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1《赤壁赋》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5707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1《赤壁赋》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5707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1《赤壁赋》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5707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1《赤壁赋》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57077/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1《赤壁赋》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57077/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1《赤壁赋》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57077/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1《赤壁赋》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57077/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1《赤壁赋》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57077/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1 赤壁赋背景图ppt课件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1 赤壁赋背景图ppt课件,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疏通文意,朗读第二段思考,艺术特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赋:是汉朝形成的一种文体,有“汉赋”之称,赋讲究词采、对偶、韵律和铺叙,常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有诗歌和散文特点。后来或向骈文方向发展,称为“骈赋”、“律赋”,或进一步散文化,称为“文赋”、“散赋”。“文赋”也是散韵结合,但散文意味颇重,特别是到了宋代,多以散文方法作赋,别具一格。《前赤壁赋》就是一篇文赋,是一篇记游散文。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苏轼的一生是在激烈的新旧党争中度过的。他主张政治改革,但不赞成贸然激进;反对王安石新法,但并不固执保守。这种态度使他同时受到新旧两党排挤。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要说心灵的丰富复杂,在宋代诗人中,他大概可以算是首屈一指,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使他形成独具特色的思想性格。
苏轼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诗、词、文、赋、书、画、美学、哲学都达到了那个时代第一流的水平。因而他的散文往往兼有诗情画意,既蕴含美学兴味,又具有哲理深度。记叙、抒情、议论总是融为一体,很难截然分开。 苏轼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首先是游记,而尤以前后《赤壁赋》最为脍炙人口。《前赤壁赋》体现了早期汉赋中常用的主客对话的方式,以眼前的景物对比,写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合乎赋的讽喻之旨,也表现了作者的个性特色。
此处指湖北黄州的赤鼻矶,欲称赤壁。作为三国古战场的赤壁到底在哪里,说法不一。
武元直(金) 赤壁图
具陆游《入蜀记》记载:“赤壁矶,亦茅冈耳,略无草木。”南宋诗人范大成《吴船录》也写到:“庚寅,发三江口;辰时,过赤壁,泊黄州临皋亭下。赤壁,小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及蒙茸巉岩之境。东坡辞赋微夸焉。” 由这两段文字可知,真实的黄州赤壁实在不过是一土冈而已。那么,苏轼为什么在前后《赤壁赋》和《赤壁怀古》中将赤壁描写得那样的气势恢弘、波澜壮阔呢?
苏轼被贬黄州后,他的生活状况如何呢?这从他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中可知:“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罪人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浪迹山水间,与樵渔相处,为亲友所弃,这就是苏轼当时所处的境况。围绕着他的是潮涌的寂寞和孤独。
可如此境况下的苏轼,其心志、品格又是如何呢?他在给李常的信中写到:“吾侪虽老与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生死间。……虽怀坎壤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 由此可见,被贬黄州的苏轼,虽坎坷不遇,潦倒孤独;但其“尊主泽民”之心仍在,穷且益坚、肝胆忠义之浩然正气仍存。因此,黄州是苏轼一生遭贬的起点,也是他一生创作的高峰。谪居四年,他一方面从事经学研究,撰写了《易传》《论语说》二书,另一方面,他又从事诗文的创作,仅词就有80多首,他还写作了散文小品《记承天寺夜游》,散文前后《赤壁赋》,词中极品《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注释: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初贬到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一、自读课文,扫清读音障碍。
1、壬戌( ) 10、酾酒( )2、桂棹( ) 11、横槊( )3、余音袅袅( ) 12、渔樵( )4、幽壑( ) 13、扁舟( ) 5、嫠妇( ) 14、匏樽( ) 6、愀然( ) 15、蜉蝣( )7、山川相缪( ) 16、无尽藏( )8、舳舻千里( ) 17、狼籍( )9、旌旗( ) 18、枕藉( )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农历每月十五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既:过了。属:通“嘱”,劝酒 。明月之诗、窈窕之章:指《诗经·陈风·月出》 【特殊句式】 游于赤壁之下
状语(介宾短语)后置句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少焉:一会儿徘徊:(古)停留;(今)来回走动白露:白茫茫的水气纵:任凭 凌:越过 所如:所到达的地方。如,到、往。茫然:(古)辽阔的样子;(今)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冯:通“凭”依托,靠。 【特殊句式】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凌万顷之茫然
1.第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明确:描写月下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2.那么,作者月下泛舟游赤壁,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情?
游赤壁(事) 赏美景 (景) 生乐情(情)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于是:在这时扣:敲溯:逆流而上渺渺:悠远的样子【特殊句式】 渺渺兮予怀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倚歌:按照歌曲的声调节拍和:伴奏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舞:使……起舞泣:使……哭泣【特殊句式】 客有吹洞箫者
1、本段可分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意境。
2、本段写作者的歌声时,同样流露着作者的“喜”,那么这个“喜”在本段是怎么表现的?与上段的“喜”有何不同?
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间歌之”可以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3、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其实代表了对于一种理想的追求。 对于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来说,理想的实现总是跟仕途息息相关,而仕途的顺利坦荡与否又与君王有很大的关系。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在宋朝的时代,有一种“自觉精神”:“那辈读书人渐渐在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到他们应该起来担负天下的重任。”也即是范仲淹所说的“先下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已任的知识分子精神。可苏轼面临的现状却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仕途受阻。
4.思考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箫声,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从三个角度来描写: 一是直接描述箫声的凄凉哀怨; 二是描述箫声余音悠远绵长; 三是描述箫声的感人力量。 作者在描写箫声时用了比喻修辞,以细长的丝线来比喻箫声的余音悠长。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正襟危坐:整理衣襟,严肃地坐着。正:形作动,整理。西、东:向西、向东,名作状缪:通“缭”盘绕下:攻占 名作动 东:向东进军 名作动酾酒:斟酒 槊:长矛 【特殊句式】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渔樵:捕鱼打柴,名作动侣:以……为伴侣 ,意动用法 友:以……为朋友,意动用法须臾:片刻,形容时间短暂遗响:余音,指箫声【特殊句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寄蜉蝣于天地 托遗响于悲风
思考:客人吹箫,“其声呜呜然”,他是因何而悲?可以分为几个方面来理解?
将“英雄”与“自身”做对比(开头——“举匏樽以相属”)以“宇宙”和“人生”做比较(“寄蜉蝣与天地……羡长江之无穷”)述“理想”和“现实”之矛盾(“挟飞仙以遨游……托遗响于悲风”)
客人吊古伤今,感到人生短促,变化无常,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斯:代词,指江水往:逝去盈虚:指月亮的圆缺卒:最终曾不能:固定词组,连……都不够。曾,连……都。【特殊句式】 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是:这食:享用之:(1)助词,的; (2)代词; (3)助词,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特殊句式】 苟非吾之所有 是造物者无尽藏也
思考:苏子是怎样宽慰客人的?他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苏子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论述的:变与不变——物与我皆无尽(开头——“而又何羡乎”)物各有主,非我莫取(“且夫天地之间……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狼籍:凌乱的样子枕藉:相互靠着既:已经【特殊句式】 相与枕藉乎舟中
1、把握本文的情感变化线索,了解每层大意。 一、写夜游之乐(1段)二、写乐极生悲(2、3段)三、写因悲生悟(4、5段)
2、结合全文,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
主——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客——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总的来说,客的话流露出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悲观情绪,但苏轼能主动从消极、哀怨中自我的解脱出来,突出了作者胸襟豁达、思想开阔,具有洒脱、豪迈的气度和胸怀。
读完《前赤壁赋》,我们不但领略到了苏轼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的特点和“文赋”“铺采摛文”“骈散相间”的特色,而且我们也从苏轼散文中嗅到了一股禅语的气息,消极中含有一种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这也许是苏轼能处世宠辱不惊的原因吧!
积极进取,直面人生听任天命,随遇而安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写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徘徊斗牛;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抒情: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议论: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月,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变,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不变,物与我皆无尽。
1、景、情、理融于一体
苏轼的散体文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与手法;骈词俪句,整散结合;句式长短不齐,用韵错落有致。 运用主客问题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情感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示,深层揭示。
课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了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喜”的感情变化。文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1、通假字2、词类活用3、古今异义4、一词多义:望、歌、如、然、长、于、而、 之、其5、特殊句式:(1)倒装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2)判断句(3)被动句
(1)冯虚御风:凌空驾风而行。(2)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立生活,不跟别人往来。(3)不绝如缕:像细丝一样连着,差点就要断了。多用来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微弱。(4)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拉谨的样子。(5)沧海—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6)杯盘狼籍:杯盘等放得乱七八糟。用以形容宴饮已毕或将毕时的情景。(7)逝者如斯:时光像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逝而去。(8)旌旗蔽空:旌旗遮蔽了太阳,形容军容或队伍壮盛。(9)舳舻相接:形容船与船相接,数量很多。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6(赤壁赋 *登泰山记)16.1 赤壁赋教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赤壁赋,第七单元自然情怀,“宋四家”,文艺全才,诗词名句知多少,关于赋,活动2积累常识,关于赋的流变,乐在何处,情怀阐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1 赤壁赋教案配套课件ppt,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变不变,合作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6(赤壁赋 *登泰山记)16.1 赤壁赋说课ppt课件,共4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关于赋,乐在何处,赤壁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