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学案+分层作业)-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010218/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3课《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学案+分层作业)-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010218/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3课《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学案+分层作业)-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010218/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3课《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学案+分层作业)-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010218/2/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3课《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学案+分层作业)-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010218/2/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3课《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学案+分层作业)-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010218/2/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3课《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学案+分层作业)-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010218/2/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3课《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学案+分层作业)-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010218/2/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3课《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学案+分层作业)-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01021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3课《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学案+分层作业)-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01021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3课《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学案+分层作业)-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010218/3/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3课《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学案+分层作业)-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010218/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3课《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学案+分层作业)-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4010218/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3课《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学案+分层作业)-六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展开课 题 | 3 古诗词三首 | 部编版 | 六年级上册 | 第一单元 | 第1课时 |
学 校 |
| 授课班级 |
| 授课教师 |
|
学习目标 |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背诵《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发挥想象,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 ||||
学习 重难点 | 有感情地朗读,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 ||||
学情分析 |
| ||||
教学辅助 |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自主预习卡。 |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 :激趣导入,初读诗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对草原有个整体的认识,初步感受其美丽,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情感铺垫。)
- 我们的祖国有巍峨的群山,有浩瀚的江海,有无边的森林,有起伏的稻田。唐诗宋词中,就有许多是描写山水风景的。今天,我们将学习《古诗词三首》。(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
- 理解诗题,读通诗句
课件出示课题:《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指导书写:注意“德”右边中间不能写成“四”,“心”字上面一横不能丢。
(2)引导学生抓住“宿”“六月二十七日”,知道写诗的时间:抓住“建德江”“望湖楼”.
(3)自读两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习任务二:根据课前布置的自主预习卡,结合自己的完成情况,汇报预习成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学会在预习中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学生对课文内容也有了进一步的感知,为下一步研读课文打好基础。)
课件出示自主预习卡。
1.同桌交换“自主预习卡”,互相检查生字的读写。
2.同桌互看,对方提出的问题探究能不能解决。
3.选择一两位同学的问题在全班交流。
学习任务三:精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感受变化之快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画面,感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描绘的雷阵雨的变化之快,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并通过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借助注释,说出诗词大意。
3.想象画面,品读诗句。
(1)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
提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知道描述的时候要加上“好像”“仿佛”等比喻词才能准确表达诗句的意思。
看到这幅画面,你会联想到哪些四字词语?
【预设】 乌云翻滚、乌云密布、乌云滚滚…
和“黑云翻墨”比较,联系生活经验,感受诗人用新奇、贴切的比喻写出了乌云扩张、蔓延的变化过程,而且这一变化几乎发生在一瞬间。
(2)雨中——白雨跳珠乱入船。
提示:描述画面,同样体会比喻的贴切、新奇,感受雨的大和急。
(3)雨后——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提示:描述雨后的画面,感受雨后湖面的平静。
(4)有感情地朗读。
提示:六月二十七日这一天,苏轼站在望湖楼上看着眼前这变幻莫测的西湖雨景,是一种怎样的心境?(愉快,陶醉、愉悦、沉醉…)苏轼不仅醉在酒中,还醉在景中啊。
(5)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比较异同。
【预设】:
①相同之处:都写了西湖雨景,都用了比喻。
②不同之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先雨后晴,《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先晴后雨:前者是以景喻景,后者是以人喻景。
课堂小结:
通过两首古诗的对比,我们知道了这两首古诗都描写了景色,但是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请大家借助刚才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自读《旅夜书怀》和《五月十九日大雨》这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自主作业: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选择一项或两项完成。
1.配乐朗读古诗,尝试背诵。
2.借助本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自读《旅夜书怀》和《五月十九日大雨》这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板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dd06cfaa1fe0fadf633abb41c796ed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