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赤壁赋》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79012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6.1《赤壁赋》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79012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6.1《赤壁赋》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79012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6.1《赤壁赋》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790123/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6.1《赤壁赋》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790123/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6.1《赤壁赋》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790123/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6.1《赤壁赋》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790123/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16.1《赤壁赋》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790123/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1 赤壁赋课堂教学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1 赤壁赋课堂教学课件ppt,共5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艺全才,苏轼书法,研读课文,为何而乐,观景而乐,文言知识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知识分子家庭,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中同榜进士,世称“三苏”,但以苏轼的影响为最大,他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题西林壁》《惠崇》《惠州一绝》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
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苏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唐宋八大家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王安石 苏洵 苏辙 曾巩
赤壁,山名,一今湖北武昌西赤矶山,一般认为孙、刘在此破曹操。一在今湖北黄冈,即苏轼游览处。有人认为苏轼把黄冈赤壁误作孙、刘破曹操处,其实他并没有弄错。苏轼在《书〈赤壁赋〉后序》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分别以“传云”“人道是”指黄州赤壁是孙、刘败曹之地,并非肯定。由于两山名同称“赤壁”,作者借黄州赤壁之名驰骋想象,吊古抒怀。
“武赤壁” 与 “文赤壁”
赋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可以咏物写志抒情的文体。也叫散文赋、文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
赋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讲求文采,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张手法。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任团练副使。 1082年,他曾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也叫赤鼻矶),写下了著名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及两篇赋,即《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文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听读录音,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
1、壬戌( ) 10、酾酒( )2、桂棹( ) 11、横槊( )3、余音袅袅( ) 12、渔樵( )4、幽壑( ) 13、扁舟( ) 5、嫠妇( ) 14、匏樽( ) 6、愀然( ) 15、蜉蝣( )7、山川相缪( ) 16、无尽藏( )8、舳舻千里( ) 17、狼籍( )9、旌旗( ) 18、枕藉( )
整体感知,把握思路,体会情感
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
1、本段的层次怎样划分? 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笔法,如一首诗歌前的小序。 第二层,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是月出之前的情况。 第三层,第四至六句,先写景后叙事,是月出之后的情况。2.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3、本段的感情色彩如何? 以喜悦为主。
练习:1.下列各组句子中都属于描绘“七月既望”之夜赤壁景色的一组是 (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②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④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⑤白露横江,水光接天A.①④⑤ B.②③⑤C.①②④ D.②④⑤解析:①是游赤壁事件,③是诗人在游赤壁中的活动。答案:D
2.对这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以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作者于秋夜月下泛舟江上所看到的月白风清、水天相连的景象。B.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
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几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一是在结构上它引出了后文的“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以及主客对话的情节;二是为下文定下了一个得失两忘、超然物外的感情基调,并且与结尾相呼应。D.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段的感情色彩喜悲交融。答案:D解析:D项“本段的感情色彩喜悲交融”错,是以喜悦为主。
4、本段可分几层? 可分两层。 第一层写作者的歌声。 第二层写客人的箫声。 5、本段刻画了怎样的意境? 本段刻画了一个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6、本段的“喜”从何体现?与上段的“喜”有什么不同? 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7、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表达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8、本段的“悲”从何体现? 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箫声中体现。 9、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 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10、本段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转折过渡。
讨论: 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是什么?
(1)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 。(2)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
练习3.下面句子中属于侧面表现箫声悲凉的一句是 ( )A.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B.余音袅袅,不绝如缕C.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D.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解析:A、B项属于正面表现,D项是诗人的歌声。答案:C
4.对本段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客人的歌声;第二层,写诗人的箫声。B.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C.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D.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箫声中体现。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答案:A解析:A项“第一层,写客人的歌声;第二层写诗人的箫声”错,应是“第一层,写诗人的歌声;第二层,写客人的箫声”。
1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 12、本段的感情色彩如何? 悲伤。 13、“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一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销声匿迹,那么默默无闻的平庸之辈,就更连影子都不曾晃动一下就悄然消失了。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的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遭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到这样的苦闷和迷茫之中。虽为客语,实际上也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古今人物——曹操,吾与子
赤壁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
蜉蝣(天地) 粟(沧海) 哀(吾生) 羡(长江)
理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练习5.下列各组句子中属于“客悲”原因的一组是( )①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②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③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④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⑤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⑥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A.①③④⑤ B.②③⑤⑥C.②④⑤⑥ D.①③⑤⑥
13.第四段感情色彩如何?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
14.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
(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人个体生老病死,总在变化,人类代代相承,有时永恒的。
(2)物个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
(3)大自然中拥有无尽宝藏,故吾与子共同享用这份天然的馈赠。
15.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本段感情色彩为“喜”,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16.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练习6.下列各组句子中属于作者认为都在“变”的一组是 ( )①逝者如斯 ②而未尝往也 ③盈虚者如彼 ④而卒莫消长也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
解析:①是作者认为水在不停地流去,在变化;③是作者认为月有圆缺,也在变化;②水虽然流去,但没有流逝,是不变的;④月有圆缺,但没有增长,是不变的。答案:A
7.对这两段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水、月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都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B.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如“清风明月”;该取的就取,如“非吾之所有”。C.苏轼讲完了道理,“客”听了以后想通了,心中的悲意没有了,心情又变得舒畅起来,于是,客人开心地笑了,洗干净酒杯重新斟上酒。
D.文章的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解析:B项,应为:不该取的不取,如“非吾之所有”;该取的就取,如“清风明月”。答案:B
整体感知 1. 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2. 客与苏子的人生看法有什么不同? 3. 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客-悲观 苏子-乐观
一 (1) 月下泛舟 乐二 (2--3) 吊古伤今 悲三 (4--5) 阐述哲理 乐
通过泛游赤壁时主客之辩,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虽身处逆境却仍然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1.多次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深层揭示。2.写景、议论、抒情的紧密结合。
修辞手法 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互文修辞手法。两个动宾短语并列,翻译时动动相并,宾宾相合。“诵歌明月之诗窈窕之章。” 2、寄蜉蝣于天地 :借代修辞手法。以“蜉蝣”代短暂的人生,“把蜉蝣一样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间。”
通假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6(赤壁赋 *登泰山记)16.1 赤壁赋备课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苏轼的思想,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问汝平生功业,身如不系之舟,心似已灰之木,“赋”的有关知识,乐甚,喜而笑,乐在何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1 赤壁赋课堂教学课件ppt,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1月下泛舟,4阐述哲理,第二课时,词与句式,第三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1 赤壁赋课文课件ppt,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赤壁赋,情-----“乐”,因悲生悟,构思和表达艺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