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结构化思维课堂课时教学设计表教师个体备课表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结构化思维课堂课时教学设计表教师个体备课表,共24页。
3.结构化思维课堂课时教学设计表
(教师个体备课表)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
备课
教师
课时安排
1 课时
课题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学习
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达成评价
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2、知道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先行组织:多媒体课件
新知建构
问题与活动(做什么、怎么做)
嵌入评价(做到什么程度)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被誉为“天路”的工程是什么吗?(青藏铁路)
师:青藏铁路的建设创造了很多高海拔地区铁路建设的奇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一起走进青藏铁路。
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教学加法的意义
出示2页例题(1)课件。
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讨论回答:
(1)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和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是多少千米,怎样计算。
(3)请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出示线段图,找出数量关系。(课件出示西宁到拉萨的线段图)
(4)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西宁到格尔木的距离+格尔木到拉萨的距离=西宁到拉萨的距离
用加法计算,列式为:814+1142=1956(km)
提问:为什么用加法呢?怎样得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5)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相加的两个数叫作加数,加得的数叫作和。
明确加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
2.教学减法的意义
我们已经知道和完成“求西宁到拉萨的全长”用加法计算,那么老师把例题(1)的已知和问题做一个调换,又应该怎么计算呢?(课件出示例题(2)、(3))
(1)小组讨论:比较(1)和(2)(3)题的不同。
与第(1)题比较,第(2)、(3)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板书出第(2)、(3)题的减法算式。
(2)1956 - 814 = 1142km
(3)1956 - 1142 = 814km
(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
(3)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4)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三、 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出示: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 = 加数 + 加数
加数 = 和 - 另一个加数
(2)减法各部分问的关系。
出示: 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3)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根据加减法的关系,可以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1)加法的验算。
(课件出示): 1234 验算: 2079 2079
+ 845 - 845 — 1234
2079 1234 845
(2)减法的验算。
(课件出示):1234 验算: 247 1234
- 987 + 987 - 247
247 1234 987
三、巩固练习
1.做第3页下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4页第1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解决,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确定用什么方法计算,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4页第2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算式。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写的,为什么这么写。
四、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
814+1142=1956km
1956-814=1142km
1956-1142=814km
1、情景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2、从实例中知道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名称。
3、理解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知道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迁移运用:应用已有的加、减法知识经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它们各部分之间的互逆关系。
成果集成: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作业设计:
1、(1)晨光文具店运来一批练习本,卖出226包,剩下546包。运来多少包练习本?
(2)今年果园种植桃树340棵,梨树413棵,梨树比桃树多多少棵?
2.猜猜我是几?
(1)我减去52得101。
(2)355加上我得数是723。
4.我会填。
128+( )=300
687-( )=285
3.结构化思维课堂课时教学设计表
(教师个体备课表)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
备课
教师
课时安排
1 课时
课题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学习
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达成评价
1、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2、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
先行组织:多媒体课件
新知建构
问题与活动(做什么、怎么做)
嵌入评价(做到什么程度)
一、导入新授课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
二、 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1.乘法的意义
出示例1(1) 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4=12
师:为什么用乘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除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出示例2(2)(3)
(1)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列式计算:12÷3=4 12÷4=3
(2)问: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
(3)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概括: 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板书)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课堂练习
1、 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7页第1题。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列式计算,然后交流反馈。集体订正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分别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意义
用加法算:3+3+3+3=12枝
用乘法算:3×4=12枝
12÷3=4瓶
12÷4=3枝
1、谈话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实例、小组讨论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名称。
3、通过总结更好的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牢记于心。
迁移运用: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实例、小组讨论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成果集成: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
作业设计:
2.下面各题应用什么方法计算?
(1)四(1)班有52人,每2人一组,可以分成多少组?
(2)四(1)班每2人一组,可以分成26组,四(1)班一共有多少人?
3.根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道算式。
15×43=645
114÷3=38
4.小明家养了36只鸡,养的鹅的只数是鸡的一半,养了多少只鹅?
3.结构化思维课堂课时教学设计表
(教师个体备课表)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
备课
教师
课时安排
1 课时
课题
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学习
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特点。
2、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3、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达成评价
1、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2、知道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先行组织:多媒体课件
新知建构
问题与活动(做什么、怎么做)
嵌入评价(做到什么程度)
一、导入新授课
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出示:
100+0= 0+568= 0×78= 0÷23=
128-128= 0÷76= 235+0= 0×29=
99-0= 49-49= 0+319=
二、探究新知
1.将上面的口算分类.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2.一个数与0相加;一个数减0;一个数与0相乘的结果分别是多少。
三、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讨论)
0除以一个数的结果是多少?在这里为什么不说一个数除以0?
0不能作除数。例如,5÷ 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 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小结:归纳所有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四、课堂测评
1.计算
(1)36+0= (2)0+68=
(3)0×68= (4)54-0=
(5)0÷28= (6)128-0=
(7)0÷36= (8)25+0=
(9)99-0= (10)49-49=
(11)0+39= (12)0×9=
五、归纳反思
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六、 板书设计
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5+0=5
15-15=0
7×0=0
0÷72=0
0不能作除数
1、由复习引入新知,达到迁移知识的目的。
2、学会思考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并归纳总结,牢记于心。
迁移运用: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小组讨论使学生更好的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成果集成: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作业设计:
1.口算。
230+20= 85-25=
0+60= 0×15=
0+100= 54-54=
2.脱式计算。
75+0÷20-5
0×3920+5
3.列式计算。
(1)360加上0除以65的商,和是多少?
(2)45与0的积,再除以9,商是多少?
3.结构化思维课堂课时教学设计表
(教师个体备课表)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
备课
教师
课时安排
1 课时
课题
练习二
学习
目标
1、 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2、 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意识。
达成评价
正确用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解决实际应用
先行组织:多媒体课件
新知建构
问题与活动(做什么、怎么做)
嵌入评价(做到什么程度)
一、 师生谈话,引入练习
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师生交流后明确:学习了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师:今天,我们将通过“练习二”的习题来检验同学们的学习成果。板书课题:练习二。
二、 师生互动 解决问题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2-7题。
1、完成教材第7页第2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解决,并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7页第3题。
创设情境:有一只调皮的小猫弄脏了作业本。你有什么办法求出被猫爪踩过的数吗?学生在小组内完成,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3、完成教材第7页第4题。
出示题目后,由学生独立填写。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根据被除数与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来填的。
4、完成教材第7页第5题。课件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分别进行计算。反馈时,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办法能证明计算的结果是正确的,从而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利用乘、除法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5、完成教材第8页第6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读懂题意,明确要求,然后独立解答。师生交流时,分别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列式的,为什么这样列式。
6、 完成教材第8页第7题。
独立完成并说说为什么。
三、 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8页第10题。
先让学生读题目要求,理解题意,再自己在写一写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完成了很多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的相应练习。通过这节练习课,大家有哪些收获?
2.师生共同小结。
五、板书设计
1、加深对乘、除法意义及各部分关系的理解,熟练掌握0的特性。
迁移运用:加深对乘、除法意义及各部分关系的理解,熟练掌握0的特性。
成果集成:正确用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解决实际应用
作业设计:
1、我会填。
( )×70=560 85×()=756 ( )÷30=45 948÷( )=79
( )÷50=0 197+( )=197 89×( )=89
2、根据已知算式写出另外两个算式。
(1)78×69=5382 (2)1175÷47=25
3、把一套书分给15人,每人3本,剩下8本,这套书一共有多少本?
3.结构化思维课堂课时教学设计表
(教师个体备课表)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
备课
教师
课时安排
1 课时
课题
带括号的四则运算
学习
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四则运算的知识基础上,总结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2.认识中括号及中括号的作用,掌握有中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达成评价
1、知道带小、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
2、提高计算能力。
先行组织:多媒体课件
新知建构
问题与活动(做什么、怎么做)
嵌入评价(做到什么程度)
一、 复习引入
1.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2.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3.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1. 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二、新知探究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就是四则运算。
出示例4:96÷12+4×2
1.说说运算顺序。
2.如果在96÷ 12+4× 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2,运算顺序怎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96÷(12+4)×2
=96÷16×2
=6×2
=12
3.如果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 ]”
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2],运算顺序怎样?(说明: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96÷[(12+4)×2]
=96÷[16×2]
=96÷32
=3
4.总结:
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 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2.选择题:
(1)47与33的和,除以36与16的差,商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
A 47+33÷36-16 B(47+33)÷(36-16)
C(36-16)÷(47+33)
(2)750减去25的差,去乘20加上13的和,积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
A(750-25)×(20+13) B(20+13)×(750-25)
C 750-25×20+13
四、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你收获了什么知识?
五、板书设计
带括号的四则运算
96÷(12+4)×2
=96÷16×2
=6×2
=12
96÷[(12+4)×2]
=96÷[16×2]
=96÷32
=3
1、由复习引入新知,达到迁移知识的目的。
2、层层递进,知道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同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迁移运用:运用原有的混合运算的知识经验总结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成果集成:知道带小、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能力。
作业设计:
1.(100+25×4)÷5的正确运算顺序是( )
A.加法 乘法 除法
B.乘法 加法 除法
C.除法 乘法 加法
2.计算下面各题。
85-(37+13)÷5=
312÷[13×(61-58)]=
750÷[240÷(2×4)]=
3.根据指定顺序添括号。
(1)先减、再乘,最后除。
72-4×6÷3
(2)先减、再除,最后乘。
72-4×6÷3
(3)先乘、再减,最后除。
72-4×6÷3
学校食堂买来大米850千克,运了3车,还剩100千克没运。平均每车运多少千克?
3.结构化思维课堂课时教学设计表
(教师个体备课表)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
备课
教师
课时安排
1 课时
课题
租船问题
学习
目标
1.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依据实际情况给出较经济的方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让学生掌握先假设后调整的方法与策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感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意识。
达成评价
1、掌握解决租船问题的策略。
2、能根据实际问题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先行组织:多媒体课件
新知建构
问题与活动(做什么、怎么做)
嵌入评价(做到什么程度)
一、复习引入
1.说说下列算式的运算顺序
(1)96-48÷4
(2)46+7×3
(3)87-10×6
(4)14×3+58
(5)41+4×20
(6)150÷5+6
同学们,你们都划过船吗?春天,在公园里划船是一项不错的活动,咱们可以去公园租船划。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租船问题”(板书课题)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出示例5情境图,引导学习:
1.你从这幅图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租船的方法有好几种,怎样租船最省钱?
3.组织小组汇报。
解决问题
分析:如果都租小船
30÷4=7(只)……2(人)
7+1=8(只)
20×8=160(元)
如果都租大船:30÷6=5(只)35×5=175(元)
全租小船,但有1条船只坐了2人,没坐满。是不是还可以再省钱呢?
把这2人和另一条小船的4人都安排坐1条大船,还可以省钱。
6条小船:20× 6=120(元)1条大船:35元。
共花:120+35=155(元)
回顾与反思: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先假设,再调整)
4.引导学生归纳:怎样解决“最省钱”的问题?(在解决最省钱的问题时,先假设再调整,从比较中优化方案。)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2页第5题。
指名板演,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租船问题
如果都租小船:
30÷4=7(只)……2(人)
7+1=8(只)
20×8=160(元)
如果都租大船:30÷6=5(只)35×5=175(元)
6条小船:20× 6=120(元)1条大船:35元。
共花:120+35=155(元)
1、通过复习和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总结,掌握解决租船问题的策略。
迁移运用:利用已有的知识,让学生掌握先假设后调整的方法与策略,掌握解决租船问题的策略。
成果集成:据实际情况给出较经济的方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作业设计:
1.没有括号,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某班共有44名同学一起到公园去划船。公园中现有大、小两种船,大船可以坐6人,租金是每小时10元/条,小船可以坐4人,租金是每小时8元/条,问怎样租船最省钱。
3.结构化思维课堂课时教学设计表
(教师个体备课表)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
备课
教师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题
练习三
学习
目标
1、巩固已学过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准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巩固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四则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达成评价
1、理解并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先行组织:多媒体课件
新知建构
问题与活动(做什么、怎么做)
嵌入评价(做到什么程度)
一、 师生谈话,引入复习
师: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将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练习三。
二、 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 梳理知识。
(1) 提出问题: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 小组交流。
(3) 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2. 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1~3题。
(1) 完成教材第11页第1题。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计算,最后集体订正。反馈时,师生共同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 完成教材第11页第2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计算,然后进行交流反馈。集体订正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是如何列出综合算式的。
(3) 完成教材第11页第3题。
题目出示后,引导学生对比上下三道题目有什么不同后,再进行计算。反馈时,让学生总结括号的意义及含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 巩固拓展
出示“练习三”第4~6题。
1、完成教材第11页第4题。
出示题目后,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解决,引导学生说出解答的思路和过程,确定解题的方案,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12页第6题。
交流时,让学生写出三四个不同的算式后,组织交流、评价。最后归纳出在凑数过程中主要运用8×3、4×6、12×2等基本算式。
四、 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与感受?师生共同小结。
五、板书设计
1、师生互动,共同梳理知识结构,进一步巩固本单元知识点。
2、巩固知识点并熟练应用。
迁移运用:巩固已学过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准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进一步巩固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成果集成:理解并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作业设计:
1、 我会填。
( )+75=179 ( )-169=711 380÷( )=20 ( )÷15=1305
2、 在()里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使等号两边相等。
3( )3( )3( )=1 3( )3( )3( )=2
3( )3( )3( )=3 3( )3( )3( )=7
3( )3( )3( )=8 3( )3( )3(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