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23.伯牙善鼓琴课件
展开第23篇 伯牙善鼓琴《列子》 本文选自《列子》。《列子》,旧题周列御寇著。今所传本可能出于东晋人的搜集整理,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①善:擅长,善于。②鼓:弹奏。③志:意念,心情。④峨峨:山高耸的样子。⑤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⑥洋洋:水流宽广的样子。⑦所念:心中想到的。⑧得:懂得,知道。⑨阴:山的北面。⑩卒(cù):同“猝”,突然。
⑪止:停止,停留。⑫援:拿,拿过来。⑬初:起先。⑭为:这里是弹奏的意思。⑮霖(lín)雨:久下不停的雨。
⑯操:琴曲的一种。⑰造:创作,这里也是弹奏的意思。⑱每:每一,每次。⑲辄(zhé):总是,就。⑳穷:穷尽,这里用为动词。
21.趣:旨趣。22.舍:放下。23.善:好。24.听:听力。
25.志:心志。26.于何:如何。27.逃:使……逃脱。
本文通过讲述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表达了他们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的知音情谊,告诉我们知音难求的道理。
①本文以“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总领全文,再通过具体的情景围绕“善”字一一铺陈,结构自然紧凑,让人读来有一气呵成之感。②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让这种自然而美的感觉越发明显,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
1.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译文 伯牙弹奏琴,意念(出现)登高山的情景。 采分点 鼓:弹奏。志:意念,心情。
2.峨峨兮若泰山! 译文 高耸的样子啊像泰山! 3.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 译文 伯牙心中想到的,锺子期一定懂得。 采分点 所念:心中想到的。得:懂得,知道。
4.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译文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玩,突然遇到暴雨,(于是)在岩石下面停留。 采分点 阴:山的北面。卒:同“猝”,突然。止:停止,停留。 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句:伯牙于泰山之阴游;于岩下止。
5.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译文 起先弹奏雨水连绵的乐曲,再奏出山岩崩塌的音乐。 采分点 为:弹奏。霖雨:久下不停的雨。操:琴曲的一种。造:弹奏。
6. 曲每奏,锺子期辄穷其趣。 译文 每次弹奏曲子,锺子期总能悟透其中的旨趣。 采分点 每:每一,每次。辄:总是,就。穷:穷尽。趣:旨趣。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每奏曲。
7.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译文 您的听力好啊,好啊!心志和想象如同我的心意。 采分点 善:好。听:听力。志:心志。 特殊句式 叹词前置句:子之听夫,善哉,善哉!
8.吾于何逃声哉? 译文 我如何能使琴声逃脱你的听力呢? 采分点 于何:如何。逃:使……逃脱。
1.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知音难得,知音难求。
2.伯牙和锺子期为什么能成为知音?
【答案】伯牙善鼓琴,可以弹奏出心中所想。锺子期善听,伯牙弹奏,子期便可以领会。他们二人心意相通。
3.“吾于何逃声哉”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画龙点睛,突出了文章的主旨;②这是伯牙发出的感慨,抒发了对知音的渴求;③表现了伯牙和锺子期之间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的深厚感情,阐述了“知音难觅”的道理。
4.本文是如何围绕“知音”安排材料的?
【答案】①“知音”是贯串全文的线索,“知音”表现在“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全文围绕这句话逐步展开。②“知音”表现在“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这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③由对“知音”的感慨抒发作者对知音的渴求,突出文章主旨。
5.简要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伯牙高超的琴技的。
【答案】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表现伯牙的高超琴技。既直接描写了弹琴的效果,又通过锺子期听琴的感受来突出他琴技的高超。
(一)《伯牙善鼓琴》全文。 (二)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节选自《孟子·万章下》)
类型一 课内外两个文言语段对比
1.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语段(一)(二)都谈到了交友。语段(一)通过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说明朋友间交往重在 ;语段(二)则主要论述了要同 交朋友,与 交朋友的观点。
志气相投(志同道合)
2.结合语段(一)(二),说说应该树立怎样的交友观。
【答案】 ①要与志趣相投的人做朋友;②要与古今优秀的人做朋友;③朋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欣赏;④朋友间要相互促进。
【参考译文】 (二)孟子对万章说:“一个乡村里的优秀人物就同这一乡村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个国家里的优秀人物就同这个国家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就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满足,便又追论古人。吟诵他们的诗,研读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们的为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时代,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一)《伯牙善鼓琴》全文。 (二)秦青顾谓其友曰:“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今善歌哭,放娥之遗声。”(节选自《列子·汤问》)
类型二 课内外文言语段群文对比
(三)董源①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其后建业僧巨然②祖述③源法,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④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此妙处也。(节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
【注】 ①董源: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②巨然:建业(今南京)僧人,五代宋初画家,师承董源。③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学说或行为。④粲:鲜明。
1.阅读语段(一)(二),分析二者在刻画人物方面的异同。
【答案】语段(一)主要运用语言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如伯牙与子期的对话,表现了二人高超的音乐造诣和相同的志趣,而锺子期听琴的感受则从侧面突出伯牙琴技的高超。语段(二)主要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众人的表现,从侧面烘托韩娥的歌声极富感染力。
2.三个语段在表现高超技术(琴艺、歌声、画技)时运用的表现手法有何相同点?请结合语段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都运用了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语段(一)通过锺子期的“善听”来表现伯牙琴音的高妙;语段(二)通过众人的表现,从侧面烘托韩娥的歌声极富感染力;语段(三)举《落照图》的例子,侧面表现出董源画技的高超。
【参考译文】 (二)秦青回头对他的朋友说:“从前韩娥东去齐国,(路上)粮食吃完了,路过雍门时,就靠卖唱来换取食物。她走了以后,歌声的余音还在栋梁上久久萦绕,三天不断,附近的居民还以为她没有离开。 “(她)又经过一家旅店,旅店里的人侮辱她。韩娥便拖长声音,哀哭不止,邻里的男女老少无不为之悲伤,相对流泪,整整三天吃不下东西。
急忙去追赶她。韩娥回来后,又为大家放声高歌,全乡的男女老少欢天喜地鼓掌舞蹈,不能自禁,都忘掉了先前的悲哀。于是大家赠给她许多财物,送她回家。所以雍门一带的人至今还擅长唱歌和悲哭,就是仿效了韩娥留下的声音啊。”
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20.北冥有鱼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20.北冥有鱼课件,共4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河南·中考,细梳理·教材全解,作家作品,原文呈现,字词释义,全文主旨,写作特色,思路导图,全突破·归纳探究,句子翻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19.小石潭记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19.小石潭记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河南·中考,细梳理·教材全解,作家作品,原文呈现,字词释义,原文呈现及字词释义,全文主旨,写作特色,思路导图,全突破·归纳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11.爱莲说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11.爱莲说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河南·中考,细梳理·教材全解,作家作品,原文呈现,字词释义,全文主旨,写作特色,思路导图,全突破·归纳探究,句子翻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