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展开浣溪沙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2.多角度赏读,探究用词与写法之妙。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以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教学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四首词的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
1.作者简介
教师:同学们,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词的作者吧
预设: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原名纳兰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善骑射,好读书,曾从徐乾学受经学,并广泛搜集整理诸家经解文献。一生以词名世,尤长于小令,多感伤情调,风格近于李后主。亦工诗,颇得盛唐风格。词集有《侧帽集》《饮水词》等。
2.课文背景
教师:我们一起来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这首词的内容。
预设: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受命与副都统郎谈等出使觇梭龙打虎山,十二月还京,此篇大约作于此行中,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二)新词学习,整体感知
教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pàn)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shù lěi),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三)细读本词,精读细研
教师: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这首词,用自己的话说说词句的意思。
1.词句出示: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注释】那畔:那边。 若为:怎样的。
(学生朗诵词句,自主尝试翻译。)
预设1:【译文】向着北方边疆那边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声。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学生朗诵词句,自主尝试赏析。)
预设2:“身向云山那畔行” 点明此行的目的地和路途的遥远。
预设3:“北风” 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
预设4:“吹断”写尽了北国秋冬之险恶。
预设5:“若为情”的发问中带出了作者对到任的迷茫与不安。
2.词句出示: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注释】戍垒:边防驻军的营垒。
关城:关塞上的城堡。
(学生朗诵词句,自主尝试翻译。)
预设1:
【译文】一缕荒烟飘在废弃的营垒上空,西下的斜阳映照着旧日的边塞城堡,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学生朗诵本词句,自主尝试赏析。)
预设2:“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写眼前景色,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满目萧瑟的冷清与破败。
预设3:“古今幽恨几时平”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末句画龙点睛,指出了这首词的主旨在于“古今幽恨”: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
(四)深读本词,合作探究
1.这首词的哪些词语写出了塞外的荒凉?
(学生默读词句,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1:“北风吹断马嘶声”引人入寒风凛冽之境。“断”字不仅生动地描绘出马嘶声在北风中被阻断,更描绘出人被隔绝在荒凉地的感觉;
学生2:“深”“远”“晚”“荒”“旧”一系列形容词,描绘出深秋远塞的景象,揭示出时间处于深秋,给人以寒冷萧瑟的印象,空间处于偏远荒凉之地。“晚烟”“荒戍垒“旧关城”,给人以暮色、黯淡与荒凉、残破之感;
学生3:另外“一”“半”这两个量词,实际上展示的也正是与丰富、繁多完全相反的萧疏、稀薄之感,映衬塞外的空阔荒凉。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默读词句,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五)课堂小结
1.这首词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这首词的主题。
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全篇除结句外皆出之以景语,描绘了深秋远塞,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而景中又无处不含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可谓景情交融。最后“古今幽恨几时平”则点明主旨。
2.我们一起明晰这首词的写法,体会它的写作特色。
预设1:以小词写豪迈,收放自如,委婉有致,细腻而敏锐。
马嘶声能被北风吹断,晚烟是“一抹”,残阳是“半竿”。
预设2:写景纯用白描,情景交融。
作者一直未曾直接抒发要表达的情感,但字里行间流露出难以平静的恋乡、忧虑、怀古之情思。
三、课后巩固,布置作业
四、1.背诵这四首词。
2.感受词中的意境,试着自己口头描述出其中一首词的画面。
【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重在通过诵读让学生了解诗歌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赏析字词,探究词作艺术手法的运用,体会这些词作的艺术魅力。本课先介绍四首词的写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词作内容打下基础,再通过不断的朗读,理解词作的大意,体会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接着通过翻译,具体把握诗歌内容。最后在不断地诵读中领会词作的字词之妙,感受词作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品鉴词作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接着在最后环节,安排学生反复背诵,加深记忆。
【课后预习】
1.预习《短文两篇》,利用工具书疏通本课重点字词,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2.理解两文,并把握两篇文章作者的主要观点。
3.梳理两篇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