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表里的生物》(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展开《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表里的生物》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叙述了小时候的“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的话,从而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这篇课文先阐述观点,再列举事例,紧扣单元主题体会文章是如何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本课思路清晰,语言描写和心理刻画的方法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具有很好的启发。 【教学目标】 1.借助标题,围绕探究过程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文中借助具体事例来证明中心观点与猜测的探究过程。 3.初步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教学难点】 文中借助具体事例来证明中心观点与猜测的探究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质疑课题 ——你是否相信1.齐读课题2.质疑课题 师:如果让你在课题后面加一个标点,你会加什么?为什么?3.过渡 师:我们不信,可冯至小时候却相信。而且还见人就说——出示句子 “我有……表里”(交流“钵”字的学习方法)4.借认知冲突,激阅读兴趣。师:作者是相信表里是有生物的,而且是一只小蝎子,这就更让人匪夷所思了。课文究竟讲了一个什么童年故事呢?(设计意图:本课设计以“信与不信”为主线,贯穿全课教学过程,这个环节意在以揭示课题时的难以置信产知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我”应该相信1.预习反馈师:请各小组同学交流课前完成的思维导图,再互相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交流反馈)2.交流师:了解故事的内容,此时你信不信表里有生物呢? 3.细读文本 寻找证据师:静静浏览课文,找出作者之所以相信表里有生物的原因,做上标记。4.学生反馈(设计意图:课后习题中提到“联系课题,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一环节抓住“我”探究“表里的生物”这一过程,设计两个思维导图,其一是从看到现象、形成猜测、验证到得出结论四个步骤让学生对全文有整体感知;其二是以时间轴为主线,让学生了解每个时间段情节的发生和作者的心情变化,这样抓住多条线索让学生详细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大意。) 三、聚焦重点——“我”的确相信理由一:有限的生活经验1. 师:我们可以梳理出作者之所以相信表里有生物的第一个原因来自读课文第1、2自然段,请两位同学来读。2.品析用事例验证经验。(第1自然段)(1)师:作者罗列了哪些具体的事例?请分别用一个词来提炼。(2)师:作者在举这些事例的时候,写法上有什么特点?(3)师:学作者的方法列举生活中的两个事例写下来,同桌互说互评。(4)师:这些事例都是怎么得来的?(5)总结理由(一)师:作者相信表里是有生物的第一理由来自生活经验。(板书:生活经验)(6)品读句子:“我小时候……声音”师:作者这个观点的形成是受当时生活条件的限制。(板书:有限的) 理由二: 合理的趣味联想1. 师:课文的第9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呢? 2. 师:他的想法有依据吗?3.总结理由(二)师:作者自然、合理的想象,为印证自己的观点增添了一份砝码。(板书:合理的联想)4.齐读师:让我们一齐读读这个小段。 理由三: 父亲的言之凿凿师:作者最终确信表里有生物还跟一个人有关,谁呢?图文结合,感受初见怀表时的心情师:朗读描写怀表样子的有关句子。(“蓝色的……蒙着” )师:结合插图,你觉得当作者看到表时,心情怎么样? 师生合作朗读12——19自然段师:当作者再次请求父亲让他看表时,有一段父子间的有趣对话,我们一起来读读。师:当作者听到父亲所言“这摆来摆去的是小蝎子的尾巴”时,心里想什么,什么心情?总结理由(三)师:父亲的话无疑为作者的观点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板书:父亲的话)联结资料,了解原由师:作者的父亲为什么 “秒针”说是“小蝎子的尾巴”呢? 理由四: 作者的深思熟虑再出示第二个思维导图师:让我们再次关注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这样的时间轴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总结理由(四)师:从疑惑到猜测,从猜测到验证,这样的过程体现作者做事是经过深思熟虑。(板书:深思熟虑)3.此时,如果再让你给标题加个标点,你会加什么?(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在于引导学生逐层梳理,逐一提炼,形成围绕核心观点“表里有生物”的四大理据:有限的生活经验、合理的趣味联想、父亲的言之凿凿和作者的深思熟虑。这样服务于语文要素落实的需要,也服从于本课教学主线展开的逻辑。) 四、 品味结尾——“我”有过快乐1.学习第21自然段师:前面大篇幅的文字,却被最后一段寥寥数语推翻了,让我们齐读第21自然段。师:现在,作者还信吗?为什么? 2.联结资料,探究原因 师:作者不相信的原因,为什么没有详细写?读这段资料,再联系课文结尾,看看有什么新的体会?师:作者之所以不写“不说了”的原因,他想带给我们的是一份童年的快乐。让我们再一齐读读这个结尾吧!(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在于结尾处创造性地转化与升华,通过作者简介资料让学生有比较深入的体会,又提供《彩色的鸟》《猫儿眼》的两处结尾,在大语境的强烈冲击下,让学生有更深切的心灵感悟——对自然万物的好奇才是童年永恒的魅力和快乐。) 五、总结人物印象 提出下节课预学任务师:同学们,这个是充满趣味的故事中,你品读到当时的作者是怎么样的一个孩子呢?师:下节课我们将重点探究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请看下节课的预学任务。(略)(设计意图:学文后,让学生对主人公进行初步的印象评价,顺势提出下节课的预学任务,为下节课落实课后习题任务——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说“我”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做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