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试卷01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试卷02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试卷03
    还剩7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第6章 生物的进化,共74页。

    6  生物的进化

    解读章首图文

    培养学习志向·勇担社会责任

    章引言的第一段从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开始,指出这一理论虽然轰动世界,但并未解决关于生物进化的所有问题。接着介绍达尔文在提出进化论之后研究兰花的进化,对兰花多种多样的适应性结构既惊叹好奇又困惑不解,并且指出在达尔文之后这个问题成为百年难解之谜,造成同学们的惊奇感和困顿感,以此烘托探幽入微的氛围。

    引言第二段宛如一道冲破云雾的阳光,从19世纪达尔文的困境倏然穿越到21世纪中国科学家的创新发现:2017年,我国科学家以深圳拟兰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基因组的测序和功能分析,发现兰花有474个特有基因家族……”介绍我国科学家如何从基因水平解开兰花进化之谜,从而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好奇心,为接下来提出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怎样形成的?这与基因的变化有关吗?等问题作铺垫,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反映我国科技新成就,提升同学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

    引言第三段在上述情境基础上,提出了本章要研究的中心问题,并且指出关于生物进化的解释一直存在各种理论的交锋,正是在各种理论的交锋中,进化理论本身也在进化,以此来提升同学们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章题图是贝格尔号舰在一片苍茫的海上航行的画面,寓意正如图中题诗所说,当年达尔文所乘的贝格尔号舰虽然远逝,进化论的航程却远未终止;研究生物的进化既非易事,同时又有无穷魅力。

    理清本章架构

    初识概念体系·具备系统思维


    12节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学有目标——课标要求必明

    记在平时——核心语句必背

    1.基于化石的直接证据,认同当今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2.运用比较解剖学、胚胎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间接证据,说明当今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3.举例说明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4.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适应的形成,说明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5.评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1.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证据、胚胎学证据、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等。

    2.拉马克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3.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

    4.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祖先,而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5.适应是普遍存在的,有相对性。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主干知识梳理】

    一、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二、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

    1.化石的概念

    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生活痕迹等。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2.化石的作用

    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

    3.化石证据证实的问题

    (1)大量化石证据证实了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

    (2)大量化石证据还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三、当今生物体上进化的印迹——其他方面的证据

    1.比较解剖学证据

    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可以为这些生物是否有共同祖先寻找证据。

    2.胚胎学证据

    (1)胚胎学的概念:研究动植物胚胎的形成发育过程的学科。

    (2)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这个证据支持了人和其他脊椎动物有共同祖先的观点。

    3.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

    (1)当今生物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比如都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等,这是对生物有共同祖先这一论点的有力支持。

    (2)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共同点,提示人们当今生物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其差异的大小则揭示了当今生物种类亲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它们在进化史上出现的顺序。

    四、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1.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1)适应的含义: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2)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

    2.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当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各种生物的适应性特征并不是自古以来就如此的,而是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适应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主要内容

    意义: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祖先,而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3)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人们逐渐认识到了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关于适应以及物种的形成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形成了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教材微点发掘】

     

    1.下图表示三种脊椎动物的前肢和人的上肢骨骼比较的示意图(教材第102页图63),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蝙蝠的翼、鲸的鳍、猫的前肢与人的上肢骨骼相比,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而且排列顺序也基本一致,这说明了生物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它们可能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的

    (2)这四种前()肢内部结构模式非常一致,但功能迥异,外形差别也很大,这说明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也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2.如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请利用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a点使用农药之前,害虫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说明变异是不定向的

    (2)使用农药后,大量害虫被杀死,但是还有部分存活,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分析bc段曲线上升的原因是使用农药后,抗药性弱的害虫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存活下来,这样经过农药的长期选择,使得害虫抗药性逐渐加强。

    (4)该过程中,农药诱发了害虫基因突变还是对害虫的变异进行了选择?

    提示: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选择,使害虫的抗药性个体逐渐增加。

     教材问题提示

    1

    ()思考·讨论1(教材第101)

    162所示资料支持达尔文的共同由来学说。不同地层的形成年代不同,越早形成的地层中首次出现的生物越低等,生物特征越简单;越晚形成的地层中首次出现的生物越高等,生物特征越复杂。

    2.基于化石证据可判断赫氏近鸟龙既具有恐龙的特征,也具有鸟类的特征,属于恐龙鸟类的过渡类型,这说明鸟类很可能是由恐龙进化来的。

    3.露西既有现代人类的特征,也有黑猩猩的特征,说明人和黑猩猩可能有共同的祖先,都起源于一类森林古猿。

    ()思考·讨论2(教材第102)

    1都有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和指骨,其种类有一致性。

    2.排列顺序一致。

    3.这四种前()肢骨骼有相同的起源,说明它们可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来的。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因为适应不同的环境,逐渐出现了形态和功能的不同。

    4.不同类群动物的骨骼结构具有许多共同点(具体比较略),支持现有的脊椎动物有着共同原始祖先的观点

    ()思考·讨论3(教材第103)

    1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DNA。地球上现存的古细菌与最古老的古细菌有相同的细胞结构模式,说明二者有共同的祖先。

    2.都有呼吸作用,代谢中的酶类非常相似,都有相同的能量货币——ATP,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等等。

    3.说明人和猩猩、长臂猿、黑猩猩等类人猿可能有共同的祖先。

    4.人和其他生物的细胞中普遍含有细胞色素c,说明这些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差异的大小揭示了不同生物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差异越小,表明亲缘关系越近。

    2

    ()思考·讨论1(教材第106)

    1枯叶蝶的天敌有捕食性鸟类、步甲、土蜂、胡蜂、猎蝽、青蛙、蟾蜍等。枯叶蝶不能完全免于天敌的捕食。

    2.有局限性。例如,如果降雪延迟,已经换成一身白色羽毛的雷鸟反而容易被天敌发现。

    3.适应性特征来自遗传,即来源于可遗传的有利变异的逐代积累,是对之前的环境适应的结果。由于环境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是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

    ()批判性思维1(教材第107)

    例如,人用眼过度,视力反而下降。健美运动员的后代,如果不进行专业训练,也不会拥有健美运动员那样发达的肌肉和健壮的体格。

    ()思考·讨论2(教材第108)

    1容易吃到高处的树叶,留下后代的机会多。

    2.逐渐增加。

    3.能。

    4.在一定环境的选择作用下,可遗传的有利变异会赋予某些个体生存和繁殖的优势,经过代代繁殖,群体中这样的个体就会越来越多,有利变异通过逐代积累而成为显著的适应性特征。

    ()批判性思维2(教材第108)

    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不过,适者生存的原意也包含有更多的机会繁殖后代,不改也是可以的。

    ()思考·讨论3(教材第109)

    1在西方国家,当时神创论物种不变论占统治地位,人们普遍认为所有的物种都是神创造的,自古以来既没有物种的绝灭,也没有新物种的产生。

    达尔文认为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来的,生物界通过自然选择不断进化,这一观点否定了神创论,不能为当时的宗教观念所容,因此,遭到许多人的攻击、谩骂和讥讽。

    2.激励国人奋发图强,使中华民族能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马克思在这封信中所说的我们的观点是指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人类与其他生物有着共同的祖先。人类是大自然的一员,而不是凌驾于其他物种之上的主宰

    新知探究()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探究·深化】

    [问题驱动] 

    如图1分别为人和其他脊椎动物不同时期胚胎的比较,图2是人的上肢和其他动物的前肢骨骼的比较。请思考下列问题:

    (1)根据图1可以看出,人和其他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初期,不仅外形像鱼,而且在结构上都有鳃裂和尾,这说明了什么?到了胚胎发育晚期,除鱼之外,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的鳃裂都消失了,人的尾也消失了,这又说明了什么?

    提示: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的胚胎发育初期在结构组成方面相同,这说明这些生物是由共同原始祖先进化而来的;胚胎发育晚期,人和其他脊椎动物在形态方面不一样,又说明这些生物在不同的环境中向着不同方向进化。

    (2)根据图2观察,人的上肢、猫的前肢、鲸的胸鳍和蝙蝠的翼手,它们在结构组成方面相同吗,这说明了什么?它们在形态方面一样吗,这又说明了什么?

    提示:在结构组成方面相同,这说明这些生物都起源于一个共同的原始祖先,并且它们的共同原始祖先生活在水中。在形态方面不一样,这说明在进化过程中,为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几种生物的器官逐渐出现了形态和功能上的不同。

     

    [重难点拨] 

    1.化石在研究生物进化中的应用

    2.当今生物体上进化的印迹——其他方面的证据

    项目

    证据

    结论

    比较解剖学证据

    蝙蝠的翼、鲸的鳍、猫的前肢、人的上肢所在部位和结构组成相似

    它们的起源相同,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的

    胚胎学

    证据

    脊椎动物和鱼在发育早期都有鳃裂和尾,随着发育的进行,除鱼以外,其他动物和人的鳃裂都消失了,人的尾消失了

    脊椎动物和人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原始祖先生活在水中

    细胞水平

    的证据

    生物都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支持生物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

    分子水平

    的证据

    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

    生物有共同的祖先;生物不同种类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

     

    【典题·例析】

     

    [典例1] 在没有被破坏的地层中,有关化石分布情况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古老地层中的生物化石简单、低等

    B.在极古老的地层中也可找到高等生物化石

    C.新近地层中的生物化石复杂、高等

    D.新近地层中也可找到低等生物化石

    [解析] 大量化石证据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因此,在没有被破坏的地层中化石的分布规律是在古老地层中生物化石简单、低等,不会存在高等生物化石;在新近地层中生物化石复杂、高等,但也能找到低等生物化石。故选B

    [答案] B

    [典例2] 下列有关进化证据的叙述,错误的是(  )

    从始祖马到现代马的进化过程中,古生物化石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从鲸、龟、蝙蝠等动物的前肢骨骼的适应性分化中,依稀可见痕迹器官的存在

    从鱼类、鸟类、哺乳类动物的早期胚胎中均有鳃裂这一事实中,得到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

    从比较真核细胞内的细胞色素c中氨基酸序列的差异性大小,推测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远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生物化石是进化过程中最直接的证据,正确;鲸、龟、蝙蝠等动物的前肢骨骼属于同源器官,不是痕迹器官,错误;鱼类、鸟类、哺乳类动物的早期胚胎中均有鳃裂是胚胎学证据,而不是比较解剖学证据,错误;比较真核细胞内的细胞色素c中氨基酸序列的差异性大小,可以推测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正确。故选B

    [答案] B

    归纳拓展—————————————————————————————————

    辨析化石的种类

    (1)遗体化石:指古生物遗体本身几乎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的化石。

    (2)遗迹化石:是古生物活动或存在过的痕迹的化石,其中最主要的是足迹。

    (3)遗物化石:是指古代动物的粪便、卵()以及人类祖先使用的工具等。

    —————————————————————————————————————

     

    【应用·体验】

    1.生物进化最可靠的证据是(  )

    A.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里按一定的顺序出现

    B.哺乳动物在胚胎发育初期非常相似

    C.脊椎动物具有结构相似的器官

    D.生物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解析:答案:A 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可靠的证据是化石,因为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各类生物的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是有一定顺序的。故选A

    2(2021·济南高一六校联考)鸡在胚胎发育第4天左右排泄氨(与鱼类相似);第68天以排尿素为主(与两栖类相似);第10天左右排泄尿酸(与鸟类相似)。这可以作为生物进化的哪一方面的证据(  )

    A.分子生物学  B胚胎学

    C.古生物学  D生理学

    解析:答案:B 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胚胎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的学科,鸡的胚胎发育过程可为生物进化提供胚胎学证据。故选B

    新知探究()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探究·深化】

    [问题驱动] 

    下图是长颈鹿的进化过程图,据图分析:

    (1)请利用拉马克的观点解释长颈鹿脖子长的原因。

    提示:长颈鹿主要以树叶为食,要想获得足够的食物就需天天伸长脖子去取食高处的树叶,由于用进废退,从而形成了现在的长颈鹿。

    (2)结合变异知识,思考:环境引起的性状改变一定能遗传给后代吗?

    提示:不一定。只有环境改变导致了遗传物质改变进而引起的性状改变,才能遗传给后代。

    (3)与拉马克相比,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的关键是什么?

    提示:他改变了拉马克过分强调用进废退即生物内在的自我改进的力量的观点,而是强调自然选择的作用。

    (4)雄鹿往往用鹿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按照达尔文的观点,试讨论并解释现在雄鹿鹿角发达的原因。

    提示:按照达尔文的观点,雄鹿的鹿角存在着发达和不发达的变异,雄鹿之间为争夺配偶要进行生存斗争,生存斗争过程中,有发达鹿角的个体能够得到配偶并把这种变异遗传给后代,没有发达鹿角的个体因争夺不到配偶,其变异就不会遗传给后代。经过一代代的进化,使现在的雄鹿鹿角较为发达。

     

    [重难点拨] 

    1.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2.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

    (1)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

    (2)关系图解

    过度繁殖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材料,加剧了生存斗争。

    生物进化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易取得胜利而得以生存,有利变异通过遗传得以累积和加强,产生适应环境的新类型。

    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拉马克进化学说的比较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区别

     

    变异

    变异是不定向的,本来就有,环境和生物的意愿都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

    变异是定向的,环境和动物的意愿均可决定变异的方向

    适应环境

    有利变异适者生存;

    不利变异不适者被淘汰

    环境和动物的意愿决定的变异都适应环境

    进化方向

    自然选择决定

    生物自身决定

    联系

    承认生物非神所造,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即由简单复杂、由低等高等进化,且都是渐变的结果

     

    【典题·例析】

    [典例1] 以长颈鹿的进化为例说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长颈鹿个体之间存在许多性状差异,如颈和前肢的长短不同

    B.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往往超过生活环境所能承受的数量,从而引起生存斗争

    C.颈和前肢长些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得到食物,从而得以生存并繁殖

    D.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使长颈鹿个体朝着符合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

    [解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即变异自然选择遗传(使微小的有利变异逐代积累)。其中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长颈鹿发展的方向应是适应环境,而不是符合人类需要。故选D

    [答案] D

    [典例2] (2021·威海高一联考)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进行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长颈鹿经常伸长脖子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变得很长

    B.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它们的身体就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

    C.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D.在长期有毒农药的作用下,农田害虫产生抗药性

    [解析] A项所述属于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是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观点,A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B错误;野兔的保护色和鹰锐利的目光是它们在长期的生存斗争和相互选择中形成的,C正确;害虫的抗药性是农药对害虫的不定向变异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农药长期作用的结果,D错误。

    [答案] C

    易错提醒—————————————————————————————————

    有关变异和选择的两个注意点

    (1)环境因素的作用会提高突变的频率,但任何情况下变异都是不定向的,所以环境不能起到定向诱导变异的作用,它的作用是对不定向的变异进行定向选择。

    (2)在运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分析问题时,要注意变异在前,选择在后的思路。

    —————————————————————————————————————

     

    【应用·体验】

     

    1.长期使用青霉素治病,会出现抗药性强的细菌,使青霉素药效降低,其原因是(  )

    A.细菌定向变异的结果

    B.细菌对青霉素有选择作用

    C.青霉素对细菌有选择作用

    D.细菌对青霉素产生了适应性

    解析:答案:C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长期使用青霉素治病,因为青霉素对细菌有选择作用,淘汰了没有抗药性和抗药性低的细菌,能生存下来的细菌都具有较强的抗药性,所以出现抗药性强的细菌,使青霉素药效降低;青霉素对细菌有选择作用,而不是细菌对青霉素产生了适应性。故选C

    2.下列不属于拉马克进化观点的是(  )

    A.洞穴里的鱼因长期生活在黑暗条件下,眼睛失去原有的作用而退化了

    B.南美大食蚁兽的舌头之所以又细又长,是由于长期舔食蚂蚁的结果

    C.长颈鹿的脖子之所以很长,是由于其长期觅食高处树叶的结果

    D.猎豹的速度之所以很快,是与瞪羚等动物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解析:答案:D 洞穴里的鱼由于长期生活在黑暗条件下,眼睛萎缩、退化,强调环境的变化是物种产生变化的原因,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生物为了适应环境,某些器官由于不用而退化,并且传递给下一代,这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观点;南美大食蚁兽的舌头经常伸进洞穴里舔食蚂蚁,其舌头变得又细又长,长颈鹿经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也都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的进化观点;生活在草原上的瞪羚和猎豹都能迅速奔跑,体现了不同物种之间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这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不是拉马克的进化观点。故选D

     

     

    科学视野——通过线粒体DNAY染色体研究人类的起源

    关于人的起源,存在两种尖锐对立的假说:非洲起源说和多地域说。前者认为目前所有的人都来自20万年~10万年前走出非洲的直立人,这些直立人迁徙至世界各地,取代了当地由更早的非洲直立人迁徙而来形成的古人。后者则认为现代人是由扩散到不同地域的直立人平行进化的结果。目前支持证据较多的为非洲起源说。

    基于线粒体DNA的遗传学研究支持了非洲起源说。线粒体只在母系中传承,没有机会重组,所以对线粒体DNA(mtDNA)的研究可以追踪人类母系的历史。研究显示,欧洲人、亚洲人和美洲人都是在10万~5万年前由非洲的种群经由亚洲西南部(中东地区)所繁衍下来的。同时,根据mtDNA建立的族谱显示,人类族谱最早可以追溯至15万年前,换句话说,即使现存亲缘关系最远的人,在15万年前也有共同的祖先。

    如果能够追踪父系的路径,并且得到与母系路径相似的结论,那将是研究人类进化十分有利的证据。Y染色体是基因组中男性特有的成分。根据人类性别决定的机制,任何Y染色体都是独一无二的,绝对不会有另一个Y染色体可以与它有遗传物质的交流。通过对Y染色体的研究,科学家也发现人类族谱的根源在非洲,而且再度证明了人类族谱很短,只有15万年。

    mtDNAY染色体的研究显示,15万年前,人类族群可能经历了一场剧烈的遗传变化。那时有许多具有不同mtDNAY染色体的人,但是今天的人却都是其中一个mtDNA一个Y染色体的后代。也就是说,含有其他序列的人都绝灭了,这些族群很可能经历了瘟疫或气候改变等事件。在这一事件发生后,我们的祖先离开非洲,走上了占领全球的漫长旅程。

     

    【素养评价】

    120世纪70年代,生物学家开始通过比较不同生物RNADNA的核苷酸序列来说明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这属于证明生物进化的(  )

    A.胚胎学证据       B比较解剖学证据

    C.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   D古生物化石证据

    解析:答案:C 生物学家通过比较不同生物RNADNA的核苷酸序列来说明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属于证明生物进化的细胞和分子水平方面的证据。故选C

    2.如图是根据线粒体基因构建的几种哺乳动物进化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线粒体基因通常遵循父系遗传

    B.牛与猪的亲缘关系比蓝鲸与河马远

    C.自然选择决定了线粒体基因改变的方向

    D.基因突变是导致线粒体基因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解析:答案:D 线粒体基因通常遵循母系遗传,A错误;从图可看出,牛与猪的亲缘关系比蓝鲸与河马近,B错误;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且是定向的,而线粒体基因的改变是不定向的,C错误;基因突变是导致线粒体基因多样性的重要原因,D正确。

    3.连续内共生理论以一个全新的视角诠释了细胞进化的历程,认为细菌被吞噬到宿主细胞的细胞质,经过长时间的演变,成为宿主细胞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解释了线粒体和叶绿体的起源。回答下列问题:

    (1)与需氧细菌比较,原始真核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比________

    (2)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核糖体沉降系数显著不同,表现在前者是80S,后者是70S;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遗传物质的存在方式显著不同,表现在前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者是环状裸露的DNA。科学实验证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核糖体和遗传物质印证了连续内共生假说,但基因结构有无内含子能印证该假说。据此推测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核糖体的沉降系数为________S;线粒体基因表达__________(需要不需要)DNA转录出的前体mRNA进行剪切与拼接。

    (3)以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各种各样的生物是在____________的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真核生物的____________大大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

    (4)据图示连续内共生学说,光合作用真核生物比需氧真核生物出现得________()

    解析:(1)由示意图可以看出,原始真核细胞的体积比需氧细菌的体积大,所以原始真核细胞的相对表面积即表面积与体积比小。(2)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为规则的双螺旋链状结构,并且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染色质);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裸露的环状DNA分子,没有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质。科学实验证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核糖体和遗传物质印证了连续内共生假说,即叶绿体和线粒体内的核糖体和原核生物相似,沉降系数应该为70S;基因结构有无内含子没有能印证连续内共生假说,说明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基因结构和真核细胞类似,所以线粒体基因的表达过程中需要对DNA转录出的前体mRNA进行剪切与拼接。(3)生物的多样性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真核生物的有性生殖大大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4)根据图示可知,光合作用真核生物是由需氧真核生物与光合作用蓝细菌进化而来的,所以光合作用真核生物比需氧真核生物出现得晚。

    答案:(1)小 (2)链状DNA与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染色质) 70 需要 (3)自然选择 有性生殖 (4)

    [课时跟踪检测]

    [理解·巩固·落实]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人类与其他生物有共同的祖先,各类生物之间存在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2)生物化石在地层里的出现是有一定顺序的,这能够说明生物是不断进化的。()

    (3)不同的生物含有的蛋白质都是不同的。(×)

    (4)通过比较不同生物特定的DNA、蛋白质等物质的相似程度,可确定它们的亲缘关系远近。()

    (5)达尔文认识到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并作出了科学的解释。(×)

    (6)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作用于种群,使种群发生进化。(×)

    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证据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的遗物或生活痕迹可形成化石

    B.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细胞代谢方面的共同特征就越多

    CDNA中的碱基序列相似程度越大,生物的亲缘关系可能越近

    D.蝙蝠的翼与人的手是同源器官,说明两者存在亲缘关系

    解析:答案:D 蝙蝠的翼与人的上肢是同源器官,而不是人的手。故选D

    3.人体内残留了哺乳动物体内相当发达的阑尾,这可作为生物进化中的证据,这属于(  )

    A.化石证据      B比较解剖学证据

    C.胚胎学证据  D生物遗传方面的证据

    解析:答案:B 生物进化的证据主要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证据、胚胎学证据。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岩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学科;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人体内残留了哺乳动物体内相当发达的阑尾,属于比较解剖学证据。故选B

    4.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B.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

    C.变异是不定向的

    D.现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绝对的

    解析:答案:B 由于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使适应具有相对性。故选B

    5.下列有关遗传问题的叙述,哪一项是达尔文所未能认识到的(  )

    A.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B.遗传的实质是遗传信息的传递

    C.遗传是指生物亲子代之间性状的相似性

    D.遗传可以使微小的有利变异逐代积累

    解析:答案:B 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达尔文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故选B

    6.如图表示未被破坏的甲、乙、丙三个沉积岩层,其中甲岩层更接近地表,AB是分布在甲、乙两个岩层中的生物化石,下列关于此图的解读,观点正确的是(  )

    A.生物A是由生物B进化而来的

    B.生物A的个体数量比生物B

    C.生物A和生物B起源于相同的年代

    D.生物A的结构一般比生物B的结构复杂

    解析:答案:D 生物A比生物B高等,但并不能说明生物A是由生物B进化而来的,A错误;生物A的个体数量和生物B的个体数量无法比较,B错误;生物A和生物B起源于不同的年代,生物A比生物B要晚,C错误;生物A比生物B出现得晚,所以生物A的结构比生物B的结构复杂,D正确。

    7.炭疽杆菌生命力之顽强,堪称细菌之最。根据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炭疽杆菌的顽强生命力的形成,是由于(  )

    A.进化过程中环境对炭疽杆菌的定向选择

    B.不良环境引起炭疽杆菌发生的不定向变异

    C.进化过程中炭疽杆菌产生的定向变异

    D.进化过程中炭疽杆菌通过DNA复制,使变异逐代积累

    解析:答案:A 由于进化过程中环境对炭疽杆菌的定向选择,导致炭疽杆菌形成顽强的生命力,A符合题意;变异不是由环境引起的,环境只能对变异进行选择,B不符合题意;变异是不定向的,C不符合题意;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局限于性状水平,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D不符合题意。

    8.在我国云南澄江发现的动物化石群约处于5.3亿年前的寒武纪早期,该化石群有100多种60多个类群,大多已灭绝。其动物结构与现存动物结构差异很大,在此前的地层中找不到其祖先。如此多的动物种类在寒武纪早期突然出现的事实与达尔文进化观点相矛盾的是(  )

    A.生物是由其祖先经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

    B.现代生物之间有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

    C.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D.生物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进化的

    解析:答案:A 达尔文的共同由来学说认为生物是由其祖先经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而如此多的动物种类在寒武纪早期突然出现的事实与这种观点明显相矛盾。故选A

    9(多选)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人工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所保留的变异,对人类都是有利的

    B.自然选择的结果与人工选择的结果往往是一致的

    C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环境条件

    D.人工选择过程中,人类起着主导作用

    解析:答案:CD 自然选择保留的变异都是适应自然环境的,不一定对人类有利,A错误;自然选择保留的变异是适合环境的,而人工选择保留的变异是符合人类需要的,B错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环境条件,C正确;人工选择过程中,人类起着主导作用,D正确。

    10.如图表示环境变化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

    Bab的变化是环境作用的结果

    Cbc是适应环境的类型逐代积累的结果

    D.环境使害虫产生了适应环境的变化

    解析:答案:D 变异具有不定向性,使得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A正确;环境变化后,适应环境能力强的变异的个体生存下来,而不能适应环境或适应环境能力弱的变异的个体被淘汰,ab的变化是环境作用的结果,B正确;环境变化后,把适应环境能力弱的个体淘汰,适应环境能力强的害虫保留,经过长期选择,使得害虫适应环境的个体越来越多,因此bc是适应环境的类型逐代积累的结果,C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且变异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先有了各种类型的变异,才能自然选择出适应环境的变异,D错误。

    11.通过测定并比较各种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化学结构,发现其序列很相似,但也有差别。如表所示是几种生物与人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数目的差别,这种结构上的差异程度又恰好与它们的亲缘关系远近相对应。请根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生物

    种类

    黑猩猩

    猕猴

    小麦

    酵母菌

    氨基酸

    差异数

    0

    1

    9

    13

    15

    23

    35

    44

    (1)从表中数据可以发现,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和生物的亲缘关系是:亲缘关系越近,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________

    (2)表中生物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近的是________。从表中数据看,人和________的亲缘关系最远,因为两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在推断它们的亲缘关系远近时,采用的最主要的方法是________

    (4)表中属于哺乳类的是________________。鸟类和哺乳类都是由__________动物进化而来的。

    (5)上述对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比较,是从____________方面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证据。

    解析:(1)通过题表数据的比较可知,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越小。(2)黑猩猩与人类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异数最小,二者的亲缘关系最近;酵母菌与人类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异数最大,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远。(3)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是研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方法。(4)表中的哺乳动物有黑猩猩、猕猴、兔。鸟类和哺乳动物都是由古代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5)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比较,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分析比较,揭示生物进化的现象和本质。

    答案(1)越小 (2)黑猩猩 酵母菌 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最大 (3)比较法 (4)黑猩猩、猕猴、兔 古代爬行 (5)分子生物学

    12.中国国宝大熊猫在进化过程中曾经分布比较广泛,也曾形成一些旁支,如葛氏郊熊猫,但如今有许多种类已经灭绝。大熊猫最初是吃肉的,现在以竹子作为食物的主要来源,但牙齿和消化道还保持原样,仍然属于食肉目。请依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回答以下问题:

    (1)由肉食转为素食,表明在原始熊猫种群中存在许多的________,从而为自然选择提供原材料。大熊猫仍保持食肉的结构特征,这说明在进化过程中,生物的性状可以________

    (2)大熊猫的祖先曾经广泛分布,数量众多,这表明生物种群都有__________的能力。当环境发生改变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会发生激烈的________________,经过________________,最终大熊猫选择了以竹子为食物来源,繁衍至今,这表明进化的结果是____________

    (3)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在大熊猫的消化道内有一种特有的微生物,可帮助大熊猫消化竹子,这是生物与生物之间________的结果。

    解析:(1)由肉食转为素食,表明在原始熊猫种群中存在许多的变异,从而为自然选择提供原材料。大熊猫仍保持食肉的结构特征,这说明在进化过程中,生物的性状可以遗传。(2)大熊猫的祖先曾经广泛分布,数量众多,这表明生物种群都有过度繁殖的能力。当环境发生改变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会发生激烈的生存斗争,经过自然选择,最终大熊猫选择了以竹子为食物来源,繁衍至今,这表明进化的结果是适者生存。(3)大熊猫的消化道内有一种特有的微生物,可帮助大熊猫消化竹子,这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选择的结果。

    答案:(1)变异 遗传 (2)过度繁殖 生存斗争

    自然选择 适者生存 (3)相互选择

     

    [迁移·应用·发展]

     

    13.某小岛上有一种啄木鸟,其喙长分布如图甲,而其唯一的食物是一种生活在树干中的虫,其深度分布如图乙。下列关于子一代鸟喙的可能长度的说法,合理的是(  )

    A.都比父母的长,因为鸟需要适应它们的环境

    B.都比父母的长,因为较长的鸟喙是生存所必需的

    C.不一定比父母的长,仅一代的时间还不足以进化出较长的鸟喙

    D.不一定比父母的长,因为虫在树干中的深度并不是都很深

    解析:答案:C 根据图乙可知,树干68 cm的深度中虫的数量最多,4 cm以下的深度中虫的数量极少,根据图甲可知,鸟喙的长度在15 cm,只有更长的喙才更易啄到食物,因此可预测该种啄木鸟经过长期进化鸟喙会越来越长。但是生物的进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利的变异需要逐代积累,仅一代的时间不足以进化出较长的鸟喙,且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子代的喙不一定比父母的喙长。故选C

    14(多选)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由此可推断出(  )

    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

    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

    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

    解析:答案:ACD 长舌蝠与其他蝙蝠都以花蜜为食,它们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长舌蝠的长舌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从而可以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长舌蝠是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长筒花由于不能传粉,从而无法繁衍后代;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

    15.螺旋蛆蝇是家畜的毁灭性寄生物,在实验室里对两组个体数相同的螺旋蛆蝇进行不同的处理: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用杀虫剂处理,可使种群中的个体数在短时间内迅速减少,但从处理后的第2世代的个体数又逐渐回升了,其原因是螺旋蛆蝇中存在着____________类型,而杀虫剂起了____________,选择出了耐药个体,经过逐代______,耐药变异特性得以逐代积累加强,就逐渐形成了耐药新品种,而使杀虫剂失效。

    (2)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在遗传学上叫____________,用这种方法最终能达到理想效果,但需要较长时间,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很低,需要在几代中反复进行,才能使________________的数量逐渐增多。

    (3)实验结果表明,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消灭螺旋蛆蝇的效果较好。

    解析:(1)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既能保持亲本的遗传性状,又会出现变异,出现有利变异的个体能够适应环境,从而被保留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下去,出现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有利变异,从而产生了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新类型。则用杀虫剂处理后从第2世代螺旋蛆蝇的个体数又逐渐回升,其原因是螺旋蛆蝇中存在着耐药变异类型,而杀虫剂起了选择作用,经过逐代选择,耐药变异特性得以逐代积累,逐渐形成耐药新品种。(2)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在遗传学上叫人工诱变,人工诱变能够提高变异的频率,创造人类需要的变异类型,但人工诱变产生的有利变异个体往往不多,需要在几代中反复进行,才能使有利变异个体的数量逐渐增多。(3)分析题图可知,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实验组导致种群个体数低,不反弹,消灭螺旋蛆蝇的效果较好。

    答案:(1)耐药变异 选择作用 选择 (2)人工诱变 有利变异突变率 有利变异个体(或雄性不育个体) (3)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

     

    3节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学有目标——课标要求必明

    记在平时——核心语句必背

    1.阐述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的内涵。

    2.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3.阐明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4.说明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3.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4.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主干知识梳理】

     

    一、种群和种群基因库

    1.种群

    (1)概念:三要素

    (2)特点: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2.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3.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值。

    二、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1.可遗传的变异来源

    2.可遗传的变异的形成

    (1)可遗传的变异的形成:基因突变产生的等位基因,通过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从而使种群中出现多种多样可遗传的变异类型。

    (2)可遗传的变异的特点

    (3)可遗传的变异的结果: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3.可遗传的变异的利害性

    变异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对的,是由生存环境决定的。

    4.种群基因突变数的计算方法

    某种群基因突变数=个体基因数×突变率×个体数。

    三、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1.原因: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不断提高;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下降

    2.选择的对象

    (1)直接作用对象:个体的表型

    (2)实质:决定表型的基因

    3.选择的结果

    (1)生物性状上:朝着有利变异的方向不断进化。

    (2)基因上: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4.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四、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物种与隔离

    (1)物种

    (2)隔离

    概念:不同群体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常见类型:

    类型

    发生范围

    结果

    生殖隔离

    不同物种间

    a.不能相互交配

    b.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地理隔离

    同种生物

    使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

     

    2.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新物种的形成过程

    (2)结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教材微点发掘】

     

    1.请根据图示,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桦尺蛾种群中产生的可遗传变异的类型有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2)对桦尺蛾种群来说,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型还是基因型?请说明理由。

    提示:直接受选择的是表型,因为天敌看到的是性状,而不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3)桦尺蛾种群发生(发生没发生)进化。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4)决定桦尺蛾进化方向的是变异还是自然选择?为什么?

    提示:自然选择。因为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2.斑马的染色体数为22对,驴的染色体数为31对,斑马和驴杂交产生的后代兼具斑马和驴的特征,称为斑驴兽或驴斑兽,俗称斑驴(教材第118页练习拓展应用1题发掘)

    (1)杂交产生的后代是不可育的,因为斑马和驴存在生殖隔离

    (2)从染色体组的角度解释杂交产生的后代不可育的原因是斑马和驴的杂交后代染色体数为53条,无法通过减数分裂产生正常的配子

     教材问题提示

    ()思考·讨论1(教材第111)

    1(1)A配子占60%a配子占40%

    (2)子代的基因型频率:AA36%Aa48%aa16%

    (3)子代种群的基因频率:A60%a40%

    (4)计算结果如表所示

    亲代基因型的比值

    AA(30%)

    Aa(60%)

    aa(10%)

    配子的比值

    A(30%)

    A(30%)

    a(30%)

    a(10%)

    子代基因型频率

    AA(36%)

    Aa(48%)

    aa(16%)

    子代基因频率

    A(60%)

    a(40%)

     

    子二代、子三代以及若干代以后,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同子一代一样。

    2.对自然界的种群来说,这5个条件不可能同时都成立。例如,翅色与环境色彩较一致的,被天敌发现的机会就少些。

    3.突变产生的新基因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基因A2的频率是上升还是下降,要看这一突变对生物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

    ()探究·实践1(教材第112113)

    1树干变黑会影响桦尺蛾种群中浅色个体的出生率,这是因为树干变黑后,浅色个体容易被发现,被捕食的概率增加,许多浅色个体可能在没有交配、产卵前就已被天敌捕食,导致其个体数减少,影响出生率。

    2.直接受选择的是表型(体色),而不是基因型。基因型并不能在自然选择中起直接作用,因为天敌在捕食桦尺蛾时,看到的是桦尺蛾的体色而不是控制体色的基因。

    ()探究·实践2(教材第115)

    1因为抑菌圈边缘生长的细菌可能是耐药菌。

    2.支持。因为变异是不定向的,普遍存在的,所以细菌中耐药菌是普遍存在的。

    3.在本实验条件下,耐药菌产生的变异一般来说是有利的,有利于生物在特定环境中生存和繁殖的变异在此环境中就是有利变异。

    4.将自己实验获得的数据与其他同学的进行比较,根据实际情况来回答。

    5.这些做法都会促进耐药菌的产生。

    ()思考·讨论2(教材第117)

    1由于这两个种群的个体数量都不够多,基因频率可能是不一样的。

    2.不一样。因为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3.不同岛屿的地形和植被条件不一样,因此环境的作用会有差别,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朝不同的方向改变。

    4.不会。因为个体间有基因的交流。

    ()旁栏思考(教材第118)

    最先在裸露的岩石上生长的植物往往是地衣,地衣的出现促进岩石的分解,形成土壤,为苔藓植物的生长创造条件。

     

     

    新知探究() 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

     

    【拓展·深化】

     

    ()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以一对等位基因(Aa)和其组成的基因型(AAAaaa)为例

    1Aa的基因频率为

    ×100%

    2AAAaaa的基因型频率为

    ×100%

    ()常见题型分析

    1.题型一 已知调查的各种基因型的个体数,计算基因频率

    某基因频率=×100%

    A×100%

    a×100%

    Aa为基因,AAAaaa为三种基因型个体数。

    2.题型二 已知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

    常染色体上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

    AAA1/2Aaaaa1/2Aa

    3.题型三 X染色体上基因的基因频率计算

    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基因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无等位基因,计算时只计算X染色体上的基因数,不考虑Y染色体。ZW型性别决定也是这样。例如:N表示个体数。

    Xb

    不涉及Y染色体,XBXb1

    4.题型四 利用哈迪­温伯格定律,由基因频率计算基因型频率

    成立前提

    a.种群非常大;b.所有雌雄个体之间自由交配;c.没有迁入和迁出;d.没有自然选择;e.没有基因突变。

    计算公式:当等位基因只有两个时(Aa),设p表示A的基因频率,q表示a的基因频率,则:

    基因型AA的频率=p2

    基因型Aa的频率=2pq

    基因型aa的频率=q2

    如果一个种群达到遗传平衡,其基因型频率应符合:p22pqq21

    [思考·讨论]

    (1)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24%,基因型Aa的个体占72%,基因型aa的个体占4%。该种群中基因A和基因a的频率分别是多少?

    提示:A%AA%1/2Aa%60%a%aa%1/2Aa%40%

    (2)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200名,对他们进行调查时发现,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15人,患者为5人,男性患者为11人。那么,这个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为多少?

    提示: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相关基因用Bb表示,据题意分析可知,XBXb15人,XbXb5人,XbY11人,所以Xb共有36个,女性有2X染色体,男性只有1X染色体,所以等位基因总数=200×2200600。因此,Xb的基因频率是36/600×100%6%

     

    【典题·例析】

     

    [典例1] 果蝇的长翅(V)和残翅(v)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假定某果蝇种群有20 000只果蝇,其中残翅果蝇个体数量长期维持在4%,若再向该种群中引入20 000只纯合长翅果蝇,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关于纯合长翅果蝇引入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v基因频率降低了50%

    BV基因频率增加了50%

    C.杂合果蝇比例降低了50%

    D.残翅果蝇比例降低了50%

    [解析] 因该果蝇种群vv的基因型频率为4%,由遗传平衡定律公式算出v基因频率=0.2V基因频率=0.8,进而计算出引入纯种长翅果蝇前,基因型为vv的果蝇有0.04×20 000800(),基因型为Vv的果蝇有2×0.2×0.8×20 0006 400(),基因型为VV的果蝇有0.8×0.8×20 00012 800()。再引入20 000只纯合长翅果蝇后,v基因频率=(800×26 400)/(40 000×2)0.1V10.10.9A正确,B错误;因基因型为Vvvv的果蝇数目不变,而该种群的总数增加一倍,所以Vvvv的基因型频率降低了50%CD正确。

    [答案] B

    [典例2] 在一个随机交配的中等大小的种群中,经调查发现控制某性状的基因型只有两种:AA基因型的频率为20%Aa基因型的频率为80%aa基因型(致死型)的频率为0。那么随机交配繁殖一代后,AA基因型的个体占(  )

    A1/5         B1/4

    C3/7  D11/21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亲代中,A的基因频率为20%80%×1/260%a基因的频率为80%×1/240%。随机交配得到的子一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aa(60%×60%)(2×60%×40%)(40%×40%)36%48%16%。又因aa基因型为致死型,故随机交配繁殖一代后,AA基因型的个体占36%/(36%48%)3/7。故选C

    [答案] C

    方法规律—————————————————————————————————

    自交和自由交配时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变化规律

     

    交配方式

    基因频率

    基因型频率

    自交

    不改变

    改变,且纯合子增多,杂合子减少

    自由交配

    处于遗传平衡

    不改变

    不改变

    不处于遗传平衡

    不改变

    改变

     

    【应用·体验】

     

    1.某植物种群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若该种群植物自交,后代中AAaa基因型个体出现的频率以及Aa基因频率分别为(  )

    A55%45%45%55%

    B55%45%55%45%

    C42.5%32.5%45%55%

    D42.5%32.5%55%45%

    解析:答案:D 由题干信息可知,Aa基因型个体占130%20%50%,该种群植物自交后,AA基因型个体占30%50%×1/442.5%aa基因型个体占20%50%×1/432.5%Aa基因型个体占142.5%32.5%25%,则a的基因频率为32.5%1/2×25%45%A的基因频率为145%55%。故选D

    2(2021·青岛高一月考)某种家兔的毛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白色(A)对黑色(a)为显性。若某人工饲养家兔种群中,白毛和黑毛的基因频率各占一半,现让该兔群随机交配并进行人工选择,逐代淘汰黑色个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淘汰前,该兔群中黑色个体数量与白色个体数量相等

    B.随着淘汰代数的增加,兔群中纯合子的比例增加

    C.黑色兔淘汰一代后,a基因频率下降到0.25

    D.黑色兔淘汰两代后,兔群中AAAa21

    解析:答案:B 淘汰前,A%a%1/2,黑色的数量是1/2×1/21/4,白色个体更多,A错误;淘汰后,F1AA1/3F2AA1/2F3AA3/5,故纯合子比例增加,B正确;黑色兔淘汰一代后,a%1/3C错误;黑色兔淘汰两代后,AAAa11D错误。

     

    新知探究() 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及自然选择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拓展·深化】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1)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因此它们只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2)变异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对的,由生存环境决定。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思考·讨论]

    (1)所有的变异都能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吗?为什么?

    提示:不是。只有可遗传的变异才能影响种群基因的组成,才能改变基因频率。

    (2)突变具有低频性,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吗?请说明理由。

    提示:能。虽然突变的频率低,但一个种群往往由许多个体组成,而每一个个体的每一个细胞内都有成千上万个基因,所以在种群中每一代都会产生大量突变。

    (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什么?如何判断一个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提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判断的依据是种群基因频率是否发生改变。

    【典题·例析】

    [典例1] 在一次大风暴后,有人搜集了100只受伤的麻雀并饲养,结果活下来64只。在死去的个体中,大部分是个体比较大、变异类型特殊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自然选择会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C.特殊的变异类型都是不利的

    D.不产生变异的生物才能生存

    [解析]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不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变异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对的,由生存环境决定,C错误;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产生有利变异的个体存活下来,产生不利变异的个体会被淘汰,D错误。

    [答案] B

    [典例2] 18世纪初,一位生物学家在某山谷里发现老鼠种群中有少量的个体有轻微的趾蹼(绝大多数个体无趾蹼)1900年,由于修筑一条水坝,使老鼠的栖息地成了沼泽。若干年后调查发现,这个山谷的老鼠绝大部分有趾蹼,偶尔才能找到少数无趾蹼的老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有趾蹼的老鼠是适应沼泽环境的类型

    B.若山谷中老鼠过度繁殖,将导致生存斗争加剧

    C.为了适应沼泽环境,没有趾蹼的老鼠长出了趾蹼

    D.老鼠性状比例变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解析] 沼泽中绝大部分老鼠有趾蹼,少数无趾蹼,说明有趾蹼的老鼠是适应沼泽环境的类型,A正确;若山谷中老鼠过度繁殖,则它们之间竞争食物、生存空间等加剧,即将导致生存斗争加剧,B正确;有趾蹼的性状在环境变化前就已经突变形成,而不是没有趾蹼的老鼠为了适应环境而长出了趾蹼,C错误;老鼠性状比例变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正确。

    [答案] C

    归纳拓展—————————————————————————————————

    变异与选择之间的关系

    (1)变异是不定向的,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2)自然选择的过程十分缓慢,其结果符合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原则。

    —————————————————————————————————————

     

    【应用·体验】

    1(2021·天津和平区高一检测)下列有关变异和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决定了基因突变的方向

    B.若没有外界因素的影响,基因就不会发生突变

    C.自然界中即使没有突变发生,生物也会进化

    D.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显性基因频率比隐性基因频率增加得快

    解析:答案:C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但不能决定基因突变的方向,A错误;若没有外界因素的影响,在生物体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基因也会发生突变,B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等都会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因此自然界中即使没有突变发生,生物也会进化,C正确;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而基因频率的改变方向决定于自然选择,显性基因频率与隐性基因频率增加的快慢取决于哪种性状表现更能适应当前环境,D错误。

    2(20211月新高考8省联考·湖北卷)线虫的npr­1基因编码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该基因突变后(突变基因NPR­1),其编码的蛋白质第215位氨基酸残基由缬氨酸变为苯丙氨酸,导致线虫觅食行为由独立觅食变为聚集觅食。觅食行为的改变,在食物匮乏时,使线虫活动范围受限,能量消耗减少,有利于交配,对线虫生存有利。针对以上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npr­1基因发生的上述突变属于碱基替换

    B.食物匮乏时,npr­1基因频率会提高

    C.新基因的产生为线虫的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D.这两种觅食行为的存在有利于线虫适应环境

    解析:答案:B npr­1基因突变为NPR­1基因后,其编码的蛋白质第215位氨基酸残基由缬氨酸变为苯丙氨酸,该突变属于碱基对的替换,A正确;食物匮乏时,npr­1基因频率会下降,NPR­1基因频率会提高,B错误;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C正确;两种觅食行为,有利于线虫在不同的食物环境中觅食,有利于线虫适应环境,D正确。

    新知探究()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探究·深化】

    [问题驱动] 

    如图是我国黄河两岸某种生物a的演化过程模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状态下,bc之间能进行基因交流吗?为什么?

    提示:不能,因为存在地理隔离。

    (2)bc的进化方向相同吗?为什么?

    提示:不同。因为bc两种群生活的环境不同,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就不同。

    (3)研究表明,某基因的频率在bd之间有很大差别,是否说明二者不是同一物种?

    提示:不能。某个基因频率的差别不能说明二者不是同一物种,只有基因库的差别大到可以形成生殖隔离才能说明二者不是同一物种了。

    (4)黄河北岸的b物种迁到黄河南岸后,不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其原因可能是什么?

    提示:二者间已形成生殖隔离。

    (5)若在黄河南岸,由于某种原因,二倍体c的染色体加倍成了四倍体e,那么ce还是同一物种吗?为什么?

    提示:二倍体c与四倍体e不是同一物种,因为二者杂交的后代为三倍体,高度不育,存在生殖隔离。

     

    [重难点拨] 

    一、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比较

    1.图中A属于地理隔离,一旦发生某种地质变化,两个分开的小种群若重新相遇,可以再融合在一起。

    2.图中B属于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保持物种间基因的不可交流性,从而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

    3.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阶段。

    二、物种形成的两种方式

    ()渐变式

    此方式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

    ()爆发式

    此方式通过异源多倍体的染色体变异方式形成新物种,一旦出现,在很短时间内即可形成生殖隔离(基因频率改变)

    三、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关系

    内容

    物种形成

    生物进化

    标志

    生殖隔离出现

    种群基因频率改变

    变化后生物与原生物的关系

    属于不同物种

    可能属于一个物种

    二者关系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这种改变可大可小,不一定会突破物种的界限,生物进化不一定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典题·例析】

    [典例1] (20211月新高考8省联考·湖南卷)中美洲东海岸与西海岸分布着两种形态差异明显的海龟。经DNA检测,发现它们曾经是同一物种:因火山爆发导致中美洲形成,它们被分隔成两个地区的不同种群,现已进化成两个不同物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两种海龟的基因库存在明显差异

    D.东、西海岸的不同环境影响海龟进化的方向

    [解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正确;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有的物种形成不需要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B错误;两种海龟现已进化成两个不同物种,故其基因库存在明显差异,C正确;东、西海岸的不同环境影响海龟进化的方向,即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D正确。

    [答案] B

    [典例2] 如图表示渐变式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B.图中表示地理隔离,地理隔离使种群间基因交流受阻

    C.图中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交配且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D.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一定会导致新物种形成

    [解析]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地理隔离使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当地理隔离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较大时,就可能产生生殖隔离,进而形成新的物种,B正确;生殖隔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C错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但不一定会导致新物种形成,D错误。

    [答案] B

    易错提醒—————————————————————————————————

    与物种形成有关的两个不一定

    (1)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都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产生。

    (2)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这种变化可大可小,不一定会突破物种的界限,即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但新物种一旦形成,则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

    —————————————————————————————————————

    【应用·体验】

     

    1.下列关于物种和隔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B.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属于同一物种

    C.不同的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

    D.虽然马和驴交配能产生骡,但其属于不同物种

    解析:答案:B 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属于不同的物种。故选B

    2(2021·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一月考)如图所示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图解,关于它们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物种可以有很多种群,这些种群间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

    B.若物种2是由物种1形成的,则物种1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

    C.由物种1形成物种2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

    D.若种群1与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

    解析:答案:C 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物种可以有很多种群,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A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若物种2是由物种1形成的,则物种1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但并不是所有新物种的形成都需要经过地理隔离,C错误;判断种群是否进化的标准是看基因频率是否发生改变,D正确。

     

    科学探究——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

    1实验原理

    一般情况下,一定浓度的抗生素会杀死细菌,但变异的细菌可能产生耐药性。在实验室连续培养细菌时,如果向培养基中添加抗生素,耐药菌有可能存活下来。

    2方法步骤

     

    【素养评价】

    1某文章称随着全球范围内抗生素的广泛和大量应用,抗药细菌不断出现,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抗生素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成为一堆废物。请分析抗生素对细菌抗药性的产生所起的作用(  )

    A.抗生素的不断使用,使细菌逐渐适应而产生抗药性

    B.细菌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

    C.细菌的变异是定向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

    D.抗生素使细菌产生了定向变异

    解析:答案:B 细菌抗药性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就已存在,而不是由于抗生素的不断使用,A错误;细菌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使具有抗药性的细菌留存下来,B正确,C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且细菌变异不是由于抗生素的使用,D错误。

    2.抗青霉素葡萄球菌是一种突变型菌种。将未接触过青霉素的葡萄球菌接种到含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结果有极少数存活下来。存活下来的葡萄球菌在相同培养基中经多代培养后,对青霉素的抗性明显增强。原因是(  )

    A.青霉素使用量的增加提高了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抗性

    B.青霉素的选择作用提高了葡萄球菌抗青霉素基因的频率

    C.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抗性的增强是定向突变的结果

    D.葡萄球菌的抗青霉素基因是在使用青霉素后产生的

    解析:答案:B 青霉素对葡萄球菌只起到选择作用;青霉素的选择作用提高了葡萄球菌抗青霉素基因的频率,淘汰掉了不抗青霉素的个体;突变是不定向的;葡萄球菌的抗青霉素基因是在使用青霉素前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故选B

    3.探究细菌对各种抗生素药敏程度的实验方法如图:将含有一定浓度不同抗生素的滤纸片放置在已接种被检菌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抗生素向周围扩散,如果抑制生长,则在滤纸片周围出现抑菌圈(图中里面的圈),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衡量本实验结果的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图中最有效的是__________培养皿中的抗生素。

    (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处理,并测定细菌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据此分析:

    向培养基中加抗生素的时刻为________点。

    细菌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变异是__________,细菌的抗药性产生在环境变化之________(”“)

    抗生素对细菌变异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______

    尽管有抗药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细菌种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衡量本实验结果的指标是抑菌的大小。(2)通过抑菌圈的大小来确定杀菌能力,即抑菌圈越大杀菌力越强,图B抑菌圈最大。(3)抗生素会使细菌中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大量死亡而数量下降,所以是在b点使用抗生素。变异是不定向的,而在自然选择下进化是定向的;由图可知,使用该抗生素后,细菌数量并未降到零,因此细菌的抗药性在环境变化之前就已经产生了。自然选择对个体的表型进行选择,而不是诱导相应性状的出现。在细菌种群中,含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毕竟只占少数,所以抗生素仍然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

    答案:(1)抑菌圈的大小 (2)B

    (3)b 不定向的 前 选择

    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

     

     

     

    [课时跟踪检测]

    [理解·巩固·落实]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2)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来源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3)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型。()

    (4)两个鱼塘中的鲫鱼属于同一物种,也是一个种群。(×)

    (5)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2.下列有关种群基因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个种群的基因库包括这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B.种群中每个个体含有该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

    C.生物的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是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

    D.基因突变可改变基因库的组成

    解析:答案:B 一个种群的基因库包括这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A正确;种群基因库含有该种群的全部基因,但是每个个体不一定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B错误;基因库会通过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C正确;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从而改变基因库的组成,D正确。

    3.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同一物种的个体可以组成一个或多个种群

    B.新物种形成意味着生物能以新的方式利用环境条件

    C.突变、基因重组和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D.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

    解析:答案:C 同一物种的个体由于地理隔离可以组成一个或多个种群,A正确;形成新物种表示生物的性状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有所改变,即会以新的方式来利用环境条件,B正确;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生殖隔离,C错误;多数物种的形成需要经过地理隔离,但少数物种,如多倍体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D正确。

    4.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对象是个体的表型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个体是繁殖的基本单位

    C.物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生物的变异不利于生物的进化

    解析:答案:A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对象是个体的表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B错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C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错误。

    5.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两个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说明有生殖隔离

    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生殖隔离 形成新物种的过程中,基因频率不一定发生变化 环境能使生物发生进化,而生物不会使环境发生进化 三倍体西瓜是一个新物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解析:答案:C 地理隔离也会使两个种群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不合理;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合理;新物种形成,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基因频率一定发生改变,不合理;光合生物的出现使环境中增加了氧气,环境也发生了进化,不合理;三倍体西瓜由于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所以不能产生后代,不是一个新物种,不合理。

    6.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在一个地区的蜗牛种群内,有条纹(AA)个体占55%,无条纹个体占15%。若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得到F1,则A基因的频率和F1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  )

    A30%,21%  B30%,42%

    C70%,21%  D70%,42%

    解析:答案:D 基因型为AA的有条纹个体占55%,无条纹(aa)个体占15%,则基因型为Aa的有条纹个体占30%,并且在自由交配的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不变,因此A基因的频率=55%1/2×30%70%a基因的频率=170%30%F1Aa基因型的频率=2×70%×30%42%

    7(2021·山东实验中学月考)大约一万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两个种群,两个种群所发生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上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历a过程,最终达到生殖隔离

    Bb过程的实质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使生物能够定向进化

    C只能表示新物种形成过程中,基因突变是不定向和随机的

    D.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差异,立刻形成物种1和物种2

    解析:答案:B 图中a过程表示地理隔离,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b过程表示自然选择,其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发生进化;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三者均是不定向的;当品系1和品系2种群基因库出现了较大差异,即产生生殖隔离时才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故选B

    8.桦尺蛾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其中黑色(S)对浅色(s)为显性。将某桦尺蛾种群分成两组,分别迁移到甲、乙两个区域,甲地是煤炭工业重镇,乙地是闭塞的山区,数年后抽样调查,结果如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区域

    SS/%

    Ss/%

    ss/%

    80

    18

    2

    2

    8

    90

     

    A.甲地S基因的频率为89%,乙地S基因的频率为6%

    B.甲地的大部分s基因突变为S基因,故S基因的频率升高

    C.从上述材料得知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D.据生物进化理论可知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解析:答案:B 由表中的数据可知,甲地的桦尺蛾种群内S基因的频率=80%1/2×18%89%s基因的频率=189%11%;而乙地的桦尺蛾种群内S基因的频率=(2×28)/(100×2)×100%6%s基因的频率=16%94%。可见甲地控制黑色的S基因的频率较高,而乙地控制浅色的s基因的频率较高,这与两地的生活环境有关。生物进化的实质是自然选择使生物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故选B

    9(2021·烟台高一月考,多选)在南美洲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岛屿上分别生活着15个陆生龟种群,它们的形态各异,食性和栖息场所也各不相同。研究发现,它们是由南美洲西海岸大陆龟进化而来的,都保留着南美洲西海岸大陆龟类的痕迹,但它们部分种群间杂交无法得到后代或杂交后代不育。根据以上信息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陆生龟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进化的结果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B.陆生龟新物种的形成经历了基因突变、自然选择、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C.陆生龟发生的变异决定了其进化的方向

    D.刚开始进化时,不同岛屿上的龟种群由于生殖隔离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解析:答案:BCD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为生殖隔离的产生,A正确;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B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刚开始进化时,不同岛屿上的龟种群由于地理隔离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D错误。

    10.不同基因型的褐鼠对灭鼠灵药物的抗性及对维生素K的依赖性(即需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维生素K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的表型如表。若对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的褐鼠种群长期连续使用灭鼠灵进行处理,则褐鼠种群(  )

    基因型

    rr

    Rr

    RR

    对灭鼠灵的抗性

    敏感

    抗性

    抗性

    对维生素K的依赖性

    中度

    高度

     

    A.基因r的频率最终下降至0

    B.抗性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RRRr11

    CRR基因型个体数量增加,rr基因型个体数量减少

    D.绝大多数抗性个体的基因型为Rr

    解析:答案:D 由于环境中维生素K含量不足,所以对维生素K依赖度较高的RR基因型个体数量减少,长期使用灭鼠灵导致rr基因型个体数量大量减少,所以Rr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最多,RRrr两种基因型频率都不为0。故选D

    11.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1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_______,这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__

    (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________

    (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图2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

    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___________加剧。

    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数量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蜥蜴群体内的________发生了改变。

    解析:(1)由图1可知,X表示突变(变异)Y表示自然选择。(2)小岛上蜥蜴原种个体的总和构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3)小岛上生存的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4)蜥蜴过度繁殖导致生存斗争(种内斗争)加剧,使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趾间有蹼,适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数量比例逐渐增加。2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答案:(1)突变(变异) 自然选择 (2)种群 基本单位 (3)基因库 (4)生存斗争(种内斗争) 联趾个体趾间有蹼,适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合理即可) 基因频率

    [迁移·应用·发展]

    12.某杂志载文:科研人员从一种溶杆菌属的细菌中提取一种新型抗生素(Ljrsocin E),它能对抗常见抗生素无法对付的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药性变异来源于突变或基因重组

    B.按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超级细菌形成的实质是自然选择使耐药性变异定向积累的结果

    C.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一超级细菌的形成意味着该种群一定发生了进化

    D.施用新型抗生素(Ljrsocin E)会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灭绝

    解析:答案:C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原核生物,不进行减数分裂,其可遗传变异不会来自基因重组,A错误;按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超级细菌形成的实质是自然选择使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变化,B错误;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一超级细菌的形成伴随着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意味着该种群一定发生了进化,C正确;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中存在着抗新型抗生素的个体差异,施用新型抗生素(Ljrsocin E)不会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群灭绝,D错误。

    13(2021·济南高一月考,多选)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调查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

    B.与浅色岩P区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子频率低

    C.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

    D.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子频率高

    解析:答案:AD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的影响,A正确;在浅色岩P区,D基因的频率为0.1,则d基因的频率为0.9,深色表型频率为0.18,则浅色表型频率为0.82,设杂合子频率为x,那么1/2x0.820.9,可算出x0.16,同理,在深色熔岩床区,D基因的频率为0.7,则d基因的频率为0.3,深色表型频率为0.95,则浅色表型频率为0.05,可算出杂合子频率为0.50B错误;已知浅色岩QD基因的频率为0.3,若该区深色囊鼠的基因型均为Dd,则D基因的频率为0.25,不足0.3,故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C错误;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子频率为0.82,浅色岩Q区囊鼠的隐性纯合子频率为10.500.50,即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子频率高,D正确。

    14.寄生在某种鸟的羽毛中的羽虱大量繁殖会造成羽毛失去光泽和尾羽残缺不全,影响雄鸟的求偶繁殖。回答下列问题:

    (1)若某种群中对羽虱具有抵抗力的个体AAAa分别占20%40%,则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

    (2)请预测以后基因频率的变化规律,将该变化在右面的坐标图中以曲线的形式表示出来(标明基因,绘出大致趋势)

     (3)研究者认为雄鸟能否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与雄鸟尾羽长短有关,为了验证这个观点,选取若干只尾羽长度相似且生长状况一致的雄鸟均分成ABC三组,做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本实验应如何操作以实现对自变量的控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该种群中AAAa基因型的个体分别占20%40%,则aa的基因型频率为120%40%40%a的基因频率为40%1/2×40%60%(2)由于aa基因型的个体对羽虱没有抵抗力,故aa基因型个体将减少,a的基因频率将降低。绘图时应注意起点和趋势。(3)由图可知,雄鸟A的尾羽最短,雄鸟C的尾羽最长,雄鸟B的尾羽长度在AC之间,所以是将A组鸟的尾羽剪下粘在C组鸟的尾羽上,B组鸟作为对照。实验结果是雌鸟筑巢数CBA,由此得出雄鸟的尾羽越长越易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

    答案:(1)60%

    (2)如图:

    (3)雄鸟尾羽的长度 将A组雄鸟的尾羽剪短,把剪下来的尾羽粘在C组雄鸟的尾羽上,B组雄鸟的尾羽不做任何处理 尾羽长的雄鸟更能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

     

    4节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学有目标——课标要求必明

    记在平时——核心语句必背

    1.举例说明协同进化。

    2.概述生物多样性及其形成的过程。

    3.概述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要点,认同其在现有生物进化理论中的主流和核心地位。

    4.通过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存在的争论和疑点,认同科学理论是不断发展的。

    1.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

    3.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主干知识梳理】

    一、协同进化

    1.概念

    2.实例

    3.结果:通过漫长的协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丰富多彩的基因库,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

    三、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界的生命史作出了科学的解释

    (1)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3)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4)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

    (5)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2.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1)观点1: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

    (2)观点2:物种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过程,而是物种长期稳定迅速形成新种交替出现的过程。

    (3)影响广泛的观点: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教材微点发掘】

    据图(教材第119页图612)回答相关问题:

    (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协同进化

    (2)捕食者的存在促进被捕食者种群发展的理由是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

    (3)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

     教材问题提示

    ()思考·讨论(教材第122)

    1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厌氧的单细胞生物,它们生活在原始海洋中。

    2.植物先登陆,否则动物登陆后就会饿死。

    3.当时陆地上还是一片荒芜,生物都生活在海洋中。

    4.恐龙是在中生代后期绝灭的。物种绝灭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复杂的。恐龙的绝灭有利于哺乳动物的繁盛。

    ()旁栏思考(教材第124)

    这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可结合所学的物理和化学知识各抒己见。()

     

    新知探究() 协同进化

    【拓展·深化】

    ()协同进化的实例

    (1)某种兰花具有细长的花矩某种蛾类具有细长的吸管似的口器。

    (2)斑马的奔跑速度加快猎豹的奔跑速度加快。

    (3)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地球最早是无氧环境厌氧生物光合生物出现空气中有了氧气出现好氧生物。

    ()对协同进化的理解

    (1)不同物种之间的影响既包括种间互助,也包括种间竞争。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

    (2)无机环境的选择作用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进化;生物的进化反过来又会影响无机环境。

    (3)协同进化是千姿百态的物种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的形成原因。

     

    [思考·讨论]

    (1)协同进化只是生物之间共同进化吗?

    提示:协同进化包括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和发展。

    (2)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吗?

    提示:不是。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有通过种间互助实现的,如某种兰花和专门给它传粉的蛾;也有通过种间斗争实现的,如猎豹和斑马。

     

    【典题·例析】

     

    [典例1]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下列不属于协同进化实例的是(  )

    A.猎豹捕食斑马

    B.某种长有细长花矩的兰花和生有细长口器专门为它传粉的蛾

    C.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的数量剧增

    D.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而它们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

    [解析] 猎豹捕食斑马是二者相互选择的结果,属于协同进化,A不符合题意;某种长有细长花矩的兰花和生有细长口器专门为它传粉的蛾是通过长期的协同进化形成的,B不符合题意;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的数量剧增不属于协同进化,在这种情况下鹿群由于缺乏捕食者的选择作用,很可能会退化,C符合题意;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能够避免被天敌捕食,而它们的天敌视觉也越来越发达,以方便捕食昆虫,这是双方在相互选择中协同进化,D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典例2] 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只有长舌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不同舌长的蝙蝠个体之间出现存活率和繁殖率的差异

    C.蝙蝠微小的长舌变异经过长期自然选择积累为显著变异

    D.上述实例说明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唯一因素

    [解析] 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不同舌长的蝙蝠个体之间出现存活率和繁殖率的差异,B正确;蝙蝠微小的长舌变异经过长期自然选择积累为显著变异,C正确;上述实例说明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要因素,D错误。

    [答案] D

    易错提醒—————————————————————————————————

    有关协同进化的两个注意点

    (1)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仅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同种生物不存在协同进化。

    (2)生物与无机环境间的协同进化,表现在生物能够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

     

    【应用·体验】

     

    1.下列选项不支持协同进化观点的是(  )

    A.昆虫和体内共生菌的关系

    B.有长着细长花矩的兰花,就必有同样长着细长吸管似的口器的昆虫

    C.除草剂杀死玉米田中的杂草,玉米长势良好

    D.随着光合放氧生物蓝细菌的出现,地球上有了氧气,这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前提条件

    解析:答案:C 协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AB两项都属于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D项属于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不同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相互选择,协同进化,并非彼此孤立,杂草灭绝,玉米由于竞争者减少,长势良好,但这并不属于协同进化。故选C

    2.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距(如图),花距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距变异的方向

    B.花距变长是兰花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蛾的口器与花距的相互适应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解析:答案:C 兰花花距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蛾口器的特征和兰花花距起到相互选择的作用。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殖隔离。蛾的口器与花距的相互适应正是协同进化的结果。蛾的口器越来越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因吸食花蜜。故选C

     

    新知探究()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拓展·深化】

    ()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联系

    (1)遗传(基因)多样性:生物存在各种各样的变异,并且变异是不定向的,因而出现了遗传多样性。

    (2)物种多样性:遗传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的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形成物种多样性的根本原因,蛋白质多样性是形成物种多样性的直接原因。

    (3)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的环境共同组成的,所以物种的多样性和无机环境的多样性共同组成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进化的历程

    项目

    进化历程

    意义

    细胞数目

    单细胞多细胞

    为功能复杂化提供结构基础

    细胞结构

    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结构和功能更加完善

    代谢类型

    厌氧型需氧型

    能量供应更加充足

    生殖方式

    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实现基因重组,增强了变异的多样性,明显加快进化的速度

    生态系统成分  

    只有分解者出现生产者出现消费者

    光合自养生物的出现改变了原始大气成分,为需氧型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消费者的出现使生态系统结构更加复杂,对植物进化更加有利

    生活环境

    海洋陆地

    陆地复杂的环境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典题·例析】

     

    [典例1] (2020·河南六校联考)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生物进化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原因是生存斗争

    C.地球上生物进化的历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D.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证据是化石

    [解析]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原因是协同进化。故选B

    [答案] B

    [典例2] (2021·天津静海区高一检测)下列关于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同物种之间可以相互选择、协同进化

    B.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就是新物种不断产生的过程

    D.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可概括为协同进化

    [解析] 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故不同物种之间可以相互选择、协同进化,A正确;捕食者的存在使食物链中的生物通过反馈进行调节,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B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错误;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答案] C

    归纳拓展—————————————————————————————————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内容: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形成原因:协同进化。

    (3)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化石。

    —————————————————————————————————————

     

    【应用·体验】

    1.已知物种甲的化石比物种乙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晚得多,由此可知(  )

    A.物种甲比物种乙数量多

    B.物种甲比物种乙结构复杂

    C.物种甲一定从物种乙进化而来

    D.物种乙一定从物种甲进化而来

    解析:答案:B 根据进化论,乙的化石在甲的化石之前出现,所以甲的化石是经过了物种竞争之后生存下来的,相对来说,甲的结构肯定比乙复杂,但是甲是否由乙进化而来,取决于它们的亲缘关系。故选B

    2(20211月新高考8省联考·江苏卷)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热带任何地区的物种多样性一定高于温带

    B.外来物种一定会导致本地物种多样性降低

    C.共同进化既存在于食植动物和食肉动物之间,也存在于植物和食植动物之间

    D.生物多样性会随群落演替的进程而逐渐增加,但该群落中不会发生生物进化

    解析:答案:C 热带任何地区的物种多样性不一定高于温带,生物的多样性不仅取决于环境温度,还取决于其他环境条件,A错误;引入的外来物种,若不适应引入地的环境条件,而且还有天敌制约其生长,则一般不会导致本地物种多样性降低,B错误;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互相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所以食植动物和食肉动物之间,植物和食植动物之间都存在共同进化,C正确;群落的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的过程,该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发生变化,发生生物进化,D错误。

    [课时跟踪检测]

     

    [理解·巩固·落实]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2)生物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

    (3)生物登陆改变着陆地环境,陆地上复杂的环境又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4)中性突变理论认为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

    2.下列有关生物协同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隔离在生物协同进化中起决定作用

    B.生物的协同进化只发生在生物群落中

    C.大型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生物的协同进化

    D.草原兔子的抗病力与某种病毒的感染力都会随进化增强

    解析:答案:D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在生物协同进化中不起决定作用,A错误;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B错误;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大型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大型捕食者的存在客观上对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大型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生物的协同进化,C错误;草原兔子的抗病力与某种病毒的感染力都会随进化增强,属于协同进化,D正确。

    3(2020·山东合格考)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化石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证据

    B.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C.生物的多样性就是指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

    D.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解析:答案:C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只是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故选C

    4.地球上出现需氧型生物,自养型生物,真核生物的先后顺序依次为(  )

    A.需氧型生物,自养型生物,真核生物

    B.自养型生物,需氧型生物,真核生物

    C.自养型生物,真核生物,需氧型生物

    D.需氧型生物,真核生物,自养型生物

    解析:答案:B 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所以只有出现自养型生物后才有可能在大气中出现氧气,使需氧型生物的出现成为可能,真核生物的出现晚于原核生物。故选B

    5.生物多样性的本质是(  )

    A.基因多样性      B蛋白质多样性

    C.生态系统多样性  D物种多样性

    解析:答案:A 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故选A

    6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7 062米处,发现了一个新物种——盲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盲鱼和某种浅水鱼种群的基因库存有显著差异,一定不能相互交配

    B.盲鱼个体间在生存竞争过程中相互选择、协同进化

    C.原始鱼类进化为盲鱼的根本原因是漆黑、低氧、高压的生存环境

    D.即使盲鱼和原始鱼类再次生活在相同环境也不能进化为同一物种

    解析:答案:D 盲鱼和某种浅水鱼种群的基因库存有显著差异,但有可能是同一物种,并非一定不能相互交配,A错误;盲鱼个体间在生存竞争过程中不是协同进化,B错误;原始鱼类进化为盲鱼的根本原因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盲鱼和原始鱼类再次生活在相同环境也不能进化为同一物种,D正确。

    7.美国白蛾是外来入侵物种,对果树等农作物可造成严重的危害。科学家利用某病毒防治该害虫,防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ab年间,美国白蛾能适应入侵地的环境

    Bc年时,美国白蛾种群的基因库与b年时的相同

    C.该病毒对美国白蛾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D.美国白蛾与该病毒和当地物种相互适应、协同进化

    解析:答案:B ab年间,美国白蛾的种群数量增长较快,说明其能适应入侵地的环境,A正确。c年时,由于种群数量减少,因此美国白蛾种群的基因库与b年时不一定相同,B错误。引入病毒后,白蛾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病毒对美国白蛾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C正确。引入病毒后,白蛾在病毒的影响下,数量减少,两者之间存在共同选择,因此美国白蛾与该病毒和当地物种发生了共同进化,D正确。

    8.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界的丰富多彩,起控制作用的是DNA的多样性

    BDNA分子结构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4种碱基配对方式的多样性

    C.生物界的多样性是由物种的多样性体现的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解析:答案:A 生物界的丰富多彩,起控制作用的是DNA的多样性,A正确;DNA分子结构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B错误;生物界的多样性是由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体现的,CD错误。

    9.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表报告指出,在1998200810年间,新几内亚岛上发现了1 060种新物种,其中有12种为哺乳动物,如居住在山上的羊毛鼠、生活在水中惹人喜爱的扁鳍海豚等。下列关于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C.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

    D.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

    解析:答案:C 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既可以是相互斗争、相互淘汰,从而改变种群基因频率,导致进化发生,也可以是在互利的条件下,相互选择、共同进化,A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B错误;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因为不同物种之间存在协同进化,C正确;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D错误。

    10(2021·烟台二中高一检测,多选)协同进化就是生态的舞台,进化的表演,协同进化丰富了生物的多样性。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研究协同进化无法预测某物种的存在

    B.可遗传变异提高了种群的基因多样性

    C.协同进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D.种群内部个体间的差异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解析:答案:AD 研究协同进化可预测某种生物的存在;种群内部个体间的差异体现了基因(遗传)多样性。

    11.根据以下资料回答问题:

    根据分类学的记载,地球上生活着的生物约有200多万种,但是每年都有新物种被发现。近年来在3 000 m深的深海热泉孔周围,发现了以前没有记载的生物。这就说明,生物界还有待人们的继续发现,有人估计现存生物的实际种类应当在450万种左右。

    (1)从遗传水平看,生物新性状的出现主要是______的结果,而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后代的不同表型主要是________的结果。

    (2)从进化角度看,物种的多样性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综合作用的结果。

    (3)我国的四川、甘肃等地,在海拔2 0004 000 m的高山中生活着珍稀动物大熊猫,据统计,目前野生大熊猫仅存800只左右。

    造成大熊猫濒危的因素很多,如食物结构简单,繁殖力________,但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看,如果大熊猫灭绝,就意味着该物种所拥有的全部________从地球上永远消失,从长远发展来看,必定会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影响。

    有的学者提出,通过克隆技术大量繁殖大熊猫,然后再将它们送回野生环境以增加其种群数目。从遗传多样性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最大弊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而生物新性状的出现是由基因突变造成的,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后代的不同表型主要是基因重组的结果。(2)由于变异的不定向性及生物生存的多种多样的环境对生物进行不同方向的自然选择导致生物性状多样性。(3)大熊猫濒临灭绝的原因有多个方面:食物单一,繁殖能力很弱等,但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干扰和破坏了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一种生物的灭绝,会导致该物种的基因从地球上全部消失。克隆技术的运用能够实现种群数目的增加,但会破坏种群基因库中基因的多样性。

    答案:(1)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2)环境的多样性及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 (3)很弱 人类活动干扰和破坏了大熊猫的生存环境 基因 破坏种群基因库中基因的多样性

     

     

    [迁移·应用·发展]

     

    12.关于生物进化方面的证据,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四种地雀喙的差异是由于不同环境食物的刺激所致的不同变异

    B.图2昆虫的两类翅形的形成是对环境的主动适应

    C.图3是两种体色的桦尺蛾,它们的性状分化证实了物种形成的机制

    D.图4中两种动物之间的关系对两者都是有益的,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解析:答案:D 生物变异的产生是体内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结果,并不是环境食物的刺激以及生物对环境的主动适应所导致的,AB错误;生物性状的分化是变异的结果,并不能证实物种形成的机制,C错误;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对捕食者和被捕食者都是有利的,二者之间相互选择,协同进化,D正确。

    13(多选)山茶象甲用喙在山茶果皮上钻孔后将卵注入孔洞,只有在打通果皮的孔洞中孵出的幼虫才能取食到种子而成活。图1为日本南、北部地区的象甲,图2为日本不同纬度多个地区的象甲平均喙长和山茶平均果皮厚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南部地区的山茶果皮厚度大于北部

    B.图2M区象甲繁殖后代成功率最高

    C.图2P区数据采集来自北部地区

    D.山茶象甲与山茶相互影响协同进化

    解析:答案:ACD 从图1可以看出,南部地区山茶象甲的喙长于北部地区山茶象甲的喙,因此推测南部地区的山茶果皮厚度大于北部,A正确;分析图2可知,M区山茶平均果皮厚度大,打通果皮的孔洞难度更大,象甲繁殖后代成功率低,B错误;图2P区果皮平均厚度小,山茶象甲喙短,数据采集应来自北部地区,C正确;山茶象甲与山茶在相互影响中协同进化,D正确。

    14.研究者对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侧不同海拔高度的358种鸣禽进行了研究,绘制了该地区鸣禽物种的演化图表(部分)及其在不同海拔分布情况的示意图(图中数字编号和字母代表不同鸣禽物种的种群)。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内部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的是________多样性。

    (2)②③④⑤四个物种中,亲缘关系最近的两个物种是________

    (3)该研究发现,种群分布区域的扩大是喜马拉雅鸟类新物种形成的关键步骤之一,就⑥⑦形成过程而言,种群X分布区域扩大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种群X进化成为⑥⑦两个物种的历程约为七百万年,成为两个不同物种的标志是____________。下列关于这一进化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多选)

    AX中的个体发生了可遗传的突变

    B⑥⑦中每个个体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C⑥⑦一直利用相同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

    D.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种群X中不同的等位基因

    E.不同海拔高度的选择有利于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朝不同方向演化

    解析:(1)同一种群内不同个体表型的差异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层次中的基因(遗传)多样性。(2)分析题图可知,在②③④⑤四个物种中亲缘关系最近,因为②③是由最近的同一物种进化而来的。(3)由于喜马拉雅地区地形和气候条件复杂,若种群分布区域扩大,则有利于在⑥⑦原种群之间形成地理隔离,使⑥⑦原种群个体失去交配机会,从而导致新物种的形成(产生生殖隔离)(4)成为两个不同物种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正确;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不是个体,而是种群,B错误;⑥⑦生活的区域不同,所以利用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不同,C错误;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表型,D错误;不同海拔高度的选择是自然选择,有利于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朝不同方向演化,E正确。

    答案:(1)基因(遗传) (2)②③ (3)有利于在⑥⑦原种群之间形成地理隔离,使⑥⑦原种群个体失去交配机会 (4)产生生殖隔离 AE

     

    阶段验收评价() 第56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生物的进化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

     

    一、选择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

    1.下列有关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染色体中DNA的一个碱基对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B.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均可以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

    C.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D.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抑制着丝粒的分裂

    解析:答案:C 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中DNA的一个碱基对缺失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可能是基因突变,A错误;染色体的数目变异和结构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都可观察到,基因突变是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不能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B错误;基因重组包含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和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C正确;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D错误。

    2.某二倍体植物染色体上的基因B2是由其等位基因B1突变而来的,如不考虑染色体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突变可能是碱基对替换或碱基对插入造成的

    B.基因B1B2编码的蛋白质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C.基因B1B2指导蛋白质合成时使用同一套遗传密码

    D.基因B1B2可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体细胞中或同一个配子中

    解析:答案:D B1B2为等位基因,存在于同源染色体上,所以二者可以存在于同一个体细胞中。由于二倍体生物的配子中遗传物质减半,不考虑染色体变异的情况下,配子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不可能含有一对等位基因,因此B1B2基因不能同时存在于同一个配子中。故选D

    3.在家蚕的饲养中,人们常利用辐射的方法,诱发家蚕常染色体上的卵色基因转移到性染色体上,这样就可在未孵化时区分出雌雄,及早淘汰雌蚕,提高蚕丝的产量和质量。下列关于该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变异可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B.该变异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C.该变异发生时定会发生染色体的断裂和重新连接

    D.该变异类型会导致染色体上的基因座位发生改变

    解析:答案:A 该变异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染色体易位不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A错误,B正确;易位是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引起的变异,发生时定会发生染色体的断裂和重新连接,C正确;染色体易位会导致染色体上的基因座位发生改变,D正确。

    4.下列有关图示两种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过程发生在减数分裂后期

    B.图甲中的变异未产生新的基因,但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

    C.图乙过程表示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D.图乙中的变异未产生新的基因,也不改变基因的排列次序

    解析:答案:B 图甲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发生在减数分裂前期,A错误;图甲属于基因重组,没有产生新基因,但是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B正确;图乙是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改变了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次序,CD错误。

    5.下列现象中,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均有关的是(  )

    人类的XYY综合征个体的形成 线粒体DNA突变会导致在培养大菌落酵母菌时出现少数小菌落 三倍体西瓜植株的高度不育 一对等位基因杂合子的自交后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 卵裂时个别细胞染色体异常分离,可形成人类的21三体综合征个体

    A①②        B①⑤

    C③④  D④⑤

    解析:答案:C 三倍体西瓜植株的高度不育是因为其细胞内染色体组数为奇数,减数分裂联会时出现紊乱,不能形成正常配子而造成高度不育;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的实质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伴随同源染色体联会、分离造成的;为染色体个别数目变异造成的人类遗传病,与减数分裂异常有关;卵裂过程中只能进行有丝分裂,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是细胞质基因突变的结果。故选C

    6.下列有关生物体内基因重组和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碱基对改变引起的DNA分子结构的改变就是基因突变

    B.减数分裂过程中,控制一对性状的基因不能发生基因重组

    C.淀粉分支酶基因中插入了一段外来DNA序列不属于基因突变

    D.小麦植株在有性生殖时,一对等位基因一定不会发生基因重组

    解析:答案:D 由碱基对改变引起的DNA分子中基因结构的改变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强调的是基因结构的改变,A错误;若一对相对性状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则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重组,B错误;淀粉分支酶基因中插入了一段外来DNA序列,属于基因结构的改变,为基因突变,C错误;有性生殖中,一对等位基因只能发生分离,不能发生基因重组,D正确。

    7.为指导遗传咨询,医生通过产前诊断技术从孕妇体内取出胎儿细胞,以此判断胎儿是否患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借助B超检查技术,可以监测和预防所有先天性人类遗传病

    B.体外培养胎儿细胞并分析染色体,诊断胎儿是否患唐氏综合征

    C.用光学显微镜检查胎儿细胞,可判断胎儿是否患有青少年型糖尿病

    D.从胎儿细胞中提取DNA并检测相关基因,可判断胎儿是否患猫叫综合征

    解析:答案:B 借助B超检查技术,可以监测和预防部分遗传病,A错误;体外培养胎儿细胞并分析染色体,根据其染色体数目是否正常,诊断胎儿是否患唐氏综合征,B正确;青少年型糖尿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用光学显微镜无法判断胎儿是否患有青少年型糖尿病,C错误;猫叫综合征属于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从胎儿细胞中提取DNA并检测相关基因,无法判断胎儿是否患猫叫综合征,D错误。

    8.某植物株色紫色对绿色是显性,分别由基因PLpl控制,不含plPL 基因的植物株色表现为白色。该植物株色在遗传时出现了变异(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变异是由某条染色体片段缺失引起的

    B.该变异是由显性基因突变引起的

    C.该变异在子二代中能够表现出新株色的表型

    D.该变异可以使用显微镜观察鉴定

    解析:答案:B 题图中变异是由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缺失所致;该变异可以传递到子二代,且会出现不含基因plPL的个体,表现出不同于紫色和绿色的第三种表型(白色);染色体结构变异可用显微镜观察鉴定。故选B

    9.研究人员对生长在山区中的某二倍体植物种群进行了两次调查,结果见下表。已知控制植株红花、黄花和白花性状的基因依次为Rrr,且Rrr为显性,rr为显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性状

    红花植株

    白花植株

    黄花植株

    初次调查

    64%

    36%

    0

    二次调查

    36%

    25%

    39%

    A.基因突变是该植物花色基因频率变化的原因之一

    B.该种植物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共同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

    C.初次调查时种群中R的基因频率为40%,二次调查时为20%

    D.基因r的产生与遗传为该植物基因多样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解析:答案:C 基因突变是该植物花色基因频率变化的原因之一,A正确;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B正确;由于不知道红花植株中RRRrRr各基因型的具体比例,所以不能确定种群中R基因的基因频率,C错误;基因r的产生与遗传为该植物基因多样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正确。

    10.果蝇卷翅(Cy)是野生型(Cy)的显性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CyCy雄果蝇经辐射诱变后与CyCy雌果蝇杂交获得F1F1中卷翅雄果蝇再与野生型雌果蝇单对杂交,其中某一对果蝇的杂交子代如下表。根据统计结果判断该过程中最可能发生的变异是(  )

    卷翅雄性

    野生型雄性

    卷翅雌性

    野生型雌性

    146

    0

    0

    163

    A.易位  B缺失  C.重复  D.倒位

    解析:答案:A 卷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而经辐射诱变后,F2中表现出伴性遗传特点,说明CyCy雄果蝇经辐射诱变后含有卷翅基因Cy的一段常染色体移接到了Y染色体上,即发生了易位。故选A

    11.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株体内不是所有细胞都含有2个染色体组

    B.经产生的过程,基因中碱基数量发生了改变

    C.经产生的过程可以发生突变,但不发生基因重组

    D.经产生的过程,若要获得显性纯合子则需多次测交

    解析:答案:A 是用秋水仙素对单倍体幼苗处理获得的,部分细胞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A正确;经产生的过程,基因中碱基数量不一定发生改变,B错误;经产生的过程可以发生突变,也可以发生基因重组,C错误;经产生的过程,若要获得显性纯合子则需多次自交,D错误。

    12(20211月新高考8省联考·广东卷)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环境不断恶化,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蛾(其幼虫称桦尺蠖)种群中,与从前浅色个体占多数相比,黑色个体所占比例逐渐增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控制桦尺蛾体色的基因发生了定向变异

    B.黑色桦尺蛾是通过进化产生的新物种

    C.黑色桦尺蛾增多是获得性遗传的证据

    D.桦尺蛾体色变化趋势体现了协同进化

    解析:答案:D 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生殖隔离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黑色桦尺蛾增多是进化的结果,但没有产生新物种,B错误;黑色桦尺蛾增多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达尔文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而获得性遗传是拉马克的观点,C错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桦尺蛾体色变化趋势体现了同进化,D正确。

    13.(多选)某自由交配的种群在时间段都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段内A的基因频率是40%

    BA基因突变为a基因导致基因型频率在段发生剧变

    CAa基因型个体在段数量均为40,说明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D.在段,AA基因型个体的适应能力比aa基因型个体的弱

    解析:答案:ABC 据题意分析可知,段内A的基因频率是60%a的基因频率是40%A错误;导致基因型频率在段发生剧变的原因是自然选择对不同表型的个体的选择作用,B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段,Aa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种群发生了进化,C错误;在段,AA基因型个体的适应能力比aa基因型个体的弱,所以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AA基因型个体逐渐被淘汰,D正确。

    14(多选)下图表示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P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图中R表示生殖隔离,它标志新物种的形成

    D.若两个动物交配后能产生后代,则它们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解析:答案:ABC 图中P使有利基因频率上升,不利基因频率下降,表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正确;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正确;图中R使种群1和种群2形成了物种1和物种2,则R表示生殖隔离,它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C正确;物种是指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如果该后代不可育则不是同一物种,D错误。

    15(多选)下列有关物种形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某些基因频率,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B.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C.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

    D.一些生物可能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解析:答案:BC 自然选择可以使种群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因而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A正确;变异具有不定向性,突变和基因重组只能产生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C错误;一些生物可能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出现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D正确。

    16.许多动物在不同生活季节数量有很大差异。春季繁殖,夏季数量增加到最多;到了冬季,由于寒冷、缺少食物等原因而大量死亡。第二年春季,由残存的少量个体大量繁殖,形成一个如下图所示的瓶颈模式,图中为抗药性个体,瓶颈部分表示动物数量减少的时期。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了该种群进化的方向

    B.在图中所示的三年间,该种群进化形成了新物种

    C.在自然越冬无杀虫剂作用时,害虫中敏感性基因频率反而升高,说明变异的有利或有害取决于环境的变化

    D.在使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其抗药性基因频率的增加,是因为有抗药性基因的害虫繁殖能力增强了

    解析:答案:C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在图中所示的三年间,该种群的抗药性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但不能说明形成了新物种,因为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错误;分析图示可知,抗药性个体不耐寒冷,敏感性个体耐寒冷,在冬季寒冷环境的选择下,害虫中敏感性基因频率反而升高,说明变异的有利或有害取决于环境的变化,C正确;在使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其抗药基因频率的增加,说明含有杀虫剂的环境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D错误。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52)

    17(14)如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导致改变的内因是生物的______________,它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2)图中______的观点没有提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是指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也就是物种形成必须要有______隔离。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植物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50%。倘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类型仅保留显性性状类型,令其自交,则自交一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________,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________,此时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经这种人工选择作用,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是进化的内因。(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生殖隔离的形成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3)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4)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50%,则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30%。倘若人为舍弃隐性性状类型,仅保留显性性状类型,则AA的个体占40%Aa的个体占60%。该种群自交,AA的个体自交后代仍为AA,占40%Aa的个体自交,后代中AA15%Aa30%aa15%。因此自交一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55%,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5%。此时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55%30%×1/270%。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答案:(1)突变 基因重组 (2)自然选择学说 生殖 (3)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4)55% 15% 70% 是 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18(10)(2020·全国卷)普通小麦是目前世界各地栽培的重要粮食作物。普通小麦的形成包括不同物种杂交和染色体加倍过程,如图所示(其中ABD分别代表不同物种的一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均含7条染色体)。在此基础上,人们又通过杂交育种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回答下列问题:

    (1)在普通小麦的形成过程中,杂种一是高度不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知普通小麦是杂种二染色体加倍形成的多倍体,普通小麦体细胞中有________条染色体。一般来说,与二倍体相比,多倍体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2)若要用人工方法使植物细胞染色体加倍,可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3)现有甲、乙两个普通小麦品种(纯合体),甲的表现型是抗病易倒伏,乙的表现型是易感病抗倒伏。若要以甲、乙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获得抗病抗倒伏且稳定遗传的新品种,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

    解析:(1)杂种一是一粒小麦和斯氏麦草杂交的产物,细胞内含有一粒小麦和斯氏麦草各一个染色体组,所以细胞内不含同源染色体,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因此高度不育;普通小麦含有6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有7条染色体,所以体细胞有42条染色体;多倍体植株通常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2)人工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加倍可以采用秋水仙素处理。(3)为获得稳定遗传的抗病抗倒伏的小麦,可以利用杂交育种,设计思路如下:将甲和乙两品种杂交获得F1,将F1植株进行自交,选取F2中既抗病又抗倒伏的、且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即为稳定遗传的既抗病又抗倒伏的植株。

    答案:(1)无同源染色体,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 42 营养物质含量高、茎秆粗壮 (2)秋水仙素处理

    (3)甲、乙两个品种杂交,F1自交,选取F2中既抗病又抗倒伏、且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

    19(12)人类的遗传病有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病、伴性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回答以下问题:

    (1)如图所示的五个家庭,所患遗传病类型各不相同,且致病基因均位于性染色体上。

    1号家庭所患遗传病和5号家庭所患遗传病,在自然人群中男性与女性的患病率大小关系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号家庭的女儿与一位正常男性婚配,所生子女患该遗传病的概率为________

    如控制3号家庭的遗传病的等位基因为Aa,则患该遗传病的男性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

    4号家庭的患病儿子结婚后,从优生角度考虑,他们应生_____(男孩女孩)

    (2)克氏综合征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患者性染色体为XXY。对一位克氏综合征个体的染色体进行检查时得知其两条X染色体分别来自外祖父和外祖母,说明形成该克氏综合征个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15号家庭患5种不同的伴性遗传病(设等位基因用Aa表示),综合分析系谱图可知,15号家庭所患遗传病类型分别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XAY×XAXaXaY)、性染色体同源区段显性遗传(XaYA×XAXaXaXa)、性染色体同源区段隐性遗传(XaYA×XAXaXaXa)、伴Y染色体遗传、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XAY×XaXaXAXa)1号家庭所患遗传病在自然人群中男性发病率大于女性发病率,5号家庭所患遗传病在自然人群中,女性发病率大于男性发病率。2号家庭患性染色体同源区段显性遗传病,其女儿与一正常男性婚配,子女应均正常。3号家庭患性染色体同源区段隐性遗传病,男性患者的相关基因型为XaYa4号家庭患伴Y染色体遗传病,女性皆正常,而男性患病,且男性患者的后代中男性皆患病,故他们应考虑生女孩。(2)该克氏综合征患者的两条X染色体分别来自外祖父和外祖母,即两条X染色体均来自其母亲,也就是说不可能是母亲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减数分裂时两条X染色体未分离,而是在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的减数分裂时两条X染色体未分离。

    答案(1)男性发病率大于女性发病率、男性发病率小于女性发病率 0 XaYa  女孩 (2)形成卵细胞过程中的减数分裂时两条X染色体未分离

    20(16)某二倍体植物的花色受三对独立遗传的基因(BbDdRr)控制。研究发现,当体细胞中r基因数多于R基因数时,R基因的表达会减弱而形成粉红花突变体。图甲表示基因控制花色色素合成的途径,图乙表示粉红花突变体、粉红花突变体、粉红花突变体的体细胞中基因与染色体的组成(其他基因数量与染色体均正常)。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体现基因对性状控制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突变体①②③的花色相同,这说明花色色素的合成量与体细胞内______________有关。

    (3)基因型为bbDDrbbDDR的突变体自交所形成的受精卵中都约有1/4不能发育,推测其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欲确定基因型为bbDdRrr的植株属于图乙中的哪种突变体,设计实验如下。

    假设:图乙所示的染色体上不携带BbDd基因;实验过程中不存在基因突变与互换;各基因型配子活力相同。

    实验步骤:

    让该突变体植株与基因型为bbDDrr的植株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表型及比例。

    预测结果:

    .若子代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该突变体植株属于突变体类型;

    .若子代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该突变体植株属于突变体类型;

    .若子代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该突变体植株属于突变体类型。

    解析:(1)由图甲可知,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这是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间接途径。(2)已知当体细胞中r基因数多于R基因数时,R基因的表达会减弱而形成粉红花突变体。突变体①②③细胞中均含有2r基因、1R基因,三者的花色相同,说明花色色素的合成量与体细胞内Rr基因的数量有关。(3)由于基因型为bbDDrbbDDR的突变体产生的配子均有1/2不含Rr基因,二者自交所形成的受精卵中都有1/4不含Rr基因,而且恰好有1/4的受精卵不能发育,所以可推测Rr基因是受精卵发育所必需的。(4)由于基因型为bbDdRrr植株中多了一个r基因,又体细胞中r基因数多于R基因数时,R基因的表达减弱而形成粉红花突变体。因此用基因型为bbDdRrr的植株与基因型为bbDDrr的植株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型与比例。可用逆推法预测结果:.若该突变体植株属于突变体类型,该突变体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bDRObDrrbDRrbDrObdRObdrrbdRrbdrO11111111,基因型为bbDDrr的植株产生的配子是bDr,二者杂交的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bbDDRrO()bbDDrrr()bbDDRrr(粉红)bbDDrrO()bbDdRrO()bbDdrrr()bbDdRrr(粉红)bbDdrrO()11111111,则子代表型及比例为红粉红白=112.若该突变体植株属于突变体类型,该突变体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bDRrbDrbDRbDrrbdRrbdrbdRbdrr22112211,基因型为bbDDrr的植株产生的配子是bDr,二者杂交的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bbDDRrr(粉红)bbDDrr()bbDDRr()bbDDrrr()bbDdRrr(粉红)bbDdrr()bbDdRr()bbDdrrr()22112211,则子代表型及比例为红粉红白=123.若该突变体植株属于突变体类型,该突变体产生的配子为bDRbDrrbdRbdrr1111,基因型为bbDDrr的植株产生的配子是bDr,二者杂交的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bbDDRr()bbDDrrr()bbDdRr()bbDdrrr()1111,则子代表型及比例为红白=11

    答案:(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2)Rr基因的数量 (3)Rr基因是受精卵发育所必需的 (4).粉红白=112 .粉红白=123 .白=11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

     

    一、选择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

    1.下列有关纯合子与杂合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纯合子之间杂交,后代不一定是纯合子

    B.杂合子之间杂交,后代全是杂合子

    C.前者遗传因子组成相同,后者遗传因子组成不同

    D.前者自交后代性状不分离,后者自交后代性状分离

    解析:答案:B 假设显性遗传因子为A,隐性遗传因子为a,则纯合子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aa,杂合子为Aa。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相同,自交后代无性状分离;杂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不同,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故选B

    2.下列关于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杂交亲本产生雌雄配子的比例为11

    B.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1雌雄配子的组合方式为9

    C.所有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都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D.显性现象的多种表现并不违背孟德尔遗传定律

    解析:答案:D 杂交亲本产生的雄配子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A错误;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1雌雄配子的组合方式为16种,F2中基因型有9种,B错误;自由组合定律适用的条件是两对或两对以上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两对等位基因必须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显性现象的多种表现并不违背孟德尔遗传定律,D正确。

    3.孟德尔验证分离定律假说的证据是(  )

    A.亲本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

    B.杂合子自交产生31的性状分离比

    C.亲本产生的雌雄配子进行随机结合

    D.杂合子与隐性亲本杂交后代发生11的性状分离比

    解析:答案:D 孟德尔设计了测交实验为自己的假说提供证据,测交指的是杂合子与隐性纯合亲本杂交,其后代的性状分离比是11

    4.正常结球甘蓝植株的紫色叶对绿色叶为显性,控制该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AaBb)分别位于3号和8号染色体上。如表是甘蓝杂交实验的统计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亲本组合

    F1株数

    F2株数

    紫色叶

    绿色叶

    紫色叶

    绿色叶

    紫色叶×绿色叶

    121

    0

    451

    30

    紫色叶×绿色叶

    89

    0

    242

    81

    A.结球甘蓝叶色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表中组合的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

    C.理论上组合F2紫色叶植株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4

    D.组合F1与绿色叶甘蓝杂交,理论上后代表型的比例为31

    解析:答案:A 控制该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AaBb)分别位于3号和8号染色体上,则结球甘蓝叶色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由F2紫色叶绿色叶151推知,其F1基因型均为AaBb,亲本基因型分别为紫色叶AABB,绿色叶aabbB错误;理论上组合F2紫色叶植株中包含了三种纯合子,每种占F21/16,则F2紫色叶植株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5C错误;组合F2紫色叶绿色叶31,则F1AabbaaBb,与绿色叶甘蓝杂交,理论上后代表型的比例为11D错误。

    5.油菜为两性花,其雄性不育(不能产生可育的花粉)性状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其中M基因控制雄性可育,m基因控制雄性不育,r基因会抑制m基因的表达(表现为可育)。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基因型为mmrr的植株作为母本进行杂交前需要做去雄处理

    B.基因型为Mmrr的植株自交子代均表现为雄性可育

    C.基因型为mmRr的植株不能自交,进行杂交时只能作为母本

    D.存在两株雄性可育植株进行杂交,子代均表现为雄性不育的情况

    解析:答案:D 根据题意可知,M基因控制雄性可育,m基因控制雄性不育,r基因会抑制m基因的表达(表现为可育),因此基因型为M_R_M_rrmmrr的植株表现为雄性可育,基因型为mmR_的植株表现为雄性不育。基因型为mmrr的植株可以产生可育的花粉,其作为母本进行杂交前,需要做去雄处理,A正确;基因型为Mmrr的植株自交,产生的子代中都含有rr基因,r基因会抑制m基因的表达,所以都是雄性可育,B正确;基因型为mmRr的植株雄性不育,不能产生可育的花粉,所以该植株不能自交,进行杂交时只能作为母本,C正确;由题意可知,雄性可育植株的基因型有M_R_M_rrmmrr,由此可推知,不存在两株雄性可育植株进行杂交,子代均为雄性不育(mmR_)的现象,D错误。

    6.下列关于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和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时,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需要先对宿主细胞进行标记

    B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

    C.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保温和搅拌的时间都会影响实验现象

    D.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S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该转化因子可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解析:答案:B 噬菌体必须在活细胞内才能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因此标记T2噬菌体前应先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的培养基和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大肠杆菌,再用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A项正确;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B项错误;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保温时间长短、搅拌是否充分均会影响沉淀物或上清液的放射性强度,C项正确;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表明了S型细菌中含有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D项正确。

    7.一对表型正常的夫妇(女方为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生了一个不患色盲但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孩子。图中不能解释其产生原因的是(  )

    解析:答案:B 若与红绿色盲相关的基因用Bb表示,则该对夫妇的基因型为XBXbXbYA图中初级精母细胞的XY两条性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导致产生染色体组成为XBY的异常精子,与正常卵细胞X结合会产生性染色体组成为XBXY的孩子,并且该小孩不患色盲,A正确;B图表示次级精母细胞中两条Y染色体未分离,导致产生没有Y染色体和两条Y染色体的异常精子,与正常卵细胞结合,不会产生染色体组成为XXY的孩子,B错误;C图表示初级卵母细胞中的两条X染色体未分离,导致产生染色体组成为XBXb的卵细胞,与正常的精子Y结合,会产生不患色盲但性染色体组成为XBXbY的孩子,C正确;D图表示次级卵母细胞中两条X子染色体移向细胞的同一极,可能导致产生染色体组成为XBXB的卵细胞,与正常的精子Y结合,会产生不患色盲但性染色体组成为XBXBY的孩子,D正确。

    8.如图为生物体内转运亮氨酸的tRNA,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

    A.该tRNA还能识别并转运其他氨基酸

    B.亮氨酸只能由该tRNA转运

    C.亮氨酸的密码子是AAU

    DtRNA由许多个核糖核苷酸构成

    解析:答案:D 一种tRNA只能识别一种密码子,并转运一种相应的氨基酸,而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多种tRNA转运,AB错误;亮氨酸的密码子应位于mRNA上,与tRNA上游离的三个碱基配对,因此亮氨酸的密码子应是UUAC错误;tRNA是由多个核糖核苷酸脱水聚合而成,其中有三个游离的碱基(反密码子)能与mRNA上的密码子发生碱基互补配对,D正确。

    9.右图表示某动物的精原细胞,该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互换。则由该细胞形成的精子类型可能是(  )

     

    解析:答案:B 经互换的精原细胞会形成4种类型的精细胞,选项A中只有1条染色体发生了变化,不符合互换的现象;选项C中染色体形态的颜色没有发生互换现象;选项D中只含有两种类型的配子。故选B

    10.下列关于DNA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细胞分裂前的间期,可发生DNA的复制

    BDNA复制过程需要核糖核苷酸、酶和ATP

    CDNA复制时严格遵循A—CG—T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单个脱氧核苷酸在DNA酶的作用下连接合成新的子链

    解析:答案:A 在细胞分裂前的间期,可发生DNA的复制,A正确;DNA分子的复制需要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等,B错误;DNA复制时严格遵循A—TG—C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错误;单个脱氧核苷酸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连接合成新的子链,D错误。

    11.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

    B.基因突变是由于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的改变而发生的

    C.基因突变可以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或生物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引发

    D.基因突变会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数量

    解析:答案:D 基因突变只是染色体某一位点上基因的改变,并没有改变基因的数量。故选D

    12.果蝇的某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N/n控制,其中一个基因在纯合时能使合子致死(注:NNXnXnXnY等均视为纯合子)。有人用一对果蝇杂交,得到F1果蝇共185只,其中雄蝇63只。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上述结果能判定出这对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

    B.可以判定出上述实验亲本中雌性果蝇的基因型

    C.若F1雌性果蝇只有一种表型,则致死基因为n

    D.若致死基因为N,让F1果蝇随机交配,理论上F2成活个体中杂合子的比例为1/8

    解析:答案:D 由题意可知,在子一代中雌蝇雄蝇接近21,说明有一半的雄蝇死亡,那么该基因应位于X染色体上,否则后代中雌雄果蝇比应为11。因为子代中雄性果蝇死亡了一半,说明雌蝇能产生2种配子,那么该雌蝇应是杂合子。如果F1雌性果蝇共有一种表型,则致死基因为n。如果致死基因为N,让F1果蝇即XNXnXnXnXnY随机交配,理论上F2成活个体(1XNXn3XnXn3XnY)中杂合子的比例为1/7。故选D

    13(多选)某植物的花色受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花色形成的生化途径如图所示,酶M的活性显著高于酶N,当两种酶同时存在时,所有的底物都只能和酶M结合。某纯合植株甲和白花植株杂交,产生的F1自交,所产生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蓝花红花白花=123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纯合植株甲的基因型为MMNN

    B.有色物质为蓝色,有色物质为红色

    CF2的蓝花植株中纯合子占1/6

    DF2的红花植株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白花植株占1/5

    解析:答案:ABC 由F2的表型及比例可推知,F1的基因型为MmNn,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mmnn,则纯合植株甲的基因型为MMNNA正确;根据F2的表型分析可知,有色物质为蓝色,有色物质为红色,B正确;F2的蓝花植株中纯合子有MMNNMMnn,占2/121/6C正确;F2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mmNNmmNn,比例为12,所产生的配子中mN2/3mn1/3,红花植株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白花植株(mmnn)1/3×1/31/9D错误。

    14.红绿色盲是一种常见的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在一个数量较大的群体中,男女比例相等,B的基因频率为80%b的基因频率为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群体男性中b的基因频率高于20%

    B.一对表型正常的夫妇不可能生出患色盲的孩子

    C.在这一人群中,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依次为2%10%

    D.如果不采取遗传咨询、基因诊断等措施,该群体中色盲的发病率会越来越高

    解析:答案:C 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值叫作基因频率,基因频率与性别无关,因此该群体男性中b的基因频率等于20%A错误。一对表型正常的夫妇,女性可能是致病基因携带者,所以仍然可能生出患色盲的孩子,B错误。按照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女性XbXb的基因型频率为20%×20%4%,但男女比例为11,则XbXb的基因型频率为4%×1/22%;由于男性只有一条X性染色体,则男性的Xb基因频率就是男性基因型Xb的频率,为20%,但男女比例为11,则XbY的频率为20%×1/210%C正确。采取遗传咨询、基因诊断等措施可以降低色盲的发病率,但是如果不采取遗传咨询、基因诊断等措施,该群体中色盲的发病率也不会越来越高,D错误。

    15(多选)为研究与植物生长相关的基因及其作用,科学家获得了基因ABC失活的多种突变体,电泳分析各植株中蛋白m和蛋白n的表达情况,结果如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BC分别控制蛋白mn的合成

    B.蛋白m和蛋白n对植株生长起抑制作用

    C.基因C比基因B对植株生长的抑制更强

    D.基因A可能促进蛋白m和蛋白n的降解

    解析:答案:ABD 对比bcd,基因BC分别控制蛋白mn的合成,A正确;对比abcd,蛋白m和蛋白n对植株生长起抑制作用,B正确;基因B比基因C对植株生长的抑制更强,C错误;对比abA突变体含有蛋白mn,野生型没有这两种蛋白质,基因A可能促进蛋白m和蛋白n的降解,D正确。

    16(多选)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正确的说法是(  )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

    B.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单细胞生物,进行有氧呼吸

    C.生物多样性形成也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协同进化的

    解析:答案:AD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共同进化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A正确;生物的进化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则先有单细胞生物,后有多细胞生物,早期地球与现代地球相比,没有大气层,氧气是在自养型生物出现以后才逐渐生成和增多的,则生物先进行无氧呼吸,B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此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D正确。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52)

    17(12)人类血友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现有一对非血友病的夫妇生出了两个非双胞胎女儿。大女儿与一个非血友病的男子结婚并生出了一个患血友病的男孩。小女儿与一个非血友病的男子结婚,并已怀孕。回答下列问题:

    (1)“◇”表示尚未出生的孩子,请画出该家系的系谱图,以表示该家系成员血友病的患病情况。

    (2)小女儿生出患血友病男孩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假如这两个女儿基因型相同,小女儿生出血友病基因携带者女孩的概率为____________

    (3)已知一个群体中,血友病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保持不变,且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的该致病基因频率相等。假设男性群体中血友病患者的比例为1%,则该男性群体中血友病致病基因频率为________;在女性群体中携带者的比例为________

    解析:(1)根据题意画出遗传系谱图,如答案所示。(2)假设用Hh表示与血友病相关的一对等位基因,血友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该家系的系谱图可知,母亲的基因型为XHXh,大女儿的基因型为XHXh,小女儿的基因型为1/2XHXh1/2XHXH,小女儿生出患血友病男孩的概率为1/2×1/41/8;若这两个女儿基因型相同,即小女儿的基因型为XHXh,则小女儿生出血友病基因携带者女孩(XHXh)的概率为1/4(3)男性群体中血友病患者的比例为1%,则该男性群体中血友病致病基因频率为0.01;由于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的该致病基因频率相等,所以女性群体的该致病基因(Xh)频率为0.01,正常基因(XH)频率为0.99,所以女性群体中携带者(XHXh)的比例为2×1%×99%1.98%

    答案:(1)如图所示:

    (2)1/8 1/4 (3)0.01 1.98%

    18(12)下图为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图示,请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S型细菌荚膜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真正的转化实验是第__________组,该组与第___________组对照可排除该组小鼠死亡是由于R型细菌。格里菲思实验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各组小鼠体内分离细菌,预期可以分离出S型活菌的是__________组。若将第组分离出来的细菌接种到合适的培养基培养,可观察到的菌落形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组注射的只是R型细菌,组没有注射活菌,死的S型细菌不会繁殖后代,因此这两组都不能分离出S型活细菌;第组是真正的转化实验,但不是所有R型细菌都能转化,因此小鼠体内会有R型细菌和S型细菌。若将第组分离出来的细菌接种到合适的培养基培养,可观察到两种形态的菌落。

    答案:(1)多糖   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 (2) 既有光滑菌落也有粗糙型菌落

    19(14)下图甲表示某种菊花细胞中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转录和翻译,其中表示相关的酶,为转录mRNA的模板,图乙为图甲中的放大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__________酶,若图中合成的______用于构成乙图中D结构,则将会被转运至___________进行组装。

    (2)乙中A表示________键,B所携带氨基酸的密码子为___________

    (3)该种菊花的重瓣为突变性状。科研人员发现有三个突变基因可能与重瓣性状出现有关。野生型与突变型菊花三个突变基因中碱基及相应蛋白质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突变基因

    碱基变化

    CCG

    CT

    CTTC

    蛋白质

    差异

    分子结构

    有明显差异

    氨基酸的

    差异数()

    长度有

    明显变化

     

    据上表分析:基因突变的类型包括______________。上表()内可能是________

    解析:(1)用于转录的酶是RNA聚合酶;D是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构成,肽链若是用于构成核糖体,则需转运进入细胞核,由核仁组装。(2)连接多肽之间的化学键为肽键;密码子是C(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连的碱基,由于B(tRNA)上的反密码子为CGA,因此B所携带氨基酸的密码子为GCU(3)由表内突变基因碱基的变化可知,表示碱基的增添,表示碱基的替换,表示碱基的缺失。对于基因上的碱基C替换为T,密码子肯定发生改变,但可能决定的氨基酸与未突变表达出的氨基酸是一种,则氨基酸的差异数为0;也可能突变后决定的氨基酸种类发生了改变或者变成了终止密码,则决定的氨基酸差异数可能有1个或多个。

    答案:(1)RNA聚合 肽链 细胞核(核仁)

    (2)肽 GCU  (3)碱基的增添、替换、缺失 01个或多个

    20(14)果蝇的长翅(B)和短翅(b)、红眼(R)与白眼(r)是两对相对性状。亲代雌果蝇与雄果蝇杂交,F1表型及数量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表型

    长翅红眼

    长翅白眼

    短翅红眼

    短翅白眼

    雌果蝇/

    151

    0

    52

    0

    雄果蝇/

    77

    75

    25

    26

     

    (1)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__________定律,基因Bb互为________基因。

    (2)F1长翅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其中杂合子占______。长翅红眼雌果蝇细胞中最多有______个染色体组。

    (3)现有1只长翅白眼果蝇与1只长翅红眼果蝇杂交,子代雄果蝇中长翅白眼占3/8,则子代雌果蝇中出现长翅白眼的概率为__________

    (4)为验证长翅红眼雄果蝇(BbXRY)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进行了杂交实验。其遗传图解如下,另一亲本的基因型和表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分析表中信息可知,在F1中,雌果蝇中的长翅短翅=1515231,雄果蝇中的长翅短翅=(7775)(2526)31,说明翅的长短的遗传与性别无关,因此控制长翅(B)和短翅(b)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在F1中,雌果蝇均为红眼,雄果蝇中的红眼白眼=(7725)(7526)11,说明眼色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因此控制红眼(R)与白眼(r)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综上分析,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基因Bb互为等位基因。(2)结合以上分析可推知,亲代雌果蝇与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BbXRXrBbXRYF1长翅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有2(BBBb)×2(XRXRXRXr)4(),其中杂合子占11/3BB×1/2XRXR5/6。果蝇为二倍体生物,其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当体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时,因着丝粒分裂导致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组数目也随之加倍,所以长翅红眼雌果蝇细胞中最多有4个染色体组。(3)现有1只长翅白眼果蝇与1只长翅红眼果蝇杂交,子代雄果蝇中长翅白眼(B_XrY)3/8,说明在子代雄果蝇中,长翅(B_)3/4,白眼(XrY)1/2,进而推知双亲的基因型分别为BbXrYBbXRXr,则子代雌果蝇中出现长翅白眼的概率为3/4B_×1/2XrXr3/8(4)长翅红眼雄果蝇(BbXRY)与另一亲本杂交。由遗传图解可知,子代雄果蝇均为白眼(XrY),雌果蝇均为红眼(XRXr),而且雌、雄果蝇中的长翅短翅都是11,说明另一亲本的基因型和表型分别为bbXrXr、短翅白眼雌果蝇。

    答案:(1)基因自由组合 等位 (2)4 5/6 4

    (3)3/8 (4)bbXrXr 短翅白眼雌果蝇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试卷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