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备课ppt课件
展开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理解演讲中的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学会运用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的方法。
感受大家风范,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培养自身的科学品质,乐于动手,主动实验,做一个敬业的人。
丁肇中,1936 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1976 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丁肇中热心培养中国高能物理学人才,经常选拔中国青年科学工作者去他所领导的小组工作。他的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曾发现“J粒子”。
本文是作者被《瞭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学生往往重视基础知识,而忽视动手能力,这就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鉴于此,科学家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向我们提出了忠告。
演讲词的类型1. 叙事型: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以适当的议论、说明和抒情。叙事型演讲词通过对事件、人物和景物的记叙描述,表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2. 说理型: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它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3. 抒情型: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演讲者在演讲中抒发爱恨悲喜等强烈的感情,对听众动之以情,以“情”这把钥匙来打开听众的心灵。
1. 瞭( )望:登高远望。2. 缅( )怀: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3. 探察:探听侦察;察看。4. 探讨:研究讨论。5. 检讨:找出缺点和错误,并做自我批评。6. 彷徨( ):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7. 激变:急剧变化。8.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9.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本课指不做任何实验的消极观察。10.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 )埋头( )埋怨
( )应该( )应变
治( )治理冶( )冶炼
儒( )儒学懦( )懦弱
彷( )彷徨仿( )仿写
盲( )盲目肓( )病入膏肓
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要有这种精神?
本文是如何层层推进、思路清晰地阐述观点的?
第一部分(1):提出问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 )):分析问题。用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经验,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
第三部分(13 ):解决问题。强调实验精神的意义,并对中国新一代提出希望。
这篇文章针对中国的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弊端,有理有据地论证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希望年轻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道理论证是指运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的方法。道理论证所引用的材料都是被客观实际证实的科学结论,或者是被人们公认的道理,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要注意引用材料并非多多益善,一定要根据议论的需要,有的放矢地引用,使引用的材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要准确理解所引用的内容的真正含义,不可以曲解。
在人类的语言中,有一个最神圣、最崇高、最永恒、最能超越时间和空间、具有不朽价值的词,那就是“祖国”。屈原抱石投入汨罗江时,想到的是祖国;文天祥过零丁洋,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想到的是祖国;岳飞发出“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的豪言时,想到的是祖国;谭嗣同面对刀俎,引颈就戮时,面不改色,“我自横刀向天笑”,他想到的还是祖国;
陆放翁说:“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魂牵梦萦、念念不忘的也是祖国……对祖国,他们有着浓烈、深沉的爱恋。为了祖国的命运,他们甘愿将血肉之躯献出,化入祖国的大地,“血沃中原肥劲草”。
引用名人名言,论证了他们把祖国放在第一位的观点,点明了爱国这一神圣的主题。
请你以“如何对待失败”为话题,运用道理论证,写一个片段,150 字左右。
提出问题( 1 ):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分析问题( 2 —12 )
解决问题(13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正面解释“格物致知” 2
传统教育的弊端( 3 — 5 )
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6 —12 )
1.第②段中引用《大学》里的“格物”“致知”有何用意?
从中国传统儒家经典中提出“格物”“致知”,既点明题目,又说明这一观点由来已久。用《大学》里的“格物”和“致知”来描述现代学术的基础,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学术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要真正地了解现代学术发展,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样使论述更有说服力。
2.“大都”“往往”“常常”在文中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议论文修饰限制性词语作用分析法解答。“大都”指明了范围,“往往”和“常常”则指出了频率上的多。这些词语突出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对学生的不良影响的普遍性,语言准确严密。
3.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1.[重点] 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运用举例子来印证自己的观点的?
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中国学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为印证这一观点,作者列举了多个例子,如课文第④段,举了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格”竹以失败而告终的事例,很好地证明了在我国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的观点。
王阳明的失败,是由于他的“格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验, 是不理解“格物致知”真正含义的必然结果。课文第12 段,举“我”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例子,证明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告诉人们“格物”即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观点提供了事实论据。
2.[发散思维]这篇文章论述的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谈谈你的看法。
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今社会中,这个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的,它使我国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当然,这个缺点也不是突然形成的,它有久远的文化背景,并与当前的考试体制有关。要改正这个缺点,任重而道远。
这篇文章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的问题,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1.引用、举例、对比等手法的综合运用。(1)引用:文中引用《大学》里的话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2)举例:文中举王阳明“格”竹的事例论证了古代格物的途径、方法掩盖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演讲者又以自己的经历,论证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3)对比:把古代的格物致知和当今世界要求的格物致知加以比较,从而突出强调了本文的论点。
2.通俗易懂、事例生动。本文虽然属于学术性演讲,但通俗易懂,听众易于接受。首先,作者在演讲的过程中注意结合个人的经历,如作者讲到了自己初到美国大学念物理时的彷徨恐慌,这样就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并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其次,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如在谈儒家对待实验的态度时,作者举出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例子,说“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语言非常通俗,但准确地说明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冬夜读书示子聿陆 游原文: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译文:古人学习知识是不遗余力的,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不完善的,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自实践。
鲁班发明锯相传,有一天,鲁班和他的徒弟们接受了一项建造皇家宫殿的任务,此工程相当浩大,采伐大量木材迫在眉睫。于是,鲁班率领徒弟们带上斧头到山上砍伐木材。面对参天大树,仅用斧头去砍,十分费力。鲁班有些焦急。有一天,他到一座险峻的高山上去物色木材。在爬上一个小陡坡的时候,脚下一滑,他急忙伸手抓住了路旁的一丛草。“哎呀!”只见他的手被草划破了。
“这么不起眼的草怎么如此锋利?”望着手掌上被划开的几道小口子,鲁班陷入了沉思。他扯起一把草端详,发现叶子边缘长着许多锋利的小齿。他用这些小齿在手背上轻轻一划,居然又割开了一道口子。正当他琢磨其中的道理的时候,他忽然看见草丛中有几只大蝗虫,它们的大板牙一张一合,飞快地吞嚼着草叶。他把蝗虫捉住认真一看,原来蝗虫的牙齿上也长着密密麻麻的小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配套课件ppt,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格物致知,举例论证,分析问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培养实验精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说课ppt课件,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丁肇中,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欣赏朗读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结构,深入探讨,要有格物致知精神,不断的实践,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演示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演示课件ppt,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丁肇中,检查预习,课前预习整体感知,深入探讨,要有格物致知精神,说一说,谈一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