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比与比例应用 人教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1354427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4 比教案及反思
展开年级
六
设计者
卢靖
课时数
第 45 课时
课题
比和比例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85-86页
教学目标
1、掌握比和比例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思路,能应用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
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比和比例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正反比例关系.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准备过程: 1、解方程:38:X=0.5×19 2÷x3=0.5
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①长方形的宽一定,它的面积和长. ②吴刚的身高和年龄.
③从甲地到乙地,所用的时间和速度.
回忆:⑴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
⑵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
⑶比较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下表。
相同点
不同点
关系式
正比例
反比例
⑷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
通过交流,概括出“一找、二想、三判断”,即:
一找:哪两种相关联的量。二想:两种相关量的变化情况,写出关系式。三判断:根据关系式,看是商一定还是积一定,判断成什么比例。
二、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1. 知识梳理: ①我们小学阶段学到了哪些基本性质?
②有关比与比例的应用题有哪几个类型?
③关于比与比例的应用题你对大家有哪些提醒?
2. 形成网络:(1)分数和小数的基本性质,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等式的性质。
(2)比与比例的应用题可分为比例尺的应用题、按比分配应用题、正反比例应用题等.
比例尺的应用题: ①知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求比例尺
关系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②已知比例尺与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
关系式: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
③知图上距离与比例尺,求实际距离
关系式: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
按比分配应用题:
一般解题方法:①求出总份数----求出一份数-----求几份数
②转化成分数应用题:求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求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正反比例应用题:
解答方法:①分析数量关系。判断题目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②找等量关系。如果成正比例,则按“等比”找等量关系,如果成反比例,则按“等积”找等量关系。
③列方程并解答,并检验。
三.巩固练习:
(1)填空:①0.25=2()=( ):12=4÷( )=( )%。
②0.375:94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比值是( )。
③若A:B=3:2,当A=2时。要使等式成立,B应是( )。
④把一根粗细均匀的木头锯成3段需6分钟,照这样计算,锯成6段需( )分钟。
⑥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2:1:1,这是一个( )三角形。⑦如果图上距离40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千米,那么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若在这幅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6.4厘米,那么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 )。
(2)判断:
①在一个比例中,如果两内项互为倒数,那么两外项一定成正比例。( )
②3:8的前项加上9,后项应乘3才能使比值不变。( )
③因为5a=6b(a、b不为0),所以a:b=6:5。 ( )
(3)解决问题:(见课件)
个性化调整
课后反思:
数学人教版4 比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数学人教版4 比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旧知,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讲授新课,巩固新知,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回顾整理 总复习 比与比例 |青岛版(五四学制): 这是一份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回顾整理 总复习 比与比例 |青岛版(五四学制),共9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2 分数除法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六年级上册2 分数除法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景引入,学习新课,巩固反馈,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口算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b5b1d1ecde54d50c4354a439d5c45dd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