合子或隐性纯合子的比例。故C项错误。
[答案] C
1.杂合子连续自交过程分析
2.杂合子连续自交结果分析
Fn | 杂合子 | 纯合V | 显性纯合子 | 隐性纯合子 | 显性性状个体 | 隐性性状个体 |
所占比例 | 1- | - | - | + | - |
(1)当杂合子(Dd)自交n代后,后代中的杂合子(Dd)所占比例为1/2n,纯合子(DD+dd)所占比例为1-1/2n,其中DD、dd所占比例分别为(1-1/2n)×1/2。当n无限大时,纯合子概率接近100%。这就是自花受粉植物(如豌豆)在自然情况下一般为纯合子的原因。
(2)杂合子(Aa)连续自交,且逐代淘汰隐性个体,自交n代后,显性个体中,纯合子比例为,杂合子比例为。
3.杂合子、纯合子所占比例的坐标曲线图
【针对训练】
1.水稻抗病对不抗病为显性。现以杂合抗病水稻(Tt)为亲本,连续自交3代,子三代中杂合抗病水稻的概率及抗病个体中纯合子的概率分别是( )
A.1/4 7/16 B.1/4 7/9
C.1/8 7/9 D.1/8 1/16
解析:答案:C 根据分离定律可知,杂合子(Tt)自交,子一代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为1TT∶2Tt∶1tt,Tt的比例为1/2,所以连续自交三代后杂合抗病水稻(Tt)的概率为(1/2)3=1/8,纯合子占1-1/8=7/8。由于显性纯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比例相等,所以抗病纯合子在所有后代中占1/2×7/8=7/16,抗病纯合子在抗病个体中占7/16÷(1/8+7/16)=7/9。
2.基因型为Aa的豌豆连续自交,同时每代淘汰隐性个体,F5个体中,表现类型符合要求的个体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是( )
A.1/32 B.1/16
C.2/31 D.2/33
解析:答案:D 该题是杂合子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直接套用公式2/(2n+1),即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2/(25+1)=2/33。故选D。
题型(四) 自交和自由交配的辨析及解题方法
【知能深化】
(一)自交和自由交配的区别
1.概念不同
(1)自交是指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交配。
(2)自由交配是指群体中不同个体随机交配,遗传因子组成相同或不同的个体之间都要进行交配。
2.交配组合种类不同
若某群体中有遗传因子组成为AA、Aa和aa的个体。
(1)自交方式有AA×AA、Aa×Aa、aa×aa三种。
(2)自由交配方式有AA×AA、Aa×Aa、aa×aa、AA×Aa、AA×aa、Aa×aa六种。
(二)有关自交和自由交配的相关计算的方法及区别
1.遗传因子组成为2/3AA、1/3Aa植物群体中自交是指:2/3AA×AA、1/3Aa×Aa,其后代遗传因子组成及概率为3/4AA、1/6Aa、1/12aa,后代表现类型及概率为11/12A_、1/12aa。
2.自由交配强调的是群体中所有个体进行随机交配,以遗传因子组成为2/3AA、1/3Aa的动物群体为例,进行随机交配的情况是 × ♀
欲计算自由交配后代遗传因子组成、表现类型的概率,有以下两种解法:
解法一 自由交配方式(四种)展开后再合并
①♀2/3AA×♂2/3AA→4/9AA
②♀2/3AA×♂1/3Aa→1/9AA+1/9Aa
③♀1/3Aa×♂2/3AA→1/9AA+1/9Aa
④♀1/3Aa×♂1/3Aa→1/36AA+1/18Aa+1/36aa
合并后,遗传因子组成为25/36AA、10/36Aa、1/36aa,表现类型及概率为35/36A_、1/36aa。
解法二 利用配子法推算
已知群体遗传因子组成为2/3AA、1/3Aa,不难得出A、a配子的概率分别为5/6、1/6,后代中:AA=5/6×5/6=25/36,Aa=2×5/6×1/6=10/36,aa=1/6×1/6=1/36。
【针对训练】
1.我国学者陈桢研究金鱼的遗传时发现,普通金鱼(TT)能合成酪氨酸氧化酶,使酪氨酸在细胞里合成各种色素,使金鱼呈现出绚丽的色彩。有一种突变型金鱼(tt)是酪氨酸氧化酶缺陷型,不能合成色素颗粒,所以身体透明。普通金鱼和身体透明的金鱼杂交得到的全是半透明鱼。若让半透明鱼作亲本鱼自由交配,并逐代淘汰普通金鱼,则F3淘汰普通金鱼后透明金鱼占( )
A.9/16 B.9/15
C.7/9 D.7/16
解析:答案:B Tt个体自由交配得到的F1中,TT∶Tt∶tt=1∶2∶1,淘汰TT个体后,Tt占2/3,tt占1/3,其中T的频率为1/3,t的频率为2/3。F1淘汰TT个体后自由交配,得到的F2中,TT占1/9,Tt占4/9,tt占4/9,淘汰TT个体后,tt占1/2,Tt占1/2,其中T的频率为1/4,t的频率为3/4。F2淘汰TT个体后自由交配,得到的F3中,TT占1/16,Tt占6/16,tt占9/16,淘汰TT后,Tt占6/15,tt占9/15。
2.某植物(雌雄同株,异花受粉)群体中仅有Aa和AA两种类型,数量比为3∶1。若不同遗传因子组成个体生殖力相同,无致死现象,则该植物群体中个体自由交配和自交所得后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分别为( )
A.1/2、1/2 B.5/9、5/8
C.17/32、5/8 D.7/16、17/32
解析:答案:C 由题意可知Aa∶AA=3∶1,且不同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生殖力相同,无致死现象,则该植物群体中个体自由交配所得后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AA、aa)所占比例为5/8×5/8+3/8×3/8=17/32。该植物群体中个体自交所得后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AA、aa)所占比例为3/4×1/2+1/4×1=5/8。
题型(五) 分离定律中特殊遗传现象分析
【知能深化】
(一)复等位基因
控制某一性状的等位基因的数目在两个以上的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如控制人类ABO血型的IA、i、IB三个基因,ABO血型由这三个复等位基因决定。因为IA对i是显性,IB对i是显性,IA和IB是共显性,所以基因型与表现类型的关系如下表:
表现类型 | A型 | B型 | AB型 | O型 |
遗传因子组成 | IAIA、IAi | IBIB、IBi | IAIB | ii |
注:遗传因子后称基因(参见第2节)。
(二)不完全显性
如一对遗传因子A和a分别控制红花和白花,在完全显性时,Aa的个体自交后代中红花∶白花=3∶1;在不完全显性时,Aa的个体自交后代中红花(AA)∶粉红花(Aa)∶白花(aa)=1∶2∶1。
(三)致死现象
1.胚胎致死:某些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死亡,如下图:
2.配子致死:
指致死遗传因子在配子时期发生作用,从而不能形成有生活力的配子的现象。例如,A遗传因子使雄配子致死,则Aa的个体自交,只能产生一种成活的a雄配子、A和a两种雌配子,形成的后代两种遗传因子组成为Aa∶aa=1∶1。
(四)从性遗传
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现类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如绵羊的有角基因H为显性,无角基因h为隐性,在杂合子(Hh)中,公羊表现为有角,母羊则表现为无角,遗传因子组成和表现类型的对应关系如下表:
| HH | Hh | hh |
雄性 | 有角 | 有角 | 无角 |
雌性 | 有角 | 无角 | 无角 |
【针对训练】
1.(2020·浙江7月选考)若某哺乳动物毛发颜色由基因De(褐色)、Df(灰色)、d(白色)控制,其中De和Df分别对d完全显性。毛发形状由基因H(卷毛)、h(直毛)控制。控制两种性状的等位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遗传因子组成为DedHh和DfdHh的雌雄个体交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De对Df共显性、H对h完全显性,则F1有6种表现类型
B.若De对Df共显性、H对h不完全显性,则F1有12种表现类型
C.若De对Df不完全显性、H对h完全显性,则F1有9种表现类型
D.若De对Df完全显性、H对h不完全显性,则F1有8种表现类型
解析:答案:B 若De对Df为共显性,该哺乳动物的毛色有4种表现类型,当H对h完全显性时,F1有(4×2=)8种表型;当H对h不完全显性时,F1有(4×3=)12种表现类型。若De对Df不完全显性、H对h完全显性,则F1有(4×2=)8种表现类型。若De对Df完全显性、H对h不完全显性,则F1有(3×3=)9种表现类型。故选B。
2.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可以存在两种以上的等位基因,遗传学上把这种等位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例如,人类ABO血型系统有A型、B型、AB型、O型,由复等位基因IA、IB、i决定,基因IA和IB对基因i是完全显性,IA和IB是共显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ABO血型系统有6种基因型
B.一个正常人体内细胞中一般不会同时含有IA、IB、i
C.IA、IB、i这三个复等位基因遗传时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D.A型血男性和B型血女性婚配生下的孩子,其血型最多有4种可能
解析:答案:C 根据题意可知,人类ABO血型系统有6种基因型,即IAIA、IAi、IBIB、IBi、IAIB、ii,A正确;人是二倍体动物,一个正常人体内细胞中一般不会同时存在IA、IB、i,B正确;由于IA、IB、i这三个复等位基因只能有其中两个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它们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C错误;A型血男性的遗传因子组成可能为IAIA、IAi,B型血女性的遗传因子组成可能为IBIB、IBi,若他们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为IAi、IBi,他们婚配生下的孩子,遗传因子组成(血型)最多有4种可能,即IAi(A型血)、IBi(B型血)、IAIB(AB型血)、ii(O型血),D正确。
3.(2019·全国卷Ⅲ改编)假设在特定环境中,某种动物遗传因子组成为BB和Bb的受精卵均可发育成个体,遗传因子组成为bb的受精卵全部死亡。现有遗传因子组成均为Bb的该动物1 000对(每对含有1个父本和1个母本),在这种环境中,若每对亲本只形成一个受精卵,则理论上该群体的子一代中BB、Bb、bb个体的数目依次为( )
A.250、500、0 B.250、500、250
C.500、250、0 D.750、250、0
解析:答案:A 遗传因子组成为Bb的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B∶b=1∶1,若两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都为Bb,则产生的受精卵的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为BB∶Bb∶bb=1∶2∶1,则理论上1 000个受精卵发育形成的个体中BB、Bb、bb个体的数目依次为250、500、250,而在该特定环境中,遗传因子组成为bb的受精卵全部死亡,A项符合题意。
4.果蝇的腹部有斑与无斑是一对相对性状(其表现类型与遗传因子组成的关系如下表)。现用无斑雌蝇与有斑雄蝇进行杂交,产生的子代有①有斑雌蝇、②无斑雄蝇、③无斑雌蝇、④有斑雄蝇。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 AA | Aa | aa |
雄性 | 有斑 | 有斑 | 无斑 |
雌性 | 有斑 | 无斑 | 无斑 |
A.有斑为显性性状
B.①与有斑雄蝇的杂交后代不可能有无斑果蝇
C.亲本无斑雌蝇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
D.②与③杂交产生有斑果蝇的概率为1/6
解析:答案:B 根据题表可知,有斑为显性性状,A正确;无斑雌蝇(_a)与有斑雄蝇(A_)进行杂交,产生的子代有①有斑雌蝇(AA)、②无斑雄蝇(aa)、③无斑雌蝇(_a)、④有斑雄蝇(A_),则亲本无斑雌蝇和有斑雄蝇的遗传因子组成均为Aa,①有斑雌蝇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与有斑雄蝇(A_)杂交,后代可能出现无斑雌蝇(Aa),B错误;③无斑雌蝇(_a)的遗传因子组成为2/3Aa、1/3aa,②无斑雄蝇(aa)与③无斑雌蝇(_a)杂交,后代有斑雄蝇的概率为2/3×1/2×1/2=1/6,没有有斑雌蝇,C、D正确。
5.(2021·潍坊高一检测)某玉米品种含一对遗传因子A和a,其中a纯合的植株花粉败育,即不能产生花粉,含A的植株完全正常。现有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玉米若干,每代均为自由交配直至F2,F2植株中正常植株与花粉败育植株的比例为( )
A.1∶1 B.3∶1
C.5∶1 D.7∶1
解析:答案:C 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个体自交,F1的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为AA∶Aa∶aa=1∶2∶1。进行自由交配时,雌性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是A∶a=1∶1,由于aa不能产生正常的花粉,能产生花粉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为AA∶Aa=1∶2,因此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是A∶a=(1/3+1/2×2/3)∶1/2×2/3=2∶1,则自由交配直至F2,aa的概率为=1/2×1/3=1/6,所以F2植株中正常植株与花粉败育植株的比例为5∶1。
[课时跟踪检测]
[理解·巩固·落实]
1.如果绵羊的白色(B)对黑色(b)是显性,一只白色公羊与一只白色母羊交配,生下一只黑色小绵羊,白色公羊、白色母羊和黑色小绵羊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 )
A.Bb、Bb、bb B.BB、Bb、bb
C.BB、BB、Bb D.Bb、BB、bb
解析:答案:A 由右图所示的遗传图解可推知,白色公羊的遗传因子组成为Bb,白色母羊的遗传因子组成也是Bb。
2.鸡的毛腿(B)对光腿(b)为显性。现让毛腿雌鸡甲、乙分别与光腿雄鸡丙交配,甲的后代既有毛腿又有光腿,数量比为1∶1;乙的后代全部是毛腿。则甲、乙、丙的遗传因子组成依次是( )
A.BB、Bb、bb B.bb、Bb、BB
C.Bb、BB、bb D.Bb、bb、BB
解析:答案:C 毛腿雌鸡甲(B_)与光腿雄鸡丙(bb)交配,甲的后代既有毛腿(B_),又有光腿(bb),数量比为1∶1,符合测交后代的比例,由此确定甲的遗传因子组成为Bb;毛腿雌鸡乙(B_)与光腿雄鸡丙(bb)交配,乙的后代全部是毛腿(B_),由此确定乙的遗传因子组成为BB。故选C。
3.山羊黑毛和白毛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遗传因子控制,下列是几组杂交实验及其结果:
实验 分组 | 亲本 | 后代 | ||
母本 | 父本 | 黑色 | 白色 | |
Ⅰ | 黑色 | 白色 | 82 | 78 |
Ⅱ | 黑色 | 黑色 | 118 | 39 |
Ⅲ | 白色 | 白色 | 0 | 50 |
Ⅳ | 黑色 | 白色 | 74 | 0 |
如果让实验Ⅳ的黑色雌羊亲本与实验Ⅱ的黑色雄羊亲本交配,下列四种情况最可能是( )
A.所有后代都是黑色的
B.所有后代都是白色的
C.后代中的一半是黑色的
D.后代中1/4是黑色的,或者后代中1/4是白色的
解析:答案:A 根据杂交实验Ⅱ,具有相同性状的亲本(黑色)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判断黑色是显性性状,且亲本黑色全是杂合子。根据杂交实验Ⅳ,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后代只表现一种性状(黑色),判断亲本中的黑色雌山羊是纯合子。杂交实验Ⅳ的黑色雌山羊(纯合子)与实验Ⅱ的黑色雄山羊(杂合子)杂交,后代全是黑色。故选A。
4.低磷酸酯酶症是一种遗传病,一对夫妇均表现正常,他们的父母也均表现正常,丈夫的父亲不携带致病基因,而母亲是携带者,妻子的妹妹患有低磷酸酯酶症。这对夫妇生育一个正常孩子是纯合子的概率是( )
A.1/3 B.1/2
C.6/11 D.11/12
解析:答案:C 由“他们的父母也均表现正常”和“妻子的妹妹患有低磷酸酯酶症”可推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相关的基因用A、a表示)。妻子的基因型为1/3AA、2/3Aa,其产生的配子中A∶a=2∶1;由“丈夫的父亲不携带致病基因,而母亲是携带者”可推知,丈夫的基因型为1/2AA、1/2Aa,其产生的配子中A∶a=3∶1。他们的后代是纯合子AA的概率是1/2,是杂合子Aa的概率是5/12,是纯合子aa的概率是1/12。所以这对夫妇生育一个正常孩子是纯合子的概率是1/2÷(1/2+5/12)=6/11。
5.某种牛的红毛和白毛为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遗传因子决定。一头纯种白色母牛与一头纯种红色公牛交配,产下一头幼牛,既有白色的毛,又有红色的毛,远看像粉褐色的。让子一代粉褐色母牛与白色公牛杂交,则其后代毛色为( )
A.白色 B.粉褐色
C.粉褐色或白色 D.白色或红色
解析:答案:C 由题可知,一头纯种白色母牛与一头纯种红色公牛交配,产下一头小牛,既有白色的毛,又有红色的毛,远看像粉褐色的,相关遗传分子用A、a表示。由于亲本都是纯种,所以亲本的基因型为AA、aa,子一代Aa表现出中间色粉褐色,但不能确定亲本的哪一种性状是显性性状,如果红色(或白色)是隐性性状,则子一代粉褐色母牛(Aa)与白色公牛AA(或aa)杂交,后代为AA、Aa(或aa、Aa),表现为白色或粉褐色。故选C。
6.已知番茄的圆果与长果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现让某一品系的圆果番茄自交,F1有圆果和长果。如果让F1中所有圆果番茄自交,F2中长果番茄所占比例为( )
A.3/5 B.1/3
C.1/6 D.1/15
解析:答案:C 设控制圆果和长果的遗传因子为A、a,F1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是AA∶Aa∶aa=1∶2∶1,圆果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是AA∶Aa=1∶2,AA占1/3,Aa占2/3,AA个体自交后代都是圆果,Aa个体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出现长果(aa)的比例是2/3×1/4=1/6。
7.(2021·德州高一期末)雌蜂(蜂王和工蜂)由受精卵发育而来,雄蜂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蜜蜂的体色中,褐色对黑色为显性,符合分离定律。现有褐色雄蜂与纯合黑色雌蜂杂交,则子一代蜜蜂的体色为( )
A.全部是褐色
B.褐色与黑色的比例为3∶1
C.蜂王和工蜂都是褐色,雄蜂都是黑色
D.蜂王和工蜂都是黑色,雄蜂都是褐色
解析:答案:C 设决定褐色的遗传因子为A,决定黑色的遗传因子为a。则遗传图解可表示如右图:
由题意知,蜂王和工蜂为雌蜂,子一代雌蜂的体色都为褐色,雄蜂的体色都是黑色。
8.已知一批遗传因子组成为AA、Aa的豌豆种子和BB、Bb的玉米种子,其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均为1∶1,分别间行种植,则在自然状态下,豌豆和玉米子一代的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比例分别为( )
A.7∶1、7∶1 B.7∶1、15∶1
C.15∶1、15∶1 D.8∶1、16∶1
解析:答案:B 在自然状态下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植物,而玉米在自然状态下可以杂交,豌豆有1/2AA和1/2Aa,自交后隐性性状的豌豆只有1/2×1/4=1/8,其余都是显性性状,所以豌豆子一代的显性性状∶隐性性状=7∶1;玉米相当于自由交配,1/2BB、1/2Bb自由交配时产生1/4b配子,子代中隐性性状的玉米只有1/4×1/4=1/16,其余都是显性性状,所以玉米子一代的显性性状∶隐性性状=15∶1。
9.某学校生物小组在一块较为封闭的地里发现了一些野生植株,花色有红色和白色两种,茎秆有绿茎和紫茎两种,同学们分组对该植物的花色、茎色进行遗传方式的研究。请根据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组:取90对亲本进行实验 | 第二组:取绿茎和紫茎的植株各1株 | |||
亲本 | 杂交组合 | F1表型 | 交配组合 | F1表型 |
A:30 对亲本 | 红花×红花 | 36红花∶ 1白花 | D:绿茎× 紫茎 | 绿茎∶紫茎 =1∶1 |
B:30 对亲本 | 红花×白花 | 5红花∶ 1白花 | E:紫茎 自交 | 全为紫茎 |
C:30 对亲本 | 白花×白花 | 全为 白花 | F:绿茎 自交 | 由于虫害, 植株死亡 |
(1)从第一组花色遗传的结果来看,花色隐性性状为________,最可靠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_组。
(2)若任取B组的一株亲本红花植株使其自交,其子一代表现类型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B组可以判定,该种群中显性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约为________。
(4)从第二组茎色遗传的结果来看,隐性性状为________,可作为判断依据的是______________组。
(5)如果F组正常生长繁殖,其子一代表型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
(6)A、B两组杂交后代没有出现3∶1或1∶1的分离比,试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A组中红花×红花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可以判定白花为隐性性状。(2)B组亲本中的任意一株红花植株,可能是纯合子也可能是杂合子,因此其自交后代出现的情况是全为红花或红花∶白花=3∶1。(3)B组中的白花植株为隐性纯合子,因此F1中5红花∶1白花就代表了亲代中的所有红花亲本所含显、隐性基因的比,即显性基因∶隐性基因=5∶1。如果设显性基因为R,RR占红花的比例为x,Rr占红花的比例为y,则=,即=2,则RR∶Rr=2∶1。(4)第二组实验中,E组紫茎自交后代全是紫茎,说明紫茎是纯合子。则D组绿茎×紫茎相当于测交,绿茎是杂合子,且绿茎对紫茎是显性性状。(5)杂合子自交,后代将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6)亲本的红花个体中既有纯合子,又有杂合子,因此杂交组合有多种情况(如A组可能有RR×RR、RR×Rr、Rr×Rr三种情况;B组有RR×rr、Rr×rr两种情况),所以后代不会出现一定的分离比。
答案:(1)白色 A (2)全为红花或红花∶白花=3∶1
(3)2∶1 (4)紫茎 D组和E (5)绿茎∶紫茎=3∶1
(6)红花个体中既有纯合子,又有杂合子
[迁移·应用·发展]
10.(2021·天津静海区高一检测)人类的秃顶和非秃顶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B和b控制,结合下表信息,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
项目 | BB | Bb | bb |
男 | 非秃顶 | 秃顶 | 秃顶 |
女 | 非秃顶 | 非秃顶 | 秃顶 |
A.非秃顶的两人婚配,后代男孩可能为秃顶
B.秃顶的两人婚配,后代女孩可能为秃顶
C.非秃顶男与秃顶女婚配,生一个秃顶男孩的概率为1/2
D.秃顶男与非秃顶女婚配,生一个秃顶女孩的概率为0
解析:答案:D 由题干信息可知,非秃顶男的基因型为BB,非秃顶女的基因型为BB或Bb,二者婚配,后代男孩的基因型为BB或Bb,可能为秃顶,A正确;秃顶男的基因型为Bb或bb,秃顶女的基因型为bb,二者婚配,后代女孩的基因型为Bb或bb,可能是秃顶,B正确;非秃顶男的基因型为BB,秃顶女的基因型为bb,二者婚配,后代的基因型为Bb,若为男孩则表现为秃顶,若为女孩则表现为非秃顶,因此生一个秃顶男孩的概率为1/2,C正确;秃顶男的基因型为Bb或bb,非秃顶女的基因型为BB或Bb,二者婚配,所生女孩有可能秃顶,D错误。
11.(多选)某种昆虫的体色(A、a)有灰身和黑身两种,雌性个体均为黑身,雄性个体有灰身和黑身两种。杂交过程及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实验① | 实验② |
亲代 | 黑身雌性×灰身雄性 | 黑身雌性×黑身雄性 |
子代 | 黑身雌性∶灰身雄性∶黑身雄性=4∶3∶1 | 黑身雌性∶灰身雄性=1∶1 |
A.由实验可知,控制黑身性状的基因是隐性基因
B.实验①中亲代雌雄遗传因子类型分别是aa和Aa
C.实验①中子代雌、雄个体随机交配,理论上其后代灰身个体所占比例为1/8
D.若用黑身雄性个体与实验②子代中黑身雌性个体杂交,所产生后代的表现类型和比例为黑身雌性∶灰身雄性∶黑身雄性=2∶1∶1
解析:答案:BC 雌性个体均为黑身,雄性个体有灰身和黑身两种,实验①子代中,灰身雄性∶黑身雄性=3∶1,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Aa和Aa,雄性中基因型Aa表现为灰身,因此控制黑身性状的基因是隐性基因,A正确;实验①中亲代雌雄遗传因子类型分别是Aa和Aa,B错误;实验①中子代雌雄个体的遗传因子类型为AA、Aa和aa,其雌雄配子的种类以及比例都为A∶a=1∶1,因此实验①中子代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后代中AA∶Aa∶aa=1∶2∶1,由于灰身个体只出现在雄性中,因此后代灰身个体所占比例为3/8,C错误;黑身雄性个体的遗传因子类型为aa,实验②中后代黑身雌性∶灰身雄性=1∶1,因此亲本的遗传因子类型为aa和AA,故子代中黑身雌性个体的遗传因子类型为Aa,因此两者杂交,后代的遗传因子类型为Aa和aa,在雌性中表现为黑身,在雄性中,Aa表现为灰身,aa表现为黑身,因此产生后代的表现类型和比例为黑身雌性∶灰身雄性∶黑身雄性=2∶1∶1,D正确。
12.(多选)人们发现在灰色银狐中有一种变种,在灰色背景上出现白色的斑点,十分漂亮,称白斑银狐。让白斑银狐自由交配,后代表型及比例为白斑银狐∶灰色银狐=2∶1。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银狐体色有白斑对无白斑为显性
B.可以利用测交的方法获得纯种白斑银狐
C.控制白斑的遗传因子纯合时胚胎致死
D.白斑性状中既有杂合子又有纯合子
解析:答案:BD 白斑银狐自由交配的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白斑对灰色(无白斑)是显性,A正确;根据后代白斑银狐∶灰色银狐=2∶1,说明纯种白斑银狐在胚胎时致死,因此无法利用测交的方法获得纯种白斑银狐,B错误,C正确;由以上分析可知,白斑性状只有杂合子,D错误。
13.在一个经长期随机交配形成的自然鼠群中,毛色的性状表现与遗传因子组成的关系如下表(注:AA纯合胚胎致死)。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性状表现 | 黄色 | 灰色 | 黑色 | ||
遗传因子组成 | Aa1 | Aa2 | a1a1 | a1a2 | a2a2 |
(1)若亲本遗传因子组成为Aa1×Aa2,则其子代的性状表现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
(2)两只鼠杂交,后代性状表现有三种类型,则该对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是________________,它们再生一只黑色雄鼠的概率是________。
(3)现有一只黄色雄鼠和多只其他各色的雌鼠,如何利用杂交方法检测出该雄鼠的遗传因子组成?
实验思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预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若亲本遗传因子组成为Aa1和Aa2,则其子代的遗传因子组成和性状表现为AA(死亡)、Aa1(黄色)、Aa2(黄色)、a1a2(灰色)。(2)由后代有黑色鼠(a2a2)可推知其亲本均有a2,又因后代有3种性状表现,所以亲本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2和a1a2,它们再生一只黑色鼠的概率为1/4,雄性的概率为1/2,所以再生一只黑色雄鼠的概率为1/8。(3)检测显性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可采用测交法,即选用多只黑色雌鼠与之杂交,并观察后代毛色;如果后代出现黄色和灰色,则该黄色雄鼠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1;如果后代出现黄色和黑色,则该黄色雄鼠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2。
答案:(1)黄色、灰色 (2)Aa2、a1a2 1/8
(3)实验思路:①选用该黄色雄鼠与多只黑色雌鼠杂交
②观察后代的毛色
结果预测:
①如果后代出现黄色和灰色,则该黄色雄鼠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1 ②如果后代出现黄色和黑色,则该黄色雄鼠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2
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第1课时 自由组合定律的发现
学有目标——课标要求必明 | 记在平时——核心语句必背 |
1.阐明自由组合定律,并能运用自由组合定律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2.通过对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分析,培养归纳与演绎的科学思维,进一步体会假说—演绎法。 3.通过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原因,体会孟德尔的成功经验,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 4.说出基因型、表型和等位基因的含义。 | 1.在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中共有9种基因型,4种表型,且4种表型的比例为9∶3∶3∶1。 2.在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和表型均为4种,比例为1∶1∶1∶1。 3.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4.等位基因是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
【主干知识梳理】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问题
1.实验过程
2.实验分析
(1)两亲本无论正交或反交,F1均为黄色圆粒,说明黄色对绿色是显性,圆粒对皱粒是显性。
(2)F2中除了出现亲本类型外,还出现的两种新类型是黄色皱粒和绿色圆粒。
(3)每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
1.理论解释
(1)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遗传因子控制。
(2)F1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3)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为1∶1∶1∶1。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2.遗传图解
(1)过程图解
(2)F2中各种性状表现对应的遗传因子组成类型
①双显型
黄色圆粒:YYRR、YyRR、YYRr、YyRr。
②一显一隐型
③双隐型
绿色皱粒:yyrr。
三、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演绎推理和实验验证
1.验证方法:测交实验。
2.测交遗传图解——演绎推理
3.测交实验结果
性状组合 | 黄色圆粒 | 黄色皱粒 | 绿色圆粒 | 绿色皱粒 | |
实际籽粒数 | F1作母本 | 31 | 27 | 26 | 26 |
F1作父本 | 24 | 22 | 25 | 26 | |
不同性状的数量比 | 1 ∶ 1 ∶ 1 ∶ 1 |
4.测交实验结论
孟德尔测交实验结果与预期的结果相符,从而证实了:F1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了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表现为自由组合。从而产生4种且比例相等的配子。
四、提出自由组合定律——得出结论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五、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1.选材得当: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
2.科学地确定研究对象: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
3.科学的统计方法:运用数学统计的方法。
4.科学的实验程序设计: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六、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1.表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2.基因型:与表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3.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七、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应用
1.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解释生物界普遍存在的遗传现象。
2.能够预测杂交后代的类型和它们出现的概率,在动植物育种和医学实践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1)在杂交育种中,人们有目的地将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使两个亲本的优良性状组合在一起,再筛选出所需要的优良品种。
(2)在医学实践中,人们可以依据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对某些遗传病在后代中的患病概率作出科学的推断,从而为遗传咨询提供理论依据。
【教材微点发掘】
1.要得到遗传因子组成为YyRr的黄色圆粒豌豆,纯合亲本的杂交组合可能是YYRR和yyrr或YYrr和yyRR。
2.孟德尔在发现自由组合定律时所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有假说—演绎法和归纳法。
3.据测交遗传图解(参见教材第11页图19)回答下列问题。
(1)测交实验可测定F1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并进一步推测F1的遗传因子组成。
(2)当双亲的遗传因子组成为YyRr、yyrr时,YyRr产生 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后代表型比例为1∶1∶1∶1;当双亲的遗传因子组成为Yyrr×yyRr时,后代的表型比例为1∶1∶1∶1。
教材问题提示
(一)旁栏思考
1.(教材第10页)从数学的角度分析,(3∶1)2的展开式为9∶3∶3∶1,即9∶3∶3∶1的比例可以表示为两个3∶1的乘积。对于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如果对每一对相对性状单独进行分析,如分别只考虑圆和皱、黄和绿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时,其性状的数量比是圆粒∶皱粒=(315+108)∶(101+32)≈3∶1;黄色∶绿色=(315+101)∶(108+32)≈3∶1。即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这无疑说明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可以表示为它们各自遗传结果的乘积,即9∶3∶3∶1来自(3∶1)2。
2.(教材第10页)还可以用黄色皱粒(遗传因子组成为YYrr)和绿色圆粒(遗传因子组成为yyRR)杂交,获得遗传因子组成为YyRr的黄色圆粒豌豆。
3.(教材第11页)用中文或英文的词或句子来代表遗传因子,表述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实验的分析图解会非常烦琐,而用字母作为符号分析遗传图解就简便多了。用字母作为符号呈现思维过程,也利于不同语言、不同地区的人交流。
4.(教材第12页)归纳法是从一类事物的一个个具体事实中总结出这类事物共性的逻辑思维方法。孟德尔在进行豌豆杂交实验时,研究了7对相对性状各自的遗传结果,发现了F2中显性性状个体与隐性性状个体的数量比约为3∶1,由此总结出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这个过程中就运用了归纳法。
(二)思考·讨论(教材第12页)
1.豌豆适于作杂交实验材料的优点参见教材第2页相关内容。孟德尔正是因为选用了豌豆做杂交实验,才能有效地从单一性状到多对性状研究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对遗传实验结果进行量化统计。若孟德尔一味地用山柳菊做实验,就很可能揭示不了生物遗传的规律,所以科学地选择实验材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之一。
2.如果孟德尔没有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他很难对分离现象作出解释。因为通过数学统计,孟德尔发现了生物性状的遗传在数量上呈现一定的数学比例,这激发了他揭示其实质的兴趣。同时这也使孟德尔意识到数学概率也适用于生物遗传的研究,从而将数学方法引入对遗传实验结果的处理和分析中。
3.一种正确的假说,仅能解释已有的实验结果是不够的,还应该能够预测另外一些实验的结果,并通过实验来验证。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测相符,就可以认为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认为假说是错误的。孟德尔基于他对豌豆杂交实验作出的假说,设计测交实验,其实验结果与预测相符,由此证明自己提出的假说是正确的。
4.有关系。数学包含许多符号,数学符号也被普遍应用于概括、表述和研究数学的过程中。孟德尔创造性地应用符号体系,并用于表达抽象的科学概念,和应用数学符号研究数学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与他曾在大学进修过数学有关。
数学符号能简洁、准确地反映数学概念的本质。孟德尔用这种方法,也更加简洁、准确地反映抽象的遗传过程,使他的逻辑推理更加顺畅。
5.略。
新知探究(一)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拓展·深化】
(一)用分离定律分析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 1/4 YY(黄) 2/4 Yy(黄) | 1/4 yy(绿) |
1/4 RR(圆) 2/4 Rr(圆) | 1/16 YYRR 2/16 YyRR 2/16 YYRr 4/16 YyRr (黄色圆粒) | 1/16 yyRR 2/16 yyRr(绿色圆粒) |
1/4 rr(皱) | 1/16 YYrr 2/16 Yyrr (黄色皱粒) | 1/16 yyrr (绿色皱粒) |
(二)实验现象解释
1.豌豆的黄色、绿色分别由遗传因子Y、y控制,圆粒、皱粒分别由遗传因子R、r控制,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YYRR和yyrr。
2.生殖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
3.F1的遗传因子组成为YyRr,表现为黄色圆粒。
4.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4种,4种雌(雄)配子之间的数量比为1∶1∶1∶1。
5.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共有16种组合方式;9种遗传因子组成;4种表型,性状分别是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和绿色皱粒,它们之间的数量比接近于9∶3∶3∶1。
(三)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2基因型和表型的种类及比例
F2共有16种组合、9种基因型、4种表型。
1.基因型
2.表型
【典题·例析】
[典例1] 孟德尔选用纯合黄色圆粒豌豆种子和纯合绿色皱粒豌豆种子为亲本杂交得到F1,F1种子全为黄色圆粒。F1自交得到F2,F2种子有4种表现类型: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其比例为9∶3∶3∶1。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中黄色和绿色、圆粒和皱粒的遗传均符合分离定律
B.F2出现了不同于亲本的性状组合
C.F2黄色皱粒种子中纯合子占1/16
D.F2中杂合黄色圆粒种子占1/2
[解析]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黄色∶绿色=3∶1,圆粒∶皱粒=3∶1,则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符合分离定律,A正确;F2中出现了黄色皱粒和绿色圆粒两种不同于亲本的新性状组合,B正确;F2黄色皱粒种子中纯合子占1/3,C错误;F2中杂合黄色圆粒种子所占的比例为4/16+2/16+2/16=1/2,D正确。
[答案] C
[典例2] 番茄的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红果对黄果为显性。现有高茎黄果的纯合子(TTrr)和矮茎红果的纯合子(ttRR)杂交,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请回答下面的有关问题:
(1)F2中出现的重组型个体占总数的________。
(2)F2中高茎红果番茄占总数的________,矮茎红果番茄占总数的______,高茎黄果中纯合子占________。
(3)若F2共收获800个番茄,其中黄果番茄约有________个。
[解析] (1)重组类型为高茎红果(T_R_)和矮茎黄果(ttrr),占F2的比例为9/16+1/16=5/8。(2)亲本杂交获得的F1基因型为TtRr,F1自交,F2中高茎红果番茄(T_R_)占9/16,矮茎红果番茄(ttR_)占3/16,高茎黄果(T_rr)占3/16,高茎黄果中纯合子占1/16÷3/16=1/3。(3)F2中黄果占1/4,故黄果番茄的个数约为1/4×800=200(个)。
[答案] (1)5/8 (2)9/16 3/16 1/3 (3)200
易错提醒—————————————————————————————————
亲本不同,F2中重组类型及其比例也不同
(1)当亲本基因型为YYRR和yyrr时,F2中重组性状所占比例是3/16+3/16=6/16。
(2)当亲本基因型为YYrr和yyRR时,F2中重组性状所占比例是1/16+9/16=10/16。
—————————————————————————————————————
【应用·体验】
1.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1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产生F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F1产生4个配子,比例为1∶1∶1∶1
B.F1产生的YR卵细胞和YR精子数量之比为 1∶1
C.F1自交产生的黄色圆粒豌豆中能够稳定遗传的个体占1/9
D.自由组合定律是指F1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细胞的自由组合
解析:答案:C F1产生4种配子,比例为1∶1∶1∶1,而不是4个,A错误;F1产生的YR卵细胞远少于YR精子数量,B错误;F1自交产生的黄色圆粒豌豆占9/16,其中能够稳定遗传的个体(YYRR)占1/9,C正确;自由组合定律是指F1进行减数分裂产生成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D错误。
2.小麦高秆对矮秆为显性,抗病对不抗病为显性,用纯种的高秆抗病和矮秆不抗病两个品种作样本,在F2中选育矮秆抗病类型,其在F2中所占的比例约为( )
A.1/16 B.2/16
C.3/16 D.4/16
解析:答案:C 高秆抗病与矮秆不抗病品种杂交得F1,F1自交所得F2有4种性状,比例为9∶3∶3∶1,其中矮秆抗病类型占F2的3/16。
新知探究(二) 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验证
【探究·深化】
[问题驱动]
下面的图甲、乙分别为一对、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遗传图解,请分析:
(1)图甲中分离定律发生在哪些过程?图乙中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哪些过程?
提示:分离定律发生在①②过程;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④⑤过程。
(2)在两对相对性状的测交实验中,子代出现4种比例相等的表型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F1是杂合子,能产生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而隐性纯合子只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
[重难点拨]
1.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1)方法:测交,即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2)目的
①测定F1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
②测定F1的遗传因子组成。
③判定F1在形成配子时遗传因子的行为。
(3)结果及结论
①F1的基因型为YyRr。
②F1减数分裂产生四种配子:YR∶Yr∶yR∶yr=1∶1∶1∶1。
③证实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2.图解自由组合定律
【典题·例析】
[典例1] 下列有关自由组合定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由组合定律是孟德尔针对豌豆两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的结果及其解释归纳总结的,不适合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B.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分离和组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C.在形成配子时,决定不同性状的基因的分离是随机的,所以称为自由组合定律
D.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
[解析] 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①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②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自由组合定律是孟德尔针对豌豆两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的结果及其解释归纳总结的,也适合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故选D。
[答案] D
[典例2] 下列有关测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测交实验是孟德尔“假说—演绎法”中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验证的方法
B.对基因型为YyRr的黄圆豌豆进行测交,后代中不会出现该基因型的个体
C.通过测交可以推测被测个体的基因型、产生配子的种类和产生配子的数量等
D.对某植株进行测交,得到的后代基因型为Rrbb和Rr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则该植株的基因型是Rrbb
[解析] 测交是孟德尔“假说—演绎法”中对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验证的方法,A正确;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会产生YR、Yr、yR、yr四种配子,由于隐性类型只能产生一种配子(yr),测交后代中会出现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B错误;测交不能测定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数量,C错误;由于隐性类型只能产生一种配子(rb),所以“某植株”产生的两种配子是Rb、RB,其基因型是RRBb,D错误。
[答案] A
归纳拓展—————————————————————————————————
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关系
(1)均适用于真核生物核基因的遗传。
(2)形成配子时,两个遗传规律同时起作用。
(3)分离定律是最基本的遗传规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
【应用·体验】
1.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具有1∶1∶1∶1比例的是( )
①F1产生配子类型的比例 ②F2表型的比例 ③F1测交后代类型的比例 ④F1表型的比例 ⑤F2基因型的比例
A.②④ B.①③
C.④⑤ D.②⑤
解析:答案:B 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1基因型为YyRr,表型只有一种,F1产生的配子为YR、Yr、yR、yr,比例为1∶1∶1∶1;F1测交后代基因型为YyRr、Yyrr、yyRr、yyrr 4种,表型也为4种,比例为1∶1∶1∶1;F1自交得F2,其表型为4种,比例为9∶3∶3∶1,基因型为9种,比例为4∶2∶2∶2∶2∶1∶1∶1∶1。
2.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图中的哪个过程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答案:A 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图中①是配子形成过程。
新知探究(三) 自由组合定律在育种中的应用
【探究·深化】
[问题驱动]
两种具有不同性状的玉米,其中一种具有籽粒多、不抗黑粉病性状,另一种具有籽粒少、抗黑粉病性状。若要利用这两种玉米,培育出同时具有籽粒多、抗黑粉病两种性状的玉米新品种。请思考下列问题:
(1)怎样将籽粒多和抗黑粉病两种性状结合到一起?
提示:通过杂交育种。
(2)得到所需性状后可以将种子直接卖给农民作为良种吗?为什么?
提示:不能。因为所需性状的种子可能是杂合子。
(3)如果籽粒多(A)对籽粒少(a)是显性,不抗病(B)对抗病(b)是显性,假定两个亲本玉米品种都是纯合子,请绘出育种过程的遗传图解。
提示:
[重难点拨]
利用自由组合定律培育不同品种的思路
1.培育杂合子品种: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将杂种一代作为种子直接利用,如水稻、玉米等。其特点是具有杂种优势,即品种高产、抗性强,但种子只能种一年。培育基本步骤如下:选取符合要求的纯种双亲(P)杂交(♀×)→F1(即为所需品种)。
2.培育隐性纯合子品种:选取双亲杂交,子一代自交,子二代―→选出符合要求的类型就可以推广。
3.培育显性纯合子或一显一隐纯合子品种
(1)植物:选取双亲P杂交(♀×)→F1F2→选出表型符合要求的个体F3……选出稳定遗传的个体推广种植。
(2)动物:选择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亲本杂交,获得F1→F1雌、雄个体间交配→获得F2→鉴别、选择需要的类型与隐性类型测交,选择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F2个体。
(3)实例:现有基因型为BBEE和bbee的两种植物或动物,欲培育基因型为BBee的植物或动物品种,育种过程用遗传图解表示如下:
【典题·例析】
[典例1] 家兔的黑色对白色为显性,短毛对长毛为显性。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可自由组合。下列关于利用黑色短毛纯种兔和白色长毛纯种兔培育出黑色长毛纯种兔的做法,错误的是( )
A.黑色短毛纯种兔×白色长毛纯种兔,得F1
B.选取健壮的F1个体自交,得F2
C.从F2中选取健壮的黑色长毛兔与白色长毛兔测交
D.根据测交结果,选取F2中稳定遗传的黑色长毛雌、雄兔
[解析] 设相关基因为A、a,B、b,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黑色短毛纯种兔和白色长毛纯种兔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利用它们杂交得F1,F1基因型为AaBb,A正确;家兔属于雌雄异体动物,不能进行自交,B错误;可以选用F1个体杂交,得F2。从F2中选取健壮的黑色长毛兔(A_bb)与白色长毛兔(aabb)测交,C正确;根据测交结果,选取F2中稳定遗传的黑色长毛雌、雄兔(AAbb),D正确。
[答案] B
[典例2] 有两个纯种小麦,一个为高秆(D)抗锈病(T),另一个为矮秆(d)不抗锈病(t)。这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现要培育矮秆抗锈病的新品种,过程如下:
F1F2
(1)这种过程叫作______育种,过程a叫作________,过程b叫作________。
(2)过程c的处理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F1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表型是____________,矮秆抗锈病新品种的基因型应是________。
[解析] 过程a叫作杂交,产生的F1基因型为DdTt,表现为高秆抗锈病。过程b叫作自交,目的是获取表型为矮秆抗锈病的小麦品种(ddT_),因为此过程所得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所以要想得到稳定遗传的矮秆抗锈病植株必须经过过程c,即筛选和连续自交,直至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答案] (1)杂交 杂交 自交 (2)筛选和连续自交,直至选出能够稳定遗传的矮秆抗锈病新品种 (3)DdTt 高秆抗锈病 ddTT
归纳拓展—————————————————————————————————
动物中优良品种的选育与植物的杂交育种不同
植物的杂交育种一般需要连续自交,既保留了优良品种又能不断提高纯合比例;动物如果需要获得双隐性个体,一旦出现即是所需,如果需要获得显性个体,可以通过一次测交实验来鉴定其是否为纯合优良品种。
—————————————————————————————————————————————————————————————————————————————
【应用·体验】
1.水稻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稻瘟病(R)对易感稻瘟病(r)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一个纯合易感病的矮秆(抗倒伏)品种与一个纯合抗病高秆(易倒伏)品种杂交。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F2中既抗病又抗倒伏的基因型为ddRR和ddRr
B.F2中既抗病又抗倒伏的个体占3/16
C.上述育种方法叫杂交育种
D.从F2中可以直接选育出矮秆抗病新品种
解析:答案:D 纯合易感病的矮秆基因型是ddrr,纯合抗病高秆的基因型是DDRR,二者杂交获得的F1为高秆抗病(DdRr),F1自交,F2中出现既抗病又抗倒伏的新类型(ddR_)占3/16,上述育种方法属于杂交育种,A、B、C正确;从F2中不能直接选育出矮秆抗病新品种,D错误。
2.杂交育种是植物育种的常规方法,其选育纯合新品种的一般方法是( )
A.根据杂种优势原理,从F1中即可选出
B.从F3中选出,因为F3才出现纯合子
C.隐性品种可从F2中选出,经隔离选育后,显性品种从F3中选出
D.只能从子四代中选出能稳定遗传的新品种
解析:答案:C 根据所需,若新品种为隐性纯合子,则在F2中即可选出;若新品种为显性个体,在F2中即可出现该性状的个体,但不一定为纯合子,经隔离选育后在F3中才能确定是否为纯合子。故选C。
科学探究——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验验证
自由组合定律的实验验证方法
验证方法 | 实验结论 | |
自交法 | F1 | 如果后代性状分离比符合9∶3∶3∶1,则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
测交法 | F1 ×―→隐性纯合子 | 如果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符合1∶1∶1∶1,则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
花粉鉴定法 | F1产生花粉 | 若有四种花粉,比例为1∶1∶1∶1,则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
【素养评价】
1.在豚鼠中,黑色(C)对白色(c)是显性,毛皮粗糙(R)对毛皮光滑(r)是显性。能验证自由组合定律的最佳杂交组合是( )
A.黑光×白光→18黑光∶16白光
B.黑光×白粗→25黑粗
C.黑粗×白粗→15黑粗∶7黑光∶16白粗∶3白光
D.黑粗×白光→10黑粗∶9黑光∶8白粗∶11白光
解析:答案:D 黑粗×白光→黑粗∶黑光∶白粗∶白光≈1∶1∶1∶1,为测交实验结果,因此可验证自由组合定律。故选D。
2.已知玉米籽粒黄色(A)对白色(a)为显性,非糯(B)对糯(b)为显性,这两对性状自由组合。请选用适宜的纯合亲本进行一个杂交实验来验证:①籽粒的黄色与白色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②籽粒的非糯与糯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③以上两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要求:绘出遗传图解,并加以说明。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选用适宜的纯合亲本”“杂交实验”等关键词,可选择(纯合白非糯)aaBB和(纯合黄糯)AAbb或(纯合黄非糯)AABB和(纯合白糯)aabb作为亲本,杂交后F1均为AaBb(杂合黄非糯)。F1自交,若F2中黄粒(A_)∶白粒(aa)=3∶1,则说明籽粒的黄色与白色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同理,若F2中非糯粒(B_)∶糯粒(bb)=3∶1,则说明籽粒的非糯与糯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若F2中黄非糯粒∶黄糯粒∶白非糯粒∶白糯粒=9∶3∶3∶1,即A_B_∶A_bb∶aaB_∶aabb=9∶3∶3∶1,则说明以上两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
亲本: aaBB(纯合白非糯)×AAbb(纯合黄糯)
F2籽粒中:
①若黄粒(A_)∶白粒(aa)=3∶1,则可验证该性状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
②若非糯粒(B_)∶糯粒(bb)=3∶1,则可验证该性状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
③若黄非糯粒∶黄糯粒∶白非糯粒∶白糯粒=9∶3∶3∶1,即:A_B_∶A_bb∶aaB_∶aabb=9∶3∶3∶1,则可验证这两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课时跟踪检测]
[理解·巩固·落实]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孟德尔在以豌豆为材料所做的实验中,通过杂交实验发现问题,然后提出假设进行解释,再通过测交实验进行验证。(√)
(2)F1(YyRr)产生的YR卵细胞和YR精子数量之比为1∶1。(×)
(3)形成配子时,决定同种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指F1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细胞可以自由组合。(×)
(5)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1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组合方式有9种。(×)
2.自由组合定律中的“自由组合”是指( )
A.带有不同遗传因子的雌雄配子间的组合
B.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的组合
C.两亲本间的组合
D.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自由组合
解析:答案:D 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生物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3.(2021·天津南开区高一检测)孟德尔用豌豆做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不必考虑的是( )
A.亲本的双方都必须是纯合子
B.两对相对性状各自要有显隐性关系
C.对母本去雄,授以父本花粉
D.显性亲本作父本,隐性亲本作母本
解析:答案:D 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正交和反交的结果是一样的,因此不一定要显性亲本作父本,隐性亲本作母本。
4.家兔的黑色(B)对褐色(b)是显性,短毛(D)对长毛(d)是显性,这两对基因是自由组合的。兔甲与一只黑色短毛兔(BbDd)杂交后产仔26只,其中黑短9只、黑长3只、褐短10只、褐长4只。按理论推算,兔甲的表型应为( )
A.黑色短毛 B.黑色长毛
C.褐色短毛 D.褐色长毛
解析:答案:C 可以利用分离定律进行分析,首先考虑毛色这一对相对性状,子代中黑(9+3)∶褐(10+4)≈1∶1,所以兔甲的毛色基因型应为bb,表型为褐色。再考虑毛长度这一对相对性状,子代中短毛(9+10)∶长毛(3+4)≈3∶1,兔甲毛长度的基因型应为Dd,表型为短毛。因此兔甲的表型是褐色短毛。故选C。
5.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之所以在研究遗传规律时获得了巨大成功,关键在于他在实验过程中选择了正确的方法。下面各项中,不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的选项是( )
A.先只针对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研究,然后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B.选择了严格自花传粉的豌豆作为实验材料
C.选择了多种植物作为实验材料,做出了大量的实验
D.应用了数学统计的方法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解析:答案:C 选项A、B、D均是孟德尔成功的原因,选项C不能作为其成功的原因。因为无目的、无意义的大量的实验只是浪费时间和精力。他曾花了几年时间研究山柳菊,结果却一无所获,也反过来说明正确选择实验材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6.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出现4种表型,且比例约为9∶3∶3∶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且表现完全显性
B.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数量相等,各有4种类型
C.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随机结合,有9种组合方式
D.F2中与亲代表型不同的新组合类型占3/8
解析:答案:A F1产生的雌雄配子种类相同,但数量不相等,B错误;F1产生的雌雄配子有16种组合方式,C错误;F2中与亲代表型不同的新组合类型占3/8或5/8,D错误。
7.AABB和aabb杂交得F1,在F1自交后代的所有基因型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为( )
A.4∶5 B.1∶3
C.1∶8 D.9∶7
解析:答案:B 由分析可知,F1自交后代的所有基因型的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1∶2∶2∶4∶1∶2∶1∶2∶1,故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为4∶12=1∶3。
8.已知玉米子粒黄色对红色为显性,非甜对甜为显性。纯合的黄色甜玉米与红色非甜玉米杂交得到F1,F1自交或测交,预期结果正确的是( )
A.测交结果中黄色非甜与红色甜的比例为3∶1
B.自交结果中与亲本表型相同的子代所占的比例为3/16
C.自交结果中黄色和红色的比例为3∶1,非甜与甜的比例为3∶1
D.测交结果中红色非甜子代所占的比例为1/2
解析:答案:C F1测交,其子代有四种表型,且比例为1∶1∶1∶1,故黄色非甜与红色甜的比例为1∶1,A错误;F1自交,其子代有四种表型,其比例为9∶3∶3∶1,其中与亲本表型相同的黄色甜与红色非甜所占比例分别为3/16、3/16,故其所占比例为3/8,B错误;两对相对性状中每一对均符合分离定律,故F1自交后代中黄色∶红色=3∶1,非甜∶甜=3∶1,C正确;F1测交子代中红色非甜所占比例为1/4,D错误。
9.(2021·北京丰台区高一检测,多选)如图表示豌豆杂交实验时F1自交产生F2的结果统计。对此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个结果能够说明黄色和圆粒是显性性状
B.出现此实验结果的原因是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C.根据图示结果不能确定F1的性状表现和遗传因子组成
D.根据图示结果能确定亲本的性状表现和遗传因子组成
解析:答案:AB 根据F2中黄色∶绿色=(315+101)∶(108+32)≈3∶1,可以判断黄色对绿色为显性,根据F2中圆粒∶皱粒=(315+108)∶(101+32)≈3∶1,可以判断圆粒对皱粒为显性,出现此实验结果的原因是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A、B正确;F1的性状表现为黄色圆粒,遗传因子组成也可以确定,C错误;亲本的性状表现和遗传因子组成有两种情况,可能是纯合的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也可能是纯合的黄色皱粒豌豆与绿色圆粒豌豆杂交,D错误。
10.西红柿为自花受粉的植物,已知果实颜色有黄色和红色,果形有圆形和多棱形。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的染色体上。根据下表有关的杂交及数据统计,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 亲本组合 | 后代表型及株数 | |||
红色圆果 | 红色 多棱果 | 黄色 圆果 | 黄色 多棱果 | ||
Ⅰ | 红色多棱果× 黄色圆果 | 531 | 557 | 502 | 510 |
Ⅱ | 红色圆果× 红色多棱果 | 720 | 745 | 241 | 253 |
Ⅲ | 红色圆果× 黄色圆果 | 603 | 198 | 627 | 207 |
(1)上述两对性状的遗传符合__________定律,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为____________。
(2)以A和a分别表示果色的显、隐性基因,B和b分别表示果形的显、隐性基因。请写出组别Ⅱ的亲本中红色圆果的基因型:________。
(3)现有红色多棱果、黄色圆果和黄色多棱果三个纯合品种,育种家期望获得红色圆果的新品种,为此进行杂交,应选用哪两个品种作为杂交亲本较好?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上述两亲本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F2,在F2中,表型为红色圆果的植株出现的比例为________,其中能稳定遗传的红色圆果又占该表型的比例为________。
解析:(1)根据表格分析可知,题述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为红色、圆果,其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2)根据组别Ⅱ的亲代表型推断其基因型为A_B_、A_bb,又因为后代表型比约为3∶3∶1∶1,所以亲本基因型为AaBb、Aabb。(3)要想获得红色圆果的新品种,选用表型为红色多棱果和黄色圆果两个品种作杂交亲本较好,所选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4)上述两个亲本杂交产生的F1的基因型为AaBb。在F2中,表型为红色圆果(A_B_)的植株出现的比例为3/4×3/4=9/16,其中能稳定遗传的红色圆果(AABB)占该种表型的比例为1/16÷9/16=1/9。
答案:(1)自由组合 红色、圆果 (2)AaBb (3)红色多棱果 黄色圆果 (4)9/16 1/9
[迁移·应用·发展]
11.(2021·天津静海区高一检测)已知小麦的有芒(A)对无芒(a)为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性,小麦一年只播种一次。如图是培育无芒抗病小麦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杂交的目的是将控制无芒和抗病的基因集中到子一代中
B.子一代自交的目的是使子二代中出现无芒抗病个体
C.得到纯合的无芒抗病种子至少需要四年
D.子二代中无芒抗病植株自交的目的是筛选子二代中无芒抗病植株中的纯合子
解析:答案:C 有芒抗病植株和无芒不抗病植株进行杂交产生的子一代中虽然没有出现无芒抗病植株,但已经将控制优良性状的基因a和R集中到了子一代中,然后通过子一代自交,子二代中出现了符合要求的植株,但其中有2/3是杂合子,纯合子只有1/3,所以要令子二代中无芒抗病植株自交,目的是鉴定哪些是纯合子。要杂交一次、自交两次才能获得纯合的无芒抗病种子,因为小麦一年只播种一次,所以至少需要三年才能获得纯合的无芒抗病种子。
12.(多选)某植物花瓣的大小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基因型为AA的植株表现为大花瓣,Aa表现为小花瓣,aa表现为无花瓣。花瓣颜色受另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基因型为RR和Rr的花瓣是红色,rr表现为黄色,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若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则下列有关判断错误的是( )
A.子代共有9种基因型
B.子代共有4种表型
C.子代有花瓣植株中,AaRr所占的比例为1/2
D.子代的所有植株中,纯合子占1/4
解析:答案:BC Aa×Aa,后代有3种基因型,3种表型;Rr×Rr,后代有3种基因型,2种表型。故基因型为AaRr的亲本自交,后代有3×3=9(种)基因型,有2×3=6(种)表型,但由于基因型为aa的个体无花瓣,因此子代的表型只有5种,A正确,B错误。子代有花瓣植株占12/16=3/4,其中AaRr(4/16)所占的比例为1/3。子代的所有植株中,纯合子占4/16=1/4。
13.(2020·全国卷Ⅱ)控制某种植物叶形、叶色和能否抗霜霉病3个性状的基因分别用A/a、B/b、D/d表示,且位于3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表型不同的4种植株:板叶紫叶抗病(甲)、板叶绿叶抗病(乙)、花叶绿叶感病(丙)和花叶紫叶感病(丁)。甲和丙杂交,子代表型均与甲相同;乙和丁杂交,子代出现个体数相近的8种不同表型。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甲和丙的杂交结果,可知这3对相对性状的显性性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甲和丙、乙和丁的杂交结果,可以推断甲、乙、丙和丁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若丙和丁杂交,则子代的表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择某一未知基因型的植株X与乙进行杂交,统计子代个体性状。若发现叶形的分离比为3∶1、叶色的分离比为1∶1、能否抗病性状的分离比为1∶1,则植株X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甲(板叶紫叶抗病)与丙(花叶绿叶感病)杂交,子代表型都是板叶紫叶抗病,说明板叶对花叶为显性、紫叶对绿叶为显性、抗病对感病为显性。(2)丙的表型为花叶绿叶感病,说明丙的基因型为aabbdd。根据甲与丙杂交子代都是板叶紫叶抗病推断,甲的基因型为AABBDD。乙(板叶绿叶抗病)与丁(花叶紫叶感病)杂交,子代出现个体数相近的8(即2×2×2)种不同表型,可以确定乙的基因型为AabbDd,丁的基因型为aaBbdd。(3)若丙(aabbdd)与丁(aaBbdd)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为aabbdd和aaBbdd,表型为花叶绿叶感病、花叶紫叶感病。(4)植株X与乙(AabbDd)杂交,统计子代个体性状。根据子代叶形的分离比为3∶1,确定亲本杂交组合为Aa×Aa;根据子代叶色的分离比为1∶1,确定亲本杂交组合为Bb×bb;根据子代能否抗病性状的分离比为1∶1,确定亲本杂交组合为dd×Dd,因此植株X的基因型为AaBbdd。
答案:(1)板叶、紫叶、抗病 (2)AABBDD AabbDd aabbdd aaBbdd (3)花叶绿叶感病、花叶紫叶感病 (4)AaBbdd
第2课时 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及解题方法
学有目标——课标要求必明 | 记在平时——核心语句必背 |
1.简述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2.运用自由组合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3.掌握自由组合定律的常见类型和解题思路。 | 1.生物的表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在杂交育种中,人们有目的地将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使两个亲本的优良性状组合在一起,再筛选出所需要的优良品种。 3.在医学实践中,人们可以对某些遗传病在后代中的患病概率作出科学的推断,从而为遗传咨询提供理论依据。 |
题型(一) 由亲代求子代基因型或表型的种类及概率
【知能深化】
[典例] 已知基因型为AaBbCc与AaBbCC的个体杂交,求:
(1)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与表型的种类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2)杂交后代中AAbbCc与aaBbCC出现的概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3)杂交后代中基因型为A_bbC_与aaB_C_的概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AaBbCc×AaBbCC,后代中有3×3×2=18(种)基因型,有2×2×1=4(种)表型。(2)AaBbCc与AaBbCC的个体杂交,后代中AAbbCc的概率为1/4×1/4×1/2=1/32,aaBbCC的概率为1/4×1/2×1/2=1/16。(3)杂交后代中A_bbC_的概率为3/4×1/4×1=3/16,aaB_C_的概率为1/4×3/4×1=3/16。
[答案] (1)18种 4种 (2)1/32 1/16
(3)3/16 3/16
利用“拆分法”解答自由组合问题的一般思路
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等位基因就可分解为几组分离定律问题。如AaBb×Aabb,可分解为两组:Aa×Aa,Bb×bb。然后,按分离定律进行逐一分析。最后,将获得的结果进行综合,得到正确答案。举例如下(完全显性情况下):
问题举例 | 计算方法 |
AaBbCc×AabbCc,求其杂交后代可能的表型种类数 | 可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 Aa×Aa→后代有2种表型(3A_∶1aa) Bb×bb→后代有2种表型(1Bb∶1bb) Cc×Cc→后代有2种表型(3C_∶1cc) 所以,AaBbCc×AabbCc的后代中有2×2×2=8(种)表型 |
AaBbCc×AabbCc,后代中表型同A_bbcc个体的概率计算 | Aa×Aa Bb×bb Cc×Cc ↓ ↓ ↓ 3/4(A_)×1/2(bb)×1/4(cc)=3/32 |
AaBbCc×AabbCc,求子代中不同于亲本的表型(基因型) | 不同于亲本的表型=1-亲本的表型=1-(A_B_C_+A_bbC_),不同于亲本的基因型=1-亲本的基因型=1-(AaBbCc+AabbCc) |
【针对训练】
1.已知A与a、B与b、C与c 3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基因型分别为AaBbCc、AabbCc的两个体进行杂交。下列关于杂交后代的推测,正确的是( )
A.表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
B.基因型有1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
C.表型有4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32
D.基因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
解析:答案:B AaBbCc×AabbCc,每一种性状的表型是2种,因此杂交后代的表型是2×2×2=8(种),后代中AaBbCc个体的比例是1/2×1/2×1/2=1/8,A、C错误;杂交后代基因型的种类是3×2×3=18(种),后代中aaBbCc个体的比例是1/4×1/2×1/2=1/16,aaBbcc个体的比例是1/4×1/2×1/4=1/32,B正确,D错误。
2.(2021·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一月考)假定某植物5对等位基因是相互自由组合的,杂交组合AaBBCcDDEe×AaBbCCddEe产生的后代中,两对等位基因杂合、三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所占的比例是( )
A.1/2 B.1/4
C.1/16 D.1/64
解析:答案:B 根据基因分离定律,把等位基因分对计算,其中DD×dd一定得到Dd,在剩下的4对基因组合中,出现杂合子和纯合子的概率都是1/2;要满足题意,则需要除D、d之外的4对基因组合中,有一对为杂合子,另外三对均为纯合子,其概率为4×1/2×1/2×1/2×1/2=1/4;其中4是指“在4对基因组合(Aa×Aa,Bb×BB,Cc×CC,Ee×Ee)中,有且只有一对出现杂合子的情况有4种”,每次出现一对杂合子、三对纯合子的概率是1/2×1/2×1/2×1/2。故选B。
题型(二) 由子代推亲代基因型及表型
【知能深化】
[典例] 豌豆种子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圆粒豌豆杂交,F1出现黄圆、绿圆、黄皱、绿皱四种表型,其比例为3∶3∶1∶1,推知其亲代杂交组合基因型是( )
A.YyRr×yyRr B.YyRR×yyRr
C.YYRr×yyRR D.YYRr×yyRr
[解析] 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圆粒豌豆进行杂交的后代中,圆粒∶皱粒=3∶1,说明亲本的基因组成为Rr和Rr;黄色∶绿色=1∶1,说明亲本的基因组成为Yy和yy。因此可以判断亲本的基因型为YyRr和yyRr。故选A。
[答案] A
利用“逆向组合法”推断亲本基因型的一般思路
(1)方法:将自由组合定律的性状分离比拆分成分离定律的分离比分别分析,再运用乘法原理进行逆向组合。
(2)题型示例
①9∶3∶3∶1⇒(3∶1)(3∶1)⇒(Aa×Aa)(Bb×Bb);
②1∶1∶1∶1⇒(1∶1)(1∶1)⇒(Aa×aa)(Bb×bb);
③3∶3∶1∶1⇒(3∶1)(1∶1)⇒(Aa×Aa)(Bb×bb)或(Aa×aa)(Bb×Bb);
④3∶1⇒(3∶1)×1⇒(Aa×Aa)(BB×_ _)或(Aa×Aa)(bb×bb)或(AA×_ _)(Bb×Bb)或(aa×aa)(Bb×Bb)。
【针对训练】
1.南瓜所结果实中白色(A)对黄色(a)为显性,盘状(B)对球状(b)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若让基因型为AaBb的白色盘状南瓜与“某南瓜”杂交,子代表型及其比例如图所示,则“某南瓜”的基因型为( )
A.AaBb B.Aabb
C.AaBB D.aaBb
解析:答案:B 由扇形图可知,白色盘状∶白色球状∶黄色盘状∶黄色球状=3∶3∶1∶1=(3白色∶1黄色)(1盘状∶1球状),因此杂交组合是AaBb×Aabb,即“某南瓜”的基因型是Aabb。
2.某种哺乳动物的直毛(B)对卷毛(b)为显性,体色黑色(C)对白色(c)为显性(这两对基因分离和组合互不干扰)。基因型为BbCc的个体与“个体X”交配,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直毛黑色∶卷毛黑色∶直毛白色∶卷毛白色=3∶3∶1∶1。则“个体X”的基因型为( )
A.BbCC B.BbCc
C.bbCc D.Bbcc
解析:答案:C 由题干分析可知,子代中直毛∶卷毛=1∶1,故亲本相关基因型为Bb×bb;黑色∶白色=3∶1,亲本相关基因型为Cc×Cc。已知一方亲本基因型为BbCc,则“个体X”的基因型为bbCc。
题型(三) 子代患病概率的计算
【知能深化】
[典例] 一个正常的女人与一个并指(Bb)的男人结婚,他们生了一个白化病且手指正常的孩子。若他们再生一个孩子:
(1)只患并指的概率是________。
(2)只患白化病的概率是________。
(3)既患白化病又患并指的男孩的概率是________。
(4)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________。
(5)患病的概率是________。
[解析] 由题意可知,第1个孩子的基因型应为aabb(与白化病相关的基因用a表示),则该夫妇基因型应分别为妇:Aabb;夫:AaBb。依据该夫妇基因型可知,孩子中并指的概率应为1/2(非并指概率为1/2),白化病的概率应为1/4(非白化病概率应为3/4),则:(1)再生一个只患并指孩子的概率为并指概率-并指又白化概率=1/2-1/2×1/4=3/8。(2)只患白化病孩子的概率为白化病概率-白化又并指的概率=1/4-1/2×1/4=1/8。(3)生一个既患白化又患并指的男孩的概率为男孩出生率×白化病概率×并指概率=1/2×1/4×1/2=1/16。(4)后代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并指概率×非白化病概率+白化病概率×非并指概率=1/2×3/4+1/4×1/2=1/2。(5)后代中患病的概率为1-全正常(非并指、非白化)=1-1/2×3/4=5/8。
[答案] (1)3/8 (2)1/8 (3)1/16 (4)1/2 (5)5/8
用“十字交叉法”解答两病概率计算问题
(1)当两种遗传病之间具有“自由组合”关系时,各种患病情况的概率分析如下:
(2)根据序号所示进行相乘得出相应概率再进一步拓展,如下表:
序号 | 类型 | 计算公式 |
① | 同时患两病概率 | mn |
② | 只患甲病概率 | m(1-n) |
③ | 只患乙病概率 | n(1-m) |
④ | 不患病概率 | (1-m)(1-n) |
拓展 求解 | 患病概率 | ①+②+③或1-④ |
| 只患一种病概率 | ②+③或1-(①+④) |
【针对训练】
1.多指症由显性基因控制,先天性聋哑由隐性基因控制,这两种遗传病的基因独立遗传。一对男性患多指、女性正常的夫妇,婚后生了一个手指正常的聋哑孩子。这对夫妇再生下的孩子为手指正常、先天性聋哑、既多指又先天性聋哑这三种情况的可能性依次是( )
A.1/2、1/4、1/8 B.1/4、1/8、1/2
C.1/8、1/2、1/4 D.1/4、1/2、1/8
解析:答案:A 假设手指形状决定基因用A、a表示,听力基因用B、b表示,根据亲子代表型,可推出亲代基因型,父:AaBb,母:aaBb,他们再生一个孩子的情况是:手指正常(aa)为1/2,多指(Aa)为1/2;听觉正常(B_)为3/4,先天性聋哑(bb)为1/4;既多指又先天性聋哑的概率为1/2×1/4=1/8。故选A。
2.人的眼睛散光(A)对不散光(a)为显性;直发(B)和卷发(b)杂合时表现为波浪发,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一个其母亲正常但本人有散光症的波浪发女性,与一个无散光症的波浪发男性婚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B、b的遗传不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B.卵细胞(雌配子)中同时含A、B的概率为1/2
C.所生孩子中最多有6种不同的表型
D.生出一个无散光症直发孩子的概率为3/8
解析:答案:C 基因B、b的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A错误;一个其母亲正常但本人有散光症的波浪发女性的基因型是AaBb,卵细胞中同时含A、B的概率为1/4,B错误;一个其母亲正常但本人有散光症的波浪发女性的基因型是AaBb,一个无散光症的波浪发男性的基因型是aaBb,二者婚配,所生孩子中最多有2[散光(Aa)、不散光(aa)]×3[直发(BB)、波浪发(Bb)、卷发(bb)]=6种不同的表型,其中生出一个无散光症直发孩子(aaBB)的概率为1/2×1/4=1/8,C正确,D错误。
题型(四) 基因自由组合现象的特殊分离比问题
【知能深化】
1.基因互作
类型 | F1(AaBb) 自 交后代比例 | F1测交 后代比例 | |
Ⅰ | 存在一种显性基因时表现为同一性状,其余正常表现 | 9∶6∶1 | 1∶2∶1 |
Ⅱ | 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表现为一种性状,否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 | 9∶7 | 1∶3 |
Ⅲ | 当某一对隐性基因成对存在时表现为双隐性状,其余正常表现 | 9∶3∶4 | 1∶1∶2 |
Ⅳ | 只要存在显性基因就表现为一种性状,其余正常表现 | 15∶1 | 3∶1 |
2.显性基因累加效应
(1)表现
(2)原因:A与B的作用效果相同,但显性基因越多,其效果越强。
[典例1] 控制某动物体长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和C、c分别位于不同对的染色体上,其中显性基因A/B/C对体长的作用相等,且显性基因越多会使该种动物体长越长。让基因型为AABBCC(体长14 cm)和基因型为aabbcc(体长8 cm)的该种动物交配产生F1,F1的雌雄个体随机交配获得F2。如果F2个体数量足够多,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这三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B.F1的雌雄配子结合方式有64种
C.F2中体长为13 cm的基因型有6种
D.F2个体的体长最大值是14 cm
[解析] 由于三对等位基因A、a,B、b和C、c分别位于不同对的染色体上,所以这三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由题意可知,F1的基因型为AaBbCc,且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的染色体上,所以F1产生的雌雄配子种类各有23=8(种),雌雄配子结合方式有8×8=64(种),B正确;体长为13 cm的个体中含有5个显性基因,所以F2中体长为13 cm的基因型有AABBCc、AABbCC、AaBBCC共3种,C错误;根据F1的基因型为AaBbCc,F1自交产生的F2的基因型中含显性基因最多的个体(基因型为AABBCC)其体长最长,为14 cm,D正确。
[答案] C
[典例2] 某雌雄同株植物,花的颜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和a、B和b控制。A基因控制色素合成,AA和Aa的效应相同,a基因决定无色素合成,B基因使颜色变浅,BB的效应大于Bb的效应,其基因型与表型的对应关系见下表。现用纯合白色植株和纯合红色植株杂交,子一代全部是粉色植株,子一代自交得到子二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基因型 | A_Bb | A_bb | A_BB、aa_ _ |
表型 | 粉色 | 红色 | 白色 |
A.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是AABB×AAbb或aaBB×AAbb
B.子一代中粉色植株可产生4种或2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C.子一代粉色植株基因型为AaBb时,子二代中粉色∶红色∶白色=9∶3∶4
D.子一代粉色植株AaBb自交得到的子二代中,白色植株的基因型有5种
[解析] 由于子一代全部是粉色植株,其基因型为AABb或AaBb,所以杂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是AABB×AAbb或aaBB×AAbb,A正确;子一代中粉色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所以减数分裂后可产生2种或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B正确;根据分析,子一代粉色植株基因型为AaBb时,子二代中表型及比例为粉色(AABb、AaBb)∶红色(AAbb、Aabb)∶白色=6∶3∶7,C错误;子一代粉色植株AaBb自交得到的子二代中,白色植株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aabb共5种,D正确。
[答案] C
性状分离比9∶3∶3∶1的变式题解题步骤
【针对训练】
1.香豌豆的花色有紫花和白花2种表型,显性基因C和P同时存在时开紫花。两个纯合白花品种杂交,F1开紫花,F1自交,F2的性状分离比为紫花∶白花=9∶7。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两个白花亲本的基因型为ccPP与CCpp
B.F2中白花的基因型有5种
C.F2紫花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9
D.F1测交结果紫花与白花的比例为1∶1
解析:答案:D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两个纯合白花亲本的基因型为CCpp与ccPP,A正确;F2中白花的基因型有5种,即CCpp、Ccpp、ccPP、ccPp、ccpp,紫花的基因型有4种,即CCPP、CCPp、CcPP、CcPp,B正确;F1(CcPp)自交所得F2中紫花植株(C_P_)占9/16,紫花纯合子(CCPP)占总数的1/16,所以F2紫花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9,C正确;由以上分析可知,F1的基因型是CcPp,其测交后代CcPp(紫花)∶Ccpp(白花)∶ccPp(白花)∶ccpp(白花)=1∶1∶1∶1,则紫花∶白花=1∶3,D错误。
2.荠菜果实形状——三角形和卵圆形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A、a和B、b决定。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F1中三角形∶卵圆形=301∶20。在F1的三角形果实荠菜中,部分个体无论自交多少代,其后代均为三角形果实,这样的个体在F1的三角形果实荠菜中所占的比例为( )
A.1/15 B.7/15
C.3/16 D.7/16
解析:答案:B 由F1中三角形∶卵圆形=301∶20≈15∶1可知,只要有基因A或基因B存在,荠菜果实就表现为三角形,无基因A和基因B则表现为卵圆形。基因型为AaBb、aaBb、Aabb的个体自交均会出现aabb,因此无论自交多少代,后代均为三角形果实的个体在F1的三角形果实荠菜中占7/15。
题型(五) 致死现象导致的性状分离比改变
【知能深化】
1.显性纯合致死
(1)AA和BB致死
(2)AA(或BB)致死
2.隐性纯合致死
[典例1] 某种鼠中,黄鼠基因Y对灰鼠基因y为显性,短尾基因T对长尾基因t为显性,且基因Y或T在纯合时都能使胚胎致死,这两对基因是独立分配的。两只黄色短尾鼠交配后所生的子代表型比例为( )
A.3∶1∶3∶1 B.9∶3∶3∶1
C.4∶2∶2∶1 D.1∶1∶1∶1
[解析] 正常情况下黄色短尾鼠的基因型为YYTT、YYTt、YyTT或YyTt,但由于“基因Y或T在纯合时都能使胚胎致死”,所以交配的两只黄色短尾鼠的基因型只能为YyTt。这两只鼠交配后正常情况下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Y_T_∶Y_tt∶yyT_∶yytt=9∶3∶3∶1,但根据题意可知,Y_T_中致死的基因型有YYTT(1/16)、YyTT(2/16)、YYTt(2/16),能够存活的只有基因型为YyTt的个体,其比例为4/16;Y_tt中基因型为YYtt的个体胚胎致死(1/16),基因型为Yytt的个体能够存活(2/16);yyT_中基因型为yyTT的个体胚胎致死(1/16),基因型为yyTt的个体能够存活(2/16);基因型为yytt的个体全部存活,所以两只黄色短尾鼠交配后所生的子代表型比例为4∶2∶2∶1。
[答案] C
[典例2] 果蝇的体色和翅形由基因控制。已知黑身残翅果蝇与灰身长翅果蝇交配,F1为黑身长翅和灰身长翅,比例为1∶1。当F1的黑身长翅果蝇自由交配时,其后代表型及比例为黑身长翅∶黑身残翅∶灰身长翅∶灰身残翅=6∶2∶3∶1。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果蝇的两对相对性状,显性性状分别是黑身和长翅
B.F1的黑身长翅果蝇自由交配产生的后代中致死个体占1/3
C.F1的黑身长翅果蝇自由交配产生的后代中致死基因型有3种
D.F2中黑身残翅果蝇个体测交后代表型比例为1∶1
[解析] 由题中数据分析可知,果蝇这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分别为黑身和长翅,A正确;关于果蝇体色和翅形的基因分别用A/a、B/b表示。F1的黑身长翅果蝇自由交配时,其后代表型比例为6∶2∶3∶1,属于9∶3∶3∶1的变式,说明F1的基因型为AaBb,其相互交配后代中致死个体(AA)占1/4,B错误;F1的黑身长翅果蝇自由交配产生的后代中致死基因型有3种,即AABB、AABb、AAbb,C正确;由于AA致死,所以F2中的黑身残翅果蝇的基因型为Aabb,其测交后代表型比例为1∶1,D正确。
[答案] B
解答致死类问题的方法技巧
(1)从每对相对性状分离比角度分析,如:
6∶3∶2∶1⇒(2∶1)(3∶1)⇒一对显性基因纯合致死。
4∶2∶2∶1⇒(2∶1)(2∶1)⇒两对显性基因纯合致死。
(2)从F2每种性状的基因型种类及比例分析,如BB致死:
【针对训练】
1.某个鼠群有基因纯合致死现象(在胚胎时期就使个体死亡),该鼠群的体色有黄色(Y)和灰色(y),尾巴有短尾(D)和长尾(d)。任意取雌雄两只黄色短尾鼠经多次交配,F1的表型及比例为黄色短尾∶黄色长尾∶灰色短尾∶灰色长尾=4∶2∶2∶1。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均为YyDd
B.F1中黄色短尾个体的基因型与亲本相同
C.F1中黄色长尾和灰色短尾的基因型分别是Yydd和yyDd
D.F1中黄色长尾鼠中的雌雄个体交配,后代中纯合子占1/2
解析:答案:D 由题意分析可知,亲本黄色短尾鼠的基因型均为YyDd,A正确;由于显性基因纯合时都致死,因此F1中黄色短尾个体的基因型也为YyDd,与亲本基因型相同,B正确;由于显性基因纯合致死,因此F1中黄色长尾(Y_dd)和灰色短尾(yyD_)的基因型分别是Yydd和yyDd,C正确;根据题意可知,F1中黄色长尾鼠的基因型均为Yydd,故F1中黄色长尾鼠雌雄个体交配,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YYdd∶Yydd∶yydd=1∶2∶1,由于YYdd使个体致死,故后代中纯合子占1/3,D错误。
2.(2021·北京朝阳区高一抽测)某观赏植物的白花对紫花为显性,花瓣一直为单瓣,但经人工诱变后培育出一株重瓣白花植株,研究发现重瓣对单瓣为显性,且含重瓣基因的花粉致死。以新培育出的重瓣白花植株做母本与单瓣紫花植株杂交,F1中出现1/2重瓣白花,1/2单瓣白花,让F1中的重瓣白花自交,所得F2中各表型之间的比例为( )
A.9∶3∶3∶1 B.3∶3∶1∶1
C.6∶3∶2∶1 D.4∶2∶1∶1
解析:答案:B 设决定白花和紫花的基因分别为A、a,控制重瓣和单瓣的基因分别为B和b,亲代中重瓣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单瓣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F1中重瓣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单瓣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由于重瓣白花植株(AaBb)产生的花粉只有Ab和ab两种,产生的雌配子有四种:AB、Ab、aB、ab,随机结合后,F2的表型及比例为重瓣白花∶单瓣白花∶重瓣紫花∶单瓣紫色=3∶3∶1∶1。
[课时跟踪检测]
[理解·巩固·落实]
1.位于常染色体上的A、B、C三个基因分别对a、b、c完全显性。用隐性性状个体与显性纯合个体杂交得F1,F1测交结果为aabbcc∶AaBbCc∶aaBbcc∶AabbCc=1∶1∶1∶1,则下列F1基因型正确的是( )
解析:答案:B 由题意分析可知,F1的基因型为AaBbCc,F1测交结果为aabbcc∶AaBbCc∶aaBbcc∶AabbCc=1∶1∶1∶1,其中a与c始终在一起,A与C始终在一起,说明A、C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a、c基因位于另一条染色体上;AC或ac都会和B或b随机组合,说明B和b基因位于另外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即B正确。
2.让基因型为AaBbCc和AAbbCc的向日葵杂交,按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推算,后代中表型不同于亲本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应为( )
A.1/8 B.1/4
C.1/32 D.1/16
解析:答案:B 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Cc和AAbbCc,可先求后代与亲本表型相同的概率,与AaBbCc亲本表型相同的概率为1×1/2×3/4=3/8,与AAbbCc亲本表型相同的概率为1×1/2×3/4=3/8,故与亲本表型不同的概率为1-3/8-3/8=1/4。
3.在家蚕遗传中,蚁蚕(刚孵化的蚕)体色的黑色与淡赤色是一对相对性状,黄茧和白茧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两个杂交组合得到的子代(足够多)数量比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子代 | 黄茧黑蚁 | 白茧黑蚁 | 黄茧淡赤蚁 | 白茧淡赤蚁 |
组合一 | 9 | 3 | 3 | 1 |
组合二 | 0 | 1 | 0 | 1 |
A.黑色对淡赤色为显性,黄茧对白茧为显性
B.组合一中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和表型都相同
C.组合二中亲本的基因型和子代的基因型相同
D.组合一和组合二的子代中白茧淡赤蚁的基因型不完全相同
解析:答案:D 由于组合一后代黄茧∶白茧=3∶1,黑色∶淡赤色=3∶1,则黄茧对白茧为显性(相关基因用A、a表示),黑色对淡赤色为显性(相关基因用B、b表示)。由组合一后代比例为9∶3∶3∶1,可知两亲本均为黄茧黑蚁,基因型为AaBb。组合二后代全部为白茧,黑色∶淡赤色=1∶1,可知亲本基因型组合为aaBb×aabb,根据遗传图解可知后代基因型为aaBb、aabb。白茧淡赤蚁个体的基因型均为aabb。
4.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得到的F1再自交,F2的表型及比例为黄圆∶黄皱∶绿圆∶绿皱=9∶15∶15∶25。则亲本的基因型为( )
A.YYRR、yyrr B.YyRr、yyrr
C.YyRR、yyrr D.YYRr、yyrr
解析:答案:B 根据F2中黄∶绿=3∶5可知,对于黄色、绿色这对相对性状来说,F1中一种个体自交后代全部是绿色,基因型为yy,另一种个体自交后代中黄∶绿=3∶1,基因型为Yy;同理,对于圆粒、皱粒这对相对性状来说,F1中一种个体的基因型为rr,另一种个体的基因型为Rr,综上所述,亲本的基因型应为YyRr、yyrr。
5.(2021年1月新高考8省联考·湖北卷)某植物花的色素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A和B基因编码的酶催化合成(其对应的等位基因a和b编码无功能蛋白),如下图所示。亲本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花授粉产生子一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子一代的表型及比例为红色∶黄色=9∶7
B.子一代的白色个体基因型为Aabb和aaBb
C.子一代的表型及比例为红色∶白色∶黄色=9∶4∶3
D.子一代红色个体中能稳定遗传的基因型占比为1/3
解析:答案:C 由分析可知,子一代的表型及比例为红色∶白色∶黄色=9∶4∶3,A错误,C正确;子一代的白色个体基因型为aaBb、aaBB和aabb,B错误;子一代红色个体(A_B_)中能稳定遗传的基因型(AABB)占比为1/9,D错误。
6.在西葫芦的皮色遗传中,已知黄皮基因(Y)对绿皮基因(y)为显性,但在另一白色显性基因(W)存在时,基因Y和y都不能表达。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有基因型为WwYy的个体自交,其后代的表型种类及比例是( )
A.4种,9∶3∶3∶1 B.2种,13∶3
C.3种,12∶3∶1 D.3种,10∶3∶3
解析:答案:C 由于两对基因独立遗传,所以基因型为WwYy的个体自交,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产生的后代可表示为9W_Y_∶3wwY_∶3W_yy∶1wwyy,由于W存在时,Y和y都不能表达,所以W_Y_和W_yy个体都表现为白色,占12/16;wwY_个体表现为黄色,占3/16;wwyy个体表现为绿色,占1/16。
7.玉米的株高是一对相对性状,现将株高70 cm和50 cm的植株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到F2,F2中株高70 cm∶65 cm∶60 cm∶55 cm∶50 cm的比例约为1∶4∶6∶4∶1。若取F2中的60 cm植株随机授粉产生的F3中60 cm 纯合植株的比例为( )
A.1/36 B.2/9
C.1/2 D.3/16
解析:答案:B F2中60 cm植株(4/6AaBb、1/6AAbb、1/6aaBB)产生的配子为1/6AB、1/3Ab、1/3aB、1/6ab,随机授粉后代中60 cm纯合植株(AAbb、aaBB)的比例为1/3×1/3+1/3×1/3=2/9。
8.(2021·威海高一联考)某种蛙眼色的表型与基因型的对应关系如下表(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有蓝眼蛙与紫眼蛙杂交,F1有蓝眼和绿眼两种表型,理论上F1蓝眼蛙∶绿眼蛙为( )
表型 | 蓝眼 | 绿眼 | 紫眼 |
基因型 | A_B_ | A_bb、aabb | aaB_ |
A.3∶1 B.3∶2
C.9∶7 D.13∶3
解析:答案:A 蓝眼蛙(A_B_)与紫眼蛙(aaB_)杂交,F1有蓝眼(A_B_)和绿眼(A_bb、aabb)两种表型,据此推断亲本蓝眼蛙的基因型为AABb,紫眼蛙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AaB_(蓝眼蛙)∶Aabb(绿眼蛙)=3∶1。
9.(多选)已知玉米有色籽粒对无色籽粒是显性。现用一有色籽粒的植株X进行测交实验,后代有色籽粒与无色籽粒的比例是1∶3,对这种杂交现象的推测错误的是( )
A.测交后代的有色籽粒的基因型与植株X不同
B.玉米的有、无色籽粒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玉米的有、无色籽粒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D.测交后代的无色籽粒的基因型有三种
解析:答案:AC 测交后代的有色籽粒的基因型也是双杂合的,与植株X相同,都是AaBb,A错误;玉米的有、无色籽粒是由两对基因控制的,其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如果玉米的有、无色籽粒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则测交后代有色籽粒与无色籽粒的比例不可能是1∶3,而是1∶1,C错误;测交后代的无色籽粒的基因型有三种,即Aabb、aaBb和aabb,D正确。
10.某种甘蓝的叶色有绿色和紫色。已知叶色受2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只含隐性基因的个体表现隐性性状,其他基因型的个体均表现显性性状。某小组用绿叶甘蓝和紫叶甘蓝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实验①:让绿叶甘蓝(甲)的植株进行自交,子代都是绿叶。
实验②:让甲植株与紫叶甘蓝(乙)植株杂交,子代个体中绿叶∶紫叶=1∶3。
回答下列问题:
(1)甘蓝叶色中隐性性状是________,实验①中甲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
(2)实验②中乙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子代中有________种基因型。
(3)用另一紫叶甘蓝(丙)植株与甲植株杂交,若杂交子代中紫叶和绿叶的分离比为1∶1,则丙植株所有可能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若杂交子代均为紫叶,则丙植株所有可能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杂交子代均为紫叶,且让该子代自交,自交子代中紫叶与绿叶的分离比为15∶1,则丙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
解析:(1)根据实验①②很容易判断甘蓝的绿叶是隐性性状,紫叶是显性性状。由题干信息可知,两对基因都为隐性的个体表现为隐性性状,结合实验①可判断出甲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2)根据实验②子代个体中绿叶∶紫叶=1∶3,可推知乙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基因型为AaBb、aabb的植株杂交,子代中有4种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aaBb、aabb。(3)若丙植株与甲植株(aabb)杂交,子代中紫叶和绿叶的分离比为1∶1,可推出紫叶丙植株只能产生两种配子,且有一种配子是ab,进而推出丙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若丙植株与甲植株杂交得到的子代均为紫叶,说明丙植株产生的配子中只能含一个隐性基因或全是显性基因,可利用分离定律列出丙植株可能的基因型,符合要求的丙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AABb、AAbb、aaBB、AaBB;若丙植株与甲植株杂交得到的子代均为紫叶,且该子代自交后代中紫叶与绿叶的分离比为15∶1,这是自由组合定律9∶3∶3∶1性状分离比的变形,推出子代紫叶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由此推出丙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
答案:(1)绿色 aabb (2)AaBb 4 (3)Aabb、aaBb AABB、AAbb、aaBB、AaBB、AABb AABB
[迁移·应用·发展]
11.如图所示,豌豆的花色(白色、蓝色、紫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D、d和R、r)控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豌豆做人工杂交实验,需进行去雄和套袋等处理
B.基因型为ddrr的个体开白花
C.植株DdRr自交,后代蓝花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1/9
D.能开紫花的植株的基因型有2种
解析:答案:D 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因此用豌豆做杂交实验时应该对母本进行去雄、套袋处理,A正确;由图示分析可知,ddrr的植株开白花,B正确;植株DdRr自交,蓝花的基因型是D_R_,占总数的9/16,蓝花能稳定遗传的基因型是DDRR,占总数的1/16,因此后代蓝花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1/9,C正确;开紫花的植株的基因型是D_rr、ddR_,有4种,D错误。
12.(多选)人类的皮肤含有黑色素,黑色素的多少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B/b)控制,显性基因A和B可以使黑色素量增加,两者增加的量相等,并且可以累加。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男性与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女性结婚,下列关于其子女肤色深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产生4种表型
B.肤色最浅的孩子基因型是aaBb
C.与亲代AaBB表型相同的有1/4
D.与亲代AaBb肤色深浅相同的有3/8
解析:答案:ABD 基因型为AaBb的男性与基因型为AaBB的女性结婚所生孩子的基因型为1/8AABB、1/4AaBB、1/8aaBB、1/8AABb、1/4AaBb、1/8aaBb。后代的表型有4种,分别是含有4个、3个、2个、1个显性基因决定的肤色,肤色最浅的孩子基因型是aaBb,与亲代AaBb肤色深浅相同的有3/8,与亲代AaBB表型相同的也是3/8。
13.虎皮鹦鹉羽毛颜色的遗传机理如图所示,当个体基因型为aabb时,两种色素都不能合成,表现为白色。现有一只纯合绿色鹦鹉和一只纯合白色鹦鹉杂交得F1,再让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得F2。请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鹦鹉羽毛颜色的基因在遗传上遵循________定律,请利用上述实验材料,设计一个杂交实验对你的观点加以验证。
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让F2表型为绿色的鹦鹉自由交配,后代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让杂合的黄色鹦鹉与杂合的蓝色鹦鹉杂交,且因某种因素的影响,后代中的白色鹦鹉全部死亡,则绿色鹦鹉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
(4)如欲判断一只绿色雄性鹦鹉的基因型,应从绿色、蓝色、黄色、白色纯合子群体中选择__________________与其杂交:
①如后代全为绿色鹦鹉,则其基因型为AABB;
②如后代__________________,则其基因型为AABb;
③如后代绿色∶黄色为1∶1,则其基因型为________;
④如后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其基因型为AaBb。
解析:(1)常用测交法验证控制动物性状的两对基因是否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若F1(AaBb)与白色鹦鹉(aabb)杂交,后代出现四种表型的鹦鹉,比例约为1∶1∶1∶1,则控制鹦鹉羽毛颜色的基因在遗传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2)F2表型为绿色的鹦鹉基因型为A_B_(1/9AABB,2/9AABb,2/9AaBB,4/9AaBb),其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概率为AB=4/9,Ab=2/9,aB=2/9,ab=1/9,则F2表型为绿色的鹦鹉自由交配,后代表型及比例为绿色∶蓝色∶黄色∶白色=64∶8∶8∶1。(3)如让杂合的黄色鹦鹉与杂合的蓝色鹦鹉杂交,即aaBb×Aabb→1绿色∶1蓝色∶1黄色∶1白色(死亡),其中绿色鹦鹉占1/3。(4)绿色雄性鹦鹉的基因型有四种可能:AABB、AaBB、AABb、AaBb,鉴定其基因型,可选择测交法,选择多只白色雌性鹦鹉与之杂交,分析子代表型差异即可。
答案:(1)基因的自由组合(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
实验方案:用F1绿色鹦鹉和白色鹦鹉杂交
预测结果:杂交后代中鹦鹉羽色出现四种表型:绿色、蓝色、黄色、白色,比例约为1∶1∶1∶1
(2)绿色∶蓝色∶黄色∶白色=64∶8∶8∶1
(3)1/3 (4)多只白色雌性鹦鹉 ②绿色∶蓝色=1∶1 ③AaBB ④绿色∶蓝色∶黄色∶白色=1∶1∶1∶1
阶段验收评价(一)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利用“假说—演绎法”,孟德尔发现了两大遗传定律。下列关于孟德尔分离定律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孟德尔假说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
B.孟德尔作出的“演绎”是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预测后代产生1∶1的性状分离比
C.为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D.运用“假说—演绎法”验证的实验结果总与预期相符
解析:答案:B 孟德尔假说的核心内容是“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A错误;孟德尔作出的“演绎”是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预测后代产生1∶1的性状分离比,B正确;为验证作出的假说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C错误;运用“假说—演绎法”验证的实验结果不一定与预期相符,如在子代数目较少的情况下,实验结果不一定与预期相符,D错误。
2.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实现3∶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 )
①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②F1形成的两种类型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 ③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④F2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相等 ⑤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 ⑥F1体细胞中各基因表达的机会相等
A.①②⑤⑥ B.①③④⑥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解析:答案:C 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要足够多,这样可以避免偶然性,①属于满足分离比的条件;F1形成的两种类型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F2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相等,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这些都是实现3∶1分离比必须的条件,否则会影响子代表型之比,②③④⑤都属于满足分离比的条件;基因是选择性表达的,因此F1体细胞中各基因表达的机会不相等,且F1体细胞中基因表达的情况与F2分离比无关,⑥不是满足分离比的条件。故选C。
3.(2021·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一月考)如果用纯种红牡丹与纯种白牡丹杂交,F1是粉红色的。有人认为这说明基因是可以相互融合的,也有人认为基因是颗粒的,粉色是由于F1红色基因只有一个,合成的红色物质少造成的。为探究上述问题,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用纯种红牡丹与纯种白牡丹再杂交一次,观察后代的花色
B.让F1进行自交,观察后代的花色
C.对F1进行测交,观察测交后代的花色
D.让F1与纯种红牡丹杂交,观察后代的花色
解析:答案:A 分析如下:
遗传类型 | 融合式遗传 | 颗粒式遗传 |
纯红×纯白 | 粉红 | 粉红 |
F1自交 | 粉红 | 1红∶2粉∶1白 |
F1×纯白 | 比粉红更浅 | 1粉∶1白 |
F1×纯红 | 介于纯红和粉红之间 | 1红∶1粉 |
由上表分析可知,只有A项无法区分这两种遗传。
4.鼠的毛色有黑色和棕色(由基因B、b控制),两只黑鼠交配,生了3只棕鼠和1只黑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棕色为显性性状
B.子代黑鼠中基因型为BB的概率是1/4
C.若检测子代黑鼠的基因型,最好选用棕鼠与其交配
D.若亲代黑鼠再生4只小鼠,则应为3只黑鼠和1只棕鼠
解析:答案:C 亲本只有黑色一种表型,后代出现两种表型,则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即棕色为隐性性状,A错误;亲本基因型均为Bb,子代黑鼠中基因型为BB的概率是1/3,B错误;若检测子代黑鼠的基因型,最好选用棕鼠与其交配,即用测交法,C正确;若亲代黑鼠再生4只小鼠,可能为3只黑鼠和1只棕鼠,也可能是其他情况,如全部为黑色等,D错误。
5.普通小麦中有高秆抗病和矮秆易感病两个品种,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现用显性纯合子高秆抗病小麦和矮秆易感病小麦杂交得F1,F1自交或测交,预期结果错误的是( )
A.自交结果中高秆抗病与矮秆抗病比例为9∶1
B.自交结果中高秆与矮秆比例为3∶1,抗病与易感病比例为3∶1
C.测交结果为矮秆抗病∶矮秆易感病∶高秆抗病∶高秆易感病比例为1∶1∶1∶1
D.自交和测交后代出现四种相同的表现类型
解析:答案:A F1自交后代表现类型及比例为高秆抗病∶矮秆抗病∶高秆易感病∶矮秆易感病=9∶3∶3∶1,所以高秆抗病∶矮秆抗病=3∶1,高秆∶矮秆=3∶1,抗病∶易感病=3∶1。F1测交后代表现类型及比例为高秆抗病∶矮秆抗病∶高秆易感病∶矮秆易感病=1∶1∶1∶1。故选A。
6.豌豆子叶的黄色(Y)、圆粒种子(R)均为显性。两种豌豆杂交的子一代表型如图所示。让子一代中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为( )
A.2∶1∶2∶1 B.9∶3∶3∶1
C.1∶1∶1∶1 D.3∶1∶3∶1
解析:答案:A 由子一代圆粒∶皱粒=3∶1可知亲代的基因型均为Rr;由子一代黄色∶绿色=1∶1可知亲代的基因型为Yy、yy,故亲代的基因型组合为YyRr×yyRr,则子一代中黄色圆粒的基因型有1/3YyRR和2/3YyRr两种,绿色皱粒的基因型为yyrr,则F2的性状分离比为2∶1∶2∶1。故选A。
7.(2021·海口期末)以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个体为亲本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培育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需要选择的子代为( )
A.F1和F2 B.F1和F3
C.F2和F3 D.F2和F4
解析:答案:C 以基因型为AABB和aabb的个体为亲本杂交,F1的基因型是AaBb,不会出现aaBB,F2开始发生性状分离,有4种表型,可出现aaB_,由于F2中还存在aaBb的类型发生性状分离,因此必须将F2中aaB_的个体单独自交,并观察F3是否发生性状分离,不发生性状分离的F3个体即为纯种。故选C。
8.如图为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学实验的图解,下列有关判断错误的是( )
―→F1:黄圆F2:黄圆∶黄皱∶绿圆∶绿皱
A.F1表现出来的性状黄圆是显性性状
B.F2中黄皱种子中纯合子占1/2
C.F2中相关表型的比例是9∶3∶3∶1
D.F1只有1种基因型,F2中有9种基因型
解析:答案:B 在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2中黄皱种子的基因型有2种,其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为1∶2,即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3。故选B。
9.人类中,显性基因D对耳蜗管的形成是必需的,显性基因E对听神经的发育是必需的,二者缺一,个体即聋。这两对基因自由组合。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夫妇中有一个耳聋,也有可能生下听觉正常的孩子
B.一方只有耳蜗管正常,另一方只有听神经正常的夫妇,只能生下耳聋的孩子
C.基因型为DdEe的双亲生下耳聋的孩子的概率为7/16
D.耳聋夫妇可以生下基因型为DdEe的孩子
解析:答案:B 若一方只有耳蜗管正常,其基因型为D_ee,另一方只有听神经正常,其基因型为ddE_,两者所生孩子的基因型可能为DdEe,该孩子正常。故选B。
10.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如果F2的分离比分别为9∶7、9∶6∶1和15∶1,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分离比分别是( )
A.1∶3、1∶2∶1和3∶1
B.3∶1、4∶1和3∶1
C.1∶2∶1、4∶1和3∶1
D.3∶1、3∶1和1∶4
解析:答案:A 由F2的分离比可推知,F1的基因型为双杂合(AaBb)。9∶7的比例说明有双显性基因的表现为一种性状,其他的表现为另一种性状,则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子代的分离比为1∶3;9∶6∶1的比例说明有双显性基因的表现为一种性状,有单显性基因的表现为一种性状,无显性基因的表现为一种性状,则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子代的分离比为1∶2∶1;15∶1的比例说明只要有显性基因的就表现为同一种性状,无显性基因的表现为另一种性状,则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子代的分离比为3∶1。故A项正确。
11.山羊胡子的有无由常染色体上的遗传因子BL和BS决定,其中BL和BS分别对应无胡子和有胡子,不过BS在雄性中为显性,在雌性中为隐性。有胡子纯合雌羊与无胡子纯合雄羊杂交产生F1,F1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得到F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F1中雌性表现为有胡子
B.F1中雄性50%表现为有胡子
C.F2中50%表现为有胡子
D.F2中雌山羊无胡子的占1/4
解析:答案:C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BS在雄性中为显性,在雌性中为隐性,则亲代中无胡子纯合雄羊与有胡子纯合雌羊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BLBL、BSBS,杂交产生的F1的遗传因子组成为BSBL,雌性全部表现为无胡子,雄性全部表现为有胡子;遗传因子组成为BSBL的雌雄羊相互交配,F2的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为BSBS∶BSBL∶BLBL=1∶2∶1,其中有胡子的山羊所占比例为1/4(BSBS)+1/2×1/2(BSBL)=1/2,其中雌山羊中无胡子的所占比例为1/2×1/2(BSBL)+1/2×1/4(BLBL)=3/8。故选C。
12.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且两对基因完全显隐性)分别控制豌豆的两对相对性状。植株甲与植物乙进行杂交,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子二代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则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AABB×aabb
B.若子一代出现1∶1∶1∶1的性状分离比,则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AaBb×aabb
C.若子一代出现3∶1∶3∶1的性状分离比,则两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AaBb×aaBb
D.若子二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两亲本可能的杂交组合有4种情况
解析:答案:D 基因型组合为AABB×aabb或AAbb×aaBB的两亲本杂交,子二代均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基因型组合为AaBb×aabb或Aabb×aaBb的两亲本杂交,子一代均出现1∶1∶1∶1的性状分离比;基因型组合为AaBb×aaBb或AaBb×Aabb的两亲本杂交,子一代均出现3∶1∶3∶1的性状分离比;若子二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两亲本可能的杂交组合有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 4种情况。故选D。
13.(2021·山东实验中学月考)某植物有雄株、雌株和两性植株,基因G决定雄株,基因g决定两性植株,基因g-决定雌株。G对g、g-是显性,g对g-是显性。如:基因型为Gg的植株是雄株,基因型为gg-的植株是两性植株,基因型为g-g-的植株是雌株。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基因型为Gg和Gg-的植株杂交产生的子代基因型有GG、Gg-、Gg、gg-
B.一株两性植株最多可产生雄配子和雌配子各四种
C.若不考虑基因突变,雄株和雌株的杂交组合方式有两种
D.两性植株自交不可能产生雌株
解析:答案:C 基因型为Gg和Gg-的植株均为雄株,不能进行杂交,A错误;一株两性植株的基因型为gg或gg-,若为gg,产生一种雌雄配子g,若为gg-,产生2种雌雄配子g和g-,B错误;不考虑基因突变,雄株的基因型若为GG,说明双亲都要有一个G,实际雌性个体无G,所以雄株的基因型不可能为GG,则雄株(Gg-、Gg)和雌株(g-g-)的杂交组合方式有两种,C正确;两性植株(gg-)自交可以产生雌株(g-g-),D错误。
14.(多选)某植物花色遗传受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当不存在显性基因时,花色为白色,当存在显性基因时,随显性基因数量的增加,花色红色逐渐加深。现用两株纯合亲本植株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中有白花植株和4种红花植株,按红色由深至浅再到白的顺序统计出5种类型植株数量比例为1∶4∶6∶4∶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植物的花色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亲本的基因型一定为AABB和aabb
C.F2中AAbb和aaBB个体的表型与F1相同
D.用F1作为材料进行测交实验,测交后代有4种表型
解析:答案:AC 由题意可知,该植物花色遗传受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F2有16个(1+4+6+4+1=16)组合,说明该植物的花色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亲本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和aabb,也可能是aaBB和AAbb,B错误;F1的基因型为AaBb,含有两个显性基因,故F2中AAbb和aaBB个体的表型与F1相同,C正确;用F1作为材料进行测交实验,测交后代有3种表型,D错误。
15.(多选)控制猫尾长短的基因遵循分离定律,某杂交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甲 乙
P 长尾猫×短尾猫 F1 长尾猫×长尾猫
↓ ↓
F1 长尾猫 短尾猫F2 长尾猫 短尾猫
A.甲中,亲本长尾猫的基因型与F1中长尾猫的相同
B.甲杂交过程属于测交
C.可用测交法判断F2中长尾猫是否是纯合子
D.乙中F2长尾猫相互交配,其后代中短尾猫所占的比例为1/2
解析:答案:ABC 甲中,亲本长尾猫的基因型与F1中长尾猫的相同,都是杂合子(Aa),A正确;甲杂交亲本的基因型为Aa、aa,其过程属于测交,B正确;F2中长尾猫为AA和Aa,可用测交法判断F2中长尾猫是否是纯合子,C正确;F2中长尾猫(1AA和2Aa)相互交配,其后代中短尾猫所占的比例为2/3×2/3×1/4=1/9,D错误。
16.(多选)农作物的籽粒成熟后大部分掉落的特性称为落粒性,落粒性给水稻收获带来较大的困难。科研人员做了如图所示杂交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P 落粒 × 不落粒
↓
F1 落粒
F2 落粒 不落粒
9 ∶ 7
A.落粒性的遗传遵循自由自合定律
B.杂合不落粒水稻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
C.F2中纯合不落粒水稻植株的比例为1/16
D.野生稻多表现落粒,有利于水稻种群的繁衍
解析:答案:BC 根据F2中落粒∶不落粒=9∶7,是9∶3∶3∶1的变式,可判断控制落粒性的两对基因位于不同对的染色体上,其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杂合不落粒水稻自交后代不会出现双显性个体,所以不会发生性状分离,B错误;F2中纯合不落粒水稻植株(AAbb、aaBB、aabb)的比例为3/16,C错误;野生稻多表现落粒,收获的种子少,从而利于水稻种群的繁衍,D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0分)豌豆的紫花和白花是一对相对性状,这对相对性状由一对遗传因子B、b控制。如表是豌豆花色的三个组合的遗传实验结果。请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 组合 | 亲本性状表现 | F1的性状表现和植株数目 | |
紫花 | 白花 | ||
1 | 紫花×白花 | 405 | 411 |
2 | 紫花×白花 | 807 | 0 |
3 | 紫花×紫花 | 1 240 | 420 |
(1)根据实验组合__________(填序号)可以判断豌豆的________花为显性性状。
(2)请写出实验组合3的亲本的基因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组合________(填序号)为测交实验。
(4)实验组合3的F1紫花植株中,杂合子占________。若取实验组合2中的F1紫花植株与实验组合3中的F1紫花植株杂交,后代出现白花植株的概率为________。
解析:(1)由于组合2是紫花×白花,后代只有紫花,可以判断紫花是显性性状;由于组合3是紫花×紫花,后代有紫花和白花,出现性状分离,也能判断紫花是显性性状。(2)由于紫花是显性性状,白花是隐性性状,组合1紫花×白花→后代紫花∶白花≈1∶1,因此组合1亲本的基因型为Bb、bb。组合2后代全为紫花,因此组合2亲本的基因型为BB、bb。组合3紫花×紫花→后代紫花∶白花≈3∶1,因此组合3亲本的基因型为Bb、Bb。(3)实验组合1中,紫花×白花→后代中紫花∶白花=1∶1,该比例为测交的结果。(4)实验组合3的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说明亲本都是杂合子,其基因型都是Bb。F1基因型为BB、Bb和bb,比例为1∶2∶1,所以F1显性类型紫花植株中,杂合子占2/3。若取组合2中的F1紫花植株(Bb)与组合3中的F1紫花植株(1/3BB、2/3Bb)杂交,后代出现白花植株的概率=2/3×1/4=1/6。
答案:(1)2、3 紫 (2)Bb×Bb (3)1 (4)2/3 1/6
18.(14分)小麦的毛颖和光颖是一对相对性状(由基因D、d控制),抗锈病与感锈病是另一对相对性状(由基因R、r控制),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以纯种毛颖感锈病植株(甲)和纯种光颖抗锈病植株(乙)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毛颖抗锈病植株(丙)。再用F1与丁进行杂交得F2,F2有四种表型,对每对相对性状的植株数目进行统计,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亲本甲、乙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丁的基因型是________。
(3)F1形成的配子有________种,产生这几种配子的原因是F1在形成配子的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F2中基因型为ddRR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光颖抗锈病植株所占的比例是__________。
(5)F2中表型不同于双亲(甲和乙)的个体占全部F2的比例是__________。
解析:(1)由于纯种毛颖感锈病植株(甲)和纯种光颖抗锈病植株(乙)进行杂交,F1均为毛颖抗锈病植株(丙),所以毛颖、抗锈病为显性性状,光颖、感锈病为隐性性状。(2)甲、乙为纯种,它们的基因型分别为DDrr、ddRR,所以F1的基因型为DdRr,与丁杂交后,抗锈病与感锈病之比为3∶1,毛颖与光颖之比为1∶1,所以丁的基因型为ddRr。(3)由于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D/d、R/r)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F1的基因型为DdRr,因此可以形成4种配子。(4)F1(DdRr)×丁(ddRr)产生的F2中,ddRR的个体占1/2×1/4=1/8,光颖抗锈病植株(ddR_)占1/2×3/4=3/8。(5)F2中,与甲(DDrr)表型相同的个体占1/2×1/4=1/8,与乙(ddRR)表型相同的个体占1/2×3/4=3/8,所以F2中表型不同于双亲的个体占1/2。
答案:(1)毛颖 抗锈病(两空可互换) (2)DDrr ddRR ddRr (3)4 决定同一性状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4)1/8 3/8
(5)1/2
19.(15分)大蒜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蔬菜和调味品,起源于中亚地区,其绝大多数品种丧失了有性繁殖能力。以色列研究人员成功地使目前无法进行有性繁殖的大蒜植株恢复了有性繁殖能力,这一成果为大蒜进行遗传学育种研究开辟了道路。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假设:红皮(A)对白皮(a)为显性;抗病(B)对不抗病(b)为显性(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的染色体上)。
(1)抗病大蒜品系具有显著的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在生产上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但已知该性状显性纯合时植株不能存活。用杂合抗病大蒜为亲本进行自交,其后代大蒜中抗病与不抗病植株的比例为________。
(2)现以杂合红皮抗病大蒜为亲本进行自交,以获取白皮抗病大蒜。推断其自交后代发育成熟,表型有______种,基因型有________种;其中白皮抗病大蒜的基因型是________,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
(3)上面假设是否正确?请你就大蒜的红皮和白皮设计实验探究其显隐性关系。
①实验方案:(用遗传图解表示)
②结果预测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用杂合抗病大蒜(Bb)为亲本进行自交,其后代基因型及比例理论值为BB∶Bb∶bb=1∶2∶1,但由于抗病基因纯合(BB)时植株不能存活,所以后代大蒜中抗病与不抗病植株的比例为Bb∶bb=2∶1。(2)杂合红皮抗病大蒜的基因型为AaBb,进行自交,后代基因型比例理论值为A_B_(红皮抗病)∶A_bb(红皮不抗病)∶aaB_(白皮抗病)∶aabb(白皮不抗病)=9∶3∶3∶1。由于抗病基因纯合(BB)时植株不能存活,后代发育成熟后,红皮抗病(AABb、AaBb)∶红皮不抗病(AAbb、Aabb)∶白皮抗病(aaBb)∶白皮不抗病(aabb)=6∶3∶2∶1。因此,表型有4种,基因型有6种;其中白皮抗病大蒜的基因型是aaBb,所占的比例为1/6。(3)验证性状的显隐性可以用杂交法或自交法,根据本题信息,可以利用杂交法。
答案:(1)2∶1 (2)4 6 aaBb 1/6
(3)① P F1
→种子→
②如果F1蒜皮颜色均为红色,则红色为显性性状,白色为隐性性状,即假设正确;如果F1蒜皮颜色均为白色,则白色为显性性状,红色为隐性性状,即假设不正确
20.(13分)(2021·山东烟台高一期末)豚鼠毛的颜色由两对等位基因(E和e,F和f)控制,其中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色素的合成,另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颜色的深度,豚鼠毛的颜色与基因型的对应关系见下表。
基因型 | E_ff | E_Ff | E_FF或ee__ |
豚鼠毛颜色 | 黑色 | 灰色 | 白色 |
某课题小组用一只基因型为EeFf的雄性灰毛豚鼠探究两对等位基因(E和e,F和f)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进行了以下实验,请补充完整并作出相应预测。
(1)实验假设:两对等位基因(E和e,F和f)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有以下三种类型。
(2)实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并统计其子代豚鼠毛的颜色和比例。
(3)可能的实验结果(不考虑互换)及相应结论:
①若子代豚鼠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符合图中第一种类型;
②若子代豚鼠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两对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符合图中第二种类型;
③若子代豚鼠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两对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符合图中第三种类型。(请在C图中标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解析:(2)判断豚鼠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需用测交法,故让该只基因型为EeFf的雄性灰毛豚鼠与多只隐性纯合雌性白毛豚鼠进行测交。(3)若基因的位置是第一种类型(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这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测交后代有4种基因型:EeFf、Eeff、eeFf和eeff,表型及比例为灰毛∶黑毛∶白毛=1∶1∶2;若基因的位置是第二种类型(两对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该个体可产生EF和ef两种配子,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EeFf(灰色)∶eeff(白色)=1∶1;第三种类型如答案图所示,该个体可产生Ef和eF两种配子,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Eeff(黑色)∶eeFf(白色)=1∶1。
答案:(2)让该只基因型为EeFf的雄性灰毛豚鼠与多只隐性纯合雌性白毛豚鼠进行测交
(3)①灰毛∶黑毛∶白毛=1∶1∶2
②灰毛∶白毛=1∶1
③黑毛∶白毛=1∶1 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