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01-23 《孟子》三章课件+同步练习
展开第六单元
23 《孟子》三章
基础过关全练
1.(2022独家原创)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米粟(sù) 孙叔敖(áo)
公孙衍(yán)
B.傅说(yuè) 丈夫之冠(guān)
曾益(zēng)
C.胶鬲(gé) 法家拂士(fú)
亲戚畔之(pàn)
D.畎亩(quǎn) 富贵不能淫(yín)
空乏其身(kòng)
2.(2022独家原创)下面句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居天下之广居 B.妾妇之道也
C.寡助之至 D.以天下之所顺
3.(2022独家原创)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两项是( )
A.安居而天下熄 B.困于心,衡于虑
C.曾益其所不能 D.入则无法家拂士
E.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F.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4.(2022独家原创)下面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
B.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译文: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
C.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译文:一发怒,诸侯就害怕;安静下来,天下便太平。)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译文: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能力提升全练
5. (2022北京石景山期末,5,)在“至圣无域泽天下——古城中的圣贤伟人”板块,有对主张施行仁政的孟子的介绍,其中收录了两种对于“仁”字的理解,请你结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说你更认可哪一种理解。(4分)
[甲]
[乙]
答:
6.(2021湖南张家界中考,8—10)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文(略)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选自《孟子·离娄章句上》)
[注] ①桀纣: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为、替的意思。③尔也:如此罢了。④圹(kuàng):原野。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3分)
①委而去之( )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③所恶勿施,尔也( )
(2)()填空并翻译。(5分)
①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填在下面并翻译。(句子1分,翻译2分,共3分)
句子:
翻译:
②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2分)
翻译:
(3)()结合甲、乙两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甲、乙两文中的“道”意思是一样的,都解释为“道理”。
B.甲、乙两文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C.甲文强调“人和”,乙文强调“民心”,都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展开论述,论证有力。
素养探究全练
7. (2020山东滨州中考改编)学完《<孟子>三章》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班级举行 “探究‘和’内涵,传承‘和’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和,相应也。”由此推测,“和”字的本义是: 。
(2)右图是有关修德养性的一副对联。下联是[ ]。
(3)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和”,心不争也;“不同”,志各异也。你所在班级正在筹备“‘和而不同’适用于修身养性还是社会交往”辩论赛,请根据双方观点,为主持人写一段总结发言。
正方观点:“和而不同”适用于修身养性。“和”是平和的心态,面对不同见解时能保持内心平静,不与人争高低输赢;“不同”就是理性看待、辩证分析别人的观点,不轻易改变自己的主张,保持鲜明的个性。“和而不同”是不被局限的主观能动性,体现着良好的个人修养。
反方观点:“和而不同”适用于社会交往。“和”意味着自己能够与别人和睦相处,即将他人与自己置于同一高度,给予充分理解、尊重,不使别人陷于难堪的境地,不强制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不同”就是求同存异,保持个性。“和而不同”就是顾全大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答: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全练
1. D A.衍yǎn。B.冠guàn。C.拂bì。
2. C “之”在C中是动词,到,往;在其他三项中都是助词,的。
3.AE B.“衡”同“横”。C.“曾”同“增”。D.“拂”同“弼”。F.“女”同“汝”。
4.C 该句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公孙衍、张仪(他们)”,翻译时应该补出。
能力提升全练
5. (示例1)我更认可[甲]。[甲]中的会意字“仁”由“千”和“心”组成,寓意着“千万颗心”,这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得道者多助”“地利不如人和”的意思一致,都在强调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的重要性。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无坚不摧,克服一切困难。
(示例2)我更认可[乙]。[乙]中的会意兼形声字“仁”由“人”和“二”构成,寓意着两个人只有合作、齐心协力才能更快更好地完成某件事。这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意思一致,说明了人与人之间只有互帮互助、关心友爱,才能走向成功。从大的方面讲,国与国之间只有通过协同合作、平等交流,才能更好地促进国家的发展。
解析 解答此题,要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题干中对“仁”字的理解性文字详细阐述理由或根据,言之有理即可。
6.(1)①放弃 ②使……定居 ③厌恶(讨厌)
(2)①句子: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②翻译:百姓归附仁政,犹如水就地势往下流,野兽在原野奔跑。
(3)C
解析 (1)注意②中的“域”为名词作动词,可根据句意推测词义。
(2)①“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是说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就此得出结果“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重点词语:故,所以;君子,能行仁政的君主;必,一定。②句的关键词:归,归附;仁,仁政;犹,犹如。
(3)A.[甲]文的“道”指仁政;[乙]文的“道”指办法。B.[甲]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逐层论证,最后得出论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乙]文不是总分总的结构,只是由孟子的话,引出下文的论述。D.[甲]文没有运用比喻论证;[乙]文没有运用对比论证。
[参考译文]
[乙] 孟子说:“桀和纣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之所以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得到人民有办法:获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获得民心也有办法:他们所想要的,就替他们聚集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强加给他们,如此罢了。百姓归附仁政,犹如水就地势往下流,野兽在原野奔跑。”
素养探究全练
7.(1)和谐 (2)甲 (3)(示例)同学们,刚才双方的辩论都十分精彩。“和而不同”是面对不同见解时的一份平和与豁达,是与人意见相左时的理解与尊重。因此说,“和而不同”既适用于修身养性,也适用于社会交往。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汉字本义的理解能力。可根据许慎的解释理解“和”的本义。“相应也”即“互相应和、调和”,由此可推测“和”的本义是“和谐”。
(2)本题考查对对联知识的把握。根据对联仄起平收的特点,“悟”为仄声,“今”为平声,故下联是[甲]。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作为总结发言,要对正反双方的观点做出评价。出于礼貌,开头要有称呼。然后分析双方对“和而不同”的理解,由此做出自己的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