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评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评课ppt课件,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子子孙孙永保用,对科举制度的评价,小知识,明朝的厂卫制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2、中国古代官员的升迁管理
3、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措施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1、周朝的世卿世禄制内容: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标准:血缘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2、春秋战国时期世卿制度的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当时兼并战争的需要,各诸侯国都开始为了网罗人才而不竭余力,血缘关系的重要性被淡化,才能和特长成为当官的重要依据,并且作战勇猛,杀敌立功也可以当官。“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诗经·采蘩》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3、秦国时期的军功爵制内容: 商鞅变法时期,对秦国的选官制度进行了变革,通过采取军功爵制的方式,来吸引普通民众进入军队,为国家征战,鼓舞士兵的士气,增强军队的战斗能力。标准: 军功“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韩非子》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4、汉代的察举制内容:汉武帝时期命各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除授官职。而后将孝廉合并,每郡国推举两名,成为制度。虽然偶尔也有征召入官的,但察举制所推举的孝廉是最为主要的(根据实际情况,皇帝有时也会增设名目:贤良、文学、明经、秀才、直言极谏等,但不是定制,时有时无,人数也不如孝廉多),也是官员补充的主要途径。标准: 孝廉(品行)
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察举制的意义: 察举制是两汉时期重要的选官途径,察举制下许多平民由于各方面的才能被推举为官,这些人为维系汉朝的统治具有积极意义。察举制的弊端: ① 汉代的察举制造成了东汉后期严重的地方豪强问题,察举制被世家大族、地方豪强所垄断(这与儒学成为正统有很大关系)。 ② 察举制下没有一个客观标准,推举的贤良、孝廉都是主观性很强的内容,容易被地方操控,容易滋生作秀等消极影响,后期察举制逐渐丧失了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作用。
袁绍出身于东汉后期一个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汝南袁氏”。从他的高祖父袁安起,袁氏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父亲袁逢,官拜司空。叔父袁隗,官拜司徒。伯父袁成,官拜左中郎将。
“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晋·葛洪《抱朴子》 曹魏时期曹操就已经认识到了这种自下而上选官方式的弊端,同时提出了“唯才是举”的选拔政策,希望将选官的主导权向中央转移,但是当时世家大族的权力实在太过于强大,基本上有实学、懂诗书的不是世家大族就是社会名流、名士,世家大族的势力逐渐发展。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5、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内容:魏文帝曹丕即位,设九品官人法。在各郡设置中正一职,负责评议、审定资品,资品共分为九等。在获得资品之后,便可以按照所评定的资品做官。九品官人法的初衷是为了将选拔官员的主导权收归中央,体现了皇权对世家大族的控制欲望,但实际过程中,九品中正制下,做官被世家大族垄断,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况。标准: 门第
本来九品中正制除了要考察对象的门第、家世之外,还要参考对象的品行、学问、文学等相关内容,但由于魏晋时期地方上世家大族和门阀的力量强大,选官只看门第家世,后来九品中正制变成了门阀垄断国家政权的工具,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6、隋唐科举制度的确立内容: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为适应这一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隋唐统治者将科举制作为官员选拔的新制度。科举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隋炀帝时期科举考试最终确立,唐宋继承和发展)标准: 考试成绩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7、两宋时期对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内容:主体更广泛:商贾之家亦可参与考试更公平:誊录、糊名、回避组织更成熟:有专门的考试安排录取人数多:录取人数远超前代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8、元代科举制的发展演变内容:时断时续(受元朝蒙古传统统治的思想影响)9、明清科举制度的发展内容: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参加考试的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举人”。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举人考中者称为“贡士”。殿试在会试后举行,名义上由皇帝主持,贡士通过者为“进士”。突出特点:八股取士,钳制思想。科举制度逐渐走向僵化
南北卷制度(32页历史纵横)
南北榜事件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二月会试,以翰林学士刘三吾、王府纪善白信蹈主持丁丑科殿试。后发榜,陈䢿为第一,取录宋琮等51名,是为春榜。因所录51名全系南方人,故又称南榜。北方人一名未取,为历科所不见。 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联名上疏,告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朱元璋命人复阅落第试卷,增录北方人入仕。但经复阅后上呈的试卷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语。有人上告说刘三吾﹑白信蹈暗嘱张信等人故意以陋卷进呈。朱元璋大怒,处理了相关官员。 六月,朱元璋亲自策问,取录任伯安等六十一名,六月廷试,以韩克忠为第一名﹑王恕为第二名﹑焦胜为第三名,是为夏榜。因所录六十一人全系北方人,故又称北榜。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残句……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宋·汪洙
10、对科举制度的评价:
积极:①科举制的出现打破了以往选官制度下特权和贵族阶层的阶级垄断,加强了社会上的阶层流动,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②科举制度以儒家经典作为考试内容,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发展,巩固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③科举制是将选官权收归中央的重大举措,有力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稳定与统一,缓和了国内的阶级矛盾,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④科举制度中所蕴含的分科考试、公平公正、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标准等原则,被后世中外各国家吸取和借鉴,是世界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消极:①科举制下更加重视考生的考试成绩,对于考生的人品和品德较为忽视,造成选拔出来的官员虽然文化素质比较高,但道德素质却比较低下。②科举制度诞生后读书——考试——做官形成一个系统,读书就是为了做官,这就导致读书这件事情的功利性越来越强,社会的官本位思想也越来越重。③科举制本质上是对封建专制统治秩序的维护措施,后期由于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科举制度下选官的标准也越来越僵硬死板,严重束缚和钳制了士人的思想自由④科举制度下并非人人都有机会读书,获得教育资源,有这个能力和条件的也不是普通的平民百姓,所以真正那些极端贫困的普通农民,没有能力读书和考科举,也就是说科举制下,主体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广泛和普遍。
1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特点
1、选官制度日益系统化、标准化2、选官的标准日益公平、公正3、选官权力的主体由地方转到中央4、本质上依旧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
二、中国古代官员的升迁管理1、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内容: 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人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 报中央,称为“上计”。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
二、中国古代官员的升迁管理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考核制度内容: 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虽然曹魏、西晋、北朝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大都流于形式。
二、中国古代官员的升迁管理3、唐宋时期的考核制度内容: 隋唐官员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宋朝也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
北宋时期京官和外地官的地位相差很大,许多人宁可官阶稍低一些,也要留在京城做官,不愿意去往外地做官,因为留在京城,靠近政治权利的中心,更容易获得政治资源和升迁机会。
二、中国古代官员的升迁管理4、明清时期的官员考核制度内容: 明清两朝官员考核制度严密。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考满是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官员任现职满三年称“初考”,满六年称“再考”,满九年称“通考”。考核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清朝的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朱元璋在对待官员贪腐的问题上常常法外用刑,其中的典型就是剥皮实草,但是,此刑罚在《大明律》中并无规定,朱元璋创设以法律《大诰》的形式,此刑罚的适用范围是贪腐官员,将剥下的人皮制成鼓或者填入稻草制成人皮稻草人立于衙门门口或者当地土地庙的门口,用以警告继任官员,切勿贪赃枉法。
三、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措施1、秦汉时期的官员监察制度内容: 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地方上派监御史)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澄清吏治,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此后,巡视监察制度一直延续下来。
三、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措施2、唐宋时期的监察制度内容: 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唐朝“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对地方有巨大的威慑作用。宋朝承唐制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
台谏合一,本质上反映宋代专制主义皇权的强化
唐宋时期,御史的权力日益加强,武则天临朝时期御史拥有“风闻言事”的权力,其目的是强化对官员的监督,加强皇权专制。
二、中国古代官员监察制度3、元明清时期的监察制度内容: 元朝的监察机构严密,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明清两朝的监察机构,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行使监察权。明朝,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御史和给事中都只是正七品官员,品级虽低,但权力很大。 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都察院作为皇帝“耳目风纪之司”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
为了镇压人民和监视官吏,明太祖设立了锦衣卫,作为侍从皇帝的军事机构,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明成祖又设立东厂,这是一个缉捕“叛逆”的特务机关,起初直接受明成祖指挥,后来统辖权移到宦官手里,有事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权力在锦衣卫之上。明宪宗时增设西厂,用太监汪直为提督。其为员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明代锦衣卫、东厂和西厂都是特务机构,合称“厂卫”。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演示课件ppt,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世官制,军功爵制,立军功,以吏为师,向官员学习律令,原因法家思想治国,两汉察举制,分常科和特科,征辟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多媒体教学课件ppt,共1页。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ppt课件,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选官制度,考核制度,监察制度,春秋战国,一官员的考核,二官员的监察,要点记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