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初中人教部编版第6课 北宋的政治免费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第6课 北宋的政治免费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诗词导入,温故,活动过程,特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 学 活 动
课 题:北宋的政治
课时:一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讲述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典故再现历史,多渠道感悟历史;通过阅读课本及有关史料,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特点的形成及其影响。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分析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问题,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
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重文轻武的政策
教学难点
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北宋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教学设备或教圃工具
多媒体教具+课本插图+课本材料
学生课前准备
复习唐朝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
复习五代十国的实质和影响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一、诗词导入:聆听诗词《沁园春·雪》,引出新单元新人物。
二、温故:1.简述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2.五代十国更迭的实质与影响。导入语:历史总是在治乱中前行,又总是在矫枉过正中不断地调整前进的轨道,走过了尚武的隋唐,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是谁再次拉开了历史的大幕呢?
三、活动过程
(一)北宋的建立
1.出示《黄袍加身图》
请人介绍“黄袍加身”历史典故,结合教材28页内容,概括北宋的建立。
2.北宋的统一
过渡性设问:(1)宋朝建立时的都历史局面是怎样的? (2)面对当时已经出现的统一趋势,宋太祖是如何人做的呢?
阅读教材28页内容,总结北宋的统一
3.观察教材25页《五代十国形势图》(后期)和29页《北宋形势图》,对比分析北宋的统一有何特点?
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是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北宋的统治区域,只是原来五代十国的范围,在北宋的北方有辽、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吐蕃和大理等,这时的中国处于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
4、深入探讨:北宋能结束五代十国分立局面的原因?
(二)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过渡性设问:1、宋太祖在进行统一的同时,还做了什么重要的事情来治理北宋呢?强化中央集权
材料一:
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兵戈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兵道如何?”普日:“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师今所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防止方镇太重,君弱军臣强状况的出现
2、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首先从哪一方面入手的呢?
3、宋太祖为什么要首先从“军
事”入手来加强中央集权呢?
4.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上的措施有哪些?有何影响?
1.军事上:控兵权
材料二宋太祖即位后不久的一天,他邀请主要将领赴宴,酒酣饭饱之时,宋太祖感叹说:“没有你们的出力,我不会成为天子,但是我现在整夜不敢安枕而卧。”众将知被猜疑,忙请太祖指出明路。宋太祖说:“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无非图富贵二字,你们不如解去兵权,回家置田宅,饮酒作乐,颐养天年。”第二天,大将纷纷称病辞职,交出兵权。这就是“杯酒释兵权”。↓
材料三“天下营兵, 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材料二、三反映了宋太祖在军事上的哪些措施?
(2)北宋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过渡设问: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又是怎样的呢?
2.政治上:削实权
(3)阅读教材30页前两段,归纳北宋在中央和地方上采取的政治措施。
材料四北宋时期,朝廷要派一个官员(最爱吃螃蟹)去地方担任知州,问他想去哪里,他说:“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则可也。
-欧阳修《归田录》
(4)为什么当知州,不愿意当地有通判呢?
(5)完成教材30页“材料研读”
材料五宋将官、职分离,官成为一种待遇。知其官不知其职者,十有八九。另将旧官制一应保留,大批官僚无所事事。如宋真宗时文武百官9700人,至英宗时达24000人,这还不包括侯补官僚。官不管事却待遇优厚。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
(5)材料五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信息,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经济上:控财权
过渡语: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呢?
材料六改变过去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以大量财物留使、留州之现象,令各州财赋除留必需之经费外一律上缴,由中央财政机构一三司统一管理。
(6)总结宋太祖在经济上的措施,这种措施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4.文化上:重文轻武
过渡语:教材31页“材料研读”,让我们从第二节学习内容中去寻找答案吧!
材料七北宋时,"状元及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及矣。
(7)材料七反映了北宋的什么治国政策?为何实行这样的治国政策?宋太祖和宋太宗实行这一政策的表现有哪些?这一政策有何影响?
材料八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汪洙《神童诗》
(8)你如何看待“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
宋朝是如何改革和发展科举制的?有何影响?
总结: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重文轻武
强干弱枝
守内虚外
总结归纳
讨论总结:加强中央集权的影
响。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五代十国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积贫积弱局面的产生,使得两宋政权在对北方游牧民族的作战中总处于下风,以致造成“靖康耻”和“崖山恨”,带来的是岳飞“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哀叹,是辛弃疾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无奈,是陆游“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绝望,或许,崖山海面那漂起的十万浮尸,是对赵宋王朝的最后安慰。
情景引入
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各种社会会矛盾的尖锐;③外重内轻局面形成。
影响:①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②藩镇割据局面形成,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2.实质: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影响:政权虽然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活动过程
北宋建立
建立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
经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都城:东京(今开封)
2.总结:北宋的统一人物: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们
统一方针:先南后北结果: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没有实现全国的统出现了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4、原因:
①长期的战乱使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②后周周世宗的改革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③北宋统治者采取了正确的统一方针。
二、3.①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到政局的稳定。②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
师生合作介绍历史典故
杯酒释兵权
典故反映了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材料反映了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隔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影响:防止将领发展私人势力,加强皇帝的权力,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形成了“积弱”的局面。
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
(4)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地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5)影响:官僚机构庞大,行政效率低下。
(6)经济措施: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影响: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造成了地方的财政困难,形成“积贫”局面
(7)政策:重文轻武。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表现:①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②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情况的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8)客观上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使科举制得到较快发展。但从历史影响上看,它强化了“为当官而读书”的观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科举制的发展: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影响: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代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总结归纳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铲除了自唐朝以来藩镇割据的基础,从而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造成了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杂,财政开支庞大,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财政困难的局面。总之,造成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情景引入:
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注意知识间的联系
活动过程:
掌握北宋建立的知识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识图能 力和从地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从主观、客观两方面寻找历史原因的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提炼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6.使学生能从诗句和谚语中熟悉当时的社会历史现实。
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归纳问题的能力
8.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9.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结归纳:
通过学生熟悉的岳飞、辛弃疾、陆游的诗词加深对加强中央集权消极影响的理解。
板书设计
北宋的政治
一、北宋的建立
二、北宋的统一
三、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上(控军权)
2.政治上(削实权)
3.经济上(控财权)
4.文化上(重文轻武)
四、特点:集权中央、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作业布置
课后活动1.2题
拓展作业:了解“唐宋八大家”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重文轻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对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还有待加强
教 学 活 动
课 题:北宋的政治
课时:一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讲述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典故再现历史,多渠道感悟历史;通过阅读课本及有关史料,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特点的形成及其影响。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分析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问题,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教学重点
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重文轻武的政策
教学难点
中央集权的措施对于北宋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教学设备或教圃工具
多媒体教具+课本插图+课本材料
学生课前准备
复习唐朝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
复习五代十国的实质和影响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一、诗词导入:聆听诗词《沁园春·雪》,引出新单元新人物。
二、温故:1.简述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2.五代十国更迭的实质与影响。导入语:历史总是在治乱中前行,又总是在矫枉过正中不断地调整前进的轨道,走过了尚武的隋唐,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是谁再次拉开了历史的大幕呢?
三、活动过程
(一)北宋的建立
1.出示《黄袍加身图》
请人介绍“黄袍加身”历史典故,结合教材28页内容,概括北宋的建立。
2.北宋的统一
过渡性设问:(1)宋朝建立时的都历史局面是怎样的? (2)面对当时已经出现的统一趋势,宋太祖是如何人做的呢?
阅读教材28页内容,总结北宋的统一
3.观察教材25页《五代十国形势图》(后期)和29页《北宋形势图》,对比分析北宋的统一有何特点?
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是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北宋的统治区域,只是原来五代十国的范围,在北宋的北方有辽、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吐蕃和大理等,这时的中国处于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
4、深入探讨:北宋能结束五代十国分立局面的原因?
(二)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过渡性设问:1、宋太祖在进行统一的同时,还做了什么重要的事情来治理北宋呢?强化中央集权
材料一:
宋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兵戈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兵道如何?”普日:“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师今所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防止方镇太重,君弱军臣强状况的出现
2、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首先从哪一方面入手的呢?
3、宋太祖为什么要首先从“军
事”入手来加强中央集权呢?
4.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上的措施有哪些?有何影响?
1.军事上:控兵权
材料二宋太祖即位后不久的一天,他邀请主要将领赴宴,酒酣饭饱之时,宋太祖感叹说:“没有你们的出力,我不会成为天子,但是我现在整夜不敢安枕而卧。”众将知被猜疑,忙请太祖指出明路。宋太祖说:“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无非图富贵二字,你们不如解去兵权,回家置田宅,饮酒作乐,颐养天年。”第二天,大将纷纷称病辞职,交出兵权。这就是“杯酒释兵权”。↓
材料三“天下营兵, 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材料二、三反映了宋太祖在军事上的哪些措施?
(2)北宋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过渡设问: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又是怎样的呢?
2.政治上:削实权
(3)阅读教材30页前两段,归纳北宋在中央和地方上采取的政治措施。
材料四北宋时期,朝廷要派一个官员(最爱吃螃蟹)去地方担任知州,问他想去哪里,他说:“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则可也。
-欧阳修《归田录》
(4)为什么当知州,不愿意当地有通判呢?
(5)完成教材30页“材料研读”
材料五宋将官、职分离,官成为一种待遇。知其官不知其职者,十有八九。另将旧官制一应保留,大批官僚无所事事。如宋真宗时文武百官9700人,至英宗时达24000人,这还不包括侯补官僚。官不管事却待遇优厚。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
(5)材料五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信息,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经济上:控财权
过渡语: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呢?
材料六改变过去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以大量财物留使、留州之现象,令各州财赋除留必需之经费外一律上缴,由中央财政机构一三司统一管理。
(6)总结宋太祖在经济上的措施,这种措施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4.文化上:重文轻武
过渡语:教材31页“材料研读”,让我们从第二节学习内容中去寻找答案吧!
材料七北宋时,"状元及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及矣。
(7)材料七反映了北宋的什么治国政策?为何实行这样的治国政策?宋太祖和宋太宗实行这一政策的表现有哪些?这一政策有何影响?
材料八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汪洙《神童诗》
(8)你如何看待“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
宋朝是如何改革和发展科举制的?有何影响?
总结: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重文轻武
强干弱枝
守内虚外
总结归纳
讨论总结:加强中央集权的影
响。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五代十国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积贫积弱局面的产生,使得两宋政权在对北方游牧民族的作战中总处于下风,以致造成“靖康耻”和“崖山恨”,带来的是岳飞“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哀叹,是辛弃疾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无奈,是陆游“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绝望,或许,崖山海面那漂起的十万浮尸,是对赵宋王朝的最后安慰。
情景引入
原因: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各种社会会矛盾的尖锐;③外重内轻局面形成。
影响:①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②藩镇割据局面形成,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2.实质: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影响:政权虽然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活动过程
北宋建立
建立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
经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都城:东京(今开封)
2.总结:北宋的统一人物: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们
统一方针:先南后北结果: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没有实现全国的统出现了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4、原因:
①长期的战乱使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②后周周世宗的改革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③北宋统治者采取了正确的统一方针。
二、3.①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到政局的稳定。②宋太祖本人就是通过兵变夺取政权的,为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
师生合作介绍历史典故
杯酒释兵权
典故反映了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材料反映了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隔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影响:防止将领发展私人势力,加强皇帝的权力,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形成了“积弱”的局面。
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
(4)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地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5)影响:官僚机构庞大,行政效率低下。
(6)经济措施: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影响: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造成了地方的财政困难,形成“积贫”局面
(7)政策:重文轻武。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表现:①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②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情况的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8)客观上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使科举制得到较快发展。但从历史影响上看,它强化了“为当官而读书”的观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科举制的发展: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影响: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代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总结归纳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铲除了自唐朝以来藩镇割据的基础,从而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造成了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杂,财政开支庞大,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财政困难的局面。总之,造成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情景引入:
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注意知识间的联系
活动过程:
掌握北宋建立的知识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识图能 力和从地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从主观、客观两方面寻找历史原因的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提炼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6.使学生能从诗句和谚语中熟悉当时的社会历史现实。
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归纳问题的能力
8.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9.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结归纳:
通过学生熟悉的岳飞、辛弃疾、陆游的诗词加深对加强中央集权消极影响的理解。
板书设计
北宋的政治
一、北宋的建立
二、北宋的统一
三、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上(控军权)
2.政治上(削实权)
3.经济上(控财权)
4.文化上(重文轻武)
四、特点:集权中央、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作业布置
课后活动1.2题
拓展作业:了解“唐宋八大家”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重文轻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对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还有待加强