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1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52791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1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52791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1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52791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1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527919/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1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527919/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1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527919/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1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527919/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1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527919/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评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评课ppt课件,共4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西周至春秋,世官制世卿世禄制,1标准,2结果,贵族世代垄断高官,一选官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举荐与军功爵制,才能或军功,秦虎地秦简《语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秦时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宗族非有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一:李悝相魏文侯时说:“为国之道 , 食有劳而禄有功 , 使有能而赏必行 、 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刘向《说苑》
(1)背景:(2)标准:(3)方式:
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争霸图强。
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1)途径:(2)影响:
材料一: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子》
材料二: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人善其所私学,闻令下,则各以其私学议之。臣请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学者,以吏为师。——《史记·李斯传》
情境一:根据材料,分析秦朝选官的主要途径及影响。
材料三:故腾为是而修法律令、田令及为闲私方而下之,令吏明布,令吏民皆明智之,毋巨於罪。 ——睡虎地秦简《语书》
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形成了思想文化上的专制,造成了严重的倒退。
情境二:根据材料,了解汉代察举制。
材料:察举制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主要包括德行、学问、法令、谋略四个方面的内容,然后举荐,经过一定的形式的考察后择优录用,授予官职。 。察举人才的标准有新规定,凡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举,开创了以儒术取士的标准。察举分岁举和诏举两类。
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情境三:根据材料,概括察举制的影响。
材料三: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晋书·段灼传》
材料二: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
①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②容易任人唯亲,形成小集团
③后期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
(1)背景(2)标准(3)评价
材料一: 东汉中后期,由于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察举选官名实不符,很难选拔到真正的人才。同时,汉末以来,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百姓背井离乡,“人士流移,考详无地”,难以掌握士人的真实情况,使察举制无法实施。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上册)》
情境四:根据材料,概括九品中正制的背景、选官的标准及评价。
材料二:选举“贤有识鉴”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其原籍的郡小中正或州大中正。中正考察士人的“品状”后,评定其等第,分为九品:评定品第的依据,主要是德行才能,门第也在考虑之列。
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察举制度难以实行。
标准:家世、道德、才能——家世
材料三:在实行察举的两汉之际,还有考试这样一个辅助性的环节,到了魏晋时代,居然倒退到全凭中正官作出一个模糊评语的地步。既然不能量化考核,必然没有考核标准,结果就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喻大华《帝制往事》 及法弊也, 唯能知其阀阅 , 非复辨其贤愚。所以刘毅云: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南朝至于梁陈,北朝至于周隋,选举之法虽互相损益,而九品及中正至开皇中方罢。 ——杜佑《通典》
注重家世,形成门阀士族政治,激起社会矛盾。
将选举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监御史
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代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士族衰落,庶族地主势力上升。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始建立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
武则天扩大了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①隋朝设立②唐朝完善③两宋进一步发展完善(主要选官途径)
材料: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又糊名、誊录而考之……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 ——欧阳修
①隋朝设立②唐朝完善③两宋进一步发展完善(主要选官途径)④明清八股取士
制举是由皇帝亲任考官,选拔具有专才之人。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三十岁考上了明经都觉得老了,但是五十岁考上进士却是还算年轻。
情境五:根据下列材料,分析科举制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 《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汪洙【宋】《神童诗》 材料三: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四:“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 材料五:(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推动教育的发展。
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抑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深远影响
评定分三等九级,确定官员升降与奖惩。
《唐六典》全面规制了官吏的选用、考核、监察、奖惩等。 《唐六典》规定:考绩由尚书省吏部负责,考课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考核评定分三等九级,综合考评这几年的政绩以决定升降与奖惩。
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
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监察系统。
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玄宗时增为十五道,每道派监察御史一人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
①台院:“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②殿院:掌殿廷供奉之仪式”;③察院: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纠视刑狱,肃整朝仪”
划分路作为监察区,设四监司、通判
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台谏合一
宋代监察制度的重大变化就是台谏合一,御史拥有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
宋朝在地方监察制度方面建立了与路、府州二级相适应的监察体系,并且对地方监察体制自身监察进行了强化。其在路上建立监司,府州一级设置了通判 ,称为 “监州 ”,与知州同领州事并专门负责对知州的监察 。
①官员选拔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②1313年宣布次年开考,恢复科举制,但时断时续。③元朝科举录取人数不多,科举出身的官员比例也不高。
延祐复科:皇庆元年(1313年),提倡汉化运动的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延祐元年(1314年)8月在全国的17处考场,举行乡试。延祐二年2月和3月相继在大都举行会试和殿试(廷试),史称“延祐复科”,本次科举以程朱理学为考试的内容。
①形式:②生源:③内容: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
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
连中三元:是用于形容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情况,指某个考生参加考试过程中,在乡试、会试、殿试三次考试中均考得第一名,即接连考得"解元"、"会元"、"状元"。据史料记载,历代数下来,总共出现过17次"连中三元"的情形,另外还有2次武科举的连中三元。
八股取士:明代成化以后,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的科举考试之法。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出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十个部分组成,格式严格,内容空泛,严重束缚了学子的思想与才华。
1898年戊戌变法曾改革科举制,废八股,改试策论;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光绪帝诏准。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废至此正式废除了。
“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罗兹曼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
举荐、通过战争获得军功
先考察后推举,分常科和特科
分科考试,分为制举和常举
世袭、军功、科举比例小
从学校参加科举,分三级考试
分三等,是决定官员升降的依据
元代肃政廉访司的前身是设置于至元五年的提刑按察司,至元二十八年(1291),元廷改提刑按察司为肃政廉访司,“每道仍设官八员,除二使留司以总制一道,余六人分临所部,如民事、钱谷、官吏奸弊,一切委之。俟岁终,省台遣官考其功效”。
元代监察制度从中央到地方浑然一体,从组织上保证了对各级官吏实行有效的监察,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都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
十三道巡按御史、各省设提刑按察司
十三道监察御史出则巡视方岳,入则弹压百僚,虽与都御史相涉,而非其属官,直名某道,不系之都察院,事得专达,都御史不得预知也。
六科并入都察院,都察院监察百官
清雍正时期,意识到监察机构一分为二有重叠的弊端,给事中与御史分权、科道分设往往导致监察机构之间互相纠举弹劾、争权夺利,影响监察效能发挥,御史雍正元年(1723年),六科给事中被并入都察院,与十五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分别负责对京内外官员的监督和纠弹。 ——陈晓枫、钟盛《中国传统监察法制与司法文明》
◎纪昀,数次出任都察院左都御史
凡有政事背谬及贝勒、大臣骄肆慢上、贪酷不清、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大清会典·事例》
唐太宗将全国分为10道监察区,派监察官巡回监察
地方划分路为监察区(四监司)、通判
材料: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的设置,将之置于与行政机构并列的位置。在历史演进中,监察机构的体系越来越严密,相对于行政机构的独立性也越来越强。历代政府重视监察法规建设,坚持依法监察,监察法规逐步完善。监察机构职权涉及察德、察政、察能。同时,为防止地方分离,整肃吏治,历代统治者都重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监察以常驻为主要形式,并辅以不定期的或定期的巡按制。此外,监察御史作为风纪之官,品秩虽低,权势却十分显赫,甚至享有“便宜从事”和“风闻奏事”的特权。但是,监察机关的独立是相对的,其监察功能的发挥受到皇权的极大制约。 ——摘编自林志强、张旭日《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特征研究》
①机构独立,与行政机关分离。 ②依赖皇权,为皇权服务。③体系严密,垂直监察。 ④注重法规制度建设。
⑤以轻制重。 ⑥严格选任。⑦监察百官与地方事务,监督方式多样。
局限: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 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魏晋南北朝——流于形式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隋唐宋元明清——科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堂教学ppt课件,共3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上计制,官员赏罚,中央集权,御史大夫,巡视监察,阶级关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集体备课ppt课件,共5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标素养,知识概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演示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单元概览•明要求,目标展示•定方向,基础必备•探新知,豪强大族,中央集权,上计制,御史大夫,庶族地主,对科举制度的评价,尚书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