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构造地貌的形成(第2课时)示范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800859/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教学课件】构造地貌的形成(第2课时)示范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800859/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教学课件】构造地貌的形成(第2课时)示范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800859/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教学课件】构造地貌的形成(第2课时)示范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800859/1/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教学课件】构造地貌的形成(第2课时)示范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800859/1/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教学课件】构造地貌的形成(第2课时)示范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800859/1/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教学课件】构造地貌的形成(第2课时)示范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800859/1/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教学课件】构造地貌的形成(第2课时)示范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3800859/1/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构造地貌的形成示范课课件ppt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构造地貌的形成示范课课件ppt,文件包含教学课件构造地貌的形成第2课时示范课件pptx、知识解析板块与板块活动mp4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思考:全球的海陆格局及全球尺度的大尺度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播放视频:板块与板块运动
思考:找出岩石圈。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板块: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刚性的,破碎成为多个不规则的块体。 板块上覆于熔融的软流层之上,一直处于缓慢的、不断的运动之中。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内部相对稳定的板块(岩石圈),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由于地球表面积是有限的,地球板块分类为三种状态:①彼此接近的汇聚型板块边界;②彼此远离的离散型板块边界;③彼此交错的转换型板块边界。板块本身是不会变形的,地球表面活动便都在这三种状态下集中发生。
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板块运动方向:相向(汇聚型边界)、相离(离散型边界)、错动(转换型边界)。
思考:地球岩石圈划分为哪六大板块?观察板块的运动方向有哪几种情况?
1.哪个板块几乎全部是大洋?哪个板块既是陆块又是洋块? 2.阿拉伯半岛位于哪一板块中? 3.喜马拉雅山脉位于哪两大板块之间?
思考:为什么亚洲多火山、地震?为什么太平洋沿岸多火山地震,而大西洋沿岸火山地震相对要少?新西兰多地震的原因是什么?
亚洲位于三大板块交界处(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 太平洋沿岸多板块交界处,大西洋沿岸板块交界处相对要少。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活跃。
思考: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构造之间的关系?
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处
特点:板块内部相对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1.相向运动——陆块与陆块
思考: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向运动会形成什么地貌?举例说明。
陆块与陆块碰撞会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如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
思考:说出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并解释在青藏高原上发现高山栎树叶化石的原因。
青藏高原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导致的褶皱隆起。 地质学家研究证明,喜马拉雅山地区,原来是一片汪洋大海。大约四千万年到七千万年前,海水退去,出现陆地。后来,陆地不断上升,形成了今天的喜马拉雅山。陆地上升前的地势较低,气候湿热,为亚热带气候,适合高山栎(常绿乔木)生长。
思考: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碰撞时,会形成什么地貌?举例说明。
1.相向运动——陆块与洋块
陆块与洋块碰撞,会形成海沟、海岸山脉或岛弧,如马里亚纳海沟、科迪勒拉山系、太平洋西部岛弧。
思考:阿留申海沟——千岛海沟——日本海沟——马里亚纳海沟以及太平洋西侧的岛弧的分布位置与板块边界的关系,并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它们的形成过程。
阿留申海沟——千岛海沟——日本海沟——马里亚纳海沟以及太平洋西侧的岛弧的分布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板块交界处附近。 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碰撞时,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形成阿留申海沟——千岛海沟——日本海沟——马里亚纳海沟,亚欧板块受力褶皱隆起形成岛弧。
板块相离运动会形成裂谷、海洋、海岭。如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中脊。
思考:板块相离运动时,会形成什么地貌?举例说明。
红海是非洲东北部和阿拉伯半岛之间的狭长海域。早在2000万年前,阿拉伯半岛整体还与非洲大陆连在一起,红海自然也不存在。之后,阿拉伯半岛从非洲板块中分裂出来,它们之间形成裂谷带。大陆继续开裂,裂谷变长变深,成为带有通向大洋出口的海峡。红海还在不断扩张,有人预测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 思考:红海是如何形成的?推测红海和地中海的演变趋势。
红海是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离运动时。阿拉伯半岛与非洲东北部分离形成的海域。红海将扩大,地中海将缩小。
山地的自然环境特点
思考:图中反映了山区什么样的自然环境特点?
山地相对高度和坡度大,不利于人类通行。
山地地质构造复杂,坡地稳定性差,洪水形成快,水流急,都对交通运输设施和人员安全构成威胁。
1.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思考:在山地地区优先发展公路而不是铁路的原因。
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远小于公路,说明其对地形的要求较高;山地地区修建铁路的工程量和造价比平原、丘陵地区高。山区修建铁路较难,发展公路相对容易些。
2.合理选择交通运输线路
思考:山区公路主要修建在什么地形区,这样选址的理由是什么?
主要修建在地形相对和缓的山麓、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理由:地势相对和缓,修建难度小,工程量和造价较低,运行较安全。
思考:山区公路的形态特征及原因。
迂回前进,呈“S”形。原因:减低道路的坡度。
思考:修建盘山公路的利弊。
4.线路建设——桥隧相结合
利:减缓道路坡度,省力安全。 弊:破坏植被环境,易受地质灾害,公路线路长,公路等级受限等。
思考:修建桥隧的利弊。
利:缩短里程,提高通行速度,减少通行时间,避免自然灾害威胁。 弊:增加建设费用。
思考:可可西里修建陆上桥隧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保障藏羚羊的顺利迁徙,保护生态环境。
独库公路堪称公路病害的“博物馆”。一是雪害严重。一般在每年11月封山,次年5月消融,只能半年通车。二是泥石流频繁阻断交通。全线较大的泥石流多发地有5处,总长约2千米。
思考:独库公路修建桥隧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了解影响山区公路选线的因素
问题: 1.公路选线时考虑了哪些自然因素?又是如何处理与这些自然因素的关系的? 2.山区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哪几个地形单元中,与公路线的选择是否有关?这种现象说明了公路线的选择还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1.地形、河流、沼泽等自然因素。 公路在山谷中穿行时,呈“之”字形弯曲,可减小陡坡的影响,同时道路尽量避开陡坡面;公路跨越河流时需要修建桥梁;公路避开沼泽地。 2.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与公路线的选择有关。 公路在选线时候要尽可能多地联系居民点,方便人们出行,这说明人口和聚落也是公路选线时要考虑的因素。
思考:中国人口主要分布在哪些大的地形单元?
人口主要分布在地势相对较低,地形较平坦的平原、丘陵和盆地,高原、山地少。
在交通线布局中,要综合分析自然因素与和社会经济因素,其中自然因素是基础,也是限制性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性因素,技术因素是保障性因素。
读板块示意图,完成1-2题。1.图中①-④段板块界线中,与其它三段板块界线类型不同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多火山活动,图中与此相关的板块是 A.a B.b C.c D.d
【答案及解析】1.D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a为非洲板块,b为印度洋板块,c为太平洋板块,d为南极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周边为生长边界,①②③的板块边界为消亡边界,类型一致。 2.B 解析:由上题可知,印度尼西亚位于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消亡边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3.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板块名称:A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2)图中①和②或③和④四地距离在不断缩短的是_____,原因是_________(3)红海仍在不断扩展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4)新华社3月25日消息,多灾多难的阿富汗发生里氏6.0级地震,至今已知有4800人死亡。试分析其原因。
因为阿富汗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处,地壳较活跃。(或阿富汗位于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壳较活跃)
板块的消亡边界
处在板块的生长边界
【解析】(1)属识记知识点。结合大洲、大洋的分布可判断出A为南极洲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美洲板块,D为印度洋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亚欧板块。(2)从板块与板块间的箭头方向可判读出③与④为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的消亡边界,彼此间的距离不断缩短,①与②为南极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拉伸的生长边界,③与④为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的消亡边界。(3)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拉伸分离的生长边界,将不断扩大。(4)读图,阿富汗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错析:极少数同学由于对世界地图不熟悉,找不出红海、阿富汗的具体位置,有些不能辨认两种边界,导致结果出错。)
读下图,完成4-5题。4.铁路选择在图中地形区通过,主要原因是 A.该部位为山脊,地势较高 B.该部位为山谷,工程量较小 C.该部位为鞍部,地势较低 D.该部位岩层松软,易于开挖5.为防止图中切坡处滑坡、崩塌,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砌石护坡 B.植树造林 C.种花植草 D.修建梯田
【答案及解析】4.C 解析:两个山顶之间为鞍部,因此图中显示地形部位为鞍部。地势较低,施工工程量小,造价低。故C正确。 5.A 解析:图示铁路经过之处进行了工程切坡处理,使得道路两侧山坡变陡,只有砌石护坡才能有效地防止滑坡、崩塌。故A正确。
下图为我国某地公路线分布示意图,该地区北部高、南部低。读图,回答6-7题。6.M处公路穿越的地形可能是A.河谷 B.盆地 C.陡坡 D.平地7.该地公路常遭遇的自然灾害是A.沙尘暴 B.寒潮 C.泥石流 D.干旱
【答案及解析】6.C 解析:从图中可知,M处的公路呈“之”字形弯曲,这主要是由于该地的坡度较大,呈“之”字形修建公路一方面可以减小工程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行车。如果在河谷、盆地、平地修建公路,不需要如此曲折。7.C 解析:根据图示经纬度可知,该地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夏季多暴雨,地势起伏大,当地的植被破坏也较严重,因此该地的公路常会遭受泥石流影响。
8.下图是某山区交通线与居民点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公路AH段线路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其目的是为避开___________(2)公路AQB段线路大体上是沿____________分布,它与APB方案相比,具有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3)一般来说,在山地地区修建铁路或公路时,人们通常优先修建_____,在线路选址时,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解析】山区修建交通运输线应选择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山坡上修建交通运输线应沿等高线,呈“之”字形,这样坡度小,工程量小,行驶安全。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构造地貌的形成评课ppt课件,共55页。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构造地貌的形成示范课课件ppt,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程引入,激趣导入,地质构造与地貌,地质构造,以水平方向为主,以垂直方向为主,外力作用,块状山的形成,课堂小结,实践意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二节 构造地貌的形成完美版ppt课件,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地质构造与地貌,强化训练,板块运动与地貌,板块构造学说,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