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文言文对比阅读讲义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页
    文言文对比阅读讲义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页
    文言文对比阅读讲义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页
    还剩4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文言文对比阅读讲义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本册综合练习题,共4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翻译,解释下面划画线字的意思,5分;意思顺1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期中复习卷 文言文1

    班级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基础梳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 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南朝 (何人)组织编写的一部 (类型)小说集。
    2.在加点的词下面空白处写上该词的意思
    3.断句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4.翻译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白雪纷纷何所似?

    (3)撒盐空中差可拟。

    (4)未若柳絮因风起。

    (5)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比较阅读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
    【乙】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王戎识李》
    【注释】
      ①〔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②〔诸〕众多,一些,这些。③〔游〕玩耍。④〔子〕果实。⑤〔折枝〕压弯了树枝。⑥〔竞〕争着。 ⑦〔走〕跑。⑧〔信然〕的确是这样。
    1.解释下面划画线字的意思:(4分)
    (1) 俄而雪骤 (          )(2) 撒盐空中差可拟(           )
    (3)尝与诸小儿游(          )(4) 唯戎不动(            )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8、下列“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 、取之,信然。
    C、学而时习之。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9、【甲】文中“兄女”回答好在哪里?【乙】文中你受到什么启发?(4分)
    答:                          

    期中复习卷 文言文2

    班级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基础梳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 在加点的词下面空白处写上该词的意思
    2.翻译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待君久不至,已去。

    (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请分别从元方、友人和陈太丘的角度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元方
    友人
    陈太丘
    4.有人认为友人已经认识到错误了,元方还入门不顾。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你怎么看?




    比较阅读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管宁、华歆①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②而掷去之。又尝③同席读书,有乘轩冕④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管宁、华歆:管宁,管仲的后人,汉末魏初高士,自幼好学,饱读经书,一生不慕名利。华歆,汉末魏初时名士,曹魏重臣。②捉:捡、拾。③尝:曾经。④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后借指官位爵禄。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4分)
    ⑴尊君在不        
    ⑵元方入门不顾
    ⑶华捉而掷去之  
    ⑷宁读书如故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⑵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3.结合【甲】、【乙】两文,关联“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说说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交友之道?(3分)
     
     
     
    期中复习卷 文言文3

    班级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基础梳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 文学常识
    孔子是 学说的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 、 。
    2.在加点的词下面空白处写上该词的意思
    3.翻译下列句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比较阅读
    (甲)《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乙)《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4分)
    A.有朋自远方来     B.温故而知新              
    C. 人不知而不愠    D.淫慢则不能励精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3.甲乙两文都强调了学习;甲文侧重谈_______,乙文侧重谈_______。(2分) 
    (提示:从A.学习方法B.学习态度C.个人修养来选择)
    4.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诸葛亮认为学习必须宁静、明志。请你写出关于自己学习的体会:             (2分) 







    期中复习卷 文言文4

    班级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基础梳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 文学常识
    四书包括 、 、 、 。
    2. 在加点的词下面空白处写上该词的意思
    3.翻译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比较阅读

    【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十二章》)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1.用“ ∕ ”标划出下面句中的语音停顿(每小句只标一处)。(2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博学而笃志    笃:___________     
    (2)年与时驰     驰:___________
    (3)不逾矩      矩:___________
    (4)静以修身     以: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乙】一文中,作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       ”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也归结为一个 “       ”字,对比鲜明。(2分)
    5.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 “志”,结合《十二章》和《诫子书》两篇课文,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志”与“学”的关系的。(4分)
     
     
     
    期中复习卷 文言文5

    班级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基础梳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 文学常识
    孔子,名 ,字 ,春秋时期 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2. 在加点的词下面空白处写上该词的意思
    3.翻译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论语》十二章都讲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5.请从“学习”和“修养”两方面,在第Ⅰ卷《〈论语〉十二章》中个选一句,写出对你的启示。


    5.积累
    《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为成语。请分别从课文和课后找一些出自《论语》的成语。
    课内:
    课外:





















    期中复习卷文言文参考答案
    文言文1答案:
    比较阅读
    1.(4分)(1) 骤 ( 急 )(2) 差(大体 )
    (3)尝(曾经 )(4) 唯(只、只是)
    2.(4分)
    (1)未若柳絮因风起。比如比作柳絮因风飘起(关键词: 若(如),因(趁、乘)各0.5分;意思顺1分)
    (2)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李树长在路旁并且长满了果实,这一定是苦的李子(关键词:此(这),必(一定);意思顺1分)
    3.(3分)A
    4.(4分)(2分)【甲】『抓住了雪花和柳絮形态(外形)的相似,写出雪花飘舞的轻盈的姿态』(只要写对一点就给1分);给人以春天到来的感觉(1分)。
    (2分)【乙】仔细观察,善于思考,三思后行,能根据观察推理判断,少走弯路(意思到就给2分)

    文言文2答案:
    比较阅读
    1.(4分)(1)您的父亲(“尊”是敬词)。(2)回头看。(3)代词,代指金子。 (4)原来,从前。(每题1分)
    2.(4分)(1)(友人)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便)丢下(他)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至”“舍”1分,省略成分补充1分。“至”不能译作“来”或“过来”。)(2)管宁把席子割开,与华歆分席而坐,说:“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分坐”1分,“子”1分,“割席分坐”不译不给分。)
    3.(3分)⑴以礼相待   ⑵志同道合  (3)诚信交友(或真诚交友)。(一点得1分)
    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就像看到瓦石一样。华歆却捡起来,(但是看见管宁的神色不对劲)又扔了金子离开。两个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像往常一样读书,华歆却扔下书,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文言文3比较阅读 
    1.A志同道合的人  B.旧的(知识) C.恼怒,怨恨  D.勉励
    2.①用恬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②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
    3.甲文侧重AC 乙文侧重B 
    4.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无论做人,还是学习,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思和学结合起来。

    文言文4 比较阅读答案:
    1.(2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各1分,多划不给分)
    2.(1)坚定 (2)疾行,指迅速逝去(3)法度  (4)用来,表行为的目的(各1分)
    3.(1)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
     (2)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成就。(每句2分)
    4. 静   躁 (每空1分)
    5.人一定要有志向,同时志向要专一,这样才能潜心学习,不会轻易被改变。“志”是“学”的前提和动力,“学”是“志”的具体表现,一个勤学的人一定是一个有志向的人。(4分,言之有理即可)

    文言文5
    4.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珍惜时间
    5.
    示例:“学而时习之”,在学习上,启示我学习新知识之后要常常温习实践。“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在修养上,启示我和朋友交往一定要讲求信用。(每点1分)
    5.课内:
    一日三省、不亦乐乎、三十而立、从心所欲、温故知新、疏食饮水、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舍昼夜、逝者如斯、匹夫不可夺志

    课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材施教、后生可畏、诲人不倦、不耻下问、举一反三等









    期末复习卷 文言文1
    班级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基础梳理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其受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寤,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一、文学常识。
    《狼》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朝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别号_______________。
    二、在加点的词下面空白处写上该词的意思
    三、翻译语句
    1、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3、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5、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四、问答题
    1、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
    A.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希望。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2、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犬/坐于前 B.其一/犬坐于前 C.其/一犬坐于前 D.其一犬坐/于前
    3、“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此联是郭沫若写给谁的故居的?( )
    A、老舍故居 B、吴承恩故居 C、蒲松龄故居 D、曹雪芹故居
    4、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写的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说集,“志”是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多为鬼狐的故事。
      B.“暴起”“劈”“转视”“断”等动词表现了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C.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语言简练,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了屠户和狼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D.最后一段以议论为主,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包含着讽刺的味道。
    5、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6、概括狼的形象,并说说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

    7、最后一段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8、屠户是个怎样的人?文章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

    9、写出两个带“狼”字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第1-3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乙】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怒。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⑴其一犬坐于前 犬: ⑵以为且噬己也,甚怒 怒: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⑴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⑵益狎,荡倚冲冒。 译文:

    3、整体看这两则材料,我们得知:屠户之所以没有被贪婪、狡诈、凶狠的狼吃掉,是因为他: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黔之驴之所以避免不了悲剧命运,是因为它: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充分说明了认清形势的重要性。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第1-5题。
    (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以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舐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之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目似瞑 (2)将舐其喉
    (3)信不诬哉 (4)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然野心不过遁逸耳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叫嚣乎东西,突乎南北 D.而顷刻两毙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刀劈狼首/乃伪睡以俟         B.久之,目似瞑/犬阻之,不使前也
    C.更不止于野心矣/所欲有甚于生者 D.乃杀之而取其革/乃重修岳阳楼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

    5.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期末复习卷 文言文2

    班级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基础梳理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能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一、文学常识。
    《穿井得一人》节选自《________________》,《吕氏春秋》又称《___________》,是战国时期秦相______________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是先秦______家代表作品。
    二、在加点的词下面空白处写上该词的意思
    三、翻译语句
    1、吾穿井得一人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3、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4、求能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四、回答问题:
    1、 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读寓言也似看出,需要多角度地解读。读了《穿井得一人》,你悟到了哪些道理呢?


    比较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第1-3题。
    【甲】《穿井得一人》
    【乙】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 王曰:“寡人自为知。(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放心的陪太子去吧)”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1.解释下列加点词。
    溉汲( ) 穿井( ) 王信之乎( ) 谓魏王曰( )
    2.翻译下列句子。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

    3.选文《穿井得一人》和《三人成虎》,甲文中的丁氏和乙文中的庞葱各扮演了什么角色?对于传言,甲文中的宋君和乙文中的魏王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对待?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第1-4题。
    【甲】《穿井得一人》
    【乙】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②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注】①夔:我国记载最早的音乐家,以精通音乐著称。②乐正:古代官名,负责音乐事务地位的官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正夔一足,信乎(相信)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推荐,荐举)
    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关键) 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从井里取水)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夔能和之,以平天下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C.有闻而传之者 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4.“穿井得一人”和“夔一足”虽然都使人产生了误解,可是原因不一样。你能分别说出产生这两种误解的原因吗?





    期末复习卷 文言文3

    班级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基础梳理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一、文学常识。
    《杞人忧天》选自《 》,内容多为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 。作者是 ,战国时期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二、在加点的词下面空白处写上该词的意思
    三、翻译语句
    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3、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4、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四、回答问题
    1、文中杞国人人“忧天地崩坠”,因此“晓之者”从“天”“地”两方面加以开导。
    就“天”解说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地”解说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末“其人”“大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晓之者”“大喜”的原因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杞人忧天》中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方法,刻画了杞人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和晓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借此讽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告诉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第1-5题。
    【甲】《杞人忧天》
    【乙】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①云:“不见。”嘿然②大喜赍③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选自《笑林》)
    【注】①绐(dài):哄骗。②嘿然:沉默不语的样子。嘿,同“默”。③赍(j):携带。
    1.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及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若屈伸呼吸(ruò,你) B.若躇步眦蹈(chǐ,踩、踏)
    C.乃厌倦不堪(kān,忍受) D.吏遂缚诣县(fù,绑)
    2. 给划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三处)
    嘿 然 大 喜 赍 叶 入 市 对 面 取 人 物 吏 遂 缚 诣 县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2)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4.甲文中“忧彼之所忧者”是在杞人“ ”之时,前往开导杞人;乙文中“楚人”的妻子是在“ ”的情况下“绐云: ‘不见。’”。(用原文中的语句填空)
    5.甲、乙两文中“舍然大喜”和“嘿然大喜”分别表现了杞人和楚人怎样的心态?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第1-3题。
    【甲】《杞人忧天》
    【乙】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傥(倘若)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①,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注】①希:通“稀”,少有
    1.解释下列加点词。
    忧天地崩坠 因往晓之 只使 舍然
    2.翻译下列句子。
    (1)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2)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3.杞人忧天,太宗忧国,请你谈谈两者的异同。

    期末复习卷 文言文3

    班级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基础梳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一、文学常识。
    诸葛亮 ,字 ,号 ,琅邪阳都人。 时期蜀国杰出的 家 家和战略家。《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书信。与他相关的故事有
    二、在加点的词下面空白处写上该词的意思
    三、翻译语句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冶性。
    4、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四、回答问题
    1、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
    本文作者就 和 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2、用横线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3、请写出一句赞美诸葛亮的诗句和一条诸葛亮用过的计谋。
    诗句: 计谋:
    比较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第1-3题。
    【甲】《诫子书》)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①,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 “臣敢竭②股肱③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先主又为诏敕④后主曰: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 (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笃:病重。②竭:用尽。③股肱(gōng):大腿,用以比喻辅佐之臣。④敕chì:告诫,嘱咐。
    1.解释下边句子加点字(2分)
    (1)非淡泊无以明志 (2)非学无以广才
    (3) 悲守穷庐 (4)必能安国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
    (2)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这两篇短文都有告诫儿子,但中心内容不同。
    其中甲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 。
    乙文刘备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 。
    答案:
    文言文1《狼》
    四、问答题
    1、 D 2、B   3、C 4、C
    5、①开始屠户很害怕,存有侥幸心理,给狼扔了两块骨头但未能阻止狼的追赶;
    ②后来屠户镇定下来,丢掉幻想准备抵抗,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拿起屠刀;
    ③最后屠户坚定决心,勇敢斗争,跳起来,连砍几刀杀死了一只狼,又砍断了另一只狼的后腿并杀死了它。
    6、狼的形象:贪婪、狡诈、凶狠;这则故事讽喻:①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耍怎样的花招,总是要被识破的。②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7、议论,表达了作者对所写事情的看法,既是对狼的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画龙点睛,提示了文章的主题。
    8、屠户初怯懦,胆小,妥协,退让,当认识到狼的本性后变得勇敢、机智。
    主要用动作描写和少量心理描写来刻画屠户的。
    9、狼子野心  引狼入室  狼吞虎咽  狼狈为奸
    对比阅读试题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第1-3题。
    1. ⑴犬: 像狗一样 ⑵恐: 恐惧
    2. ⑴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⑵(老虎)态度更加随便,碰擦闯荡、冲撞冒犯它。
    3. ⑴ 及时丢掉幻想,早下抵抗决心 , ⑵ 勇敢机智。(或:果断地杀死两狼。) ;
    ⑶ 过早暴露自己 ,⑷ 和老虎相处久,让它熟悉了自己。(或:无异能。) 。
    【译文】: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有多大本领。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大为惊骇,顿时远远地逃跑;认为驴子将要吞噬自己,非常恐惧。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象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驴子,态度更为随便,碰擦闯荡、冲撞冒犯它。 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心想到:“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第1-5题。
    1. (1)闭上眼睛(2)咬(3)确实、的确(4)遗留、留下、招致 2. B 3. D
    4.(1)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另一只狼象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2)表面上装出亲热的样子,暗中却怀有不可推测的恶意 。
    5. 阴险、狡猾、奸诈(1分)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的狡猾(1分);乙文主要揭露狼野心不改的本质(1分)。
    【译文】:有个有钱人家偶然得到两只小狼,(将它们)和家狗混在一起豢养,也和狗相安(无事)。(两只狼)渐渐地长大了,还是很驯服。(主人)竟然(就)忘了它是狼。一天白天躺在客厅里,听到群狗呜呜地发出发怒的叫声,惊醒起来四周看看没有一个人。再次就枕准备睡觉,狗又像前面一样(吼叫)。于是就假装睡觉来等待,便(发现)两只狼等到他没有察觉,要咬他的喉咙,狗阻止它们不让(它们)上前。(那个人)就杀(狼)取它们的皮。狼子野心,确实没有诬蔑(它们)啊!那凶恶的本性只不过是被深深地隐藏罢了。表面上装出亲热的样子,暗中却怀有不可推测的恶意。禽兽并不值得说什么,这个人为什么要收养这两条狼给自己留下祸患呢?

    文言文2《穿井得一人》
    四、问答题
    1、因为宋君好奇,他不太相信那个姓丁的人能够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2、 (1)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2)不要轻信流言蜚语,切忌道听途说
    (3)不要听到传闻就往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
    对比阅读试题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第1-3题。
    1. 溉汲(打水浇田)穿井(挖掘,开凿) 王信之乎(相信)谓魏王曰(对……说)
    2. (1)国都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
    (2)现在赵国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议论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
    3.(1)角色:丁氏——由于他的交代不清导致谣言的散播,尽管不是有意,但他的确是谣言的源头;庞葱——深知人言的可畏,尤其因为空间距离无法自证清白的谣言的可怕,所以在魏王派他随太子远质邯郸前,防微杜渐的给魏王打了预防针,可惜还是没能改变结局,可谓智者和有远见者。
    (2)态度:宋君——对于谣言将信将疑,但是“令人问之于丁氏”体现了他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证)精神;魏王——尽管有庞葱的预防针,尽管庞葱已经将谣言的可畏解说得极其到位,但还是“三人成虎”,由此看出他的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
    (3)我们:谣言止于智者,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信谣、不传谣,提高自身素质。
    【译文】 庞葱要陪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 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是两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 “那我就要疑惑了。”庞葱又说:“如果三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 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葱说:“ 街市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 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赵国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 而议论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 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辞而去, 魏王当时说自己会辨别是非,但后来果然相信了小人的谗言。 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第1-4题。
    1、A(信:真的) 2、B
    3、(1)像这样地寻求消息,还不如不知道呢。
    (2)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
    4、《穿井得一人》:道听途说 《夔一足》:断章取义
    【译文】鲁哀公问孔子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向天下老百姓传播教化,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夔于是校正六律,谐和五声,用来调和阴阳之气。因而天下归顺。重黎还想多找些象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象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

    文言文3《杞人忧天》
    四、问答题
    1、“天”: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2、杞人明白道理、解除了忧虑后的喜悦之情;
    晓之者为能成功说服杞人,解除他的忧虑而高兴。
    3、语言描写(对话描写)杞人:庸人自扰、忧虑重重。晓之者:热心解忧、悉心劝解。
    嘲讽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担心的人。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地看待事物。
    对比阅读试题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第1-5题。
    1、 B
    2、 嘿 然 大 喜 / 赍 叶 入 市 / 对 面 取 人 物 / 吏 遂 缚 诣 县 。
    3、(1)天,是聚集的气体,没有一个地方没有空气。
    (2)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的身体,可以用这种方法隐蔽自己的形体
    4、废寝食者 经日,乃厌倦不堪
    5、 杞人:消除疑虑后的高兴、放心的心态
    楚人:自以为找到一种可以不劳而获的途径而沾沾自喜的心态。
    【译文】有个楚国人,过着贫穷的日子,一次读《淮南子》这本书,看到书中写有“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的身体,可以用这种方法隐蔽自己的形体”,于是就在树下仰起身子摘取树叶--就是螳螂窥伺蝉时使着隐身的那种树叶,来摘取它。这种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种是螳螂隐身的那种树叶。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不看得见我?”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整整过了一天,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欺骗他说:“看不见了”。楚人内心暗自高兴,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别人的面拿取人家的货物。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到了县衙门里。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第1-3题。
    1、崩塌坠落 开导 即使 通释,消除
    2、(1)你一踩一踏,整天都在地面上行动,为什么忧虑它会崩塌呢?
    (2)只是为陛下能居安思危而高兴罢了。
    3、 同:都有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特质。
    异:杞人——庸人自扰,自寻烦恼;
    太宗——目光长远,居安思危,为此广开言路、从善如流,难得地将忧患意识贯彻落实到行动中。
    【译文】唐太宗对亲近的大臣们说:“治国就像治病一样,即使病好了,也应当休养护理,倘若马上就自我放开,一旦旧病复发,就没有办法解救了。现在国家很幸运地得到和平安宁,四方的少数民族都服从,这真是自古以来所罕有的,但是我一天比一天小心,只害怕这种情况不能维护久远,所以我很希望多次听到你们的进谏争辩啊。”魏征回答说:“国内国外得到治理安宁,臣不认为这是值得喜庆的,只是为陛下能居安思危高兴罢了。”

    文言文4《诫子书》
    四、问答题
    1、劝勉儿子要修身立德,即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从学习和做人二方面来说
    2、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3、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杜甫)
    计谋:三顾茅庐、 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空城计
    对比阅读试题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第1-3题。
    1. (1)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2)扩展 (3)屋子 (4)使……安定
    2、(1)我当用尽自己辅助的能力,献出忠君不二的气节,一直到死!
    (2)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3、要立德、修身;要听从丞相诸葛亮的辅佐。
    【译文】章武三年的春天,刘备在永安病重,传命召见当时还在成都的诸葛亮。对诸葛亮说:“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后统一全国。如果我的继承人刘禅能够辅助的话,就辅助他。如果他不具备君主的才干,你可以自己取代他的帝位。”诸葛亮哭泣着说:“我当用尽自己辅助的能力,献出忠君不二的气节,一直到死!”刘备又下诏书命令刘禅:“你和丞相一起处理事务,要像对待父亲一样侍奉他”。

    相关试卷

    专题14 文言文课内及课内对比阅读-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部编版):

    这是一份专题14 文言文课内及课内对比阅读-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部编版),文件包含中考一轮复习讲练测部编版专题14文言文课内阅读解析卷docx、中考一轮复习讲练测部编版专题14文言文课内阅读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9页, 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复习: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复习,文件包含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复习解析版docx、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复习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 专题10:文言文对比阅读(试卷+答案):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 专题10:文言文对比阅读(试卷+答案),文件包含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专题10文言文对比阅读答案docx、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专题10文言文对比阅读试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