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件PPT全套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评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评课课件ppt,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论证方法举例论证,论证方法道理论证,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总结发出号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2.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考试都得近百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举步维艰。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启示。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是中国山东省日照市。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1976 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 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1977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91年10月18日,《瞭望》周刊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情系中华”征文颁奖大会,作为获奖者之一,丁先生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为题,向与会的中国青年学生发表了这篇演讲,用自身的治学经验向大家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大家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探索去寻求真理,提出了新时代历史条件下的格物致知之道,对于从事现代科学研究的人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格物”和“致知”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就是获得知识。“格物”是“致知”的手段,“致知”是“格物”的目的。标题就是这篇演讲词要论述的问题。
瞭望 缅怀 探察 探讨 检讨 彷徨 激变 格物致知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缅怀:探察:格物致知:探讨:袖手旁观:不知所措:
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
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第一部分(1)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二部分(2-12)第三部分(13) 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提 出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演讲稿是围绕哪个问题展开论述的?
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
第二部分 分析问题
然后,分析科学上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接着以个人的经验证明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病?
第 4 段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第 11 段摆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理论轻视实验的事实;第 12 段又举了自己到美国念物理时吃的苦头。这些事例论证了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
第 3 段结合《大学》中的理论,分析了格物致知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第 6~10 段从理论上记述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的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王阳明“格”竹子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进行了对比,突出新的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对比论证,使论证说理更加鲜明。
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提出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
第三部分 解决问题
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作者谈到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提倡“格物致知”是由于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是应付今天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我们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点题、剖析“格物致知”的含义
二、具体分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授课ppt课件,共4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格物致知,举例论证,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分析问题,传统教育弊端,实践精神的重要性,摆事实讲道理对比,答案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授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内容课件ppt,文件包含《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ppt、《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朗读wmv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5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