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六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同步测试题
展开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巩固练习)
一、单选题
【基础题】
1.(2022年孝感)在我国出土的文物中,有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如图)。在《战国策•赵策》中有秦国用牛耕田,用河流运粮食的记载。这反映了( )
A.古代冶炼工艺完善 B.水利灌溉技术成熟
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2022年眉山)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最能印证此结论的是( )
A.多处春秋墓葬发掘出的铁农具
B.影视剧作品里的有关生产场景
C.民俗研究学者的相关学术文章
D.有关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传说
3.(2022·河北承德·七年级期末)春秋战国时期是个大变革的时代,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A.各国实行变法改革 B.争霸和兼并战争不断
C.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4.(2022·重庆万州·七年级期末)西周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一变化说明( )
A.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已有很大发展 B.春秋时期社会文明已有很大进步
C.春秋时期诸侯国数量已急剧减少 D.春秋时期周王室实力已开始衰落
5.(2022·广东·汕头市金平区金园实验中学七年级期末)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中央集权加强 B.周王室衰微 C.社会和平稳定 D.儒学居主导地位
6.(2022·广东·东莞市黄江育英初级中学七年级期末)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的口号,目的是( )
A.促进各诸侯国友好交往 B.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维护周王室的利益 D.为齐国争霸提供借口
【能力题】
7.(2021年潍坊)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祖先崇拜的消失 B.私有土地的出现
C.生产方式的变革 D.兼并战争的影响
8.(2022年陕西)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
A.耧车 B.铁农具
C.翻车 D.筒车
9..(2022年泰州)《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
A.春秋后期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10.(2022·湖北宜昌·七年级期末)下图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对该图解读最准确的( )
A.分封制已经瓦解 B.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C.社会动荡不安 D.周王室地位下降
【素养题】
11.(2022·湖北武汉·七年级期末)下列生产工具发明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③①②④
12.(2022·湖北襄阳·七年级期末)对春秋时期各国的争霸战争,评价正确的是( )
①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②出现一些大的诸侯国,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③争霸战争进一步瓦解和削弱了周王室的统治地位
④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和社会进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3.(2022·广东·雷州市第三中学七年级期末)《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与以上信息相关的史实是
A.牧野之战
B.春秋争霸
C.楚汉之争
D.官渡之战
14.(2022·河北石家庄·七年级期末)从正反两个角度看问题,是学生思维层次跃升的表现。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各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孕育的积极因素是( )
A.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C.战争中大量人员的伤亡 D.促进了民族融合
15.春秋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料一指出,代表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两项重要技术分别是什么?这两项技术的出现起到什么积极作用?
材料二:“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王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指诸侯)。” ——《史记·周本纪》
(2)材料二中“平王立,东迁于洛邑”标志哪一历史时期的开始?出现“诸侯强并弱”的原因是什么?“政由方伯”,请你举出两个具体例子”
材料三:历史上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和痛苦,但是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也就是说,它们有利于人类的发展。
——列宁
(3)依据材料三列宁的观点,分析春秋争霸战争起到的积极作用。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巩固练习)
一、单选题
【基础题】
1.(2022年孝感)在我国出土的文物中,有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如图)。在《战国策•赵策》中有秦国用牛耕田,用河流运粮食的记载。这反映了( )
A.古代冶炼工艺完善 B.水利灌溉技术成熟
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在我国出土的文物中,有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如图)。在《战国策•赵策》中有秦国用牛耕田,用河流运粮食的记载。这反映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2.(2022年眉山)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最能印证此结论的是( )
A.多处春秋墓葬发掘出的铁农具
B.影视剧作品里的有关生产场景
C.民俗研究学者的相关学术文章
D.有关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传说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最能印证此结论的是多处春秋墓葬发掘出的铁农具。A是第一手史料,BCD都是第二手史料,排除。
3.(2022·河北承德·七年级期末)春秋战国时期是个大变革的时代,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A.各国实行变法改革 B.争霸和兼并战争不断
C.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中国历史进入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C项正确;变法改革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生变革的主要原因之一,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争霸和兼并战争不断”出现在经济发展的情况下,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2·重庆万州·七年级期末)西周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一变化说明( )
A.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已有很大发展 B.春秋时期社会文明已有很大进步
C.春秋时期诸侯国数量已急剧减少 D.春秋时期周王室实力已开始衰落
【答案】D【解析】西周时期,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天子为最高等级,下面依次为诸侯、卿大夫和士、平民、奴隶等,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所以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春秋时期,王位衰落,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几个大的诸侯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在争霸过程中,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先后做过霸主,西周分封制度下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结束,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故自“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变化说明王权衰微,周天子的地位降低,强大的诸侯实际上已经取代周王发号施令,诸侯的势力强大起来,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春秋时期社会文明已有很大进步,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春秋时期诸侯国数量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2·广东·汕头市金平区金园实验中学七年级期末)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中央集权加强 B.周王室衰微 C.社会和平稳定 D.儒学居主导地位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鲁国朝拜当时强国晋国的次数远高于周天子,说明的是当时周王室衰微,B项正确;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A项排除;春秋时期的显著特征是诸侯争霸,C项排除;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D项排除。故选B。
6.(2022·广东·东莞市黄江育英初级中学七年级期末)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的口号,目的是( )
A.促进各诸侯国友好交往 B.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维护周王室的利益 D.为齐国争霸提供借口
【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正版,齐桓公看到周天子虽然失去了往日的权势,但名义上还存在,于是利用他的影响力来号令诸侯,减少自己争霸时在政治上的阻力,以“尊周室,攘夷狄”为口号为其争霸寻求“正义”的借口,也是为了收买人心,主要目的是借天子的影响来发展齐国霸业,D项正确;“促进各诸侯国友好交往”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是齐桓公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的目的,排除B项;“维护周王室的利益”是借口,不是根本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能力题】
7.(2021年潍坊)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祖先崇拜的消失 B.私有土地的出现
C.生产方式的变革 D.兼并战争的影响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知道题干现象反映了当时生产方式的变革。
春秋末年,牛耕出现,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为保护牛,各国禁止宰杀耕牛,加大对盗牛者的惩罚。故题干现象反映了当时生产方式的变革。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不能说明祖先崇拜的消失;题干现象不能反映私有土地的出现、兼并战争的影响。故ABD不符合题意。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铁器和牛耕的出现。
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故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春秋后期。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8.(2022年陕西)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
A.耧车 B.铁农具
C.翻车 D.筒车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知道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春秋后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AC是汉朝的工具,D是唐朝的工具,不符合题意。
9..(2022年泰州)《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
A.春秋后期 B.秦朝 C.西汉 D.唐朝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铁器和牛耕的出现。
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故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春秋后期。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0.(2022·湖北宜昌·七年级期末)下图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对该图解读最准确的( )
A.分封制已经瓦解 B.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C.社会动荡不安 D.周王室地位下降
【答案】D【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周天子势力减弱,诸侯变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势力大减、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互相争霸。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D。
【素养题】
11.(2022·湖北武汉·七年级期末)下列生产工具发明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③①②④
【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原始社会中,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时代;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代;铁制工具在春秋时出现;青铜工具是奴隶社会的典型工具,②①④③正确,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2.(2022·湖北襄阳·七年级期末)对春秋时期各国的争霸战争,评价正确的是( )
①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②出现一些大的诸侯国,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③争霸战争进一步瓦解和削弱了周王室的统治地位
④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和社会进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各国的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种种灾难,①评价正确,诸侯争霸消灭了一些诸侯国,有利于国家统一,②评价正确,争霸进一步削弱进而瓦解了周王室的统治地位,③评价正确,各民族之间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往和社会进步,④评价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③④评价都是正确的,A项正确;BCD不全面,排除。故选A项。
13.(2022·广东·雷州市第三中学七年级期末)《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与以上信息相关的史实是
A.牧野之战
B.春秋争霸
C.楚汉之争
D.官渡之战
【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扩充疆界,通过改革,使齐国国富兵强,所以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故B符合题意;牧野之战是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战役,故排除A;楚汉之争是刘邦与项羽之间的战役,故排除C;官渡之战是东晋与前秦之间的战役,故排除D。故本题选B。
解本题关键是题干中“齐桓公”“ 尊王攘夷”,再结合课本可知,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即可得出答案。
14.(2022·河北石家庄·七年级期末)从正反两个角度看问题,是学生思维层次跃升的表现。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各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孕育的积极因素是( )
A.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C.战争中大量人员的伤亡 D.促进了民族融合
【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各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可知,春秋争霸的过程中,各民族 长期交往和斗争,促进了民族融合,D项正确;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战争中大量人员的伤亡均不是春秋争霸的积极因素,排除ABC项。故选D项。
15.春秋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料一指出,代表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两项重要技术分别是什么?这两项技术的出现起到什么积极作用?
材料二:“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王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指诸侯)。” ——《史记·周本纪》
(2)材料二中“平王立,东迁于洛邑”标志哪一历史时期的开始?出现“诸侯强并弱”的原因是什么?“政由方伯”,请你举出两个具体例子”
材料三:历史上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和痛苦,但是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也就是说,它们有利于人类的发展。
——列宁
(3)依据材料三列宁的观点,分析春秋争霸战争起到的积极作用。
【答案】(1)铁制农具,牛耕;促进了农业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2)东周时候或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强大。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3)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一些诸侯国被消灭,一些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国家出现统一的趋势;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解析】(1)本题考查铁器和牛耕,要求具备读图识图与知识运用的能力。第一问,观察图片回顾所学可知,这是铁器和牛耕。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本题考查春秋争霸,要求具备材料理解与知识运用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平王立,东迁于洛邑”标志着东周开始。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历史上称为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公元前770—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是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由于周王室直接管辖的土地和人口越来越少,周王室的地位下降,王室衰微,大的诸侯国势力崛起,诸侯争霸,先后出现了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五个霸主,史称“春秋五霸”。
(3)本题考查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要求具备材料分析归纳与知识迁移的能力。结合材料三回顾所学知识,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虽然给人民带来灾难,但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第一册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第一册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达标测试,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当堂达标检测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八课 百家争鸣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八课 百家争鸣同步练习题,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