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71000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71000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71000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710003/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710003/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710003/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710003/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710003/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多媒体教学ppt课件
展开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空定位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周天子的控制力削弱,诸侯纷争不断,原有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1、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各路诸侯召开葵丘之盟,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并”。周襄王派宰孔参加,并赐王室祭祀祖先的祭肉给齐桓公。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以此为王者之事也。——《公羊传·僖公四年》
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
2、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战国策〉书录》
3、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国君称王、秦国吞灭周王室
二、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各民族进一步交融,产生华夏认同观念,华夏族发展壮大
华夏认同:指“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的过程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的发展:铁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水利工程的修建
在铁农具使用之前,农业生产主要依靠木、石、骨、蚌农具,青铜可以制造有用的工具和武器,但并不能排挤掉木石农具,这一点只有铁才能做到。因此,铁农具的使用是农业生产领域的一场重大革命。铁农具广泛用于农业生产,首先使得开垦荒地变得容易起来,从而扩大了耕地面积;其次,使得农业生产从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方向发展,提高了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其三,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的修建成为可能,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卷一
注意都江堰、郑国渠的地理位置
生产工具的改进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1)手工业:冶铁技术出现;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2)商业: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和大商人
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商业贸易的繁荣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上层建筑变革:战国时期变法成为一股潮流
(一)战国时期各国推行变法的原因(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推动上层建筑变革,变法成为潮流
随着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导致分封制和井田制等逐步遭到破坏
奴隶主土地国有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兴起
奴隶主贵族阶级没落,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2、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激烈,各国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实行改革
(二)变法运动的典型:商鞅变法
1、开始的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在位时,商鞅推行变法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商君书·更法》
主张变法,与时俱进以实现富国强兵
2、主要内容(富国、强兵、君主集权)
(1)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等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商君书》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史记·商君列传》
故废井田,开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
(2)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废除土地国有制,承认土地私有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造成大量小农经济,有利于发展生产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削弱旧贵族的势力
(3)政治: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 ——《史记·商君列传》
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3、地位: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4、对秦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强化对人民的统治
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社会转型: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
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三)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进步性
五、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的发展
(一)春秋时期的孔子和老子
(1)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后期鲁国人
(2)政治思想:提出仁、为政以德、恢复周礼等主张,以实现伦理和政治的重建
①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关爱他人
②为政以德: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③恢复周礼: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④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3)教育成就: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作用: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说明:孔子的仁爱是有等级差别的爱
(1)地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后期楚国人
①朴素的唯物论: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追求天人合一
(4)整理古代文献,传承文化: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成为儒家的经典,对夏、商、西周的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注意:《论语》不是由孔子整理的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②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以柔克刚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3)政治思想: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老子从“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出发,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所谓“无为”,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为所欲为,如此方能真正取得“无不为”的效果。他警告统治者不要过分威逼百姓,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社会大变革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2)各国统治者的推动:出于争霸需要,争相招揽人才,士人颇受重用
(3)士阶层的推动:他们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和要求,试图影响现实政治,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士阶层:春秋以来,士一开始是有知识的低级贵族,此外还有两个来源:王官的下降和庶人的上升。私学的兴起推动士人队伍的扩大。他们没有贵族的权力和地位,也不像一般庶民那样从事耕作。他们最重要的特长是知识和技能,有着自己的生活目标,就是重新回到或者进入权力的世界。 —根据《中华文明史》整理
2、概念: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他们彼此论战辩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3、重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主张
(1)儒家: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 《孟子》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争取民心。
荀子重视以“礼”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在规范社会关系中的作用,也重视“法”的作用,认为二者互为渗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道家:代表是庄子,崇尚逍遥自由
齐物论:庄子认为,“道"无所不在,没有界限与差别,万物也是没有界限和差别的,“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这就叫“齐物"。他认为,要做到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才能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的精神境界,从而逍遥自得。
(3)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故宫一共有308口水缸(铜制),太和殿外面有四大金缸,一方面因为故宫里都是木质结构,很容易着火,所以水缸是贮存水,起消防的作用。另一方面,利用了中国的五行相生相克,大地为土, 土生金,也就是缸,缸可以生水, 而水正好是可以克火镇火的。
(4)战国新出现的派别
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 则不相纂;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
兼爱:没有等级差别的爱
①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
②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图片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图片ppt课件,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政治大动荡,诸侯纷争社会转型,民族大交融,华夏认同同源共祖,经济大发展,铁犁牛耕,课程内容,制度大变革,列国变法运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课件ppt,共1页。
历史人教统编版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评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历史人教统编版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评课ppt课件,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战国初期地图,春秋初期地图,礼崩乐坏,秩序井然,徙木立信,性善论,孟子儒家,荀子儒家,唯物思想天人观,性恶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