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活板》学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00595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25课《活板》学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00595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25课《活板》学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400595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活版导学案及答案
展开《活板》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文章语言特点。
3.反复朗读课文,体会程序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 理解说明顺序。
- 说明文语言特色的感知
一、整体感知
(一)走进作者: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北宋浙江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汉族。北宋科学家、政治家。仁宗嘉佑进士,后任翰林学士。晚年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工程师、外交家。
(二)了解“印刷术”:
在《辞海》中,对“印刷术”是这样介绍的: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称“刻板印刷术”。刻板印刷在我国唐代已开始盛行,并先后传至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洲和欧洲。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首创泥活字板,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之后,又陆续出现用木、锡、铜和铅等金属制成活字板印刷书籍。1450年左右德国人谷登堡用铅合金制成活字板,用油墨印刷,为现代金属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可见,毕昇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毕昇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
(三)认识《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年—1095年)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据现可见的最古本元大德刻本,《梦溪笔谈》一共分30卷,其中《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社会历史方面,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为详实的记载。。
(四)预习交流: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1.圈画文中生字词。
昇shēng、薄bó、唇chún、和huò、炀yáng
砥dǐ、更gēng、瞬shùn、帖tiē、韵yùn、贮zhù
粘zhān、燔fán、沾zhān、予yú、从zòng、旋xuàn
译文
用雕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从五代冯道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刻字的原因,是木纹有疏有密,沾水后就高低不平,并且和药物粘在一起,不容易取出来。不象火烧过的胶泥字,印完后再用火烤使药物熔化,拿手一抹,这些字模就会自己落下来,绝不会被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到今天还珍贵地收藏着。
2.注释
板印书籍:用雕版印刷书籍。板印,用雕版印刷。板:同“版”。
盛为之: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之,指“板印书籍”。
冯瀛王:即冯道(882—954),字可道,瀛洲景城(今河北沧县西)人,历仕后唐至后周。死后,周世宗追封为瀛王,我国古代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首倡者。
五经:儒学的经典,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汉后合称《五经》。
已:同“以”。
典籍:泛指各种重要(文献)书籍。
板本:板印的本子。
庆历:宋仁宗年号(1041—1048)。
布衣:平民。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其:其,代词。做活板的方法。
钱唇:铜钱的边缘。
印:印模、字印。
令坚:使……坚硬。
和(huò):混合。
以:用。
冒:蒙、盖。
欲:想。
范:框子。
持就火炀(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就,靠近。炀,烤。
药: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物。
字平如砥(dǐ):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砥:磨刀石。
止:同“只”,仅仅。
未为简易:不能算是简便。
数十百千:几十乃至百、千。
自:别自,另外。
具:准备好。
更(gēng)互:交替、轮流。
以:用来。
以纸帖(tiě)之:用纸条给它做标记。帖,用标签标出。
每韵为一帖(tiè),木格贮(zhù)之: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韵,指韵部。帖,标签,名词。唐宋时,人们按照诗歌押韵的规律,把汉字分为206韵,后来又合并为106韵。
奇(jī)字:写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
旋:旋即。
不以木为之者: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
兼:又。
不可取:拿不下来。
燔(fán)土:指火烧过的黏土字印。燔:烧。
讫(qì):终了,完毕。
拂(fú):擦拭,掸去。
殊不:一点也不。
予:我。
群从(cóng):堂兄弟及侄子辈。
二、内容理解
第一段分析:
提问1:概括大意。
明确:刻板印刷发展情况。
第二段分析:
提问1:概括大意。
明确:这一段是全文主体,具体说明了活板的发明、制作、印刷及有关事项。
提问2:可以分成几层? 分别是什么?
第一层——介绍活板发明的时间,发明人的身份及姓名。
(又:呼应上下文,说明活板是在印刷术上继刻板之后的“又”一大发明)
第二层——介绍活字印刷的制板印刷程序。
(其法:总领后文,引出活板的制作及下文活板的用法和功效等)
第三层——介绍活字印刷的有关事项。
第一层(1):简介活板的发明时间和发明者。
第二层(2—4):介绍活版的制作方法。
第三层(5—9):说明活版印刷的功效和提高印刷效率的方法。
第四层(10):说明用胶泥刻字的原因忽然拆版的方法。
提问3:作者用什么词语强调了发明人的身份? 为什么这么强调?
“布衣”二字,表现了人民的创造力,也表明作者不以地位取人的进步态度。
提问4:活版制作过程中的主要环节是制字——制版——排版,其中排版部分是怎样的一个程序?这是根据什么顺序介绍的?采用这样的顺序有什么好处?
布字——火炀——按平.//设置铁板→ 纸灰冒之 → 板上置铁范 → 密布字印 → 持就火炀之 →按平版面
活版制作的程序或以工艺流程。也就是时间顺序.
符合事物自身的规律,显得科学、精确、条理。不仅使读者对事物有充分的认识了解,而且使文章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
提问5:活版印刷的特点是什么?
极为神速。
提问6:提高功效的措施是什么?
一使“常作二铁板,更互用之”;二是“一字有数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提问7:活版不用木头而用胶泥作字模的原因,使我们更清楚地知道活版印刷地特点是什么?
活
提问8:活版介绍活版的功效、字印的贮存、用胶泥刻字的好处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逻辑顺序。
第三段分析:
提问1:概括大意。
明确:交代毕升所制字模的下落。
全文分析:
提问1:本文总体上是以什么为序?
明确: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说明。
提问2:本文课题是“活板”,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活版,而是从雕版印刷写起的?
从雕版印刷到活版印刷是印刷术的一个飞跃。雕版印刷的缺点是死,不灵活。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看出活版印刷的优点和特点。
提问3:思考本文运用哪些说明方法,要举出实例。
打比方:“薄如钱唇”、“则字平如砥”
作用:使人们对胶泥字模的形状、活版的平整程度有了一个具体的认识,使说明更准确形象。
作比较:“若止印三二本……..极为神速”“不以木为之者…….殊不沾污”
作用:说明印刷的特点和胶泥刻字的优点。
举例子:如“之、也”等字。
列数字。
提问4:全文突出了活版的主要特征在“活”字,这个“活”字贯穿活版制作印刷的全过程,分别是哪些方面?
1、字活:每字为一印 2、排版活:密布字印 3、印刷活:更互用之
4、字印数目活:每一字皆有数印 5、做法活:奇字旋刻 6、拆板活:火令药熔。
提问5: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1)抓住事物特点加以说明。活板先进在“活”上。文章以雕板为比照,突出一个“活”字,既介绍了怎样“活”,又说明了为什么这样“活”。
(2)按工作程序的顺序说明。活板印刷是一种新工艺,按程序说明是合理的顺序。
(3)说明的语言简洁、平实、准确,形容适度。为了说明清楚,用了列数字、打比方、做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
三、字词总结
(一)通假字
1、活板“板”通“版”。雕版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已”,通 “以”。
3、若止印三二本 “止”,通“只”。仅仅
4、文理有疏密 “文”通“纹”。
5、则用纸帖之 “帖”通“贴”。粘附
(二)一词多义
为
(1)唐人尚未盛为之( 动词,做)
(2)皆为板本 (动词,是)
(3)又为活板 (动词,发明)
(4)每字为一印 (动词,刻)
(5)满铁范为一板(动词,成为)
(6)未为简易 (动词,算是)
(7)极为神速 (动词,算是)
(8)每韵为一帖 (动词,做)
(9)不以木为之者(动词,刻制)
(10)为予群从所得(介词,被 ,被动用法)
以
(1)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介词,用,拿)
(2)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介词,把)
(3)以一平板按其面 (介词,用,拿)
(4)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连词,表目的,可译为“用来”)
(5)以纸帖之/以草火烧/不以木为之者/以手拂之 (介词,用)
其
(1)其法 (代词,指活字版印刷的)
(2)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代词,指铁板的)
(3)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代词,指排好的字模)
(4)其印自落 (代词,那些)
(5)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代词,他的)
之
(1)唐人尚未盛为之(代词,指“板印书籍”)
(2)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代词“这”; 代词,指“铁板”)
(3)持就火炀之(代词,指“铁板”)
(4)更互用之(代词,指“两块铁板”)
(5)则以纸帖之(代词,指不用的字模)
(6)旋刻之(代词,指“奇字”)
(7)不以木为之者(代词,指活字模)
(8)以手拂之(代词,指字模 )
帖
(1)则以纸帖之 (动词,用标签标出)
(2)每韵为一帖(名词,标签)
就
(1)持就火炀之(动词,靠近)
(2)瞬息可就(动词,完成)
若
(1)不若燔土 (如,像)
(2)若止印三二本(如果 )
火
(1)以草火烧 (名词作状语,用火)
(2)再火令药熔 (名词作动词,用火烤)
(3)持就火炀之。(名词,火)
板
(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用雕板(名词作状语)
(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雕板(名词)
印
(1)若止印三二本。(印刷,动词。下文“板印书籍”、“五代时始印五经”、“欲印”、“若印数十百千本”、“此印者才毕”中“印”同此)
(2)每字为一印。(字印,印章,名词。下文“乃密布字印”、“每一字节有数印”、“每字有二十余印”、“其印自落”、“其淫威于群众所得”中“印”同此)
可
(1)瞬息可就。(能愿动词,可以)
(2)高可二黍许。(副词,大约)
已
(1)已后典籍皆为板本(通“以”,介词)
(2)一板已自布印(已经,副词。下文“第二板已具”中“已”同此)
自
(1)一板已自布印(另外,副词)
(2)其印自落(自己,代词)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板印书籍(名词“板”用作“印”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雕版”)
火烧令坚(名词“火”用作“烧”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方式:“用火”)
每韵为帖,木格贮之(名词“木格”用作“贮”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木格)
2、名词用作动词
用讫再火令药熔(名词“火”受副词“再”修饰,用作动词,“用火烤”)
则以纸帖之(名词用作动词,“用标签标出”)
(四)古今异义
1、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冒之(冒:涂盖,敷上。今常用义为:向外透,冒失,冒充等)
2、一板已自布字(自:另外。今常用义为:自己,从等)
3、文理有疏密(文理:木材的纹理质地。今指文章内容、词句等方面的条理)
4、药稍熔(药:古义指文中所提到的松脂、腊等物;今义指病的药品)
5、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布衣:古义指平民;今义指衣服的一种)
(五)句式
1、判断句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粘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表原因的判断,“者”字提示原因,译时要在“文理”前加“是因为”)
2、定语后置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素无备”是中心词“奇字”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
3、省略句
(1)火烧令(之)坚 省略“之”,代指字模
(2)持(之)就火炀之 省略“之”,代铁板
(3)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置”后面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
4、被动句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用固定格式“为……所……”表被动)
四、当堂检测
(一)给黑体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
1 其上以松脂( )、蜡和( )纸灰冒之
A zhǐ B zhī
C hé D huò
2 持就火炀( )之
A yáng B tāng C tàng
3 更( )互用之
A gèng B gēng C jīng
4 则以纸帖( )之
A tiē B tiè C tiě
5 兼与药相粘( )
A zhān B nián
6 不若燔( )土,用讫( )再火令药熔
A fān B fán
C qì D qǐ
7 以手拂( )之
A fú B fó
8 木格贮( )之
A chǔ B zhù
9 殊( )不沾污
A shū B zhū
10 其印为( )予( )群从( )所得
A wéi B wèi
C yú D yù
E zòng F cóng
(二)对加黑的字解释完全正确的是( )
A 唐人尚未盛(大规模的)为之
此印者才毕(完结、完成)
有奇字素(平时)无备者
用讫再火令药熔
B 一板已自(另外)布字
其上以松脂、蜡和(混和)纸灰之类冒之
不若燔(烧)土
乃密布(排列)字印
C 旋(旋转)刻之
薄如钱唇(边缘)
则第二板已具(准备好)
更互(交替)用之
D 则字平如砥(磨刀石)
若止(停止)三二本
以一铁范(框子)置铁板上
瞬息可就(完成)
(三)黑体的字的意思都不相同的是( )
A 每字为一印
此印者才毕
每一字皆有数印
乃密布字印
B 持就火炀之
火烧令坚
以草火烧
用讫再火令药熔
C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不用,则以纸帖之
D 唐人尚未盛为之
满铁范为一板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四、对句子的意思理解有误的是( )
A 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每个字制成一个印模,用火烧使它坚硬。
B 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药灰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压字面,于是(所有排在板上的)字就平得跟磨刀石一样。
C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字印不用的时候,就(把活字分类)用纸条标记它,每韵归为一类,(分别)放在木格里。
D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
不用木料刻制字印的原因,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有密,沾了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并且和药物粘在一起,所以不可取。
阅读
①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②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③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④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⑤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⑥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⑦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⑧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⑨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⑩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1 活板的主要特征是 ( )
A 印刷速度快 B 印刷质量好
C 制版比较容易 D 印完,可以拆版
E 发现错误可以改正 F 活
2 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正确的是( )
A ①ㄧ②③ㄧ④⑤⑥ㄧ⑦⑧⑨⑩
B ①ㄧ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 ①ㄧ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 ①②ㄧ③④⑤⑥ㄧ⑦⑧⑨ㄧ⑩
3 这段文字说明的顺序是 ( )
A 时间顺序 B 空间顺序
C 逻辑顺序 D 程序顺序
4 这段文字中介绍活板的排版先后有五个步骤,它们的正确顺序是怎样的?请将它们的字母按顺序写在横线上。
A 以火熔药 B 用药物蒙盖铁板
C 按平版面 D 设置铁板
E 排列字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这段文字中说明活板印刷速度快的原句是“ ”和“ ”。
6 这段文字的⑦⑧⑨句说明的是( )
A 每一字皆有数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B “之”“也”等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C 活字的存放。
D 活板对印刷中会遇到的一板内有重复的字和生僻字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7 活字的印模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这种材料有什么优越性?
8 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填入括号内,并简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A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
( )
作用 。
B 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 )
作用 。
C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 )
作用 。
D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 )
作用 。
E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 )
作用 。
答案:
一、1 B、D 2 A 3 B 4 A 5 A 6 B、C
7 A 8 B 9 A 10 B、C、E
二、B
三、D
四、D
五、1 F 2 B 3 D 4 D、B、E、A、C
5 极为神速,瞬息可就
6 D
7 活字印模是用胶泥制作的,它的优越性是遇水不变形,不与药物相粘,拆板方便。
8 A 打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刻字的深度。
B 打比喻。形象的说明了活板字面平整的程度。
C 列数字、作比较。突出了活板能提高印刷速度的优点,印得越多越快。
D 作比较。突出了胶泥所制印模的优越性。
E 举事例、列数字。具体说明了字印数目是活的,突出了活板的“活”。
五、课后练习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7—9题。(6分)
【甲】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选自[宋]沈括《活板》)
【乙】
(毕昇)活字之法,斯其权舆。然泥字既不精整,又易破碎。松脂诸物亦繁重周章,故王桢《农书》所载活字之法,易以木版。其贮字之盘,则设以转轮,较为径捷,而亦未详备。至陆深《金台纪闻》所云铅字之法,则质柔易损,更为费日损工矣。是编参酌旧制,而变通以新意。
(选自[清]金简《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有删改)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持就火炀之 瞬息可就
B.若止印三二本 若无兴德之言
C.则第二板已具 问所从来,具答之
D.每一字皆有数印 扶苏以数谏故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1分)
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翻译:
9.印刷术是人类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传播、交流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甲】【乙】两文展现了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发展历程:由唐代的 到宋代毕昇的泥活字印刷,再到元代王桢记载的_________,明代陆深记载的铅活字印刷。到了清代,金简奉旨勘印《四库全书》,要“变通以新意”。可见,我们的祖先从未停止过改良印刷术的脚步。从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____________精神。(3分)
答案:
(二)
7.答案:B(2分)
8.答案:它(铁板)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一类的东西覆盖好(1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①雕版印刷(板印书籍) ②木活字印刷 ③创新(探索)(3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活字印刷的方法,是从毕昇开始的。然而泥活字既不精细齐整,又容易破碎。松脂之类的东西也繁琐累赘,需要大费周折,所以王桢在《农书》中所记载的活字印刷之法,用木活字代替了泥活字。木活字印刷贮存字印的盘子,设置了转轮,比较快捷,但(木活字印刷)也不够周详完备。到了陆深《金台纪闻》所记载的铅活字,(字印)质地柔软容易损伤,更是耗费时间损害功效。这本书(所记载的活字印刷法)参考了旧的制作方法,在此基础上有所变通和更新。
阅读两个文言选段,完成7-10题。(共13分)2018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
甲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乙
针,生于山中①,处于室堂。夫始生巨,而成功者小,长其尾②而锐其剽3,头铦达④而尾掉缭⑤。无知无巧,善治衣裳。不盗不窃,穿洞而行。一往一来,结尾以为事。尾生而事起,尾收而事已⑥。既以缝表。又以连里。既能合纵,又善连横。无羽无翼,反复甚急。日夜合离,以成文章。下覆百姓,上饰帝王。功业甚博,不显贤良。簪以为父⑦,管⑧以为母。用时则出,不用则藏。
(选自《荀子·赋》,有删改)
【注释】 ①生于山中:缝衣针用金属制成,而矿石在山中,所以说“生于山中”。②尾:线。③剽(piao):针尖。④铦达:锐利挑达,畅通无队。⑤掉缭:摇曳而缠绕的样子.形容线的长。⑥尾收而事已:线尾打结就新衣完工。⑦簪以为父:簪,大针。一般小针由这种大针磨细而成,所以说“簪以为父”。⑧管:存放针的圆管状工具。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 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2)持就火炀之
(3)则第二板已具
(4)长其尾而锐其剽
(5)以成文章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1)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2)夫始生巨,而成功者小。
9.甲段介绍活板的排版,先后有六个步骤,请把空缺的三个步骤填在横线
上。(3分)
设置铁板→ 放置铁范→ → →按平板面
10、对甲、乙两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甲段“每字为一印”说明字是活的,“乃密布字印”说明板是活的,“每一字皆有数印”说明字印数目是活的。
B.乙段从多方面介绍针,尤其是运用多种修辞,生动展示了小小缝衣针上下穿梭,默默无闻为人们赶制衣裳的可爱特点。
C.“铁范置铁板上”和“上饰帝王”中的“上”意思不相同;“不用,则以纸帖之”和“不用则藏”中的“不用”意思相同。
D.甲段语言平实,乙段语言华丽,但都充分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乙段多用四字句式,因而科学严谨,表意清晰。
答案:
(一)
7. (1)蒙,盖 (2)靠近火 (3)准备好 (4)使针尖变得锐利 (5)花纹
8.(1)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
(2)刚开始产生的时候很大,但制作成功后却很小。
9.纸灰冒之 密布字印 持就火炀
10. D
【乙】参考译文
针,出产于山里,放置在屋子中。刚开始制作时很大,而制成后很小。它的尾巴很长而末端很尖,头部锐利而尾巴绵长。(针)没有智慧没有技巧,却善于缝制衣裳。既不偷盗也不行窃,却要打洞而行。它一往一来地活动,尾上打结就开始做事。尾巴打结工作就开始,尾巴再打结工作就停止。既能够缝衣服外层,又能够补缀衣里;既能够合拢竖向,又善于连结横向。没有羽毛,也没有翅膀,反复来回很匆忙。它日夜使分离的相合,从而制成花纹。下能够遮盖百性,上能够装饰帝王。功劳业绩非常大,却不炫耀自己贤良。把簪子当父亲,把管子当母亲。用它时,它就出现;不用它时,它就隐藏。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活版导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a href="/yw/tb_c4025895_t4/?tag_id=42" target="_blank">活版导学案</a>,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作者介绍,文体知识,生字注音,词语汇总,特殊句式,课文翻译,核心理解,课文主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七年级下册老王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七年级下册老王学案设计,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7 短文两篇陋室铭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7 短文两篇陋室铭学案,共3页。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12a1cfd0bb10cada2e3d82e093d90a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