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练习题附带答案第1页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练习题附带答案第2页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练习题附带答案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时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时练习,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建中二年,唐太宗接受魏征进谏,《资治通鉴》卷226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选择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601.建中二年(781年),唐德宗的使臣到魏博镇(藩镇)强令魏博节度使田悦“罢其(军士)四万,令还农”。田悦“集应罢者,激怒之曰:‘汝曹久在军中,有父母妻子,今一旦为黜陟使所罢,将何资以自衣食乎!’”后田悦自出家财,重新安排军士回归部伍,于是“军士皆德悦而怨朝廷”。此事可用于说明(  )A.安史之乱的爆发具有必然性 B.唐代中央集权遭到巨大威胁 C.各地节度使均有抗旨的倾向 D.唐德宗有效打击了藩镇势力2.唐玄宗时期,政事堂更名“中书门下”,并附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作为僚属秘书机构,皇帝下发诏令,原则上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这一调整(  )A.有助于宰相权力扩大 B.促进政府决策民主化 C.有助于中央集权加强 D.促进三省合一的出现3.唐朝实行的“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赋税制度是(  )A.租调制 B.租庸调制 C.两税法 D.摊丁入亩4.有学者把唐代的藩镇根据分布特点大致分为河朔型、中原型、边疆型、东南型等,其中河朔型藩镇最基本的特点是藩帅不由中央派遣而由本镇拥立,如魏博、成德、卢龙三镇节度使前后凡五十七人,唐廷所任者仅4人,其余都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或偏裨擅立。这种藩镇(  )A.导致唐朝对地方的控制力削弱 B.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 C.形成源于地方经济实力的强大 D.使唐朝迅速走向灭亡5.唐睿宗在地方设都督府以“纠察所管州刺史以下官人普恶”,不久又将其罢撤,于公元711年改设十道按察使。另据杜佑《通典》记载:“至景云二年,改置按察使,道各一人。开元十年省,十七年复置。”这反映当时(  )A.君主权力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 B.中央与地方在权力方面反复争夺 C.地方监察权力的执行存在障碍 D.君主重视地方吏治与社会的稳定6.唐代后期,各地藩镇奏请自行任命县令等地方官的情况非常普遍,甚至自行任免官员,贡赋不入于朝廷,拥重兵以自立。这说明当时(  )A.皇权受到制约 B.史部丧失了官员选拔权 C.中央集权遭受挑战 D.地方行政机制完全异化7.唐初政治制度是建立在自耕农大量存在,社会经济尚未得到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的,随着经济发展,社会事务增多,三省六部制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需要。因此,唐代(  )A.三省逐渐走向一体化 B.实行了两税法 C.深文臣出任地方长官 D.形成了行省制8.易中天评价某制度“更看重的是权力的制衡,把立法与执法、决策与行政分离开……它是一个严密而精致的体系,尽可能地实现了官僚政治与皇权政治的平衡。”他最有可能评价的是(  )A.西周的分封制 B.汉朝的中朝制度 C.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D.清朝的密折制度9.唐太宗接受魏征进谏(如图)的故事千古流传,唐代谏官有谏议大夫、散骑常侍、补阙、拾遗,皆分左右,分属中书和门下二省,专职规劝皇帝。据此可知,唐太宗纳谏故事(  )A.根植于唐代中枢决策体制 B.体现出封建君主专制弱化 C.反映了谏官制度渐趋完善 D.显示出中央集权逐步强化10.《资治通鉴》卷226载:“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这一赋税制度(  )A.延续了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B.强化了封建人身控制 C.固定了实物为主的征收方式 D.扩大了封建收税对象11.公元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每户按人丁资产多寡缴纳户税,按田亩多少缴纳地税,并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国家财政收入明显增加。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  )A.新法加重农民的赋税负担 B.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大商人必须纳税抑制了土地兼并 D.标志着征税依据由人丁转为财产12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规定:除了按人丁收税外,还需根据百姓的财产多少来征税。这种新税制(  )A.延续了北魏以来的租唐调制 B.稳定了政府征税的对象和名目 C.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 D.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13.西晋时,军人家庭出身的刘卞入太学学习,因成绩优秀而被定为四品官。中正的从官企图让刘卞替他抄书,刘卞没有答应。于是,从官告知中正,刘卞遂被降为五品。这可以用来说明(  )A.察举制依据考试成绩选官 B.中正掌握授予官职大权 C.中正官褒贬人物首重门第 D.品级的评定具有随意性14.东汉末年,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为此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规定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的大中正官,必须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且德名俱高者担任。这表明九品中正制的推行(  )A.意在加强中央集权 B.打破了门阀士族的垄断局面 C.保证官员清正廉洁 D.提升了寒门庶族地主的地位15.在《晋书》所传之西晋人物百六七十人中,其若父有官爵者二十七人;父有官爵者六十人;祖、远祖或疏属有官爵者二十人;世为豪族者六人;总计出身世家及豪族者一百十三人左右。此外世系不明者三十人左右,出身小吏者七八人。至于书明“起自寒微”,“出自寒素”,“录自微贱”成“世贫贱”者,不过七人而已。这反映了当时(  )A.豪门士族垄断了政权 B.人才选拔机制已彻底消亡 C.淡化了家族门第观念 D.官员的文化素质普遍较高16.唐朝,朝廷仍规定“工商之家不得预于仕”。至宋朝淳化年间,“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允许工商杂类中的“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应举,以至于“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这一变化(  )A.提升了士人的社会地位 B.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C.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D.完善了科举考试程序17.宋人婚姻论财风气普遍,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现象。这说明宋代(  )A.婚姻关系强调祖先名望 B.传统婚姻观念受到冲击 C.婚姻买卖现象较为普遍 D.财富多寡决定家庭成败18.唐朝刘禹锡诗曰:“礼闱新榜动长安,九陌人人走马看。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自吟白雪诠词赋,指示青云借羽翰。借问至公谁印可,支郎天眼定中观。”这首诗描写的是(  )A.分封制的等级规定 B.科举考试后的盛况 C.察举制选才的程序 D.长安城的节日气氛19.在中国某一历史时期,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分夏秋两季征收。这一政策是(  )A.魏晋南北朝的均田令 B.魏晋南北朝的租调制 C.唐朝的租庸调制 D.唐朝的两税法20.如图是1970年在陕西出土的“怀集庸调银饼”,为唐朝岭南道怀集县地方官将百姓缴纳的庸调折变为银、浇铸成饼后,上交朝廷的赋税银。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货币地租取代实物地租 B.赋税征收方式灵活 C.政府减轻百姓赋税负担 D.白银得以普遍流通二.材料题(本大题共40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安史之乱:唐朝乃至整个中华帝国历史的分界点材料:如图是《哈佛中国史•世界性帝国:唐朝》的思维导图。该书作者认为,以756年“安史之乱”为标志的历史断裂不仅对王朝命运而言,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轨迹来说,亦是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安史之乱是真正的唐朝乃至整个中华帝国历史的分界点。——摘编自陆威仪《哈佛中国史•世界性帝国:唐朝》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对安史之乱是“唐朝乃至整个中华帝国历史的分界点”的观点加以阐释。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代藩镇割据主要表现在河朔地区,此外绝大多数藩镇,虽然也有重兵驻扎,也不是唐廷的赋税之地(东南型除外),也有频繁的动乱,但它们都是唐王朝控制下的地方政权,不是割据性质的藩镇。其节度使的调任和派遣基本上都由中央决定,其动乱多是内部兵乱,不是割据叛乱。中原、边疆、东南型藩镇虽然不属于割据性质,但是由于它们各自不同的地理特点及其与唐王朝的政治、财政、军事关系,因而深刻影响着整个藩镇割据形势的发展。具体说就是,东南型从财力上支撑朝廷,边疆型(西北)从武力上奠定了关中,中原型从军事上镇遏叛镇。最后黄巢起义打破了这种格局:举足轻重的中原型藩镇大部分被野心勃勃的朱温吞并;边镇动辄举兵犯阙;东南型藩镇也不再供给唐朝财源,唐朝的灭亡只待时日了。——摘编自张国刚《唐代藩镇类型及其动乱特点》材料二:唐末“内为奸邪阉宦之所制,外为强臣藩镇之所逼,号令不出国门”。五代“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连年社会动荡使得文化失序、道德沦丧。北宋建立之初,与抑制武将的措施相对应,宋代统治者采取了崇儒礼士、重用文臣的基本国策,大力扶持文人入仕,以文人充斥各级政府机构。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一直备受排挤的庶族地主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而日益壮大。宋代建国伊始为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推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加快了土地流转速度,逐渐形成“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的社会经济局面,大量国有土地转化为私有土地,私有化的土地占据了绝对优势。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结构与阶级结构的变化,到宋代基本定型。——摘编自杨钰肸《宋代士大夫政治的成因及其影响探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藩镇势力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士大夫政治形成的原因。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如图所示材料二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材料三 如表所示年份人口数(单位:万人)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1900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4142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4532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5291唐玄宗上元元年(760年)1699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1576材料四 75512月,边镇将领安禄山、史思明趁朝廷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约15万士兵,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发动了长达8年的叛乱。……叛乱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了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摘编自文征明主编《中国历史2000问》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问题?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为民获利的措施?3)根据材料三,从649年至755年,唐朝人口数量呈现什么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有哪些?4)材料四中的“叛乱”指的是什么?这场叛乱导致强大的唐帝国由强盛走向衰亡,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统治者应从中吸取哪些教训?24.赋税是国家凭据政治权力取得财政收入的重要形式和调控手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汉初年,刘邦实行“轻田租”政策,行“十五税一”之法,即国家从农民总收入中征收十五分之一。不久,因军费开支浩大,又改成“十一之税”,到惠帝刘盈时,才又恢复“十五税一”。后来,有时免除一半田租,变成“三十税一”,遇到荒年,又全部免征。汉文帝减免田租,对少地和无地农民并没有什么好处,只是增加了占有大量土地的豪强地主的收入。当然,我们也应当承认:两汉前期减田租的措施,固然有利于那些“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并拥有大量佃农的大地主,但对大量自耕小农也多少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而也收到了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效果。——摘编自唐嘉弘《谈谈西汉的赋税制度》材料二:唐承隋制,前期赋役上实行租庸调。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它以民户授田为基础和前提。为确保租庸调的顺利实施,政府规定每户编造手实,再根据手实编成户籍;按每户丁男、中男数均田、定赋役。手实、户籍、均田、租庸调之间互为依据,便于监督管理,有效地组织赋役征调。国家职能有效实施,政权稳固,治理秩序良好。天宝十四年开始的“安史之乱”是唐朝财政制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安史之乱后,中原经济残破,土地兼并严重,农户大半逃亡,管理乏力,国库空虚,但支出不减;征调不已。赋役失衡,农民负担严重。两税法是针对以上诸多社会问题而制定的,“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征税范围、税负相对公平,当然更主要是满足中央政府的财力需求;以维护政权和社会稳定。——摘编自朱红琼《唐朝财政制度演变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初年“轻徭薄赋”的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唐政府利用租庸调制进行调控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评价其历史作用。3)据材料二,说明唐代赋税征收依据的变化,阐释其原因及从中获得的认识。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20小题)1B 2A 3C 4A 5D 6C 7A 8C 9A 10D 11B 12D 13D 14A 15A 16B 17B 18B 19D 20B二.材料题(共4小题)21示例:财政体制方面: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破坏,唐朝废除租庸调,改行两税法,并被后世沿用,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政府对百姓人身束缚逐渐减弱;文化地理格局方面:安史之乱后,人口大量南迁,南方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唐及后世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加深,户口分布南北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南方已逐步成为文化发展重地,逐渐形成了北方为政治中心,南方在经济、文化上占据优势的局面;对外经贸往来方面,在安史之乱后,海上贸易活动得到新发展,交往地区扩大,中国和一个新生世界经济体系相连接这一贸易模式,在中国历史上得以延续;思想文化方面:唐朝中后期以来,韩愈等提出复兴儒学,开启了儒学复兴运动,对后世宋明理学兴起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唐朝后期,文学艺术出现新流派、新形式(比如词,古文运动等)、新内容等,对后世文学艺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科技发展方面:如唐末火药开始运用于战争等;总之,这些对后世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221)特点:藩镇割据集中在河朔地区,呈现区域性;藩镇之间具有制约性;藩镇势力不断壮大。2)原因:对唐末五代教训的反思;科举取士的规模扩大;经济与阶级结构变化;统治者崇文抑武的国策;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儒学复兴和理学产生的影响;士大夫群体的壮大。 231)制度:三省六部制。作用:既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益,减少政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2)认识: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措施: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劝课农桑,轻徭薄赋,让农民安定生活。3)趋势:649年到755年,唐朝人口数量呈上升趋势。原因: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出现了“贞观之治”;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4)叛乱:安史之乱。教训:统治者要爱惜百姓,关心百姓疾苦;要提倡节俭;要注重发展经济,维护社会安定。 241)原因:吸取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汉初经济凋散,民不聊生;黄老之学治国思想的影响。2)措施:编造手实、户籍;按人丁分田定税;加强政府监管。作用:保证农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稳固政权。3)变化: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为主。原因:安史之乱后人口流亡;均田制遭到破坏;政府财政困难;税负不公社会矛盾尖锐。认识:封建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控制逐渐减弱;赋税制度的制定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表现。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2/11/9 18:31:53;用户:廖彦华;邮箱:13886351761;学号:30296926

    相关试卷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习题,共6页。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一课一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辽史•百官志一》记载,《金史•兵志》载,据《金史》记载,大定十三年,汉文帝与丞相陈平论治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课 辛亥革命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19课 辛亥革命随堂练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事件发生在民国元年的是,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