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优秀第2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课 题 | 地球与地球仪(第2课时) | 人教版 | 七年级 上册 | 第 1 单元 | 第 2 课时 | |
新课标要求 | 1.地球在宇宙中 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2.太空探索 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 |||||
学习目标 | 1. 能说出纬线、经线的特点,并进行对比,区分经纬线。 2. 在地球仪上标出赤道,区分南、北纬度;找到并标出本初子午线,区分东、西经度。 3. 观察地球仪,归纳南北纬度和东西经度的变化规律,并在经纬网图上准确读出某地的经纬度。 4. 小组合作,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分界,标出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 |||||
学习 重难点 | 教学重点 1. 能够了解地球仪上重要的点和线,并能在地球仪上正确地指认出。 2. 能够总结出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3. 能够知道划分半球的方法。 教学难点 1. 通过学习了解地球仪上重要的点和线,使学生逐步建立地球空间概念。 2. 通过学习有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等知识,教会学生运用比较和归纳等学习方法。 | |||||
学情分析 | 初一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较少,空间思维能力较弱。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如果不能构建球体的空间概念,就很难理解纬线的特征及纬度的划分及变化规律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联系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创设教学情境,用好用活教材、地球仪和相关图像,使学生了解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 |||||
教学辅助 | 课件、多媒体 | |||||
教学过程 | ||||||
学习任务 | 教学活动 | 设计意图 | ||||
学习任务一 | 导入 一位旅行者在赤道上的某个地点,向正北方向走了1000千米,然后向正东方向走了1000千米,又向正南方向走了1000千米,再向正西方向走1000千米,他认为会回到原地吗?为什么?
|
能够有效吸引学生,注意,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主动探索新知,激发学习兴趣。 | ||||
学习任务二 | 纬线和纬度
自主学习 结合课本P6页的图文内容,解决: 1.赤道的概念 2.在图1.6中描出赤道 3.感知赤道的形状 师生互动 请同学上台,在地球仪上,用手完整描出赤道,请同学们认真观察。
同桌互助 阅读教材第6页,填下表。
①概念 纬度是指某点与地球球心的连线和地球赤道面所成的线面角。 ②播放视频 立体空间下,认知纬度 ③纬度的划分 赤道为0°,向南向北逐渐增大到90°。 赤道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 小练习 ④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60°~90°为高纬 ⑤重要纬线 赤道(0°) 南北回归线(23.5°S、23.5°N) 南北极圈(66.5°S、66.5°N) ⑥南北半球分界线:赤道 0°纬线位于地球仪的中部,就是我们熟悉的赤道线,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它是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由于这一特殊的属性,赤道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一些有赤道穿过的国家和地区,常常建一些所谓的“赤道纪念碑”来一起人们的关注。 厄瓜多尔首都基多的赤道纪念碑的四面刻有字母E、S、W、N,分别代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书有“这里是地球的中心”字。碑顶放置大地球仪,北极朝北,南极朝南,中间用白线标示的赤道从球面一直延伸到碑底部的石阶上。 |
先讲解赤道,最简单,也是学习纬线时候的铺垫。借助于手中的地球仪,让学生亲自来指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表格将学习内容梳理的条理分明,学生以同桌两人为一组进行分析,使得内容能够更有效的突破,同时加强了合作学习。
纬度的概念清晰之后,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纬度如何划分。使得学生更加科学的学习。
通过练习进行加强知识点的认知。
通过一系列图片帮助学生认知赤道的重要性,也增加了趣味性。 | ||||
学习任务三 |
同桌互助 提示:阅读教材第7页,填下表。
①概念 经度:经度是二面角,即本初子午线平面和当地子午线平面的夹角。 讲解其中的关键词:本初子午线 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0°经线,又称本初子午线。 ②经度的划分 从0°经线开始向东向西逐渐增大到180° 0°经线有叫做本初子午线 0°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0°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 小练习 ③经线圈 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讲解相对的经线是怎样的? 满足条件:两条经线度数之和为180°;两者互为东西经。 ④东西半球的划分 讨论探析 方案1:0° 和 180° 方案2:20°w 和 160°E 提示:比较这两个经线圈,哪一个穿过的陆地少。 结论:为了避免将欧洲、非洲的一些国家划分在东、西两个半球,造成生活上的不便。国际上将20°W和160°E定为 东西半球分界线。 |
这是纬线的姊妹篇,前面的学习已经有了学习方法的铺垫,因此这里同样用此方法进行学习。
通过图片讲解,认知经度的概念,更加理解经度为何划分,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学习新知。
通过探讨两种方案,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为了避免将欧洲、非洲的一些国家划分在东、西两个半球,造成生活上的不便。因此国际上将20°W和160°E定为东西半球分界线。 | ||||
学习任务四 | 经纬线对比
|
对比是有效的学习方式,利用表格的形式,进行重点知识点梳理总结。 | ||||
学习任务五 | 进行课堂归纳 课堂练习
| 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明了。 通过练习进行课堂巩固。 | ||||
板书设计
| ||||||
教学反思
|
| |||||
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精品第3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精品第3课时教案设计,共5页。
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一等奖第1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一等奖第1课时教案设计,共6页。
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精品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精品教学设计,共1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