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课文内容ppt课件
展开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特征,积累“虽”“食”“或”“策”“其”等易考词语,背诵课文。(重点)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重点)结合具体语句理解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重点)正确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理解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难点)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其并称“韩柳”。他推动了文学的发展,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间。其时,韩愈初入仕途,很不得志,曾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hūn)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和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爱莲说》也属于这一文体。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xiànɡ)马。
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可是”。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同“祗(只)”,只、仅。
(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同“饲”,喂。下文“而食”“食之”中的“食”读音和意思与此相同。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用马鞭赶它。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材,才能,才干。
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祗”同“祗(只)”,只、仅。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见”同“现”,显露、表现
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或许
古义:这,这样 今义:判断动词
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策勋十二转
千里马常有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策之不以其道马之千里者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其正色耶
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副词,表示加强肯定语气
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
不以千里称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故虽有名马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年且九十不义而富且贵
策之不以其道虽有至道不足为外人道也伐竹取道
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
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好的素质
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竭尽
定语后置,即“千里之马者”
状语后置,即“祗于奴隶人之手辱”
第二个“食”后面省略宾语“之”,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也”
省略主语“食马者”,即“(食马者)策之不以其道”
“安……也”翻译为“怎么能……呢”
等量齐观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如临大敌 执策而临之
无能为力 虽有千里之能
竭力尽心 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不果腹 一食或尽粟一石
无师自通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的重要特征:②_______________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③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
辛辣地讽刺了“食马者”的浅薄无知。
读懂大意,归纳概括千里马的遭遇。
无千里之名,被低估,不受重视
无应有待遇,被虐待,才美难现
无用武之地,被无视,无人理解
通读全文,梳理本文的写作思路。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写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之情。
“故”字表明“伯乐不常有”是众多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原因。
这句话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观点: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 情感: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结合具体语句,体会文中的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饱含愤愤不平、无限痛惜之情。
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
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造成千里马被埋没的后果。
“也”在反诘句中,将作者的愤怒、谴责之情推向高潮。
既有作者的痛切之感,也有对“食马者”强烈的嘲讽之意。
“而”表转折关系,表现出作者内心的不平之意。
前面两句的主语是“食马者”,此句“而”前的主语变为“马”,“而”字使读者辨识到主语在变换,“而”后的主语为“食马者”,读起来气势更旺盛,语气更强烈。
第一个“其”饱含诘问的语气,第二个“其”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感叹。
饱含愤慨之情,是作者由衷的感叹。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分别从使用不得法、喂养不足量、嘶鸣不解意三个角度写“食马者”不识千里马,刻画出了“食马者”的浅薄无知。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反诘感叹,先问后答,强烈讽刺了那些不识千里马的人,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无视人才的强烈不满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其真不知马也
不以千里称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其真不知马也
本文运用了11个“不”字,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本文运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试简要分析。
伯乐→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不遇伯乐→贤才难遇明主
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讽刺和控诉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1.名句默写。(1)(鄂州中考)韩愈《马说》中,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毕节中考)“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 _______________。”这是千里马的悲哀,因为它没有遇到伯乐这样的知己。(韩愈《马说》)
2.(娄底中考)下列对选文(《马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里马”寓指有才华的人,“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 才的统治者。B.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C.“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了统治者的平庸浅薄、 愚妄无知。D.本文既有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抨击,也有作者怀才不遇的 愤懑。
【解析】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是直接原因。
3.(营口中考)在现实生活中,想成为有用武之地的“千里马”,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请谈谈你的看法。
①主观条件:要具备千里马的能力。 ②客观条件:要能够得到赏识,有施展才能的平台。现实中,我们不仅要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做好随时都能施展才能的准备,还应该将个人理想的实现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积极表现,以得到赏识。
4.(重庆中考A卷)选文(《马说》)和链接材料都围绕人才问题发表了看法,请说出两文作者的看法有何异同。
辛未闰四月即事(节选)张九成 如闻失一士,每食不下咽。人才何其鲜,求一于百千。岂独今世欤,自古皆已然。
【注】①张九成:南宋人,曾任礼部侍郎兼刑部侍郎等官职。②士:指人才。③鲜:读作xiǎn。
[参考答案] 相同点:爱惜人才(或:重视人才)。 不同点:韩愈认为人才多,但识才者少,呼吁要善于识别人才;张九成认为人才难得。
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就能施展才能;也有人认为,千里马需遇伯乐,才能有机会施展出来。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示例一】我认为千里马不一定非得遇到伯乐才能施展才能。即使没有伯乐,千里马也能用行动创造机遇。如果只是被动地等待伯乐的发现,就会错过很多机会,极有可能永远被埋没。 【示例二】我认为千里马需遇伯乐,方能有机会施展才能。如果没有一个识人才、懂人才的人,即便是千里马也很可能会被无视、被埋没,无人问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
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人才能充分发挥才能的愿望。
一、熟读并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 这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托物寓意”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托物寓意的写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言在此而意在彼,有咫尺论万里之势。
三、“托物言志” 和“托物寓意” 的区别
1.“托物言志”是把自己的志趣、志向寄托在对某种物的记叙、描写之中。比如《爱莲说》。 “托物寓意”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2.两者都是托物,不同在于“寓意”和“言志”。
3.“托物寓意”包括了“托物言志”。也就是说,“托物言志”可以说成是“托物寓意”,而“托物寓意”却不可以说成是“托物言志”。4.当诗文中所托之物表达作者某种情怀、某种志向时,用“托物言志”是恰当的。 如果所托之物表达的是其他意思,如赞美、批判之类,而没有涉及作者的志向时,用“托物寓意”好一些。
1.分析文章(段落)的写作方法。2.文章(段落)运用了 的写作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情感。3.作者是借助了 来表达观点的,请并简要分析。
文章运用了 写作手法,借助 表达作者的观点,寄寓了作者 的情感。
说说作者借黔之驴表达了什么观点,试分析文章的寓意。黔之驴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作者借黔之驴,意在讽刺当时无德无能而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外强中干的统治集团中的某些上层人物,指出他们必然覆灭的下场。 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1.直称。如“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2.暗称。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
二、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3.代称。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这些句子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三、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子的语气特点。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陈述语气)2.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不能办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反问语气)3.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转折语气)4.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诘问、感叹语气)
四、阅读下面的短文,结合课文,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不少于300字。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人,安可诬一世之人?” 德彝惭而退。 ——《资治通鉴·唐纪八》
示例:实现“中国梦”,人才是关键。当今社会需要知识型人才、高科技人才、复合型人才、一专多能的人才……作为个人,应当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社会是丰富多彩的,对人的要求也是千差万别的,只要能够做好某项工作,就是人才。同时,国家应当为培养、造就和使用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在今天的社会中你会把“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名言作为自甘沉沦,一味埋怨环境的挡箭牌吗?如果未被发现怎么办? 结合课文,试着谈谈你的看法。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图片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图片课件ppt,共5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提出问题,一食或尽粟一石,分析问题,食马者,不识千里马,平庸浅薄,愚妄无知,其真不知马也,解决问题,赏识人才的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人教部编版马说课文配套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马说课文配套ppt课件,共1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说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说课课件ppt,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一词多义,一食或尽粟一石,动词吃,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名词能力,动词能够,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动词用马鞭驱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