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22.马说课件
展开第22篇 马说〔唐〕韩愈 本文是作者韩愈对“伯乐相马”这一古老传说翻出的新意。作者在本文中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①虽:虽然。②祗(zhǐ):同“衹(只)”,只、仅。③辱:受屈辱。④奴隶人:奴仆。⑤骈(pián)死:(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⑥槽枥(lì):马槽。⑦不以千里称: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称,著称。
⑧一食:吃一次。 ⑨或:有时。 ⑩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⑪食(sì):同“饲”,喂。下文“而食”“食之”中的“食”读音和意思与此相同。
⑫是:指示代词,此。⑬能:才能。⑭食:吃。⑮才:才能。⑯美:形容词做名词,美好的素质。
⑰外见(xiàn):表现在外面。见,同“现”,表现。⑱且:犹,尚且。⑲常:普通的。⑳等:相等。21.安:疑问代词,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怎么”。
22.策之:用马鞭赶它。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23.不以其道: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以,按照。道,正确方法。24.尽:竭尽。 25.材:才能、才干。26.鸣:鸣叫。27.通:通晓。
28.执:持,握。29.策:名词,马鞭。30.临:面对。31.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32.其:其实,表感叹语气。
作者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通过写千里马的遭遇,讽刺和抨击了埋没、摧残人才的统治者,表达了对统治者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期望及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①托物寓意。文章以“伯乐”比喻能够识别人才的人,以“千里马”比喻有突出才能的人,以“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的形象中,富有感染力。 ②综合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③脉络清晰而中心突出,篇末点题,突出主旨。
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2.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 因此虽然有名马,(也)只能在奴仆手中受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采分点 祗:同“祇(只)”,只、仅。骈:并列。称:著称。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采分点 一食:吃一次。或:有时。 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句:“马之千里者”即“千里马”。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像喂养普通马一样)喂养它。(或喂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采分点 食:同“饲”,喂。、 特殊句式 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也。
5.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相等尚且不能办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采分点 见:同“现”,表现。且:犹,尚且。等:相等。安:表示反问,哪里,怎么。 易错点 “见”易误译为“看见”,“且”易误译为“而且”。
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译文 用马鞭赶它,却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采分点 道:正确方法。材:才能、才干。通:通晓。临:面对。 特殊用法 第一个“策”,名词做动词,指用马鞭驱赶;第二个“策”为名词,指马鞭。
7.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采分点 第一个“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第二个“其”表示感叹语气。
1.(思考探究)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2.(思考探究)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答案】①直称。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②暗称。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③代称。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这些句子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1.文章开头将“伯乐”和“千里马”对举,说明了两者之间什么样的关系?这样开头,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没有伯乐那样善于相马的人,千里马往往不可能被发掘出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说明千里马和伯乐二者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一个“常有”,一个“不常有”。这两种关系必然导致这样一个结论: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2.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①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②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作者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
【答案】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文中最具有讽刺性的情景是什么?为什么?
【答案】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食马者”一边折磨千里马,一边慨叹天下没有千里马,真是绝妙的讽刺,作者生动地刻画出统治者愚妄无知的形象。
5.文中的“呜呼”一词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痛恨。
6.“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但运用恰当,也能表达出某些微妙的意思。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下列句中的“也”字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A.第一段:不以千里称也。B.第二段:安求其能千里也?C.第三段:其真不知马也!
【答案】A.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B.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怒谴责。C.对“食马者”(即统治者)的辛辣嘲讽。
7.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只有遇到伯乐,才能才会施展出来。你怎么看?请简述理由。
【答案】示例一: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你如果有才能,总会有机会施展,得到别人的肯定。正如“是金子,不论在哪儿都会发光”。示例二:千里马遇到伯乐,其才能才有机会施展出来。如果你很有才能,但身边没有慧眼识才的人,你也只能被埋没。如果身边有“伯乐”,才能便很快就会被发现。
8.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答案】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罗列了“食马者”不知千里马的具体表现,既将“食马者”(即统治者)的愚昧浅薄形象具体地展现出来,又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9.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是怎样借“伯乐”“千里马”“食马者”来表现文章主旨的。
【答案】作者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将“伯乐”比作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作人才,“食马者”比作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愚昧的统治者。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封建统治者的愤慨。
语段对比拓展一 (一)《马说》全文。 (二)上①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②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节选自《资治通鉴》)
类型一 课内外两个文言语段对比
【注】 ①上:唐太宗。②致治:治理国家到达大治。
1.语段(一)的哪一句话可以用来形容语段(二)的封德彝?结合对唐太宗的话的理解,你认为封锦彝存在哪些问题?
【答案】 句子:其真不知马也。问题:不能知人善用、善取其才;不善于自省,遇事推责。
2.请结合语段(一)(二)的内容,说说两个语段在选拔人才和任用人才方面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案】 ①要有识别人才的伯乐眼光,要能知人善用;②要多看他人之长,发挥其优势。
【参考译文】 (二)太宗令封德彝荐举贤才,(封德彝)很长时间没有选荐一个人。太宗质问其原因,(封德彝)答道:“不是我不尽心竭力,而是现在没有奇才罢了!”太宗说:“君子用人如用器物,各取其长处。古时候治理国家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君主,难道是从别的时代去借人才的吗?正应当怪自己不能识别人才,怎么能污蔑一个时代的人呢?”封德彝羞惭地退下。
语段对比拓展二 (一)《马说》全文。 (二)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①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 ①介:披上鞍甲。②褫:脱去,解下。
1.语段(一)(二)分别借“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语段(一)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遭遇的惋惜之情、对食马者(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之情。语段(二)表达了作者对“二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品质的赞美之情。
2.语段(一)(二)表面都是在写马,实则都是在谈论如何对待人才的问题,说说两文共同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要提供给人才他所需要的东西或机遇等,只有这样,他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参考译文】 (二)我(曾)有两匹马,(它们)每天要吃掉几斗草料豆子,喝掉一斛泉水,但如果不是精料洁水便不吃不饮。披上鞍甲奔驰,开始时跑得并不快,等跑了百里之后才开始奋起加速,从午时到酉时,还可以(再)跑二百里。卸下鞍甲依然气不喘汗不流,好像没事一样。它们吃喝得多但又不乱吃滥饮,力量充足而不求逞一时之速,是能够逾越极限而能到达极遥远之地的良马。
(一)《马说》全文。 (二)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节选自《战国策》)
类型二 课内外文言语段群文对比
(三)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④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⑤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节选自《战国策》)
【注】 ①比:连续。②还:环绕。③朝:早晨。④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泛指亲近的内侍。⑤捐:白白浪费掉。
1.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做广告已成为时尚。请结合语段(一)(二)的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与弊。
【答案】利:如同千里马有了伯乐才能被人们重视一样,好的产品通过名人的宣传,才能广而告之。弊:名人宣传的不一定是真正的“千里马”,容易误导消费者。
2.语段(二)所阐明的道理可用语段(一)中的哪一句话来概括?
【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三个语段中“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
【答案】语段(一)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语段(二)中的“马”因人们相信权威的心理而一个早上涨价十倍;语段(三)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得以脱颖而出。
【参考译文】 (二)有一个卖骏马的人,连续三个早晨站在集市上,人们不知道他卖的是千里马。(这个人)就去拜见伯乐说:“我有一匹骏马,想卖掉它,连续三个早晨站在集市上,没有人和我交谈,希望您能绕着马看一圈,离开的时候再回头看一眼,我会付您一个早晨的费用。” 伯乐就围着马看了一圈,离开的时候(又)回头看它一眼。一个早晨马价涨了十倍。
【参考译文】 (三)我听说古代有一位国君,用千金求购千里马,三年都没能买到。他身边的侍臣对他说:“请让我去寻求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得到了千里马,(可)马已经死了,他就用五百金买下死马的头,回去向国君复命。国君非常生气地说:“我寻求的是活马,怎么去买死马而白费我的五百金呢?”侍臣答道:“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天下都知道大王喜欢买好马,千里马就会来到了。”于是不到一年,买到的千里马就有三匹。
[2016河南]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4分) (一)《马说》全文。 (二)《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下秉①四海之众,曾亡柱干②之固守闻于四境?殆③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④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⑤。(节选自《汉书》)
【注】 ①秉:执掌。②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③殆:大概。④中人:中等资质的人。⑤英俊:杰出人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辨析。B项,均是“充足”的意思。A项,名贵的/取名,命名;C项,正确方法/学说;D项,通晓/贯通。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答案】 示例一:(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喂养普通马一样)喂养它。(“一食”1分,“食马者”中的“食”1分,大意1分。共3分)示例二:(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一食”1分,“食马者”中的“食”1分,大意1分。共3分)
3.“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语段(一)第一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分)
【答案】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意思对即可。共2分)
4.阅读两个语段,回答下面问题。(母题)根据语段(一)和语段(二)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3分)
统治者应善于发现人才(1分)
两个语段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语段(一)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调① ; 语段(二)用② 的论证方法,强调③ 。
道理论证(引用论证)(1分)
统治者应采取措施,招贤纳士(1分)
(子题)根据语段(一)和语段(二)的内容,概括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4分)
【答案】①统治者不能发现人才。②选拔人才之路开得不广,任用不明。③统治者对人才勉励不笃厚。④给人才提供的待遇不够丰厚。(一点1分,共4分)
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20.北冥有鱼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20.北冥有鱼课件,共4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河南·中考,细梳理·教材全解,作家作品,原文呈现,字词释义,全文主旨,写作特色,思路导图,全突破·归纳探究,句子翻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19.小石潭记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19.小石潭记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河南·中考,细梳理·教材全解,作家作品,原文呈现,字词释义,原文呈现及字词释义,全文主旨,写作特色,思路导图,全突破·归纳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11.爱莲说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11.爱莲说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河南·中考,细梳理·教材全解,作家作品,原文呈现,字词释义,全文主旨,写作特色,思路导图,全突破·归纳探究,句子翻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