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2.醉翁亭记课件

    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2.醉翁亭记课件第1页
    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2.醉翁亭记课件第2页
    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2.醉翁亭记课件第3页
    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2.醉翁亭记课件第4页
    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2.醉翁亭记课件第5页
    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2.醉翁亭记课件第6页
    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2.醉翁亭记课件第7页
    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2.醉翁亭记课件第8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2.醉翁亭记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2.醉翁亭记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河南·中考,细梳理·教材全解,作家作品,原文呈现,字词释义,全文主旨,写作特色,思路导图,全突破·归纳探究,句子翻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2篇 醉翁亭记〔北宋〕欧阳修 本文是作者被贬为滁州知州以后写的一篇游记。文章不唯写景优美,更主要的是它体现了一个古代被贬官员身处逆境的平和心态,与民同乐的政治襟怀,以及醉情山水、怡然自得的乐观精神。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①环:环绕,围绕。 ②诸:众多,各。 ③壑:山谷。 ④尤:尤其,特别。 ⑤蔚然:茂盛的样子。
    ⑥深秀:幽深秀丽。 ⑦闻:听到,听见。 ⑧泻:倾泻,倾注。 ⑨回:曲折、回环。 ⑩转:转弯。
    ⑪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⑫临:居高面下。 ⑬作:建造。⑭名:命名,取名。⑮谓:命名。
    ⑯辄:副词。总是。⑰年:年龄,岁数。⑱意:意趣,情趣。⑲在乎:在于。乎,介词,相当于“于”。⑳得:领会。 21.寓:寄托。
    22.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开。霏,弥漫的云气。 开,散开。23.归:聚拢。24.暝(míng):昏暗。25.芳:花。
    26.发:开放。27.秀:茂盛。28.风霜高洁:指天高气爽,霜色洁白。29.出:出现,显露。30.四时:四季。
    31.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32.休:休息。33.伛偻(yǔ lǚ)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提携,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 34.绝:断绝。35.临:临近,这里是“在……旁”的意思。
    36.洌(liè):清。 37.山肴野蔌(sù):野味野菜。蔌,菜蔬。38.杂:错杂,交错。 39.陈:陈列,摆开。 40.酣:尽兴地喝酒。41.非丝非竹:不在于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42.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投向壶中,中多者为胜,负者按照规定的杯数喝酒。43.弈(yì):下棋。 44.觥(gōng)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觥,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交错,交互错杂。45.苍颜:苍老的容颜。46.颓然:倒下的样子。
    47.已而:随即,不久。48.阴翳(yì):形容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 49.鸣声上下:指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50.去:离开。51.乐其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第一个“乐”,以……为乐。第二个“乐”,快乐。 52.述:记述。 53.文:文章。 54.谓:为,是。
    通过描写琅琊山的秀丽环境和奇妙变化的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游的感人画面。抒发了作者虽遭贬谪,但仍能寄情山水、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以“乐”为线索,先后描绘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层层推进,前后照应。②写景、抒情自然结合,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③大量运用骈偶句,不仅增加了韵律美,而且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此外,多采用判断句,全文共用21个“也”字作句尾,形成一唱三叹的吟咏句调。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译文 它西南方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采分点 尤:尤其,特别。蔚然:茂盛的样子。 特殊用法 判断句:……者,……也。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 采分点 回:曲折、回环。转:转弯。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临:居高面下。 易错点 “临”易误译为“临近”。
    3.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译文 为亭子命名的是谁?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采分点 名:命名,取名。谓:命名。
    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 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于山光水色中。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采分点 意:意趣,情趣。在乎:在于。得:领会。寓:寄托。 特殊句式 省略句: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译文 要说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是山中的早晨和傍晚。 采分点 霏:弥漫的云气。开:散开。归:聚拢。暝:昏暗。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译文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位下降,石头显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采分点 芳:花。发:开放。秀:茂盛。出:出现,显露。四时:四季。 特殊用法 “风霜高洁”运用并提的修辞手法,即“风高霜洁”。
    7.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译文 老老少少的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的人们在游玩啊。 采分点 伛偻:指老人。提携:指儿童。绝:断绝。
    8.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译文 在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香酒水清,野味野菜,错杂地陈列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 采分点 临:在……旁。洌:清。蔌:菜蔬。杂:错杂,交错。陈:陈列,摆开。
    9.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 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采分点 颓然:倒下的样子。
    10.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文 树林中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游人离开,鸟儿们欢乐起来。
    1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 游人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采分点 “乐其乐”中“乐”的意思依次是:以……为快乐、快乐(名词)。
    1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 特殊句式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判断句:醒能以文述(之)者;……者,……也。
    1.(思考探究)说说第1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推出”醉翁亭的,体会这样描写的效果。
    第1段,首先以“环滁皆山也”总起,仿佛是一个航拍的全景镜头。然后逐层拉近,渐次推出“西南诸峰”、琅琊山、山行之路、酿泉之水,最后定格在“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这样如层层剥笋,最后亮出主景,既准确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又给人以移步换景、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
    2.(思考探究)第2、3、4段开头的“若夫”“至于”“已而”等词语有什么作用?这三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答案】第2、3、4段开头,分别用了“若夫”“至于”“已而”等表示转接的词语,起到了标记语意转变的作用。“若夫”是表示转接的连词,含有假设和例说的意思;“至于”同样表示转接,却含有进层的意思,表示描写的进一步深入;“已而”是表示时间的副词,是时间短暂的诗意表述,表示时间的推移、暗示场景的转换。第2段写山中朝暮、四时景物变化之美,
    第3段写滁人游、太守宴,第4段写游归,主要探讨了几种乐的境界,点明太守是谁,收束全文。这三段是按照写景—写人—写“乐”的顺序写的,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3.(思考探究)本文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答案】山水之乐、宴饮之乐、禽鸟之乐、滁人之乐、太守之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捉笔成文的自负。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之意仅在于山水之间吗?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宴酣之乐、乐人之乐。(或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还在于与民同乐。)
    2.文章第4段作者反复描写“乐”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
    【答案】意在表达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同时也是为了表现作者治下政治清明的社会现实。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欧阳修“为政”值得称道之处。
    【答案】①为政不奢靡。从他带领百姓“临溪而渔”“酿泉为酒”等这些自食其力、就地取材的具体行为中可以看出。②治下百姓和谐。从全城百姓集体出游“负者歌于途”“伛偻提携”等可以看出。③追求与民同乐。从文中“众宾欢”“颓然乎其间”可以看出。
    4.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
    【答案】作者通过描绘琅琊山的秀丽风光及太守带领滁人同游的画面,表现了自己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5.请从写景的角度赏析“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答案】以树木之静衬托鸟儿之动,写鸣声婉转,飞荡林间,是为了显现“禽鸟之乐”,更是为了着力表现滁人游之乐及太守与民同乐之乐。
    6.作者是怎样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的?
    【答案】示例一:“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示例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欢乐的场面,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在于“与民同乐”。示例三:文章结尾处,作者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与“乐”有机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勒出文章主旨。
    (一)《醉翁亭记》全文。 (二)修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修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
    类型一 课内外两个文言语段对比 
    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之终身。(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1.结合语段(一)(二),简要概括欧阳修的具体形象。
    【答案】 ①与滁人同游,可见其亲民爱民,与民同乐;②游琅琊山,宴饮宾客,可见其寄情山水,随遇而安;③宽松待民,简易做事;④对待死刑案子,严谨认真,仁慈大度。
    2.语段(一)(二)分别表达了欧阳修怎样的情感?
    【答案】 语段(一)表达了欧阳修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语段(二)侧重表现欧阳修宽松待民的政治思想及严谨认真的为官态度。
    3.语段(一)(二)分别是如何表现欧阳修的“民本”思想的?
    【答案】 语段(一)通过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的画面,从侧面表现了欧阳修的“与民同乐”。语段(二)通过讲述两件小事,从正面反映了欧阳修的“以民为本”的思想。
    【参考译文】 (二)欧阳修被贬职夷陵县时,没有什么排遣,就取出旧日已办的案卷反复察看,结果发现案中是非颠倒、违法曲断的错误不可胜数,于是他仰天长叹说:“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县,尚且如此,全国就可想而知了。”从此以后,(他)遇事不敢疏忽。凡他任职的几个郡,不显露治理功业,不追求名声
    荣誉,为政宽松简易而不烦扰,因此所到的地方百姓都感到安逸。有人问他:“为政宽简,而事情并不松弛废弃,这是什么原因呢?”他说:“把放纵无度作为宽,把省略必要的东西作为简,那就使政事松懈荒废,而且百姓也深受其害。我所说的宽,是不做苛刻急迫的事;所说的
    简,是不做烦冗细碎的事罢了。”欧阳修幼年失去父亲,母亲曾经对他说:“你父亲做官的时候,常常在夜间点着蜡烛办理官府公文,多次停下来叹息。我问他为何,他便说:‘是死刑案子,我想寻求保全犯人生命的可能,却没有找到。’我说:‘生路可以寻求吗?’他说:‘寻求生
    路而得不到,被判死刑的人和我就都没有遗恨了。经常为死囚寻求生路,仍然还有失误造成不该死的人被处死的,然而世间的官吏却常为犯人寻找处死的理由。’他平日教导别人的子弟,经常用这些话,我都听熟了。”欧阳修听了终生照做不忘。
    (一)《醉翁亭记》全文。 (二)一日,命役徒芟①而辟之,中获废井。即呼工出其泥滓,观其好恶,曰:“嘉泉也。”乃扃②而澄之,三日而后汲。视其泉清而白色,味之甚甘,渊然丈余,绠③不可竭。当大暑时,饮之若饵④白雪,咀轻冰,凛如也。当严冬时,若遇爱日,得阳春,温如也。其或雨作云蒸,醇醇而浑,盖山泽通气,应于
    类型二 课内外文言语段群文对比  
    名源矣。又引嘉宾,以建溪、日注、卧龙、云门之茗试之,则甘液华滋,悦人襟灵。 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因署其堂,曰“清白堂”。又构亭于其侧,曰“清白亭”。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⑤其名哉!(节选自范仲淹《清白堂记》,有删改) (三)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⑥,分两岭而下,
    尽桥而止。蜿蜒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干河沿。河未干时,清凉山为南唐避暑所,盛可想也。 康熙时,织造隋公当山之北巅,构堂皇⑦,都人游者,翕然盛一时,号曰隋园,因其姓也。后三十年,园倾且颓弛,百卉芜谢。余购以月俸,茨墙剪阖⑧,易檐改涂。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故仍名曰随园,同其音,易其义。
    落成,叹曰:“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遂乞病,率弟香亭、甥湄君移书史居随园。(节选自袁枚《随园记》,有删改)【注】 ①芟(shān):除草。②扃(jiōnɡ):关闭。③绠(ɡěnɡ):原指井绳,此指提水。④饵:吃。⑤忝(tiǎn):玷污。⑥胚胎:发源。⑦堂皇:指高大的房屋。⑧茨墙剪阖:指修筑篱笆。
    1.同为“记”,语段(一)(二)对“醉翁亭”和“清白堂”的建造与命名一笔带过,为什么?
    【答案】 语段(一)之所以将“醉翁亭”的建造和命名一笔带过,是因为文章是想由“醉翁亭”引出“醉翁”,进而借滁人同游表现醉翁(即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语段(二)之所以将“清白堂”的建造和命名一笔带过,是因为文章意不在介绍清白堂,而是借井泉的清白、有道义,来表现作者力争做一名清明廉洁的好官的追求。
    2.三个语段都是作者被贬官或辞官时所作,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追求?
    【答案】 语段(一)作者将被贬官的失意寄寓在山水中,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胸襟。语段(二)表明作者极力希望自己没有玷污“清白”这个名节,能成为一名清明廉洁、克己奉公的好官。语段(三)中,作者愿意用月俸买下荒芜的园子并修葺取名“随园”,并以辞官来换取与园子的日日相伴,体现了作者不慕官场名利,享受自在随性,向往洒脱不羁生活的人生志趣。
    【参考译文】 (二)有一天,我命令衙役清除杂草开辟成平地,(发现)中间有一口废弃的水井。于是立刻喊来工匠清理出井中的淤泥,观察这口井的好坏,(工匠)说:“是好泉啊。”于是就将井口关闭,使水中杂质沉淀。三天之后取水,看到这泉水清澈而白净,品尝井水,(味道)十分甘甜。水深有一丈多,提水没有穷尽。
    酷暑的时候饮用,就像是吃白雪一样,品尝着像薄冰一样的泉水,冰冷爽口。在寒冬时节,遇上有太阳的日子,这泉水又如同阳春三月,一片温热。这眼泉水或许是雨水降落、云气蒸腾,上下醇厚,浑然一体,因为山泽相通,在名源相互呼应。我又邀请了嘉宾,用建溪、日注、卧龙、云门等地的名茶试这里的泉水,果然是甘甜滋润,品尝之后,让人心旷神怡。
    我喜爱它(井泉)的清白和有德义,(它)可以成为官吏们效法的楷模。于是将厅堂命名为“清白堂”。又在厅堂的旁边修建一座亭子,叫“清白亭”。希望我居住在这座厅堂、登上这座亭子的时候,没有玷污它的名声。
    【参考译文】 (三)从金陵北门桥向西走二里路,能见到小仓山。(这)山源出清凉山,分两脉(曲折延伸)向东,到北门桥为止。山体曲折逶迤而狭长,两脉之中有清澈见底的碧池及水稻田,民间称这地方是“干河沿”。河水未干的年代,清凉山(曾)是南唐避暑胜地,(那)盛况是能够想象的。
    康熙时,江宁织造衙门的织造监督官隋先生,在山的北支顶峰,(买山)筑墙造屋,规模宏大,来此游览的城里人摩肩接踵,盛极一时,(那时此园)名为“隋园”,系用他的姓命名。之后三十年,这园子已经倒塌且被破坏,百花荒芜凋谢。我用俸禄买下了它,(接着便)修筑篱笆,重造房屋,粉刷一新。全都根据景点原物的多少,根据它的
    具体情况设计景物,所以我还是给它取名“随园”,它的读音与“隋园”相同,意思可不一样。 园子修复好,我嗟叹着说:“如果我在江宁当县官,只能每月来此一次;如果我住在这儿,就能天天在这儿。”于是就以有病不能任职为由,辞掉官职,带着胞弟香亭、外甥湄君,搬来各种书,住在园中。
    [2018河南B卷]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2分) (一)《醉翁亭记》第2~4段。 (二)荷花荡在葑门①外,每年六月廿四日,游人最盛。画舫云集,渔刀②小艇,雇觅一空。远方游客,至有持数万钱,无所得舟,蚁旋③岸上者。舟中丽人,皆时妆淡服,摩肩簇舄④,汗透重纱如雨。(节选自袁宏道《荷花荡》)
    【注】 ①葑(fēng)门:在苏州市郊。②渔刀:一种小船,形如刀。③蚁旋:像蚂蚁一样来回走动,表着急之状。④舄(xì):鞋。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伛偻提携     伛偻:鞠躬,恭敬的样子。 B.觥筹交错 觥筹:酒杯和酒筹。 C.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倒下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D.树林阴翳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辨析。A项,“伛偻”的意思是“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答案】 游人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意思对即可。2分)
    3.语段(一)是怎样写“四时”之景的?(2分)
    【答案】 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选取“四时”的典型景物,抓住景物的典型特征,以精练的语言来写“四时”之景。(意思对即可。2分)
    4.阅读两个语段,回答下面问题。(母题)语段(一)的第二段和语段(二)都描写了场面,这两个场面各自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4分)
    【答案】 语段(一):乐。语段(二):盛。“乐”体现在:滁人游的悠闲;太守宴上众宾客的欢乐;太守的醉态。(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盛”体现在:游船之多;租不到船的人的焦急;舟中丽人的拥挤。(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一问2分,共4分)
    (子题)语段(一)(二)都描写了游人游玩的场面,分别有什么作用?(2分)
    【答案】 语段(一):表现太守治下人民的快乐生活及太守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1分)语段(二):突出游人夏日游荷花荡的盛大场景,表现苏州的繁华及人们生活的富足。(1分)(共2分)

    相关课件

    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22.马说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22.马说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河南·中考,细梳理·教材全解,作家作品,原文呈现,字词释义,全文主旨,写作特色,思路导图,全突破·归纳探究,句子翻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20.北冥有鱼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20.北冥有鱼课件,共4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河南·中考,细梳理·教材全解,作家作品,原文呈现,字词释义,全文主旨,写作特色,思路导图,全突破·归纳探究,句子翻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19.小石潭记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总复习语文(河南)古诗文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19.小石潭记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河南·中考,细梳理·教材全解,作家作品,原文呈现,字词释义,原文呈现及字词释义,全文主旨,写作特色,思路导图,全突破·归纳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