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地貌综合与测试课堂检测
展开一、选择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如图为一种常年被戈壁风沙吹蚀、磨砺而形成的石头景观。据此回答1~2题。
1.图示岩石独特外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流水侵蚀B.风力沉积
C.流水溶蚀D.风力侵蚀
2.某家庭拟实地参观该景观,应选择前往我国( )
A.西北地区B.西南地区
C.东北地区D.华南地区
解析:1.D 2.A 第1题,据材料可知,图示为一种常年被戈壁风沙吹蚀、磨砺而形成的石头景观;干旱地区降水少,多大风天气,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风蚀和风积作用。所以图示岩石独特外貌的形成主要是风力侵蚀的结果,D正确。第2题,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多大风天气,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风蚀和风积作用,多风蚀、风积地貌,所以想要实地参观该景观,应选择前往我国西北地区,A正确。西南地区、东北地区、华南地区为湿润或半湿润区,以流水作用为主。
天坑(下图)是碳酸盐岩地区的溶洞大厅形成的,口径和深度不小于百米,或容积大于100万立方米,四周或大部分周壁为陡崖,且与或曾与地下河溶洞相通的特大型漏斗。据此回答3~4题。
3.我国有大量可溶性岩及天坑分布的省区简称组合正确的一组是( )
A.云、贵、黑B.鄂、桂、滇
C.吉、冀、川D.新、青、琼
4.推测有利于天坑形成的气候特征是( )
A.寒冷干燥B.温暖湿润
C.炎热干燥D.寒冷湿润
解析:3.B 4.B 第3题,我国的可溶性岩和天坑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我国的南方地区,特别是西南地区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分布区域,其中云贵高原地区是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最为典型的区域。包括湖北、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湖北简称鄂,云南简称云或滇,广西简称桂,贵州简称贵或黔,故选B。第4题,据材料可知,天坑是碳酸盐岩在流水溶蚀作用下形成的,属于喀斯特地貌,一般形成天坑的气候条件为温暖湿润,故选B。
如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某地理兴趣小组从甲村出发,沿图中虚线线路进行地貌考察,最后到达乙村。读图,回答5~
6题。
5.该地理兴趣小组重点考察的微观地貌不包括( )
A.河谷B.陡崖C.山脊D.鞍部
6.考察途中,在丙地( )
A.能同时看到甲、乙两村
B.能看到甲村,无法看到乙村
C.能看到乙村,无法看到甲村
D.两村都无法看到
解析:5.C 6.C 第5题,读图可知,考察初始和结束的一段均沿河流前进,故考察了河谷地貌;图示区域西南部等高线重叠,为陡崖,位于考察路线上;图中丙处附近有一鞍部,位于考察路线上;考察路线上没有明显的山脊地貌。第6题,读图可知,甲村和丙地处在鞍部的两侧,受鞍部的阻挡,不能看到甲村;乙村、丙地分别位于河谷的两侧,中间没有高地阻挡,能看到乙村。
下图为我国①②两地区的典型地貌景观示意图。读图,回答7~
9题。
7.图示①②两地区典型地貌分别属于( )
A.风成地貌、河流地貌
B.海岸地貌、喀斯特地貌
C.海岸地貌、冰川地貌
D.冰川地貌、风成地貌
8.图示①②两地区典型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化B.侵蚀C.搬运D.堆积
9.下列地形区中,最可能广泛分布图示②地貌的是( )
A.江南丘陵B.黄土高原
C.华北平原D.青藏高原
解析:7.C 8.B 9.D 第7题,读图可知,①为海蚀拱桥,属于海岸地貌,②地区有冰斗和角峰,是冰川侵蚀地貌,C正确。第8题,图中①为海浪侵蚀地貌,②为冰川侵蚀地貌,因而都受侵蚀作用,B正确。第9题,图中②为冰川侵蚀地貌,常见于两极地区和中低纬的高山高原地区,四个选项中只有青藏高原海拔在4 000米以上,有冰川地貌分布,D正确。
读某区域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回答10~11题。
10.山顶A的海拔和陡崖D的相对高度组合正确的是( )
A.990米、301米B.950米、201米
C.850米、499米D.799米、501米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河流先向南流,再向西南流
B.若两山顶间建游览索道,其长度一定不小于875米
C.陡崖处可观赏到瀑布景观
D.B地可见“V”形峡谷,C地可见三角洲
解析:10.A 11.B 第10题,从等高线图可以看出,等高距为100米,山顶A外围的等高线数值为900,山顶A的海拔范围是900~1 000米,排除C、D;陡崖有4条等高线重合,依陡崖相对高度计算公式(n-1)×
d≤H<(n+1)×d(其中d为等高距、n为重合等高线条数)可得出,陡崖的相对高度范围是300~500米,A符合题意。第11题,根据图中指向标判断,河流的流向为先向西南流再转为向西流,A错误;读图可知,两个山顶之间的图上距离约为1.8厘米,根据图中比例尺(1∶50 000)计算,两山峰之间的水平实地距离约为900米,考虑两山峰之间有高差,两山峰之间的实地距离略大于水平实地距离,因此两山顶间建游览索道的长度一定不小于875米,B正确;读图可知,陡崖位于山脊,不可能发育河流,因此不可观赏到瀑布景观,C错误;河流在山区B地可见“V”形山谷,在出山口C地应形成冲积扇,而不是三角洲,三角洲在河流入海口,D错误。
如图为四类地貌景观示意图。据此回答12~13题。
12.图中地貌景观对应正确的是( )
A.①—河流地貌
B.②—风沙地貌
C.③—海岸地貌
D.④—喀斯特地貌
13.图中②地貌的景观特点是( )
A.地势起伏大,坡陡谷深
B.“W”形河谷,河网密布
C.垂直高差小,坡缓谷浅
D.河床底部平坦,水流平缓
解析:12.D 13.A 第12题,据图分析,①为风蚀蘑菇,属风沙地貌中的风蚀地貌;②为河谷,属河流地貌;③为新月形沙丘,属风沙地貌中的风积地貌;④为地下喀斯特地貌。第13题,由上题可知,②为河谷,河流上游流经山区,落差大,流速快,河流下蚀作用强,导致河谷多呈“V”形;“V”形河谷深度大,岸壁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故A正确。
如图示意华北某地区等高线分布状况。读图,回答14~16题。
14.图中a、b、c、d四处村落冬季采光较好、气温较高的是( )
A.a B.b C.c D.d
15.下列河段最利于泥沙沉积的是( )
A.①—②河段B.②—③河段
C.③—④河段D.④—⑤河段
16.图中陡崖( )
A.最大相对高度可能为120米
B.底部海拔高度可能为11米
C.易形成落差较大的瀑布
D.下方地势平坦,适合布局交通线
解析:14.A 15.A 16.B 第14题,a位于山丘的阳坡,山脊的东侧,冬季采光较好,受冬季风的影响最小。b位于西侧山坡上,光照较差,受冬季风影响大,气温较低;c位于山顶,海拔高,受冬季风影响大,气温低;d位于北侧山脊上,受冬季风影响大,海拔较高,气温低。A正确。第15题,①—②河段位于河口地区,地势低平,水流最缓,利于泥沙沉积。A正确。第16题,据图中陡崖处有3条等高线重合,等高距为
30米,底部海拔0~30米等信息可知,陡崖的最大相对高度小于
120米;底部海拔有可能为11米;陡崖位于山脊附近,没有河流发育,因此不易形成瀑布;陡崖处多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不宜建设交通线。B正确。
读我国某山区公路规划线路设计图,回答17~18题。
17.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海拔最高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18.图中公路规划线路反映出山区公路建设应遵循的原则是( )
①尽可能多地连接居民点 ②在山谷中应尽量避开陡坡 ③在陡坡段增加“之”字形弯曲 ④尽可能沿平缓的山脊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17.C 18.C 第17题,读图可知,图示区域的等高距为100米,甲、乙两地海拔都是低于300米,丙地海拔为600米,丁地海拔为
500米,故甲、乙、丙、丁四地中,海拔最高的是丙地,C正确。第
18题,图中信息无法显示出该公路与居民点之间的关系,①错误;读图可知,该公路在经过山谷时,多数都与山谷中陡坡处的等高线斜交,这样可以尽可能降低公路的坡度,②正确;读图可知,图中公路呈“之”字形弯曲,且这些“之”字形多出现在陡坡处,这样可以降低公路的施工难度,③正确;结合图示可知,公路是沿着山谷而非山脊来修建的,④错误,C正确。
地坑院(图1)是黄土高原上的传统民居,是向下深挖土层而建的,多分布在平坦的黄土塬(表面相对平坦的地形)面上。地坑院窑洞内冬暖夏凉,院心往往会栽种一株树冠高出地表的高大落叶乔木,院内还挖有一口深井。图2为某黄土塬地形图。据此回答19~20题。
19.图2中适合建造地坑院的地方是( )
A.甲B.乙C.丙D.丁
20.下列关于地坑院内多挖有一口深井原因正确的是( )
①该地降水集中,多暴雨,深井可蓄水防涝 ②该地旱季长,深井可蓄水储水 ③深井用于储存粮食等食物 ④深井用于存储生活垃圾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解析:19.D 20.A 第19题,地坑院是黄土高原上的传统民居,多分布在平坦的黄土塬(表面相对平坦的地形)面上,由图可知,丁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适合建地坑院,故D正确。第20题,地坑院是人们在深坑的四壁开凿洞穴用来居住,易积水,因此院内多挖一口井,可以排水防涝;当地降水少,水资源缺乏,深井可以蓄水储水,缓解水资源短缺。A正确。
荆江河段地处江汉平原,以藕池口为界,分上、下荆江,该河段沉积体众多。上荆江属微弯曲河道,两岸发育众多的扇状沉积体;下荆江属高弯曲河道,“九曲回肠”,经自然或人工裁弯取直后,形成众多的牛轭湖沉积体。除两岸外,该河段还有很多江心沙洲沉积。下图为长江荆江段河型及沉积体类型。据此回答21~22题。
21.上、下荆江河道自然弯曲度差异明显,可能是因为两河段( )
A.地形差异 B.流量差异
C.河岸岩性不同 D.沿岸植被不同
22.上荆江的扇状沉积体主要发育在( )
A.河流凹岸 B.河流凸岸
C.河道宽阔处 D.洪水决口处
解析:21.C 22.D 第21题,荆江地势低平,河流蜿蜒曲折,泥沙堆积较多,河流两岸大多为砂质岩层,易被流水冲刷侵蚀进而发生河岸崩塌,从而改道,导致上、下荆江河道自然弯曲差异明显。上、下荆江河段地形、流量、沿岸植被差异不大,C正确。第22题,读图可知,扇状沉积体在凹凸岸、河流宽阔与狭窄处均有分布,A、B、C错误;洪水决口处,河流挟带大量沉积物通过决口被冲到洪泛盆地上形成的扇状沉积体,D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23.我国南方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到学校附近开展野外考察活动,下图是考察区域的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小清河干流的流向大致是 。同学们发现小清河的一条支流绘制错误,它是①②③④中的 河,判断理由是 。(6分)
(2)图中N地与M地的相对高度是 米。同学们发现M地杜鹃花正在怒放着,而N地杜鹃花仍含苞待放,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6分)
(3)同学们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献计献策,建议在 处开发攀岩运动项目,在小清河支流中的 河开发激流漂流项目。(6分)
解析:第(1)题,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有指向标的地图要按照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根据图中的指向标可以判断出,小清河干流的流向是自东北向西南流。小河一般在山谷发育,观察图中①②③④的位置可知,③处是山脊,不会有小河。第(2)题,读图可知,图中的等高距是50米,M处的海拔是100米,N处的海拔是500米,所以两地的相对高度是400米,根据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可知,N处的地势高,所以气温比M处低,所以花期比较晚。第(3)题,据图可知,⑤处为陡崖,适合开展攀岩运动;④处等高线密集,且位于河谷地区,因此适宜开展漂流运动。
答案:(1)自东北向西南(2分) ③(2分) 此处为山脊,不可能有河流发育(2分)
(2)400(3分) 地形(3分)
(3)⑤(3分) ④(3分)
2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河流地貌发育状况示意图,其中常见的河流地貌有山麓冲积扇、三角洲平原、河漫滩平原等。人们发现该三角洲上的辫状河流河道较浅。
(1)指出图示三角洲的主要特征。(4分)
(2)说明山麓冲积扇的形成过程。(8分)
(3)分析该处辫状河流河道较浅的原因。(6分)
解析:第(1)题,三角洲的特征主要从其分布位置、形成以及沉积物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据图可知,该三角洲位于河流的入海口或河流入湖口的位置;从外形来看,呈三角形,且地势较为平坦;由于位于河流的入海口或入湖口,沉积物颗粒较小;位于河流下游、水网稠密。第(2)题,具体而言,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地形坡度大,河流的流速快,挟带大量的泥沙和砾石;当河流到达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变得平缓,水流速度减慢,河流的搬运能力减弱,沉积作用增加,大量的泥沙和砾石在山前堆积,最终形成扇状的堆积地貌形态,称为冲积扇。第(3)题,结合题干材料,图中辫状河流位于冲积扇上,位于三角洲的前缘位置,该地区地势平坦,河流落差较小,河流流速慢,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从而泥沙易沉积;区域内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容易改道,多次分汊和汇聚,使得河道较宽,因此河道较浅。
答案:(1)一般分布在河流入海口处或河流入湖口处;多呈三角形,地势较平坦;沉积物颗粒很细;河网稠密等。(4分)
(2)山区地势陡峭(落差大或起伏大) ,河流水流速度快,挟带大量砾石和泥沙;水流流出山口(峡谷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宽阔,流速减缓;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不断堆积,最终形成扇状堆积地貌(即冲积扇)。(8分)
(3)该辫状河流主要分布在三角洲的前缘,该处地势较低平,落差小,河道宽阔,水流速度较缓和,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且经过多次改道,河道较宽、多分汊。因此河道较浅。
(6分)
25.某地理课题组为完成“岩溶地貌发育机制的研究”进行了以下设想。根据下列设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20分)
设想一 气候是我国南北方岩溶地貌发育差异的主导因素。为论证这一设想,课题组在我国三个石灰岩(CaCO3)分布区采样,获取如下数据。
设想二 植被、坡度对地下岩溶地貌发育有一定的影响,课题组根据植被覆盖率、坡度与地下岩溶地貌发育程度的相关数据画出了如下坐标图。
(1)分别解释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与年溶蚀率之间的内在关系。
(6分)
(2)解释植被覆盖率与地下岩溶地貌发育程度关系曲线的形成理由。并根据你的理解,在图2中画出坡度与地下岩溶地貌发育程度的关系曲线。(5分)
(3)为什么在我国北方地区的深厚石灰岩分布区,没有形成像桂林那样的“山水”?(9分)
解析:第(1)题,一般情况下,降水时间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年平均气温高时,年溶蚀率高。第(2)题,从图1可以看出,植被覆盖率高,地下岩溶地貌发育程度高,这是因为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丰富的地下水促进了地下岩溶地貌的发育;同时植物根系排放的酸性物质也有利于石灰岩的溶蚀。坡度越大时,水的下渗越少,地下岩溶地貌发育越差。第(3)题,“桂林山水”的形成是气候、生物、地形、岩石、水文等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北方地区水热条件差、生物量少、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较南方地区低,流水的侵蚀、溶蚀作用都比南方地区弱,所以没有形成像桂林那样的“山水”。
答案:(1)降水量大、降水时间分配均匀促使石灰岩受溶蚀的时间长,溶蚀率高;气温高,水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加快石灰岩的溶蚀。(6分)
(2)植被覆盖率高,加大了下渗量,减弱了地表径流,从而促进了地下岩溶地貌的发育;同时植物根系排放的酸性物质也有利于石灰岩的溶蚀。图示如下。(5分)
(3)①北方地区热量条件较差,降水较少;②北方地区生物量少,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较南方地区低;③北方地区石灰岩分布区流水的侵蚀、溶蚀作用都比南方地区弱。(9分)知识点
题号
常见地貌类型
1、2、3、4、7、8、9、12、13、21、22、23
地貌的观察
5、6、10、11、14、15、16、
17、18、19、20、24、25
地区
降水时
间分配
年降水量
/mm
年平均
气温/℃
年溶蚀率/
(毫米/年)
广西
中部
相对
均匀
1 500~2 000
20~22
0.12~0.3
湖北
三峡
中等
1 000~1 200
12~15
0.06
河北
西北部
集中
400~600
6~8
0.02~0.03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课后测评: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课后测评,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该图中最宏观的地貌类型是,能正确反映地貌观察顺序的是,该地区山地阳坡植被稀疏,原因是,图中地形部位判断正确的是,下列地段中坡度最缓的是,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修筑梯田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图中甲河流的流向大致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第二课时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第二课时巩固练习,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该地区的盛行风向是,该类海岸常见的地貌类型是,灌丛沙丘多出现在,随着灌丛沙丘增多,当地自然环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以下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有关地貌高度的叙述,正确的是,5月登顶条件优于4月,因为5月,甲处冰雪层厚度大于丙处的原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