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全套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单元考前基础练课件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考前基础练一【第1~8单元】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考前基础练一【第1~8单元】课件,共22页。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考前基础练一【第1~8单元】12345DACCA67BD8910CCD答案显示1112AB13见习题1.[2022• 孝感]物质世界充满了变化,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苹果榨汁 B.酒精挥发C.冰块融化 D.钢铁生锈D2.[2021•丽水]我国宣布力争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吸收相平衡(如图)。下列途径中属于吸收二氧化碳的是(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化石燃料的燃烧C.微生物的氧化分解D.生物的呼吸作用A3.[2022·合肥模拟改编]2022年2月4日,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举行,同时将兴奋剂检查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乙基雌烯醇(C20H32O)是禁止服用的兴奋剂之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乙基雌烯醇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B.乙基雌烯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8C.乙基雌烯醇中有氢原子D.乙基雌烯醇中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个数比是20∶32∶1C4.钼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钼属于金属元素 B.钼的原子序数是42C.钼的原子质量为95.96 D.钼合金比钼硬度大、强度高C5.[2021•烟台]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6.[2021•益阳]2021年6月3日,我国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四号02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火箭用的燃料之一为液氢。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液氢和液氧反应吸收热量B.液氢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空气C.液氢贮存、运输都容易D.氢气液化过程中,分子之间的间隔不变B7.理论上电解水得到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1∶2。某同学用碳棒作电极进行电解水实验,得到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小于1∶2,对产生此现象原因的猜想不合理的是( )A.部分氧气溶于水B.部分氧气与碳棒反应C.部分氧气被碳棒吸附D.部分氧气与氢气反应重新生成了水D8.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碳单质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B.空气中CO2含量过多会导致温室效应C.CO2中混有少量CO可通过燃烧除去D.CO和C均可用于冶炼金属C9.科学家开发出新型催化剂,光照下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置换反应B.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改变C.反应中涉及2种氧化物D.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1∶1C10.[2022•金寨期末]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模型正确的是( )D11.[2022•淮北期末]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12.某实验小组在探究燃烧的条件时,做了如下实验。步骤一:先滴加稀盐酸,再给燃烧管微热,红磷和白磷均不燃烧;步骤二:滴加过氧化氢溶液,白磷燃烧,红磷仍然不燃烧。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步骤一中先滴加稀盐酸的目的是排尽装置内的空气B.步骤一中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仅是没有与氧气接触C.对比步骤二中红磷和白磷的现象可以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D.跟课本上的实验相比,本实验更加环保【点拨】步骤一中先滴加稀盐酸,再给燃烧管微热,红磷和白磷均不燃烧,说明两种可燃物都没有与氧气接触,石灰石中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所以步骤一中先滴加稀盐酸的目的是排尽装置内的空气,A正确;根据题意可知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步骤一中对红磷仅是微热,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不仅是没有与氧气接触,还有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B错误;步骤二中红磷没有燃烧,白磷燃烧,两种物质都是可燃物,都与氧气接触,对比可以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C正确;本实验是在密闭体系中进行的,跟课本上的实验相比,更加环保,D正确。【答案】B13.[2022•南充]阅读下列科普短文。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中国政府提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消耗的化石能源急剧增加,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我国近年部分行业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如图所示:“碳捕获”和“碳封存”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碳封存”可从大气中分离出二氧化碳将其压缩液化泵入地下长期储存。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碳中和”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2)工业行业大类中,_______行业CO2年排放量最多。(3)石油化工行业中天然气(主要成分是CH4)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碳封存”可将CO2压缩至地下储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微观角度解释)。钢铁CO2分子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考前基础练一【第1~8单元】12345DACCA67BD8910CCD答案显示1112AB13见习题1.[2022• 孝感]物质世界充满了变化,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苹果榨汁 B.酒精挥发C.冰块融化 D.钢铁生锈D2.[2021•丽水]我国宣布力争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吸收相平衡(如图)。下列途径中属于吸收二氧化碳的是(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化石燃料的燃烧C.微生物的氧化分解D.生物的呼吸作用A3.[2022·合肥模拟改编]2022年2月4日,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举行,同时将兴奋剂检查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乙基雌烯醇(C20H32O)是禁止服用的兴奋剂之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乙基雌烯醇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B.乙基雌烯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8C.乙基雌烯醇中有氢原子D.乙基雌烯醇中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个数比是20∶32∶1C4.钼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钼属于金属元素 B.钼的原子序数是42C.钼的原子质量为95.96 D.钼合金比钼硬度大、强度高C5.[2021•烟台]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6.[2021•益阳]2021年6月3日,我国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四号02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火箭用的燃料之一为液氢。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液氢和液氧反应吸收热量B.液氢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空气C.液氢贮存、运输都容易D.氢气液化过程中,分子之间的间隔不变B7.理论上电解水得到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1∶2。某同学用碳棒作电极进行电解水实验,得到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小于1∶2,对产生此现象原因的猜想不合理的是( )A.部分氧气溶于水B.部分氧气与碳棒反应C.部分氧气被碳棒吸附D.部分氧气与氢气反应重新生成了水D8.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碳单质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B.空气中CO2含量过多会导致温室效应C.CO2中混有少量CO可通过燃烧除去D.CO和C均可用于冶炼金属C9.科学家开发出新型催化剂,光照下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置换反应B.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改变C.反应中涉及2种氧化物D.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1∶1C10.[2022•金寨期末]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模型正确的是( )D11.[2022•淮北期末]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12.某实验小组在探究燃烧的条件时,做了如下实验。步骤一:先滴加稀盐酸,再给燃烧管微热,红磷和白磷均不燃烧;步骤二:滴加过氧化氢溶液,白磷燃烧,红磷仍然不燃烧。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步骤一中先滴加稀盐酸的目的是排尽装置内的空气B.步骤一中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仅是没有与氧气接触C.对比步骤二中红磷和白磷的现象可以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D.跟课本上的实验相比,本实验更加环保【点拨】步骤一中先滴加稀盐酸,再给燃烧管微热,红磷和白磷均不燃烧,说明两种可燃物都没有与氧气接触,石灰石中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所以步骤一中先滴加稀盐酸的目的是排尽装置内的空气,A正确;根据题意可知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步骤一中对红磷仅是微热,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不仅是没有与氧气接触,还有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B错误;步骤二中红磷没有燃烧,白磷燃烧,两种物质都是可燃物,都与氧气接触,对比可以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C正确;本实验是在密闭体系中进行的,跟课本上的实验相比,更加环保,D正确。【答案】B13.[2022•南充]阅读下列科普短文。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中国政府提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消耗的化石能源急剧增加,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我国近年部分行业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如图所示:“碳捕获”和“碳封存”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碳封存”可从大气中分离出二氧化碳将其压缩液化泵入地下长期储存。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碳中和”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2)工业行业大类中,_______行业CO2年排放量最多。(3)石油化工行业中天然气(主要成分是CH4)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碳封存”可将CO2压缩至地下储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微观角度解释)。钢铁CO2分子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