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示范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示范课ppt课件
登泰山记姚鼐作者简介 姚鼐,清朝著名散文家,桐城派主要作家之一。字姬传,又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乾隆年间做过兵部主事、刑部郎中、记名御史等。曾参与编修《四库全书》。后辞官讲学四十余年。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所编《古文辞类纂》历来负有盛誉。其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富有文采。著有《惜抱轩诗文集》。清朝桐城派简介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创始人是康熙年间的方苞,刘大櫆、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他们对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主张古文“清正雅洁”。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强调“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就是要以“辞章”为手段,以“考据”为凭借,来阐发儒家的“义理”。 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 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桐城人,故人称桐城派。 2、泰山——五岳独尊 泰山位于 山东 省中部,主体在泰安市城北,总面积436平方公里,海拔1524米。北距“泉城”济南60公里,南去孔子故乡曲阜70公里,交通十分方便。古称东岳,别称岱宗、岱岳,与南岳(在湖南)衡山、西岳(在陕西)华山、北岳(在山西)恒山、中岳(在河南)嵩山并称五岳。泰山为五岳之五岳之首。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泰山还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也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使之成为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泰山顶峰玉皇顶(天柱峰)泰山日出是壮观而动人心弦的,是泰山奇观之一,也是泰山的重要标志,国画:泰山日出飞来峰一线天孔子登临处“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望岳 杜甫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临绝顶, 一览众山小。 ——冬天的摩崖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李斯《谏逐客书》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人心齐,泰山移 ;有眼不识泰山; 稳如泰山 ;安如泰山;蚂蚁搬泰山;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泰山压顶不弯腰;泰山北斗(古代认为泰山在五岳中最高,北斗星在众星中最明,因此常用以比喻因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为众人所崇仰的人。又称泰斗。)泰山泰水(旧时称妻父为泰山,称妻母为泰水。又因泰山古称东岳,故妻父又称岳父,妻母则称岳母。 )与泰山有关的诗句、俗语、成语 翻译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第一段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进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山南水北,泰山南面山北水南为阴,泰山北面向西,名词作状语处在玉皇顶上的日观峰日观亭有关的古文化知识 阳与阴 山南水北(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山北水南为阴1概括介绍地理形势{南北分流南北分界最高之处汶和济古长城日观峰点线面(为下文写观日出埋下伏笔)第二段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chéng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到达山脚石阶同“又”界限,门户趁,冒着在,介词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省“之”,指中谷)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当中那条山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开始沿着中间这条山谷往里走。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少于,形容词作为动词。少半:不到一半顺着顶峰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定语后置句),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像门槛一样阻挡道路的山崖,世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迷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盖,明亮的雪光照耀着南边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照,名作动背,覆盖停留…的样子,形容词词尾等到几乎像门槛一样,名作状语南天门泰山溪水雪中的碧霞元君祠苍山负雪日照城郭 请找出作者登山的路线 思考京师泰安南麓中谷中岭(天门)西谷山巅乘、历、穿、越由循越复循遂至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2登山经过{先写:京师泰安再写:山麓山顶路程:四十五里(远)石级:七千有余(高)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晚日照城郭~半山居雾若带(壮阔)(雄浑)(高峻)作者描写山顶上的景色时,描写了哪几幅图景?运用了什么手法?明确:苍山负雪图、泰山夕照图 动静结合、拟人、比喻手法:“负”字以动写静,显出雪的厚度,又以拟人手法,使雪山奕奕传神。“烛”字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雪光的亮度,写出日光和雪光相映的奇景。“居雾”以静写动,写出雾的轻,呈停聚不动的状态。“若带”以小喻大,写出云雾的具体形状,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伟。思考第三段 戊申晦( ),五鼓,与子颖坐(省“于”,在)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古:逐渐。今:稍微,略微。)见云中白若摴蒱(骰子tóu)数十立者,山也。 戊申日正是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五更时,我和朱孝纯坐在日观亭上,等着看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迷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小白点像“五子”骰子一样立在那里,都是远山。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有关的古文化知识 朔、晦、望与既望 朔:阴历每月第一天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望:阴历每月十五 既望:阴历每月十六 五鼓:古代五时钟,以打更击鼓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两小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晚七点起更,晚上7时至9时为一更,9时至11时为二更,11时至1时为三更(即“子时” ),午夜1时至3时为四更,后半夜3时至5时为五更,“五鼓”相当于五点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判断句)。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天边云彩上有一线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象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那就是东海。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又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 有人同“彩”脊背弯曲杂尽,尽头有的 第三段描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运用了什么手法? 思考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五鼓,坐日观亭,待日出。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日出后泰山日出图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数十立者,山也日出前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色彩点染——绚丽壮美明确:主要写山顶观日出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待日出——稍见——须臾——日上——回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图画。比喻、拟人手法:“白若摴蒱”“正赤如丹”用比喻写色彩;“绛皓驳色”写色彩,抓住了时令特点(山上都是积雪,故而被日光照着的地方是红色,未被照着的地方是白色);“而皆若偻”以拟人手法烘托出日观峰凌驾于群峰之上的雄伟气势。第四段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的行宫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天看见途中路两旁刻写的石碑。是从唐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磨灭不清了。至于偏僻不在路边的石碑,都没来得及去看。偏僻对着模糊或缺失岱祠东岳大帝庙岱庙坊碧霞元君祠道中石刻 “高山流水”第四段写了哪些人文景观?有什么作用? 思考人文景观: 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道中石刻 作用: 表现泰山的古老风貌和悠久的历史,突出其作为文化宝库的作用。第五、六段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整的、方正的,很少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到处是冰雪,没有瀑布溪水,也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到日观峰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古:平整方正。今:数学名词。同“圆”深青色,深绿色 Xià,裂缝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姊妹松第五段写了哪些自然景观?有什么作用 思考自然景观:“三多”、“三少”、“三无”。“三多”是:多(石)、石多(平方)、多(松);“三少”是:少(土)、〈石〉少(圆)、少(杂树);“三无”是: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 )。 以极平实简练的语句,将景物进行对比,写出泰山有别于其他名山的特征。虽无细部刻画,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语言简练,准确生动,紧扣时令特点,体现了桐城派文章“雅洁”的特点。第六段交待记游人游记常用格式全文共五段,每一段的要点是什么?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 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到的景象。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后的景象。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全文的思路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经过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请说说本文主要运用了那些写作手法 ?思考本文写作特点1、抓住特征巧妙烘托 本文对景物很少直接描写,而是抓住景物特征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例如:写泰山高峻,主要借人在山顶俯视所见“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来进行烘托。作者在严寒中登山,全文无一“寒”字,但“大风扬积雪击面”“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都足以使人想出寒冷的程度。2、动静结合,气象万千 泰山冬季本是皑皑白雪覆盖青山,银色雪光映照蓝天的一片静景,但作者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变静为动,一洗寒冬游山的孤寂之感:“苍山负雪,明烛南天。” 泰山高耸入云,山间云雾时聚时散,飘浮不定,实为动景,而作者将其描绘成一幅静态山水画,使人感受到一种特有的宁静气息:“半山居雾若带然。”3、叙事简练,语言形象 全文仅六百多字,却充分表现了雪后泰山的特殊情趣,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用“山多石,少土……雪与人膝齐”寥寥数语便将泰山多石多松,冰雪覆盖的景色描绘出来了。写登山 情景,用“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不仅简洁,而且生动形象。主旨 作者以简洁的笔法,写出了泰山的壮丽和独具特色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对祖国山河的爱。 学习本文后,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提示:可从人生感悟角度来思考)思考启示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集体备课课件ppt,共1页。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16.2* 登泰山记图文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第一段,学习第二段,学习第三段,学习第四段,合作探究,我展示我质疑我补充,全文思路,明游踪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评课课件ppt,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登泰山记,了解常识初步感知,题目解析,泰山简介,作者档案,桐城派,背景介绍,分段研读落实字词,细读探究加深理解,深研悟雪品情析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