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演示ppt课件
展开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01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02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03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秦朝的选官方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秦朝: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你对汉朝察举制有何认识?
史料2: 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 ——《后汉书·种暠传》
史料1: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后汉桓灵时谣》
★问题探究1:根据史料结合所学,分析东汉末年察举制度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思考:九品中正制实施的背景是什么?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思考:如何评价九品中正制?
文物档案江苏尹湾汉墓出土木牍24方,简133枚。墓主师饶曾任东海郡功曹史,约葬于王莽时期。《集簿》用草体书于木牍正反面,记录了东海郡的行政建制、吏员设置、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方面的年度统计数字。
材料:刘邦建汉,恢复调整秦朝上计制度,令张苍以列侯居相府,领主郡国上计.县、道“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郡、国“岁尽,遣吏上计”.各郡、国上计于朝廷的计簿中,有关于各郡、国的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的数量,也有关于各郡、国的盗贼多少以及边郡地区的戍卒、设施等不同簿籍.丞相受计(有时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田里,以令贡赋,以造器用,以制禄食,以起田役,以作军旅”,并“课其(指地方官)殿最,奏行赏罚”。由于上计制度同朝廷对郡、国地方官的考核制度密切相关,一些官员上计时虚报成绩以逃避考核的现象便时有发生,早在汉武帝时,就曾出现“流民愈多”而“计文不改”的弄虚作极的状况. ----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历史理解: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汉代上计制度的理解。
例1.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①含义: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通过分科取士,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隋朝创立、唐朝发展、宋朝完善、明清衰落。
②内容:常科: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制举: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铨选: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
史料1:至南北朝,有识者对士族政治以及九品中正制多有批评。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开始启用寒庶,典掌机要。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考试逐渐居于选用官制度的中心环节。 ——《阎步克自选集》
★问题探究3:根据史料结合所学,说明科举制形成的原因。
宋代对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强化殿试,严格考试,由皇帝亲策,废除公荐,尤其是锁院、糊名、誊录等制度的实行,使得科举考试真正体现了公开公平的竞争原则。
③两宋对科举制的完善:
①籍贯信息②三代③所习经典
地方官每年派员向中央报告
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
评定分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
宋朝也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
“一曰德义有闻, 二曰清慎明著, 三曰公平可称, 四曰恪勤匪懈。”
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
例2.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①元朝的官员选拔,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②1313年,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但仍时断时续,科举录取人数不多,官员中科举出身比例不高。
明朝为了保证科举能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从1427年起,在会试中实行南北卷。会试录取100人,其中南方60人,北方40人。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南卷、北卷和中卷的录取人数分别占会试录取总人数的55%、35%和10%。
结合材料谈谈科举制的影响
材料一: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 ——王炳照《中国科举制度研究》材料二: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整,以辅成大一统政府之团结与巩固。 ——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王定保《唐摭言》卷一五《杂记》材料四:“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材料五: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打破了特权垄断,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
推动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和文化素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对东亚国家和西方文官制度产生深远影响
过于侧重学问标准,忽视对品德的考察
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深远
强化儒家正统地位,禁锢人们思想,抑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是统治者控制读书人,维护统治的手段
材料:139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数落选。北方举人强烈不满,纷纷指责主考官自己是南人,就包庇南人压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复查,结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违法,史称“南北榜争”。1425年,明朝实行按地域调配进士名额的制度,规定“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后来被清朝继承沿用。 ——林白、朱梅苏著《中国科举史话》
★历史解释:结合所学指出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例3.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 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 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1)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
(2)清朝:考课制度(包括京察和大计)
考满是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官员任现职满三年称“初考”,满六年称“再考”,满九年称“面考”。考核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
小结: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
小结: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
小结: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
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的特点
①以轻制重;②监察机构独立化(专门化、垂直领导)并日趋完备;③监察广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各级官员违法与不良行为);④服务于皇权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精品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精品ppt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完美版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完美版ppt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走向僵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评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评课ppt课件,共5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世官制,荐举制,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学习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