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73007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73007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73007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730077/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730077/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730077/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730077/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730077/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背景图课件ppt
展开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2“经济与社会生活”,从经济与社会生活角度,通过6个与此相关的专题,揭示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中外不同人群的生产活动、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的变迁,使学生认识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生活的互动关系,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认识。学生能够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六个专题单独呈现经济活动与社会生活的纵向演进过程,体现了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特点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历史发展过程。
你知道这些食物的原材料都原产自那里吗?
导入新课:今天你吃了什么?
普通高中历史 · 选择性必修 2 ·《经济与社会生活 》
课程标准:1.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2.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从人类产生到距今约1万年前
人类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实和茎叶,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作为食物。
1.采集与渔猎时代(远古时期)
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
①用火:取暖驱兽、烧烤食物;②迁徙、群居;③社会有了简单分工:男性狩猎,女性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阶段特点:生产力水平低下;人被动从属于自然;蒙昧时代。食物采集阶段(旧石器时代)
2.原始农耕和畜牧业的产生
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
▲距今1万年前左右的生产与生活
食物生产阶段(新石器时代)
猪、狗(距今约8500年)
绵羊、山羊(距今约9000年
骆马(距今约6000年)
与远古时期相比,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
出现原始农业和畜牧,人们从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转变
(2)时间:大约1万年前
世界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多元中心;独立发展;具有多样性
早期农耕中心区域与主要家畜的驯化
3.原始农业产生的意义
(1)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①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生产者;②初步改变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③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加速人口增长。
(2)促进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①从迁徙过渡到定居;②实现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③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产生。
材料 半坡聚落的范围为不规则圆形。居住区在中央,分南北两片,每片有一座供公共活动用的大房屋,还有若干小房子,其间分布着窖穴和牲畜圈栏。居住区有濠沟环绕,沟北是公共墓地,沟东有陶窑场……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出土斧、锄、铲、刀、磨盘、磨棒等石制农具,镞、矛、网坠、鱼钩等渔猎工具。还发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常见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从陶器上发现22种刻划符号,有人认为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
(3)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天文历法,数学等学科。
回顾:古代早期的天文学、数学成就?
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
古代印度的天文、历法、数学(1到9的数字,发明0;按位记值)成就
古代印第安人:玛雅历、“零”的概念、20进制
中国:夏小正、殷历、干支纪日法、《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张衡)《灵宪》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班固《白虎通义·号》
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人类食物供应增加,生存条件改善,人口加速增长。
从迁徙过渡到定居;手工业发展;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产生。
天文、历法获得较快发展;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探究】食物生产者和采集者的生活相比有什么变化?
(1)人与自然,被动——主动(2)生活方式,迁徙——定居(3)社会分工,农业——畜牧(4)生产关系,公有——私有
出现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
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较强
西亚的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非洲的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古代印度文明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古代中国文明
为了减少旱涝对农业的影响,修建水利工程成为地区发展的大事。上述地区的统治者都将灌溉系统的开凿、疏浚、维护作为主要工作之一。
1.共同点:灌溉农业的发展
农业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人类文明具有统一性
世界古代以农业为基础的多样文明
刻有《汉谟拉比法典》的玄武岩石柱
种植作物:大麦和小麦饲养家畜:山羊、绵羊、牛等土地所有: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土地、果园、资金、牲畜、工具、粮仓、劳力等都可以作为租赁的对象。农耕条件: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为农业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材料:王室、神庙和贵族官员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农村公社的土地基本上都已成为各家各户的私有地,只有牧场和灌溉系统等尚属公社集体所有,农村公社成员都必须向国王缴纳赋税和服兵役。——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一编)
材料:在有名的汉谟拉比法典中已经说到了耕犁和耕牛等役畜。此外对有关出租和耕耘土地,放牧和管理牲畜以及修建管理果园等事,该法典也都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可见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经很发达。——董恺忱《世界农业发展历程述略——兼论东西方农业的特点(上)》
法律保护了人民的私有财产
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农业发展
为减少旱涝对农业的影响,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土地所有: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种植作物:大麦和小麦饲养家畜:山羊、绵羊、牛等农耕条件:纵贯埃及全境的尼罗河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①商和西周: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
②战国以后:铁器得到推广,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男耕女织”为经营模式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③秦以后,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农业区域:北方——粟麦农业区 南方——稻作农业区土地所有:商周时期——土地国有(井田) 战国以后——土地私有
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结合, 精耕细作统治政策:重农抑商 重视水利
公元前6世纪的陶器上绘有橄榄、葡萄收获图
希洛人是斯巴达国家没有任何权利的被剥削者,农业奴隶。他们每7户被固定于一户斯巴达公民的份地上,每年要向份地主人交纳收获物的一半和一定数量的油和酒。 ——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上册)》
(1)食物生产: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根据地区特点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或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2)社会生活:①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②斯巴达人将征服的希洛人全部变为奴隶,让他们承担所有的农业劳动。
食物生产: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社会生活:实行土地国有,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小农逐渐破产。(土地国有 家庭生产 小农破产)
土地贵族已经能够通过接管国有地产以及购买小农的土地发展成大地产(即大庄园)。大地主依靠奴隶和承租人的劳动,并常常集中种植、养殖商品作物,比如种植赖以酿酒的葡萄树,用以榨油的橄榄树和饲养产羊毛的绵羊等。 ——[美]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第四版)上》
(阿兹特克)土地归公社所有,分给各个家族共同耕种。此外,还有专门供养祭司和军事首领的土地以及供军需用的军用地。这些土地用公社成员和奴隶来耕作。奴隶主要由战俘和债务奴隶构成,贵族和祭司一般都占有奴隶,用以从事耕作和建筑等劳动。奴隶也是买卖的对象。——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上卷)
(1)食物生产: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2)社会生活: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的公有土地,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贵族私有 村社公有 家庭份地)
【探究】世界不同地区人类文明的特点
农业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人类文明具有统一性世界各地农业各具特色,人类文明呈现多样性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形成的标志为: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思考:农业发展与国家形成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
农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妇女以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为主,女子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1)产品剩余: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2)私有财产:氏族部落的首领利用自己对公共财产的管理 和分配权,或利用对外交换产品的便利,把些集体财物 据为己有,变成私有财产。(3)分化产生: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农业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随着农业的产生,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国家应运而生,人类开始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
教材P6【学思之窗】 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为这种公社而实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
【思考】恩格斯这段话描述的是什么?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
(1)思格斯描述的是生产、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导致了私有制的产生和贫富分化的出现,私有制的产生是阶级矛盾产生的根源,也是氏族制度被破坏的重要原因。(2)描写的是人类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化。
教科书中P4“历史纵横”栏目的内容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请列举出其他地区的类似现象。这些共同现象说明了什么? 材料:为控制尼罗河河水泛滥,古埃及人修堤筑坝、挖沟开渠。他们利用河谷的自然坡度修建一系列渠道,引水灌溉。这套体系既可控制洪水,又可灌溉耕地,保障农业生产。 ——教科书第4页
历史现象:反映了埃及人兴修水利,管控和利用尼罗河水,保障农田得到有效灌溉,促进农业发展。类似现象:中国的大禹治水、西亚的方舟传说等也反映了人类治理水患的过程。说明:人在改造自然中的能动作用。
1.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作物,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决定性因素是( )A.人工取火的发明 B.建筑技术的发展C.生产工具的进步 D.畜牧水平的提升
【答案】C。【解析】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形态与发展,原始人类居住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发展进步,本质上是由生产工具的进步造成的,故选C项;人工取火的发明、建筑技术的发展、畜牧水平的提升虽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A、B、D三项。]
2.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A.折射了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
解析 选A。根据题中“神农氏”“耕作方法”和“生产工具”可知,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情况,故A项正确;传说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参考,不能作为直接证据,还要考古发掘,故B项错误;传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并不是凭空想象,故C项错误;炎帝只是传说中的人,材料只是一种传说并不能证明炎帝的真实性,故D项错误。
3.(2020·全国Ⅰ卷高考·2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答案】A。【解析】材料占城稻的引入和推广种植,大、小麦在南方的推广种植都增加了粮食的产量,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故选A项;曹魏时已经改进翻车,且材料与灌溉工具的改进无关,排除B项;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没有体现出均衡发展,排除C项;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影响民众饮食结构,但没有根本改变,排除D项
4.恩格斯说:“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首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仍然保守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在各种公社范围内进行的共同耕作制。”据此可知( )A.耕作方式深受家庭影响 B.家庭劳动必然产生国家C.贫富分化导致阶级分化 D.社会分工促进经济发展
【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阶级的分化源于财产的差异,而财产的差异又导致了共产制家庭公社的解体,C项正确;材料表明财产的差异导致了一系列的变化,A项错误;“家庭劳动必然产生国家”与材料内容不符,B项错误;材料侧重于阐明财产差异导致阶级分化,而非强调社会分工促进经济发展,D项错误。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教学ppt课件,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观察图片,课堂导入,问题探究,问题思考,讲授新课,原始农业出现,知识拓展,想一想,3农业出现的影响,图片赏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备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备课课件ppt,共1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教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教课ppt课件,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万年以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